現代設計人性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8 04:34:00
導語:現代設計人性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設計,包括現代工業、商業、公共事業、環境等的設計,它是一種現代物質文明、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在設計領域里,過去的理論和實踐,對設計物的物質功能關注多,對設計物的精神功能不夠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精神功能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現代設計實際已經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設計物的宜人性和情感性方面,注重設計物本身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映。因此,設計物除了滿足使用者使用的物質功能外,其精神功能也越發突出。
現代設計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設計“人性化”。所謂設計“人性化”,就是以人為本,在保持設計產品的合理結構及物質功能的同時,注入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文化等因素,使設計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時,給人帶來輕松愉快、親切溫馨的情感體驗。它強調的是人與物、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它既要滿足人們物質的、生理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心理的、審美的渴求,還要創造適合現代人類生存的空間。
現代設計人性化是以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為前提條件的。現代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設計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功能性將成為恒久的標準之一,現代設計的主流仍然是講究功能的現代主義設計,它所強調的標準化、系統性,對于因日益發達的交通和通訊而變得越來越小的地球來說,是一種極為有用的設計方法。堅持現代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在我國還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但是,現代主義設計由于過分強調理性主義和功能性,忽略了對人性化、多樣化的關注,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批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設計在追求個性化、人性化、多樣性和裝飾性的同時,又走入了忽略、無視功能和結構的死胡同。如后現代主義設計中一些一味追求新技術、新材料和造型夸張的產品,幾乎不具備應有的使用功能。這樣的設計雖也有著多樣而生動的特點,甚至包含很深的文化色彩,然而對消費者而言,卻不具備使用價值,又何來人性化可言?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作為科學與藝術之“產兒”的現代設計,其理性化和人性化也必然是不可分割的。
現代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性”與“物化”的統一。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這是物的“人化”;而人類的意識、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質形式來表達,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包含對人類精神的表達功能。這便是人類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設計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完全脫離了人的設計和完全脫離設計的人是同樣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設計者所做的便是使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的融合狀態。中國古代哲人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反映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
現代設計的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在為人們帶來高級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帶給人們新的苦惱和憂慮,那便是人情的冷漠和情感的失落。亞歷山大·金在《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還只是另一項技術》一文中寫道:“在一個房間里,信息輸入的集中,非個人的和遠距離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娛頻道的密度,這些因素加上許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機動性,并使家庭脫離人們的外部接觸。這可能很容易導致個人的日益疏遠,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主動的反主流文化的隱退,而是被動的和不知不覺之間加劇的疏遠,并且,失去人的尊嚴和自覺。用更嚴格的話來說,大部分人活動的自動化,最終會導致人類的自動化嗎?回答是:很有可能。”人類行為的自動化這種現實是人類所不愿看到,也是違背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和人類高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的。因此在高科技的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科技與情感、理性與人性之間的平衡。技術越進步,這種平衡愿望就越強烈。所以約翰·奈斯比特認為:“無論何處都需要有補償性的高情感。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技術的軟件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我們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實現“從強迫性技術向高技術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轉變”。而這種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實現,作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設計是責無旁貸的。因此,現代設計的人性化是高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設計人性化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我們生而為人,必然會產生種種的渴求和欲望(需要),并引發某種動機和產生某種行為,這是人性的重要內容。對人的需要和人性的了解應該是現代設計的首要基礎。因為人的欲望(需要)是與生俱來的,并時時處在新生與變動之中,是產生人類各種行為的原動力。所以,人的行為自覺不自覺地、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滿足某種需要的努力,這是人造物最基本的起因。所謂動機,是指為滿足某種需要而發生行為的念頭或想法。它不僅激發人們從事某種活動或發生某類行為,而且規定行為的方向。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和動機導致行為的產生。人的任何行為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的目的性,期望達到某種成就或結果。從這一點來看,人的造物行為是在人類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性的行為。而人的需要不僅來自自然體天然的欲求,而且也來自人類自己創造出來多種需要;人的造物不僅滿足需要,而且創造需要,也就是被稱作生活的設計。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發展變化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研究人類動機時,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論”,揭示了設計人性化的實質。他指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六個基本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他認為需要不僅是生理的,而且是心理的。翻開中外藝術設計的歷史,任何一項有價值的設計無不體現著對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觀照。
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本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這種尺度包括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滿足是通過設計人性化得以實現的。因此,設計人性化完全是設計本質要求使然。離開了對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滿足,設計便偏離了正軌。設計的人性化已成為評判設計優劣的不變準則。李硯祖先生認為:“什么是好的設計?處于技術水平、市場需要、美學趣味等條件不斷變化的今天,很難有永恒評判的標準。但有一點則是不變的,那就是設計中對人的全力關注,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李先生的觀點正反映了設計界對人性化的關注和重視。現代設計只有以人為中心,為了人的身心獲得健康發展、為了造就高潔完美的人格而傾心服務,設計才會有活力,離開了熱愛人,尊重人的目標,設計便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隨著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設計不僅向著更科學、更精密、更嚴格的方向發展,而且傾注了人對自身存在的更大關注。
現代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追求理想化、藝術化生活方式的永無止境的設計境界。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設計也必將隨著自身認識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類社會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藝術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追求物質需要為主到兩者兼顧并以追求精神享受為主。這是設計者及消費者的共同夢想。時代的發展將現代設計的精神因素提高到很高的層面,設計的層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物質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結合就越完美,現代設計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人類精神意識的烙印。
可以預言,現代設計人性化將是未來設計的必然趨勢和最終歸宿。設計師的工作即是:使人們從物的擠壓和奴役中解放出來,使人的生存環境和物品更適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發展,使人類感情更加豐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達到人物和諧,“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充滿人性關懷的境界。
內容摘要:現代設計是科學與藝術、技術與人性相結合的產物。現代設計人性化并不摒棄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強調“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是設計中人與物的諧調統一,是現代設計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現代設計人性化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著.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2](法)馬克·第尼亞著,滕守堯譯.非物質社會.四川人民山版社,1998年出版.
[3](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譯.秩序感.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尹定邦著.設計學概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 上一篇:書法作品欣賞分析論文
- 下一篇:特校教師和招聘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