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的服裝設計研究3篇
時間:2022-04-03 11:09:48
導語:現代藝術的服裝設計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現代藝術影響至今探因
19世紀后期,西方藝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科學、思想等領域中的新成果、新思維的不斷涌現,催生了許多新美學風格的出現。到了20世紀之后包括文學和語言學、繪畫以及各類美術、表演藝術以及音樂、影視作品等所有文學藝術領域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且影響久遠。現代藝術最早的代表性藝術家應該是早期印象派繪畫領域的一些杰出人物,如馬奈、莫奈、雷諾阿等。他們的突破點在于逆向于古典傳統素描的明暗技法,重視色彩分析,如莫奈和雷諾阿著重表現在陽光下繪畫的各種絢麗的顏色質感,畢沙羅創新的點彩思路畫法等。但真正開創現代美術潮流的是有著“現代繪畫之父”稱號的著名法國畫家塞尚。塞尚大半生都是獨自生活和作畫,始終不渝致力于用顏色質感和色彩語言來闡述描繪對象的最基本的外在造型,簡單地講就是強調色彩關系中的造型概念。此后的印象派代表高更、梵高等人的畫風大變,以主觀、粗獷的色彩造型,替代了色彩感清晰的當時的主流繪畫。在后來的主流藝術史論類型的書籍作品中往往將塞尚之后的印象派稱之為“后印象派”。在此之后,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風格逐漸在歷史舞臺嶄露頭角。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致力于藝術家本身的直觀藝術表現,并且注重藝術家的主觀意念對作品的影響,如通過作品描繪直覺和夢境感應等。他們的作品的筆觸多比較奔放,輔以感染力極強的色彩語言,加上不拘一格的外部造型,這個風格中的代表性藝術家便是馬蒂斯。另外還有以畢加索為主要成員的西班牙立體派風格,以改變結構而獨領風騷,也就是利用藝術家的思維擴展出的概念來替換現實的客觀實在的外形概念,作品的視覺感受比較獨特,需要有主觀的分析才能理解作品所闡述的意義。而在當時的俄國以康定斯基為領軍人物的抽象主義風格,則致力于描繪“藝術的抽象”、“主觀藝術精神”的繪畫理念,以不拘一格的色彩構成、線條構成來展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這時,眾多繪畫流派都以最時髦的口號、主張和表現手法,紛紛亮相,皆以表現新的思路著稱,如達達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風格等多種思路流派都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的名稱各有不同,但都主張藝術思路要具有開放性并適應未來的需求,主張藝術的直觀印象,主張自我表現。這些畫派聚散不定,由于各人的行為動機和個性差異,或分道揚鑣,或另立門戶,或貌合神離,因而很不穩固。以致到了后期,有些人根本上否定藝術本身,強調精神表現,乃至喪失了美的表現和表現美的藝術本性。現代藝術發展至今,之所以還是具有較大影響,原因就在于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內容,其所表達的內在含義也受到了現代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因為現代藝術是“將被禁錮的人們的思想和被封閉的人們的視野一一打開,讓人們認識到藝術的多樣化、多重性和多境界。”[1]所以,時至今日,現代藝術還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就服裝而言,它對服裝的設計風格,表現為一種藝術的紐帶之緣。
二、設計風格結緣
風格一詞,現代社會出現頻率較高,諸如說話、辦事、穿衣等,都可以概括出“某某風格”,它是一種個人特點的顯示。藝術領域的風格,是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2]就目前設計界而論,服裝的設計風格,是指在整個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傾向性的設計個性和藝術特色,它可以是設計師個人的,也可是企業的,或兩者兼而有之。
(一)波普風格的設計
“POP”是Popular的英文縮寫,意為“通俗性的、流行的”,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和英國。“波普藝術”,指的是“大眾化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的”、“戲謔的”、“商品化的”、“用畢即剖的”、“短暫的”形態與精神的藝術風格,通過塑造夸張的產品造型和比現實更典型的形象,緩解了現代主義的緊張感和嚴肅感,為休閑享樂打開了便利之門,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設計風格的代名詞。在家居、服裝復古風勁吹之當今,它又充當了時尚的化身。服裝設計中采用光亮材料、色彩鮮艷的人造皮革、涂層織物和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現,造型設計突破陳規舊俗,色彩大膽而強烈,為年輕一族、職業女性所喜愛,成了新時代的風尚。波普藝術旨在打破生活和藝術的界限,努力消除藝術中的高雅、低俗之分,開辟了大眾化、通俗化、商業化的藝術走向,使各種商業內容、生活用品、日常瑣事都可以作為表現的對象,所以,“它與世俗生活的界限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常常具有時尚色彩和商業色彩”,[3]這就為包括服裝在內的產品開拓了新的空間,以適合大眾消費的標新立異、變換口味,而具有積極意義。
(二)立體主義風格的設計
源于1907年至1914年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流派,對服裝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由法國人保羅•布瓦列特向“新樣式藝術”繁瑣累贅的“S”服裝發起的革命性挑戰,使服裝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世界許多著名設計師都不約而同地在立體主義繪畫中尋求靈感。早在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女設計師艾麗莎•什帕列里就指出,服裝設計應該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空間感”和“立體感”。日本著名設計師小莜順子更是被稱作“最能傳達畢加索作品概念的藝術工作者”。她最擅長幾何圖案與色彩分割的表現手法,以反映對未來世界的向往。服裝大師伊夫•圣•洛朗在1988年巴黎春夏時裝會上,就別出心裁地引用了立體主義畫家喬治•布拉克畫作中的“白鳥”,一大一小、俯仰來去的形式,大有離開人體而獨立之勢。
(三)未來主義風格的設計
主要形成和發展于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的“未來主義”繪畫風格,強調未來的藝術形式的描繪應帶有“現代感覺”,應該能夠描繪出現代文明強烈的思維波動、震撼的音樂質感和多維度空間概念。而服裝的主要表現形式則是借助外形、顏色感染力和所運用的材質加以表達。新潮的設計師讓•保羅•戈爾捷的宇宙太空系列,外部造型具有獨特性,構成形式具有感染力,借助不同類型的材料表現身體的每個部位。安德烈庫雷熱所創造的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的未來主義風格的服裝作品,其外在造型清晰明確、線條感強烈、平面色彩圖案和單色部分對比的形象,表現出給大眾難以捉摸的“未來”概念。從本質上講這種風格的服裝設計思路,在某些角度上描繪的是“極少主義”,這種觀念主張用單純的色彩構成理念、簡潔的結構展現出設計師的藝術表現思想,是以后歲月設計師們一直所奉行的經典。2007年秋冬,未來主義馳騁愈甚,服裝界借以顛覆傳統的面料應對著明日未來之暢想。
(四)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設計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自產生起就不斷影響服裝設計的藝術流派。它因法國作家布列東在巴黎先后發表的兩次“超現實主義宣言”而知名于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流行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潛意識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宣稱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彼岸”世界,即無意識和潛意識的非理性世界,并認為這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為真實。他們信奉的格言是,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與人們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主張“下意識”、“夢幻”、“幻覺”、“本能”是創作的源泉。這一思潮波及范圍相當廣,影響到服裝領域,帶出了一種史無前例,強調創意性的設計理念。于是,驚世駭俗的圖案、炫目的色彩、高跟鞋式的帽子等超常規的作品,塑料、玻璃、金屬制品飾物等,都堂而皇之走進了服裝設計領域,以明確回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的格言: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與人們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其中,公認為“最具藝術家特質”的是日本的三宅一生,以遠東藝術風格和西方主流思路相互結合的一種設計風格,在其1982年誕生的服裝作品,整體使用了較為細膩的黑漆布組成,采用竹子材料的胸甲,噴涂上黑漆,造型上強調大斗笠帽和折扇,這完善的日本新女性形象,皆為“超現實主義”手法塑造而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還舉辦了超現實主義的服裝展覽,獲得極大成功,驚動了上達世界一流的服裝設計大師,下至服裝潮流的追逐者。一時間,巴黎、倫敦、米蘭、紐約等服裝重鎮的一流設計師都加入了這一行列。日本的君島一郎、法國卡斯特巴杰克等,都有作品問世。這種以大膽革新、奇思妙想,于荒誕中見童趣的創作精神,推動了服裝設計,使平時看來不可能的怪念頭變為現實的作品。當然,議論也在所難免,還引發了服裝中的色情主義。拉格菲爾德、洛朗等大師裝飾袖口所用的唇形珠寶,就是顯例。最早把超現實主義成功地引進服裝設計領域的是埃爾莎•夏帕瑞莉,她在非理性的服裝世界里,突發奇想,把一只高跟鞋倒扣在頭上成了一頂時髦的帽子。超現實主義于服裝設計來說,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揮巨大的想象力,把本來毫不相干的材料組合成新的作品,激發創造靈感,從而開啟新思路,即拓寬服裝設計視野的一種新思維方式。
三、現代藝術理念對服裝設計藝術的影響
服裝設計藝術是一項在實踐行動中逐漸摸索收獲,在收獲中提升造型能力,是一種把理性思路和形象合成為一體的造型制作的一次經歷,在這種思維創意迸發的過程之中包含了豐富的藝術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么挖掘思維的閃光點的技巧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倘若欠缺這種能力,則會導致設計作品缺少創新的獨特之處。雕塑家羅丹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難看出,藝術家腦海中迸發出的創新思維和思路中的閃光點對于藝術創作異常重要。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靈感,靈感的出現從一種角度上體現了設計工作者的實力和底蘊。這也就是說創新意識的出現和運用并不能夠僅僅依賴于曇花一現的靈光一閃,而是應該通過對大量的藝術素材的吸收和反復的對藝術作品的思考并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并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各種多元化信息和不同種類的文化思路的不停接觸,才能保證成熟的運用。而具體到服裝設計領域,需要注重的內容應該以服裝設計元素的四大主題內容為主,這四個核心元素分別為:款式款型、面料材質、色彩質感以及工藝技術。在這之中服裝的造型結構以及具體的細微設計是由服裝的款式款型來表現的,視覺主題效果則是由色彩運用來協調,而良好的服裝整體效果則依賴于面料的選擇,除了以上三部分之外服裝的具體制作則要靠工藝技術來完成。四者之間有著緊密的相互聯系。那么這也就代表著,服裝設計并非單純的一種設計行為,而是一種結合藝術裝飾理念和實際作用效果的復雜的綜合性設計活動,在這一活動中要包含豐富的經濟色彩,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等多種意義。為體現這些特征因素,引導和開拓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也是至關重要的,設計師不只是要以各個方面的原材料,例如造型、顏色、工藝等這些為挖掘渠道,更要有寬闊的設計眼界,從各個方面著手去探索和追求最新時代的時尚文化,這不僅可以激發設計師的靈感,更可以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創造出更新潮的服飾文化。現階段在大陸范圍內的主流服裝設計理念之中,多數對服裝設計藝術中的創新思維尚存在一些欠缺和迷茫。其中一部分服裝設計工作者單一地依賴于一些歐美或港臺的相關刊物來為自己的創作提供思路基礎,如此發展下去將會使設計作品顯得太過死板或有固定套路,限制了宏觀上的創意思路的發展。產生的作品不但缺少了新穎的創意,有的甚至脫離了傳統的設計思路本意而顯得十分古怪,導致了設計作品十分脆弱經不起推敲;還有一種情況,一些設計工作者十分強調主觀意念的東西,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過分地偏向自己的喜好和理念,使得作品變得難以被大眾接受,投入到社會環境中顯得十分空虛,社會大眾也都望而卻步。所以說,生活實踐才是作品創意的源頭,一件成功的作品創意的誕生無法脫離社會實踐。這就要求設計師的內心應該是細膩的并擁有極強的捕捉能力,對外界環境的多元化因素進行敏銳捕捉并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意識進行修改和提煉,催生新穎的創意思維。總之,設計來源于生活,卻用了一種獨到的形式來表達生活,最后更要服務于生活。
本文作者:朱樂天工作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1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國除了高職院校外,本科層面的高校沒有和企業合作辦學的傳統。一方面企業沒有對普通高校進行資金投入和聯合辦學的歷史;另一方面高校也不會為了某一個或者是一些特定的企業來培養專門的人才[2]。這種偏差和平靜的狀態已成為制約我國工程人才培養的瓶頸。2010年國家教委和教育部對普通本科層次以上的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卓越計劃”,旨在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工程人才,增強綜合國力,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采取以服裝工程教育為主導并滲透藝術教育特色,主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服裝工程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根據行業人才需求狀況分析,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迫切地需要接近生產實際,以實現專業和產業對接,課程和崗位對接,基地與車間對接,科研與生產對接,實習與就業對接,老師與師傅對接;將企業的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切實為企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實現校企的利益共享、互動雙贏[3]。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通過對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建立了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機制,初步構建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3+1”學制的實踐教學體系,用以指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實踐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與職場能力,使學生與企業平滑接軌,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推動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向縱深發展,形成針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人才的原則、思路、標準,為實現服裝行業卓越人才培養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校企合作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解決了本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所涉及的系列問題,在同類院校中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構建
2.1構建“3+1”人才培養模式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3+1”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校內累計學習1年,企業累計學習1年,即學生在校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3學年,要求學生用三年時間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及專業理論課程,完成所有理論技術課程,經考核合格之后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第二階段為第4學年,在企業進行實踐教學培養,掌握實際工作技能與方法,結合生產、工程、科研實踐進行產學研科研實踐,完成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把學校理論教育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企業和學校雙贏的效果[4]。“3+1”培養模式在我校2011級正式開始運行實踐。
2.2構建“兩體系三并遞進”教學模式
針對“3+1”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按照基本技能層、綜合應用能力與初步設計能力層、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層三個層次,優化實踐教學內容。針對三個培養層次規定不同內容和針對性培養方法,循序漸進,組織教學,形成由單一到綜合,由相對獨立到科學融合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螺旋遞進,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者并舉、并重、并行,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從而構成“兩體系三并遞進”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反復應用,不斷深化與提高,達到增強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3卓越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與具體措施
3.1課程企業化設置
對各實踐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精選,通過增設、改進、整合等方法調整實驗項目,更新實踐教學內容,跟蹤科學技術新發展。同時精簡部分驗證性實驗項目,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創造條件開出一定數量的應用性含量高的實驗實訓項目,突出工程訓練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以應用性為導向的原則下,將專業教學融入企業,加大動手能力科目的數量,強調應用性課程的質量,并依據目前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課程,時刻保證專業課程緊隨市場需求,隨需應變。
3.2實施“雙體實訓”模式
在“3+1”培養模式框架內借鑒IT人才培訓理念,建立“雙體實訓”體系。通過“技術實訓+關鍵素質訓練”兩大體系促進服裝行業人才培養。雙體實訓一是指以服裝專業技術實訓為主線的核心教學體系,根據項目實戰需要來組織,通過實訓讓學生學習服裝行業新技術并進行實戰演練,讓學生真正掌握項目實戰和技術要點。二是指關鍵能力培養的輔助教學體系,通過商業倫理、系統思考、有效溝通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達到精技術、有經驗、明職場[5]。
3.3實行雙導師制
雙導師共同指導使學生的技術技能、操作能力和職場能力得到增強。在學生實訓過程中面臨著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任務,企業可讓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論文導師,與校內導師一起指導學生寫論文。他們負責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工作安排、現場學術指導、開題報告和學術論文初審,定期檢查學生論文進展情況,督促其完成論文工作計劃,并對論文的關鍵環節進行指導,協助校內導師把好論文質量關。即采取由學校、企業雙方交叉審查學生畢業設計成果,并組成聯合答辯小組,共同考評成績。
3.4校企銜接工作
根據專業領域、企業實踐教學環境、企業的教師資源和以往校企合作情況,擇優選擇合作企業,做好與校內學習階段的銜接,并要求企業有實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配備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作為指導教師,提供教學、實踐、科研場所和設備,以及可能的參與實踐機會;安排好學生在企業學習生活,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勞動保護等。重視企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在“3+1”人才培養方案中部分實踐能力需要在企業的一年學習階段來獲得,企業學習階段主要完成核心專業課教學、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設計,以及參與項目設計與研發等。因此需要高度重視企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根據“互惠互利、長期穩定、技術先進、綜合實用”的原則,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對接與合作,建設條件優良的校外實習基地群。校外實習基地向學院提供優良實習條件,學院利用基地幫助企業員工進行知識更新,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互惠雙贏。
4特色與創新
(1)在“3+1”實踐教學體系中內涵如何體現“五融合”模式。即融課程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為一體,融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為一體,融教學和項目為一體,融教、學、做為一體,融學校和企業為一體。(2)實踐教學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中心,強調以實訓、綜合訓練為主的職業技能訓練、工程技術實踐和高新技術應用。各實踐教學環節圍繞“應用型卓越人才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各環節間具備相應的銜接性和連貫性。(3)強調人才與市場直接接軌。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與企業實際工作內容聯系緊密,以反映當今現代技術的應用和快速更新為主。針對企業實踐教學環節,與企業共同制定相關指標、評價體系和標準。(4)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卓越人才”必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技術應用能力,其專業技能的內涵是智力技能與動手技能相結合。因此實踐教學注重反映現代技術成果的實驗技術和新的實驗方法的應用,并強調實踐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和主體性。(5)在專業教學中加強專業課的崗位服務意識,突出專業知識的應用性與服務性。把項目操作貫穿于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始終,充分體現服裝產品開發、生產全過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特征;利用課程實踐進行專業生產基本操作培訓,引入企業操作標準及企業文化,使學生在企業實習之后從專業技術到職業能力兩方面,通過一年的企業教學實踐初步達到企業要求。
5改革效果
(1)形成了適應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3+1”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為“3+1”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施及專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提高了師資隊伍職業素質和整體實踐教學能力與水平。(2)強化了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協作、創新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模塊實驗、工程訓練、項目驅動、校企產學合作等環節的實踐教學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企業環境適應能力。(3)在“3+1”模式中通過實行雙體實訓的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技術應用和解決設計與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縮短了畢業生的崗前適應期,同時培養出了會兩條腿走路的服裝行業人才,充分實現服裝教學與行業需求的平滑接軌。(4)架起了學校、學生、企業之間的橋梁。學生在校參加企業實戰,了解了企業的實際需求,為順利就業打下了良好基礎。讓學生早期進入企業的“就業實訓”模式,搭建了學生與企業溝通的良好平臺,實現了學生與企業的就業雙向選擇,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了學生、學校、企業、社會的共贏。(5)形成了系統成熟、科學規范的適應于卓越人才培養的“3+1”學制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撰寫出了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研究報告;在省級以上專業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3篇;建設起了兩門與課題相關的示范型課程,制作出了優秀課件,同時培養出了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6)在10級教學中做好第3學年、第4學年“3”與“1”銜接與過渡;在11級教學中系統探索與實施“3+1”實踐教學體系;針對10、11級教學實踐反饋情況,對12級的實踐教學進行適應性調整與適時創新。爭取在13級教學實踐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完整、成熟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受益學生人數預計可達200余人。遼東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在“3+1”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改革方面,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技術應用和解決設計與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縮短了畢業生的崗前適應期,同時培養出了會“兩條腿走路”的服裝行業人才,充分實現了服裝教學與行業需求的平滑接軌。
本文作者:吳小兵陸鑫工作單位:遼東學院
第三篇
一、服裝設計的內涵
服裝設計是一個總稱,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主要是根據工作的性質可分為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服裝設計概括來說,就是設計服裝的款式,主要的過程是根據設計對象的要求進行構思,并繪制出效果圖、平面圖,再根據圖紙進行制作,達到完成設計的全過程。服裝設計有五個原則,即統一原則、加重原則、平衡原則、比例原則、韻律原則。只有自覺地遵守這五個原則,才能夠設計出結構合理的服裝。而設計的款式與內涵,要看設計師自身對美的感悟與文化素養的積淀,還有個體的靈感與思維創造能力。一個好的服裝設計師,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大師,集各種藝術、各種文化、各種表現形式于一體,進行綜合的藝術創造并把這一創造展示在人體上,成為動感的藝術作品。
二、服裝設計中文化元素創新與發展
1.傳統文化元素的發展
傳統文化元素,是服裝設計的主要運用內容。在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會給人以文化的閱讀與享受。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主要有中國畫的寫意元素在服裝的色彩與圖案上應用,而這種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要跟上時代的腳步,要運用傳統文化的元素,展示時代的風采,展示時尚的內涵。比如傳統的寫意畫元素,可以設計成現代手繪的效果,雖然也是傳統的寫意畫的圖案,但手繪的效果,一下子就帶給人更多的時尚與動感的內涵。比如傳統的書法文化元素,可以設計成具有立體感的浮雕效果。現代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快節奏的立體交叉,變形的立體感的傳統書法設計,正是迎合了人們的生活與心理,帶給人更多的時代的氣息。
2.多種文化元素的融合與發展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多種文化在每一處撞擊并融合。在服裝設計中,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僅僅靠傳統的文化元素的運用,是無法占領大部分市場的,必須根據時代的發展,融入多種文化元素符號,才能夠設計出更有內涵,更有品味,更具時尚氣息的服裝。比如代表西方文化的牛仔系列,在大手筆的設計師的手下,就更具有了時代氣息和多種文化融合的色彩,有的把僅僅是運用了牛仔的舒適與休閑的面料,進行時裝化設計,設計出新潮的服裝,使時裝的時尚美與牛仔的休閑與舒適結合起來,以適應更大的穿著人群,也更新了牛仔的本身概念;也有的設計師把西方的牛仔系列的服裝,巧妙地融入了我國的民族文化元素,把傳統的刺繡運用到牛仔服裝上,使服裝即有西方的瀟灑又有東方的神韻,使牛仔服裝更加典雅而又俏麗,是中西合璧的服裝設計的重要體現;還有設計師設計出改良旗袍,就是把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元素統一起來,在彰顯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表現了現代文化元素的時代性與時尚性;改良西裝,是把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融入一體,既有西裝的正統與職業,又有東方的含蓄與內斂,更有時代的積極向上的氣息。多種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必須具有時代氣息,巧妙地融合,靈活地運用,不可生搬硬套,不可牽強附會地把服裝弄得成了一個四不像的丑八怪。
3.區域文化的個性元素的運用與發展
每一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其個性的服裝。在服裝設計中運用地域文化與個性元素,會給人帶來清新與獨特的感覺,適合在設計小清新系列的服裝上運用。比如可把某一地區的傳統的服裝圖案或者個性的小飾品,運用到品牌服裝中來。當然,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材料來完成。但借鑒的是某一地區的風格,使服裝更具特色,更彰顯其個性。而這些個性元素的運用不可過度,也不可過分地夸張,同時也要在運用中融入其個性的發展元素,把區域文化的運用與個性元素的發展結合起來,成為展示區域文化發展的動感舞臺。
三、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運用的前景
1.目前文化元素在服裝運用中所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我國的服裝設計中文化元素的應用,主要存在如下問題,首先是文化元素的概念不清,服裝的效果讓人云里霧里無法給服裝設計理念一個清晰的文化元素符號;其次是文化元素的混亂應用,使服裝看起來如同百衲衣,降低了服裝文化元素的品位;第三由于過分追求時尚,而把文化元素的融入打上了世俗的烙印,成為服裝設計中文化元素運用的硬傷;第四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定位不準確,使服裝的分類與年齡段的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恰如其分,導致服裝由于分類不清而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2.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運用的前景
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個性和突出的主題。中西合璧、古今統一、區域與大局的融合、民族與世界的同步、傳統與現代的彰顯都將出現在未來的服裝設計中,會有更多的多種文化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融合與綜合運用,服裝設計將更加系統化、分類化、時尚化、藝術化。服裝的分類也將更加細化,不同的場合需要的服裝都要突出其實用性與藝術性,比如戶外服裝要突出的是舒適性、耐磨性、實用性與時尚性;街頭服裝要突出的最主要是時尚性與藝術性,其次是舒適性;職業裝主要展示的是職業性,其次是文化內涵與品位;舞臺服裝主要展示藝術性,其次才是實用性與其他的文化元素;工作裝,首先體現的必須是實用性,其次是耐磨性與藝術性。傳統的一種服裝多種用途的設計,將會越來越少地被運用,服裝舞臺將會更加豐富多姿,異彩紛呈。
服裝是時代的標識,是社會發展的縮影。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服裝,當下不僅是科技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也是文化發展的時代。因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實用性、美觀性、藝術性,同時也要求其文化性和個性的張揚。而且服裝也越來越系統化,分類也越來越清晰,戶外、休閑、時尚、職業、街頭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服裝來渲染。而對服裝的質量也要求更高,無論是質地、款式、做工,還是色彩的搭配,細節的設計,飾物的運用都有了高質量的要求。服裝的設計要求更加精美而具藝術特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能夠代表著裝人的內涵與品位,更能夠代表著裝人的外在魅力與內在魅力的統一。因此,服裝設計是任重道遠,需更艱辛地努力。
本文作者:李琴工作單位:江西服裝學院
- 上一篇:三網融合的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話劇服裝的設計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