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術語規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3 01:58:00
導語:漢語術語規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術語是傳播知識、技能,進行社會文化、經濟交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術語和文化,如影之隨形,須臾不離。不同的文化要用不同的術語來說明,吸收外來文化,同時必須吸收外來術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新概念大量涌現,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定義、指稱這些概念。
一、古老的科技文明,悠久的術語規范傳統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曾經占據重要地位,其科技名詞術語的出現也較為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第一部辭書《爾雅》中就收列了不少術語,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初始的名詞概念;唐代《一切經音義》注釋了佛教用語;北宋年間的《營造法式》規定了建筑業的術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命名了大量動物、植物和礦物;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創造了大量農業、土壤和水利工程方面的術語;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大量工程技術術語;其他如清代的《格致鏡原》以及1936年編纂完成的《辭?!返裙ぞ邥?,都表明我國在術語工作方面早已存在著科學的命名和釋義原則。
從元代開始,西學東漸使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概念開始引進中國。1583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以后,數百年間,中國學者翻譯了大量西方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天文舉要》、《測量要義》、《金石鑒別》、《地學淺釋》、《化學鑒原》、《天演論》等等。在這些譯著中,簡明、精確地創立了一批反映科技新概念的譯名(粟武賓,1990)。在外語辭書方面,早在明代,就有《華夷辭典》問世,其中譯有西天語(梵語)、阿拉伯語等基本詞匯(龔莉,2003)。
術語隨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隨知識的傳播與交流而出現了規范統一的需求。1904年,由杜亞泉翻譯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學教科書《植物學礦物學》和《最新礦物學》,其中引進、創造了很多礦物學新名稱和名詞術語(潘云唐,2003)。190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物理學語匯》、《化學語匯》,這是中國最早出版的科學詞匯辭書。1915年該館出版的《華英工程字匯》,是由中國學者自編的最早的??妻o書之一。這本書的編譯,花費了中國杰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先生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龔莉,2003)。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事科技名詞審定的專門機構成立于清朝末期的宣統元年(1909),當時在大學部設立了科學名詞編定館(吳鳳鳴,1985)。辛亥革命勝利后的1912年,江蘇教育會的理化教授研究會審定了物理和化學名詞,中華醫學會組織了醫學名詞審查會等。至1915年,相繼審定了化學、物理學、數學、動物學、植物學、醫學等學科的名詞。1918年中國科學社起草了科學名詞審定草案,1919年成立了科學名詞審查會,1928年成立了譯名統一委員會。截至1931年,共審定各學科名詞(草案)14部,形成了中國科技名詞統一工作史上的第一次高潮。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在當時的教育部主持下組織專門隊伍開展了多學科的名詞術語審定工作。1938年提出了《算學名詞匯編》,經有關部門推行使用。截止到1949年底,審定了科學技術各學科名詞草案近60種(吳鳳鳴,1985),形成了中國科技名詞術語統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術語的規范與統一。1950年委托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接管了原國立編譯館審訂的各類名詞術語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準成立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任命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主任委員。這個委員會歸屬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分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時事、文學藝術五個小組。到60年代,審定、公布、出版了各學科名詞術語百余種。在“”期間,名詞審定工作中斷,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復。
二、術語規范之花在科學的春天綻放
術語是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必定要求術語規范的支持。“”以后的中國,百廢待興。在有關專家的呼吁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后改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1985年4月正式成立。全國名詞委的正式成立與其說是名詞工作的進步,不如說是科學進步的一部分,因為名詞工作是科學的一部分(葉篤正,2003)。
全國名詞委第一屆委員會主任由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教授擔任,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主任委員均由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教授擔任。委員會主任和副主任組成常委會。
全國名詞委是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審定和公布科技名詞的權威性機構,負責制定我國科技名詞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其中包括開展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國華語地區科技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科技名詞術語的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事務中心是全國名詞委的辦事機構,負責執行委員會的各項決議,組織實施名詞審定任務,協調各學科分委員會的工作,編輯出版全國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并處理全國名詞委的日常事務。
國務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確批示:全國名詞委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署在聯合通知中明確要求:(1)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帶頭使用已經公布的名詞。(2)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后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范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準之一。(3)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后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
在中國科協各專業學會密切配合下,全國名詞委逐步建立了各專業審定分委員會,形成了一支由各學科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近千人的審定隊伍,負責審定本學科的名詞術語(錢三強,1990)。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委員以及相應的秘書機構組成,下設若干分學科委員會。到2000年6月份,已經按學科組建了53個學科名詞審定委員會,1700多位科學家參加審定并公布了包括理、工、農、醫各領域52個學科的名詞術語。
在全國名詞委主辦的內部刊物《自然科學術語研究》的基礎上,1998年12月25日創刊出版了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科技術語研究》。它標志著中國科學技術術語的研究和規范化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個新的科學術語規范化的高潮正在到來。
三、社科術語的規范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術語,是現象和狀態以及學術觀點的抽象描述。不論統一與否,術語始終存在。學術交流促成“術語”的大發展和大集成(周有光,1997)。在不存在交流,或很少交流的情況下,術語規范和標準化都不是明顯的問題。只有在需要交流,特別是較高層次學術交流,出現觀點差異的時候,術語規范的問題才會顯露。如上所述,早在1950年建國之初成立,歸屬于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的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中的五個小組中,已經將社會科學單獨列為一組。這雖與當時擔任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先生同時也是社會科學家的身份不無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新中國誕生伊始,出現了全新的“社會”,人們由此對“社會科學”寄予厚望。然而,在此之后的幾十年間,科學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研究并沒有多少進展。在1957年“反右”運動以及其后的歷次社會變動、政治浪潮中,雖然產生了許多“新穎”的政治名詞,卻很少術語交流的需求。在不需要交流的環境下,術語定義的確切與否自然無關緊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已經開始進入科學的序列,社科術語的規范工作也成為歷史的必然。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社會科學界重視術語規范問題的有識之士并非鳳毛麟角,不少專家學者利用各種渠道呼吁開展并推進社科術語規范工作。1986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即成立了“社會科學資料分類法研究”課題組。
1987年決定研制《社會科學檢索詞表》,1993年該詞表通過國家鑒定,199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年6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江藍生副院長倡議規范社會科學名詞術語的發言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這是整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高層領導首次參與全國科學名詞審定工作的盛會。筆者認為,在術語工作全國委員會上正式提出規范社會科學術語的問題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影響遠遠超過社會科學術語標準化本身。談及漢語術語的規范化,我們還特別有必要強調祖國兩岸三地的術語交流與協調。由于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異,近幾十年來更有許多變化。兩岸的專家學者,雖然使用同一種語言文字,卻往往要從英文術語中尋求同一。在與香港、澳門的學者、專家接觸交往中,也有類似的問題。由于術語的差異和不統一所導致的誤會,甚至會影響學術交流的效率和進程。除了學科術語不統一之外,一些專名,包括人名、地名、以及用人名命名的術語也有類似問題。以“指標”一詞為例,在臺灣電腦界,把計算機上用的“鼠標”叫做“滑鼠”。臺灣出版的電腦圖書中,稱“鼠標指針”為“滑鼠指標”。人們當然不會把這個“指標”誤會成經濟學家所考慮的“指標”,但是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在漢字語言中,“指標”這個詞的確是身兼數任。再如目前世人普遍關注的“sustainabledevelopment”,祖國大陸學者多譯作“可持續發展”,而在臺灣則有許多人討論“永續發展”……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推進漢語術語的統一,是促進祖國兩岸和平統一的有效途徑之一??上驳氖?,漢語術語的統一的重要意義,已為諸多學者所認識。2000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海峽兩岸及香港人文社科譯名研討會”,就是一個證明。
如同自然科學一樣,隨著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各種研究工作的展開,學術討論與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規范社會科學名詞術語才會成為亟待解決的事情。如果說統一科技名詞術語是一個國家發展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的話,那么,按照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分學科進行名詞審定,規范名詞術語,最終完成社會科學名詞術語的正式工作,對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考慮在社會科學教育體系盡早開設術語課程。就科學發展而言,基礎的基礎還在于教育。
科學興,術語興。當社會科學真正納入科學研究范疇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的光彩一定會照亮世界的東方。
- 上一篇:漢字用法考察研究論文
- 下一篇:論漢語詩歌音樂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