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管窺

時間:2022-05-08 10:51:48

導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管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管窺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的一項戰略任務與重要工作。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設農村生態文明一直是黨中央發展“三農”工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們黨歷年所頒發的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它凸顯了我們黨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所進行的頂層設計、決策部署和政策演進,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做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具體指導和根本遵循。

關鍵詞:生態文明;“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農村生態文明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之本,也是各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之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只有古中國能夠延續至今并持續穩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國度。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1]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面對因不斷加快的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而引起的自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在加強城市工業污染防治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其污染問題的治理。作為凸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戰略安排、工作部署和建設目標的重要載體,歷年所頒發的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既是各個歷史時期各地區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研究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歷程的重要文本。

一、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作為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加強“三農”工作、妥善解決“三農”問題的同時,也對其建設、發展和完善進行了科學的戰略決策和頂層設計。就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來看,關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一)保護農業自然資源。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林、牧、漁業一直是我國重要產業,其所依托的耕地、林地、草原和水資源,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如果它們遭到破壞或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就會直接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最嚴重的后果則會造成食物短缺,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因此,為確保這些基礎性產業穩健發展,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都有對農業資源嚴加保護的具體要求(見表1)。(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農、林、牧、漁業等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例如,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保證農作物得到及時灌溉以及規避水患等風險,還可以改善和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再如,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耕地糧食生產能力,而且可以極大改善農業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使得相關地區的農村因之而成為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在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有相關規定要求各地區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見表2)(三)發展農業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并把它應用于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各部門各領域,是提高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水平,規避其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風險;另一方面,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也是治理和解決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在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有針對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應用的詳細要求(見表3)。(四)治理農村污染問題。作為農村、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重視和強化農村、農業自然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推動“三農”工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頭戲。在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針對農村、農業污染問題,都有具體條款進行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見表4)。其中,既有資金投入的具體要求,也有科技介入的詳細規定;既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的統籌安排,也有具體治污工作的詳細規定;既有對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職責要求,也有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之一——廣大農民的殷切希望,進而構建起一套體系完善、權責明晰、方法科學、措施得當的農村、農業污染問題治理體系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五)發展生態農業。堅持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是目前各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一直強調我國工農業發展要走綠色發展之路。就農村、農業而言,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要發展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農業產業生態化,是解決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破壞或污染自然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歷年所頒發的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有具體條款對發展生態農業進行決策部署(見表5)。(六)人居環境治理。相比較于城市,目前廣大農村人居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臟、亂、差”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緣于農村百姓和城市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工業和農業不同的生產方式、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因素的綜合性影響。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僅僅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方面,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才能確保廣大農村“村容整潔”“生態宜居”“農村美”,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順利實現。在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對開展和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規定(見表6)。(七)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2]這深刻體現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系統觀。農村、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或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土壤污染,也有水源污染;既有林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也有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導致農村、農業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或污染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業生產因施用大量化肥和農藥而形成的面源污染,也有鄉鎮企業(工業)超標排放而形成的點源污染;既有緣于廣大百姓生活方式而導致農村人居環境的“臟、亂、差”,也有緣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步伐不斷加快而導致的對農村、農業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農村、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生態文明思想,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在歷年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黨中央、國務院以一些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見表7)。

二、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簡析

(一)農業資源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自然資源是農、林、牧、漁業發展的基礎。黨中央歷年所頒發的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都一再強調要對農業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并制定和出臺了相關經濟補償和政策補償等政策。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的耕地、林地、草原和水資源,都得到了較為妥善的保護和開發,為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和不斷壯大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仍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例如,耕地撂荒問題、工業用地與民用住宅占用耕地問題、林地無序無度開發或濫砍濫伐問題、草原過度放牧而導致的草原退化問題和養殖業水體資源遭受污染問題等,在不同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據統計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耕地面積呈遞減趨勢,只有少數年份是增加的。例如,1952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0791.9萬公頃,1957年達到最高值,為11183萬公頃;1957-1964年,我國耕地面積經歷了一次快速滑坡期,年均減少106.4萬公頃;1965-1977年,我國耕地減少的速度有所放緩,年均減少31.3萬公頃[3]。(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后,為切實改變農業生產落后面貌,我們黨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歷年頒發的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都有相關條款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事宜進行決策與部署。但是,就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而言,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十分完備。例如,灌溉問題仍然是許多地方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大難題,特別是遇到干旱年份。二是一些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損毀情況嚴重。例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配套工程——灌溉渠,由于都是利用水泥預制板進行構建,在務工人員的施工踩踏、農民耕作期間的反復來往和農業耕種機械的反復碾壓等外力作用下,不少灌溉渠遭到嚴重損毀,加之年久失修,導致不少灌溉渠喪失了灌溉功能。三是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質量堪憂。由于一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經過層層轉包,部分無良建筑商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置工程質量于不顧,這也是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容易遭受損毀的一個原因。(三)農村污染治理有待進一步深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污染(水體資源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由過去的“臟、亂、差”變成了目前的“凈、秀、美”,特別是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作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策部署后,村容村貌更上了一個大臺階。宜居的農村生活環境,已成為不少市民艷羨的居住之處。當然,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部分地區農村的村容村貌仍然存在“臟、亂、差”現象,特別是一些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問題尤為突出。因此,農村污染的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四)生態農業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溫飽問題的全面解決,人們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愈來愈高。原生態、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已經成為廣大消費者的首選。“從生態學意義上講,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涵蓋對優美環境、安全食品、安全飲水、優良空氣的需求”[4]。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走生態化之路十分關切,這在事關“三農”工作“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有體現。就目前情況而言,農業生態化已經成為各地區農業部門研究制定本地區農業政策、指導農業科學化發展的重要理念。生態農業也已經成為各地區農業發展的重頭戲,生態產品正不斷契合與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綠色化需求。農業生態化和生態農業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共識。當然,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少地區農業生態化條件還不夠成熟,傳統耕作方式和種養方式仍然存在,這自然而然會導致這些地區的農業經濟效益不高、農民致富困難等問題。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既是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農民更加富裕的重要對策。(五)人居環境治理有待進一步強化。從廣義上看,農村人居環境的治理包括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范疇之內。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的不斷繁榮,農村各種服務型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建設與完善,廣大農村的村容村貌與舊中國的農村面貌相比較而言,不啻天壤之別。目前,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現代化生活設施,廣大農民也正享有,城鄉差別正不斷縮小,一個個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正不斷在祖國大地上涌現。毋庸諱言,一些地區的農村人居環境還比較差,這在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村莊道路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農村垃圾隨意丟棄的現象還較普遍,不僅污染了水源,而且臟亂了環境;農戶雜物亂堆亂放,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的整潔和美觀;大規模的雞、鴨、豬等畜禽散養,其廢水廢渣因為缺少無害化處理而導致水源污染、周邊環境臭氣熏天;此外,農村無規劃性的自建房以及無序的亂搭亂建,即使是建造了諸多漂亮的小別墅,在不協調的整體氛圍中也顯得不倫不類……因此,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不僅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各項基礎性設施建設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管窺的投資力度,還需要包括廣大農民在內的所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一個個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才能真正實現。(六)農民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既需要外力的推動,也需要人本身內生動力的促發。長期以來,廣大農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耕作、生產和生活方式。例如,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生活污水的任意傾倒、家中畜禽的散養而導致畜禽糞便遍地以及其廢水廢渣的任意排放等等,都是導致農村人居環境的臟、亂、差的因素。“農民長期生活在小農社會中,容易受到傳統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的束縛……并且在農民習以為常的行為中,他們并不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于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5]。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逐步實施,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較之于以前有了顯著提高,愛護環境、保護環境、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理念在廣大農民之間得以越來越大幅度的普及,農村人居環境也因之得以較大幅度的改善與提高,農業強、百姓富、農村美的目標正在各地農村普遍實現。但緣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方式,以及農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固化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民的環保意識還不強,環保行為還不普遍,“只要自家的生活和室內衛生搞好了,周邊環境的好壞與自己無關”等之類的漠視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行為和思想意識還存在。廣大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不斷加強對廣大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和教育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也是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

三、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前瞻

(一)提高農民生態文明意識。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廣大農民是重要的建設主體之一。如果沒有充分調動起和發揮出農民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沒有充分強調和引導出他們的主體責任意識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意義的認知,那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和目標實現,將會變得十分漫長與艱難;反之,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則會變得較為容易和便捷。“生態環保、意識先行。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最直接的踐行者,只有認識到生態環保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人與自然同屬命運共同體,才能夠在加強生態環保上身體力行”[6]。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廣大農民環境保護重要意義的宣傳教育工作。對優美生活環境的追求,是廣大農民解決溫飽問題之后的普遍愿望,也是人之天性。由于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對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生態系統對農業生產、自身生活的關系認識不夠,因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定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微信等媒體或渠道,以及送知識、送戲和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多方位向廣大農民普及與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讓他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養成自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和行為,最終形成人人保護自然環境、愛護自然環境、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強大合力。二是要向廣大農民提倡良好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1]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很大一部分源自農民不良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因此,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一定要循序漸進做好農民改變不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宣傳和教育工作,確保其環保意識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自己(家)生產和生活的每一環節與全過程。例如,生活垃圾必須投放到村中集中收集點、家庭畜禽養殖殘余物必須做好必要的無害化處理等等,確保農村環境整潔干凈。三是要通過典型示范與引領的方法,教育與引導廣大農民自主地生發出生態文明意識。目前,經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國各地都涌現出了一大批美麗的鄉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組織農民代表參觀典型村莊,讓他們在受到震撼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識和行為,并增強其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和決心。(二)加強生態農業發展力度。農業面源污染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例如,畜禽養殖業廢水廢渣在沒有做任何無害化處理的前提下任意排入溝渠河道,導致嚴重的水源污染;有毒農藥的廣泛而持續性地使用,不僅造成農田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而且嚴重污染水源,造成嚴重的飲水安全問題;地膜的廣泛使用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諸如此類,都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和主要方面。強調指出:“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1]一是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食品不僅市場前景好,而且經濟效益高,是確保農業強、農民富的重要途徑。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旅結合的生態農業。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市民節假日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通過發展諸如采摘、垂釣、觀光、休閑或集上述活動于一體的農旅相結合的生態農業,帶動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多贏。三是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少農村是所在地區紅、綠、古色資源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游已經成為推動地區消費、接受傳統知識教育和紅色教育、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并且因發展鄉村旅游而必須進行的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提高和改善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與水平。(三)加強主體責任意識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廣量大,任重道遠,需要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責任主體的團結合作。一是要壓實基層政府——鄉(鎮)、村委會的責任。“基層政府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村生態文明政策的執行者,負責將農村生態文明政策預期轉換為具體的環境保護效果”[7]。作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最前沿組織者、指揮者和實施者,鄉(鎮)、村干部一定要認清抓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既是時代所需,也是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政治責任。只有始終把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好本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并順利實現。二是要壓實縣級政府及以上政府的責任。建設農村生態文明,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投入、政策制定、規劃實施和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鄉村振興為重要抓手,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與每一環節,確保鄉村振興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三是要壓實廣大農民自身的主體責任。廣大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只有廣大農民積極且自覺地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去,不做“旁觀者”,不當“局外人”,不為“破壞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全面得以貫徹落實。(四)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綜合工程,不僅需要久久為功的干事思想,而且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落后、步伐之所以緩慢,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農村生態系統保護是一項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政府應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增加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8]。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三農”工作、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無論是各項服務型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人居環境的各類整治項目,特別是農村現有污染問題的治理,都需要財政投入大量資金。尤其是中西部貧困農村,政府各級財政更需要每年按比例投入資金,在前期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才能逐步實現。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制定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在做好監督和監管工作的基礎上,直接把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工程承包給相關企業,以彌補政府財政投入的不足。三是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集資作用。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針對村中生態文明建設事項,政府財政、社會資本和百姓籌資三方共同出資建設相關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和污染治理項目。例如,村中道路硬化、人居環境整治等有關事宜,可以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資本融一點、農民出一點”的方式進行建設資金的籌集工作。四是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投資作用。例如,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吸引有能力有影響的企業到農村發展各種生態農業,一方面帶動村民致富,另一方面在其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相應提高和改善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農業產業項目建設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確保企業發展在走綠色環保之路的前提下,既能改善農村環境,也能提高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五)城鄉生態文明同步共建。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戰略方針。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關乎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從各個層面進行了詳細規劃和部署。例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包括“綠色”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點,多次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根本性問題進行了反復闡釋與強調。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持續性的改善與提高。毋庸諱言,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城市,例如,目前各地正在進行的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凈土防御戰等“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其主要針對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當然,這主要是因為城市的污染形勢比農村更為嚴峻。但是作為人口比重和國土面積占比更大的農村,其污染形勢和問題亦不容忽視與輕視。因此,為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所規劃的“生態宜居”目標,各地區在謀劃、推進和建設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必須要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納入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盤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切忌一輕一重、一松一緊、先城市后農村等錯誤思想與工作原則,力求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建設過程和效果同步監督、同步考核,確保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本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推進、整體提高和整體改善。(六)解決好突出的環境問題。指出:“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1]就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而言,當務之急也必須解決好農村所面臨的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并以此為抓手,著手解決其他環境問題。一是要解決好水體污染問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廣大農民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目前,農村水體污染情況較為嚴重,許多村中的池塘、水庫和周邊的溝渠基本喪失了水體的服務性功能,不能供人們日常洗菜、飲用,一些水體甚至成為黑臭水體,致使大部分家庭用水基本上靠機井汲水。但這種機井水的水質也難以保證飲用安全,因為其地下水源也受到了周邊黑臭水體的影響。據一些媒體報道,有些村甚至成為“癌癥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水出了問題。為確保廣大農民及家畜的飲用水安全,必須解決好農村水體污染問題。二是要解決好土壤污染問題。土地是農業生產和發展之本。目前,由于耕種過程中廣泛使用化肥和農藥,土壤板結、土質退化和土壤農藥殘余量超標等現象較為普遍,部分耕地因為受到工業廢水的污染(或是工廠偷排而流入,或是農民不得已引水灌溉),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情況也較為嚴重。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確保土質免遭破壞,必須全方位搞好農村土地污染防治工作。三是要解決好人居環境整治問題。盡管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部分農村,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其人居環境狀況仍然較為落后,不同程度的“臟、亂、差”現象普遍存在,城鄉差別還較為明顯。因此,搞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確保廣大農民享有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總之,唯有首先解決好農村所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廣大農民才會從心底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自然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并從內心升華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就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了一系列頂層設計,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歷史性成就。城鄉差別不斷縮小,美麗鄉村不斷成為現實,生態文明體系不斷完善。當然,緣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就目前及下一階段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而言,我們必須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要抓手和依托,堅定久久為功的理念,穩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確保“生態、宜居”的目標早日實現,并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目標的早日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做出一定貢獻。

作者:謝乾豐 朱艷琳 單位:中共吉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