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分析
時間:2022-10-31 10:53:04
導語: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指標體系構建。根據研究的主體和小城鎮生態旅游的科學內涵,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可持續性、系統性、科學性、關聯性、可操作性、邏輯性等原則。基于上述原則和現有國家標準,在充分考慮指標的普適性、代表性、針對性基礎上,本文選取小城鎮建設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生態旅游資源條件和旅游容量條件四個維度構建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見圖1)。總目標層——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主要包含以下4個綜合評價層:(1)小城鎮建設條件。為突出小城鎮特色,依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通知》精神,小城鎮建設條件主要從產業形態、美麗環境、傳統文化、設施服務和體制機制5個要素評價層進行考察。5個要素層包含產業特色、帶動作用、發展環境、城鎮風貌、鎮區環境、美麗鄉村、文化傳承、文化傳播、道路交通、公用設施、公共服務、理念模式、規劃建設、社會管理和體制機制15項指標。(2)生態環境條件。依據《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導則(試行)》(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等相關法律文件,著重從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考量小城鎮的生態環境。具體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生態治理程度、生態工程建設、生態安全保障和生態質量管理7項指標。(3)生態旅游資源條件。該項指標從《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以下簡稱《國標》中獲得,包括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和資源附加值三個方面對生態旅游資源條件進行評價。具體包含生態旅游資源的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適游期或使用范圍、知名度和影響力、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和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和完整性8項指標。(4)旅游容量條件。依據田里《旅游經濟學》(2016),主要從游客容量、環境容量兩方面進行考量,旨在對小城鎮的供給能力進行分析,具體包含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旅游資源和游客心理4方面容量指標。1.2指標權重確定。(1)構造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首先建立層次結構遞階關系[2]:設總目標層U,與綜合評價層Ai、要素評價層Bi、因子評價層Ci相互對應;其次對不同目標層進行兩兩比較,最后對目標層中N個具體指標進行重要性比較Rij(i,j=1,2,3…,n),構成判斷矩陣[3]:(2)計算權重值首先根據建立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R,對每一層次的各項元素進行乘積運算,并對計算結果開n次方根:(3)單層次排序與一致性檢驗為了指標權重值的合理性,需要對矩陣R的一致性比率CR進行檢驗:CR=CIRI。CI為判斷矩陣R的一般一致性指標[5]:CI=λmax-nn-1,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見表2)(4)計算綜合權重本文通過對生態學、旅游學、規劃學、社會學等多位專家的問卷調查,確定了評價指標的權重賦值,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計算出綜合權重值(見表3)。最終的評價指標綜合權重具有以下特征:①綜合評價層中,位次第一的生態旅游資源條件所占綜合權重值最多(0.3145),其次是小城鎮建設條件(0.2747)和生態環境條件(0.2526),而旅游容量條件所占權重值最少(0.1582)。生態旅游資源作為旅游活動三大要素的重要組成——客體,是小城鎮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同時,小城鎮建設條件和生態旅游資源條件的相加權重值為0.5892,占綜合評價層權重值的一半以上,是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主體。②要素評價層中,資源影響力所占權重值最多(0.1587),其次為生態環境質量(0.1267),而體制機制的權重值最少(0.0401)。對于資源本身而言,影響力是其在一定地域內的核心競爭力,而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生態資源的品質,是生態旅游開發的關鍵因素。在旅游活動中,體制機制的影響表現并不明顯,因此所占權重最少。③因子評價層中,綜合權重值位次排在前三名的分別為知名度和影響力(0.1201)、游客心理容量(0.0598)和水環境(0.0512)。旅游資源的本質特征是吸引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價值在于對游客的吸引功能,游客的滿意度可以助長或削弱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而生態環境要素關系著旅游活動的品質。1.3評價標準確定。模糊綜合評價法(FCE)是采用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運用模糊變換的基本原理,對各項具有相互影響的指標進行多因素決策,從而達到定性問題定量化的目的[6]。在《國標》的賦分標準中,每一個評價因子被劃分為與相應分值相對應的四個等級。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數學四分制計分法對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的綜合評價,具體步驟如下:第一,建立評價集F=(F1,F2,F3,F4),并賦予其相對應的評價標準F=(好,較好,一般,差);第二,通過專家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相應評分;第三,將所得評分與結果向量相乘并得出每一層次的得分;第四,將每一層次的得分加和后得出最終評分[7]。在得出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最終的加權評分后,根據加權評分對生態旅游資源等級進行評定。本文采用《國標》中的等級評定制度,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成五個評定等級:旅游資源綜合評分≥90分為五級旅游資源;75~89分為四級旅游資源;60~74分為三級旅游資源;45~59分為二級旅游資源;30~44分為一級旅游資源;≤29分為未獲等級旅游資源。同時,《國標》還將旅游資源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品級,即普通級旅游資源、優良級旅游資源和特品級旅游資源(見表4)。
2攀枝花市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2.1模糊綜合評價。紅格鎮坐落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東南部,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60平方公里,下設4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萬人。紅格鎮以溫泉出名,并建成生態溫泉旅游度假區,被定義為旅游休閑型特色小城鎮。本文以紅格鎮為案例進行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實證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適性。根據上文所構建的評價模型及各項評價指標權重,結合攀枝花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鹽邊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鹽邊縣人民政府關于紅格鎮小城鎮建設工作的情況報告、專家評價以及實地調研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CE)對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判。具體綜合評判結果見表5。2.2評價結果分析。根據表5的評價結果,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分為84.4099分,在旅游資源評價分值中介于75~89分之間,屬于品級優良的四級旅游資源。由此可以得出,紅格鎮的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優良,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從綜合評價層來看,小城鎮建設條件得分最高,作為全國首批特色小城鎮,紅格鎮現已形成了明確的“旅游+康養+農業”產業形態,并不斷加強城鎮化建設,使得城鎮環境與公用設施等得到了完善和提升,同時在文化傳承與傳播方面也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其次是生態環境條件,2010年紅格鎮開啟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對城鎮整體風貌的設計與改造,成功打造了具有南亞風情的熱帶景觀,生態環境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排名第三的為生態旅游資源條件,紅格氡溫泉久負盛名,是其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依托,2013年紅格溫泉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有力推動了當地生態旅游業的建設和發展。第四為旅游容量條件,紅格鎮道路交通便利、公共服務便捷,但由于地形限制、客源市場單一等原因,旅游容量得分較低。從要素評價層來看,體制機制和產業發展得分最高,紅格鎮在進行小城鎮建設時,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從單一注重經濟發展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大而全的產業布局到注重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康養”產業,體制機制充滿活力,產業發展特色鮮明。在要素評價層中,資源影響力得分最低,這是因為紅格鎮處于四川邊緣地區,地理位置較偏;同時由于周邊地區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等原因,致使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影響力較低。從指標評價層來看,理念模式和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得分最高,紅格鎮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堅持規劃先行,大力推進溫泉康養小鎮建設,先后建成紅格旅游新村、紅格風情小鎮、紅格溫泉賓館、紅格溫泉假日酒店等,城市發展理念先進,生態旅游資源觀賞游憩使用價值較高。紅格鎮雖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但仍存在城鎮功能不夠健全、旅游服務設施不夠完善、旅游服務層次較低等問題,因此在指標評價層中社會經濟容量、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分最低。
3結論與討論
本文設立了小城鎮建設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生態旅游資源條件和旅游容量條件四個研究維度,最終確定產業形態、美麗環境、傳統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要素價值、影響力及附加值、游客容量、環境容量等作為評價要素,初步構建具有小城鎮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模型。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賦值法對評價指標進行權重確定,同時依據《國標》確定評價標準,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FCE)對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1)綜合評價層中,位次第一的生態旅游資源條件所占權重值最高,小城鎮建設條件位次第二,生態環境條件所占權重值第三,而旅游容量條件所占權重值最低。(2)要素評價層中,資源影響力所占權重值最大,其次為生態環境質量,而體制機制所占的權重值最小。(3)因子評價層中,知名度和影響力權重值最多,成為小城鎮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點。(4)通過構建的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模型對紅格鎮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紅格鎮的生態旅游資源級別為四級,表明紅格鎮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優良、品位突出,資源實體完整,觀賞游憩使用價值高,具有良好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與周邊小城鎮相比,紅格鎮城鎮建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可進入性良好,具備發展生態旅游及申報國家級旅游景區的資源條件,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和利用價值。結合實際情況,該評價結果較為合理,表明評價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針對性和普適性。
作者:吳俊 孫寶鼎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 上一篇: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環境風險研究
- 下一篇:水管單位安全標準化文件制修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