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小城鎮發展探究

時間:2022-11-03 05:00:43

導語:貴州小城鎮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貴州小城鎮發展探究

[提要]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機結合能夠使得鄉村和城市共同發展。小城鎮作為城市與鄉村的重要連結點,可以更好地帶動鄉村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本文就貴州小城鎮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探索貴州小城鎮發展路徑。

關鍵詞:小城鎮;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

一、引言

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切實解決農業農村發展落后的問題。目前,我國仍有5.6億人生活在農村,占全國人口的40.4%。根據新型城鎮化,若城鎮化率達到70%~80%,差不多相當于發展國家的初步發展水平,那么城市應當承接從農村的轉移人口達2.7億左右,同時仍有3.5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轉移人口,包括生活、就業等資源空間;二是城市的發展對于鄉村所帶來的影響。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應當有機結合,同步考慮,不僅要考慮鄉村層面的經濟與社會建設,同時應當考慮城鎮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通過城鎮化來帶動整個鄉村的發展。小城鎮作為城鄉之間的關鍵連接節點,其發展對于鄉村的發展和城鎮化的進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貴州省來說,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鎮化的實施對于全省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自2012年貴州省響應國家號召進行示范小城鎮建設后,成果顯著,但同時與全國情況類似,小城鎮的發展仍舊存在發展動力不足、人才流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

二、貴州小城鎮發展現狀

(一)貴州省城鎮化進程。1998年,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在農業與農村相關問題中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并于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實施城鎮化戰略的問題。自此,我國的城鎮化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貴州省根據國家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省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貴州省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具體表現為,2000年貴州省城鎮人口有896.49萬人,僅占全省人口的23.96%,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貴州省城鎮人口上升至1,176.25萬人,占比將近上升10%。截至2018年末,貴州省的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23.96%上升至47.52%,基本達到全國各省份平均水平,具體見圖1。但與全國城鎮化水平對比,貴州省城鎮化進程仍舊差距明顯。從城鎮化率來看,全國城鎮化率于2010年基本達到了50%的水平,而貴州省在2018年末才攀升至47.52%。因此,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省份,貴州省農村人口仍舊占據絕大部分,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貴州省來說意義重大。其次,由小城鎮承接農村轉移人口來看,2000~2018年平均每年轉移農村人口54萬人,而小城鎮作為重點承接農村轉移人口的區域,其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的牽引作用。(圖1,數據來源于2000~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及貴州省統計年鑒)(二)貴州省重點特色小鎮發展情況。2012年8月貴州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并列出100個重點扶持的示范小城鎮,希望通過這100個重點扶持的小城鎮發展,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整個貴州省小城鎮加速發展。2012~2015年,貴州省率先應用“鎮村聯動”的發展模式,創建了“8+X”的小城鎮項目建設標準,重點建成了交通樞紐型、旅游景觀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以及移民安置型的特色山地示范小城鎮。2016年,住建部批示了403個中國特色小城鎮,其中貴州省15個鎮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省份第二。截至2018年,貴州省100個示范小鎮累計建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8+X”項目4,000余個,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全省小城鎮人口數量比2012年增加200萬人,帶動全省城鎮化水平上升5個百分點。在100個示范小鎮中,各自形成了多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以及發展情況各不相同的小鎮。因此,本文選取了兼具產業帶動與資源稟賦的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對其發展情況進行具體剖析,以找到貴州省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三)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1、簡介。茅臺鎮位于貴州高原的西北部,西靠大婁山脈,北靠遵義,臨近赤水河畔,是川黔水路交通的樞紐,赤水河航運貫穿全鎮,同時有仁藺、茅習、遵茅、茅臺高速公路在茅臺匯聚。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征文化以及自然風光,使得茅臺鎮稱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旅游片區。茅臺鎮的產業發展起始于鹽產業,清末民初,作為赤水河畔重要的交通口岸,貴州省2/3的食鹽由茅臺鎮運向各地,由鹽產業逐漸名聲大振后,赤水河畔的小鎮白酒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酒產業作為貴州省的支柱產業,80%以上的白酒均產自赤水河畔,由此也帶動形成一大批釀酒小鎮,其中茅臺鎮為重要的代表。2、發展情況。茅臺鎮共6個社區,22個行政村。截至2017年末,全鎮共有人口11.05萬人,城鎮化率47.09%,當年貴州省全省城鎮化率46.02%,略高于全省城鎮化水平。農村經濟總收入11.2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3,420元,是當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1.8倍。2017年第二產業收入為387.12億元,白酒工業收入占比80%以上,白酒產量21萬kL,其中茅臺酒產量4.2kL。可以看到,茅臺鎮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小鎮,以白酒產業為主,整個鎮將酒產業的一系列加工鏈條納入其中,包括釀造、生產、加工和包裝等產業鏈。茅臺鎮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和創新導向階段。清朝末期至1990年,茅臺鎮主要依賴赤水河畔豐富的資源要素與交通樞紐進行鹽產業和酒產業的發展。1990~2000年,茅臺鎮名聲逐漸盛起之時,恰逢中央政府決定加強小城鎮建設時期,茅臺鎮先后成為“全國小城鎮重點建設集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財政體制改革鎮”等各項試點基地稱號,由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目前,全國白酒的銷售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茅臺鎮在競爭中走出獨具特色的醬香型白酒產業道路,形成創新導向的產業發展趨勢。3、存在的問題。茅臺鎮從白酒產業所帶來的產業優勢與經濟增長可以作為全國小城鎮發展的經驗借鑒,但在新型城鎮化布局下,由于酒產業的過于龐大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布局雜亂以及產業單一化等問題逐漸浮現,使得整個茅臺鎮的優勢逐漸縮小,酒產業對于整個區域的支撐與帶動也出現疲態。首先從整個生存空間布局來看,茅臺鎮是沿著赤水河岸發展而來,因此城鎮的規劃建設是順應赤水河的流動方向的,同時由于赤水河專產白酒,因此多數釀酒廠的廠房均沿著赤水河的河岸建設,由北至南,呈帶狀延伸。經年代更替發展,釀酒廠房成為整個茅臺鎮的主要建筑,生活區主要集中在赤水河北部,赤水河南部以及河岸邊界均遍布酒釀廠房。這樣的空間布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鎮區的居住空間與工業空間交織一體,同時工業產業用地占據大部分空間,不斷擠壓居民生活空間,造成整個鎮的居民生存空間質量低下。隨著酒產業的逐漸擴張,從前期的僅在河谷處建設的酒廠逐漸擴展到高地,不僅阻礙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時破壞原有的特色山體景觀,阻礙小鎮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貴州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居民生活環境差。我國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低于發達國家,而貴州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水平更為低下。具體表現為,第一,公共交通建設水平低下,公路狹窄,交通擁擠,道路質量差,從而造成鄉鎮交通不便。由于小城鎮的城市規模小,面積狹窄,因此在進行規劃布局時,與大型城市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交通建設層面,大型城市地廣且道路交通需求高,建設水平高,而小城鎮一般就是幾條中央街道與主要公路干道。第二,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第三,缺乏優質的公共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機構,居民的文化、休閑設施缺乏。對于小城鎮來說,在承接人口轉移的過程中,完善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是吸引人才必要因素,若果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農村富余人口更愿意到大城市尋求更好的機會,而城市的多余技術、資金和人才也不會轉移到其中。(二)產業結構單一,布局混亂。貴州省的小城鎮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存在優勢資源或產業帶動發展的示范性小城鎮;另一種是不具備資源稟賦與特色產業的普通小鎮,其中占據大部分的是普通小城鎮。對于普通小城鎮來說,居民構成大多為農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來維持保障日常生活,一般小城鎮的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發展滯后,并且缺少優勢產業帶動發展,造成整體經濟發展緩慢。從產業發展階段來看,普通小城鎮不僅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小,同時存在層次低下的情況。普通小城鎮的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底端,一般是初級產品的加工地區,且企業規模較小,造成了小城鎮缺乏就業機會、收入水平低下的現實。2012年貴州省重點扶持100個示范小鎮,加快小城鎮建設,使小城鎮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這些小城鎮中多數為具備優勢資源稟賦或特色產業帶動的示范性小鎮,它們自貴州省開啟重點培育扶持之后迅速發展,優勢產業迅速壯大,帶動整個小鎮走上高速發展道路。但這些示范小鎮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產業結構單一,前期優勢產業出現動力不足的情況以及過于重視產業發展從而給居民生活造成空間、資源和環境上的擠壓等。比如前文所分析的茅臺鎮,優勢的酒產業帶動整個小鎮高速發展,但卻出現了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這就是由于整個小鎮的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過于偏重于酒產業,從而忽視了小鎮本身具備的資源產業,特色農業與旅游業的發展滯后,同時工業產業的過度發展給小鎮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再如,民族文化型小鎮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的“千戶苗寨”,它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完整保存苗族原生態文化,由此依靠當地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旅游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而“千戶苗寨”的發展仍舊停留在資源要素稟賦的消耗階段,依靠本身具備的苗族歷史文化,再加上我國形成的民族風情旅游浪潮才得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對于一個剛起步的小鎮來說,原始資源是支撐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后期能否擺脫初期發展階段,尋求發展動力,仍是類似“千戶苗寨”這樣小鎮發展過程中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三)小城鎮與大城市間缺少市場交流,定位不合理。貴州省的多數小城鎮通常是作為行政中心存在,是農村農民區域性的公共服務中心,與中心城市和外圍的鄉村組成了垂直的傳統城鄉體系。在這樣一種體系下,小城鎮的市場活動較少,缺乏和中心城市的市場交流,因而經濟發展緩慢,產業規模越來越小,這同時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忽略小城鎮的發展,體制政策優惠向中心城市甚至是鄉村傾斜。小城鎮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停滯不前的死循環。重點從產業分配和資金獲取層面來看,政府撥款一般按照行政層級逐級而下,上級政府一般會將優勢產業項目留給自己,資金也會更多流向發展勢頭好的區域。小城鎮位于大城市與鄉村交界的邊緣地帶,一般不具備交通樞紐、港口和邊界等區位優勢,由此導致小城鎮缺乏融資渠道和產業發展機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貴州省部分小城鎮依托交通區位、資源稟賦優勢或是產業優勢實現了迅速的崛起,在中心城市和鄉村之間實現了很好地承接與溝通功能,但大部分小城鎮仍舊處于傳統的功能模式,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線與定位。

四、鄉村振興視野下貴州小城鎮發展路徑

(一)傳統小城鎮發展成為特色小城鎮。根據聚集—擴散理論與增長極理論,小城鎮出現的目的在于承接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吸納城市的技術、資金和人才,作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緩沖和介質。我國城市發展已經到達成熟階段,貴州省側重中心城市的建設政策方向也逐漸轉向了城市外圍的人居環境、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此時與城市外圍接壤的小城鎮成為重點發展對象。傳統的小城鎮受制于機制體制和傳統思維模式,無法發展,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城鎮應當向特色小鎮轉型,從原始的依附于中心城市的角色、鄉鎮公共服務中心的角色,轉變為與大都市、鄉村共同發展的平行區域經濟個體。(圖2)基于貴州省示范小鎮的發展模式,傳統小城鎮應當借鑒其發展經驗,走出適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道路。具體而言,特色的小城鎮是區別于行政服務中心與產業園區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一定的居民社區服務功能的綜合獨立的發展區域個體。特色小鎮一般是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與文化內涵定制發展道路,建成特色的旅游類、文化類、產業資源類的小鎮。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應當明確政府政策引導的作用,首先進行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完善,其次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導,創新機制體制,吸引更多的技術、資金與人才進入。在前期建設完成后,通過不同的宣傳方式,招商引資,爭取大型企業產業進入,從而帶動整個城鎮的發展。在建設過程中,還應當重視企業的后續發展動力,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強化資金扶持。企業應當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肩負創新和帶隊作用,為企業和小城鎮的共同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二)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貴州省多數特色小鎮與全國小城鎮發展情況類似,都面臨著發展動力不足、生態環境破壞以及居民生活環境惡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前期進行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從而忽視了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的后續發展應當走可持續發展方向。根據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一個城市的發展應當與外界區域交流融合,形成一個交相呼應的發展體系,才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特色小鎮來說,也是如此,應當將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一個適合人民居住的具備完善社區功能的生活型小鎮,注重交通、通訊、利于投資的發展型小鎮。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整個小城鎮發展規劃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與制度體系。具體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水資源保護與污水處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小鎮多數由龍頭產業帶動,這其中不乏工業產業,比如說酒釀產業、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等,這些產業均會產生大量廢水,那么做好廢水處理與水資源保護對于整個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二是完善小城鎮的環境質量監督機制。目前貴州省關于小城鎮的環境保護仍舊處于初級階段,對于企業的經營活動的約束還缺乏具體的法律制度,因此小城鎮的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必須強化。三是保護好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與生態環境資源。目前,大多數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都在重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而在此過程中,存在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濫用與過度開采,破壞了生態環境與文物古跡。為使民族特色小城鎮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當嚴格按照風景名勝區的規劃進行,嚴禁過度開采與開發,特別要重視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四是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居民的關鍵作用。作為特色小鎮的決策者、管理者與建設者,小鎮中的居民應當擔負起促進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由于生活在小城鎮的居民多數為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應當注重對小城鎮居民可持續發展觀的多渠道宣傳與教育,著力培養小城鎮居民的公德意識,為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支持。(三)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共同實施的背景下,鄉村得以發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與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小城鎮作為城市與鄉村的通道與介質,對于實現城鄉的融合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小城鎮主要承接農村剩余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多為農業種植或其他簡單的勞動,因此為促進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小城鎮應當鼓勵發展新型農業,同時鼓勵城市企業搬到小城鎮中去,鼓勵鄉鎮辦企業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城市過分擁擠的問題,解決城市病,同時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解決鄉村中的農民就業問題。其次,促進城鄉之間資源的雙向流動。城鄉二元結構中的重要一點是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鄉村往往不具備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教育資源。為使得鄉村與小城鎮居民能夠擁有良好的教育機會,可以將城市的優良教育資源向小城鎮轉移,使鄉村和城市能夠同時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余志科,吳江.小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9(24).

[2]王興驥,陳紹宥,韓鎮宇.貴州小城鎮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貴州商學院學報,2019.32(04).

[3]李海英.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研究[J].企業經濟,2019(12).

[4]陳前虎,司夢祺,潘兵.浙江省小城鎮特色成長的機制、障礙與路徑———可持續發展的擴展模型及應用[J].經濟地理,2019.39(11).

[5]劉秉鐮,朱俊豐.新中國70年城鎮化發展:歷程、問題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

[6]楊玉珍,黃少安.鄉村振興戰略與我國農村發展戰略的銜接及其連續性[J].農業經濟問題,2019(06).

[7]李曉斐.城鄉一體化:小城鎮理論的反思與擴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3).

[8]楊傳開,朱建江.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困境與路徑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1).

[9]申立銀,魏小璇,陳洋,熊寧.基于案例研究的西南地區山地小城鎮可持續建設水平診斷[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6).

[10]張麗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脈絡分析[J].調研世界,2018(06).

[11]段小力.生態文明視域下西部民族特色城鎮化協同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18(03).

[12]陸藝,姚莉.新型城鎮化視角下民族地區城鎮體系優化對策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1).

作者:張雨桐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