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
時間:2022-01-28 03:35:08
導語:農業人才農業科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人才隊伍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根據實際發展的需求,把人才作為推動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第一動力,逐步調整、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政策措施,不斷強化人才培養機制,聚集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學科專業齊全、高層次人才集中、人員結構逐步優化,敢于拼搏、創新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據廣東省農業廳調查顯示,“十一五”末,廣東有農業科技人才約29894人,其中從事農業科研活動的有3040人,占10.2%;從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有26854人,占89.8%,主要分布在縣、鄉鎮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呈現出人才隊伍結構日益優化、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逐步確立的良好局面,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1.2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隨著農業科技人才數量的增多,廣東農業科技人才質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優化。一是學歷層次逐步提升,博、碩士和本科學歷的人才數量、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到2010年,全省具有博碩士、本科、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業科技人才占比分別為9.51%、19.23%和61.82%,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5.35%、7.68%和16.29%(表1)。二是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的高、中級職稱比例逐步提高,職稱結構呈現日趨優化的趨勢。高、中、初級職稱比例由2000年的5.75∶18.63∶75.62提高到2010年的7.73∶22.89∶69.38,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提高了1.81個百分點,具有中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才提高了4.26個百分點[2]。三是年齡梯次年輕化,自2000年以來,全省45歲以下的農業科技人才一直穩定在70%~72%,中青年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占據主要地位,56歲以上年齡的農業科技人才所占比例不斷下降。農業科技人才斷層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呈現出整體較年輕、活力較強的局面。
1.3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團隊初步建立自廣東省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點建設工作以來,通過廣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實施,結合本省優勢農產品培養和儲備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業高層次創新型和推廣人才。一是農業領軍人物初具規模。2011年,全省共有涉農院士5人、長江學者10人、珠江學者7人、杰出青年9人、千百十人才工程5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533人、國家突出貢獻人才21人、省級突出貢獻人才8人[3]。二是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初步確立。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廣東有3位首席專家,45位崗位專家和34位綜合試驗站站長。三是圍繞廣東5個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已有13位崗位專家、9位綜合示范與培訓站站長等高水平農業科技專家近100人,為全省下一步培養和儲備農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了重要基礎[4]。
2廣東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仍顯不足1999年以來,廣東省科研機構開始改制,科技人員下崗分流,造成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呈減少趨勢。目前,廣東的農業科技人才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0.17%,占農業人口的0.67‰,而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科技人才占農業人口的比例己經超過4‰;廣東平均每萬畝農用地(耕地+水產養殖面積+茶葉面積+水果面積+桑地面積)只有不足4名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3.73名),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為19.4人(廣東省農業廳《全省農業科技人才情報調查,粵農辦[2009]94號》)。因此,目前廣東農業科技人才數量仍顯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發展的需要。
2.2農業科技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廣東農業科技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尚處于初步建立階段,與發達地區相比,依然存在個別領域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缺乏的問題,如新一批的國家現代產業技術體系中,廣東作為牽頭單位和首席科學家崗位的農產品只有優質雞、對蝦等少數幾個,其他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的農業領軍人物偏少,在自主創新、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方面的人才明顯不足;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養殖業、加工業等重點領域的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技術成果明顯不足,成果轉化應用人才缺乏,轉化能力不夠。
2.3農業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用人機制不夠靈活從農業科技人才的地區分布來看,表現在廣東農業科技人才分布具有較明顯的地區差異,粵東和較偏遠的粵北地區農業科技人才偏少;從農業科技人才的機構分布來看,高層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主要分布在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處于農業經濟發展主戰場的農業企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而且,受傳統管理體制和部門、行業利益分割等因素的影響,人才工作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現象仍然存在,農業科技人才缺乏統籌規劃和有效協同,影響了人才資源的有效利用,農業科技人才難以形成合力。
2.4考核激勵機制尚不完善廣東農業科技創新依然存在激勵機制不足、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缺乏動力的問題。一方面農業科技人員的考核激勵機制存在缺失,導致科研人員創新動力不足。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農業科技人員研究的動力來自于成果、量,并以此作為晉升、榮譽授予、調工資等的重要依據,而不是看產品、技術的市場覆蓋率。在這種機制下,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難免處于脫節的狀態,于是,不少填補“學術空白”的成果僅停留在紙面上,無法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影響農技推廣效率。
2.5成長環境欠佳廣東現有的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欠佳,導致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缺乏必要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必要經費、發展潛力等,一旦有更好的機會,現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人員都有跳槽的可能。一是收入水平偏低。調查顯示,70.37%的農業科技人員對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滿意;36.75%的科技人員認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職業聲望比較低;58.4%的科技人員認為現代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科研或推廣工作。二是農業科技人才繼續教育培訓不足。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進修提高跟不上形勢的需要,知識更新慢,對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的掌握不夠,已成為廣東農業科技人才成長面臨的一大障礙。調查顯示,61.82%的農業科技人員認為現有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知識結構老化現象比較嚴重;70.37%的涉農單位注重科技人才知識結構與知識層次的提高,但是仍有51.57%的單位至今沒有制定教育培訓制度;而且,31.05%的農業科技人員認為單位提供的圖書資料、網絡等信息資源不能滿足工作需求。
3推進廣東農業科技人才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引進、選拔、培養相結合,打造高層次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
3.1.1多管齊下引進海內外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通過組織實施“杰出人才工程”、農業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專項,采取技術配股、高薪、升遷等方式,引進國內頂尖水平、國際先進水平的、對我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能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重點引進遺傳育種、生物技術、重大動植物疫病、農業信息技術和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急需緊缺的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
3.1.2選拔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涉農學科和行業中,重點選拔在農業關鍵性技術研究、農業戰略重點產品開發、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優秀高級專家。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匹配、資金資助等方式,支持一批站在國內農業科技前沿的科學家、學術領軍人物,使其成為廣東農業自主創新的領跑者。
3.1.3加快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技術需求,依托現有的科研力量,建設從研發到市場、生產到消費、產地到餐桌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全方位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以首席專家、崗位專家和綜合示范與培訓站站長為中心,繼續實施水稻、生豬、嶺南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5個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逐年啟動雞、水禽、牛、玉米、茶葉、蠶桑、花生、食用菌、甘薯、馬鈴薯、甘蔗、珍稀苗木、飼料、魚類、蝦類、貝類、蟹類、疫苗等18個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3.2教育與培訓相結合,打造實用的農技推廣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迫切要求,以充實一線、強化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3.2.1教育與培訓相結合,打造高素質農技推廣骨干人才隊伍一是立足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理順農技推廣機構人員進出渠道,公開招聘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二是組織和鼓勵在崗農技推廣人員攻讀農技推廣專業碩士班,提升學歷層次;三是以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切入點,優先選派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的縣鄉基層農技推廣骨干人員,到高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學習研修、學術交流和觀摩培訓等方式,改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知識結構,增強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3.2.2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以“陽光工程”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著力點,重點對農村動物防疫員、植物病蟲害防治員、水生動物病蟲害防治員、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員、信息員、水產技術推廣員、水管員、農機駕駛和維修能手、農產品加工倉儲運輸人員、畜禽繁殖服務人員等各類農村服務型人才的培養和培訓,促進科技與生產實踐無縫對接。同時,組織種養業能手、專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科技人才到各地考察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培育出一大批種、養、產、供、銷全面發展的“田秀才”、“土專家”,不斷壯大實用人才隊伍。
3.3完善激勵機制和相關配套政策,保障農業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3.3.1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研究和出臺以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激勵辦法。加強以職務激勵、選拔激勵、培訓激勵為主的物質激勵方式,改進以薪酬激勵、持股激勵、獎金激勵為主的金錢激勵方式,完善以榮譽激勵、情感激勵、信任激勵為主的精神激勵方式。建立健全規范、有效的人才獎勵制度,對高層次、緊缺型專業人才發放津貼,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一次性獎勵,讓人才獲得與貢獻相匹配的榮譽、地位和實惠。建立完善以職責、職務與職稱相結合的獎金激勵制度,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的事業單位薪酬激勵制度,建立與國際化企業接軌的企業分配激勵制度。設立農業類“廣東杰出人才獎”、“廣東創新創業獎”、“廣東青年英才獎”和“廣東技術能手獎”,獎勵一批為廣東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注重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實行優勝劣汰、能上能下的人才制度,促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
3.3.2相關配套政策對海外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實行便利的準入政策,對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特殊的優待政策,對各類緊缺人才實行重用政策,對高端和拔尖人才實行柔性吸納和來去自由的政策。完善人才引進、鼓勵創新、促進就業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重點加大對創業創新農業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著重在戶籍引進、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為農業科技人才提供配套的優惠激勵政策,努力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創業,盡情創新。
3.4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工作剛性投入機制完善以財政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業科技人才投入機制,為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提供可靠的經費保障。一是設立農業科技人才工作專項,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隨著財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專款專用,為建立人才工作剛性投入機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突出農業龍頭企業在科技人才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和科技投入。三是對企事業單位用于人才引進、培養和獎勵等方面的投入,允許單獨設立科目,計入單位經營成本。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人才資源配置同農業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格局的變化相適應,使廣東的農業科技人才資源調控重點向農業一線、農業產前的市場預測、農業產中的精細化生產、農業產品的商品化和加工增值傾斜,向農業產業集中帶、區域化經營轉移。
作者:康藝之張祿祥林偉君方偉單位: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
- 上一篇:兒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 下一篇:學生科學教學藝術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