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職稱農業推廣論文
時間:2022-07-24 09:53:12
導語:研究員職稱農業推廣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精神,從1992年起農業系列職稱增設了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以下簡稱農業推廣研究員),意義重大。筆者從數量、行業、區域、專業等方面對農業推廣研究員情況進行了科學分析。研究發現,農業推廣研究員等結合國家需要和各地農業生產實際,積極轉化推廣科技成果,培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普及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發現農業推廣研究員存在數量少、專業分布不勻、地區間不平衡等問題,對此提出了農業推廣研究員評審權限下放、拓寬評審范圍、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方法等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稱評審;農技推廣;農業科技隊伍建設;主要問題;對策建議
黨中央十分重視人才工作。1986年以來,中央職稱改革領導小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人事部,以下簡稱人社部)和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先后印發了《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試行條例》、《工程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農業科學研究人員執行〈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細則》、《水產技術人員執行〈工程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細則(試行稿)》、《農業九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試行)》[1]等系列文件,構建了農業職稱制度的政策體系。為適應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科技成果推廣轉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的需要,1991年開始,農業部、人社部經過大約2年的深入調查和研究,決定在全國開展農業系列正高級職稱農業技推廣研究員評聘工作,隨后印發了《關于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教學科技人員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有關問題的通知》([1993]農[人]字第52號)[2](以下簡稱52號文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實施辦法》([1994]農[人技]字第4號)[3](以下簡稱4號文件),1994年首批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評審工作正式組織實施。
1農業推廣研究員職稱的重要意義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科技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扭帶,是加快中國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措施。開展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評聘工作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農戰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一是完善了評審制度。解決了當時廣大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聘無標準、業績評價不規范等問題,通過客觀公正的科學評價,有效提高了農技推廣工作的社會認可度。二是穩定和提升了人才隊伍。職稱評審工作充分肯定了長期在推廣第一線農技人員的能力、業績和貢獻,激發了廣大農技推廣人員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穩定和提升了農技推廣人才隊伍。三是有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職稱評審工作有利于培養和選拔農業技術推廣戰線的學術、技術帶頭人,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2專業設置和評審標準
依據52號和4號文件有關規定,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實行全國總量控制,采取下達指標、逐級推薦和評審方式進行,達到了預期結果。2.1專業設置根據文件規定,評審對象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從事專業技術推廣工作且學歷資歷、業績等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審專業初始設置了農學、園藝、植保、土肥、畜牧、獸醫(含中獸醫)、水產、農業工程等8個專業,隨著評審工作發展,申報條件逐步細化,先后又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工程等專業。2.2評審標準依據文件有關精神,緊密結合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實際,強調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主要標準,重基層服務、重推廣業績、重實際貢獻,注重社會和業內同行認可,注重向基層和農業技術推廣一線傾斜,不斷提高評審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以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對高層次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的需求。
3評審結果及其分布
自1994年起,每兩年評審一次,截至2016年底已相繼進行12屆,共有約1.12萬人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在農業和農技推廣領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3.1按數量分布。從圖1[3-13]可以看出,各屆推薦指標逐年增加,從第一屆的600人[3],到第12屆達到1800人[12];獲得資格人數逐年也有所增加,從第一屆的614人,到第12屆達到1754人。值得指出的是:推薦指標從第八屆開始,呈快速增加趨勢,其中第十屆增幅最大,比上屆增加了50%。獲得資格人數從第10屆開始,連續三屆也有顯著增加,平均增幅達28.7%。3.2按單位類別分布從各屆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資格人員單位類別情況看,農技推廣單位獲得資格總人數9559人,占84.9%;農業科研、教學、企業等非推廣單位獲得資格總人數1695人,占15.1%。每屆獲得資格人員中,農技推廣單位和非農技推廣單位人員占比有微小變化,但總體占比變化不大。農技推廣單位和非農技推廣單位獲得資格人數均呈現明顯增加趨勢,分別從第1屆的588人、26人,到第12屆達到1478人、276人,分別增加1.5倍和9.6倍,非農技推廣單位獲得資格人數增加最為顯著。3.3按區域分布。從共計12屆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區域分布看,華北區、華東區各省市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占比較高,分別為20.6%、21.0%;西南區、西北區各省自治區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占比較低,分別為15.3%、14.0%;東北區各省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占比最低,僅為12.2%。3.4按行業分布從共計12屆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行業分布看,農業行業獲得任職資格人員較多,為7237人,占64.3%;畜牧業獲得任職資格人員2801人,占24.9%;水產行業和農業工程行業獲得任職資格人員較少,分別為504人、712人,分別占4.5%和6.3%,主要因為水產行業、農業工程行業申報人員數量較少所致。3.5按專業分布。從共計12屆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專業分布看,農學專業占32.0%、園藝專業占12.9%、植保專業占11.4%、土肥專業占8.0%、畜牧專業1538人占13.7%、獸醫專業(含中獸醫)占11.2%、水產專業占4.5%;農業工程專業占6.3%。其中農學專業獲得農業推廣研究員任職資格人員最多,畜牧專業、園藝專業、植保專業、獸醫專業、土肥專業、農業工程專業依次減少,水產專業最少,主要因為這些專業申報人員數量較少所致。
4農業推廣研究員評選成效顯著
20多年來,評審并獲得任職資格的農業推廣研究員隊伍,是活躍在農業基層的技術骨干力量,是科技興農的主力軍和帶頭人。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團結農技推廣隊伍,緊密結合國家農業需求和當地農業生產技術問題,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培養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普及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4.1不斷探索創新,建立較為完善的評審制度體系。為提高推薦評審工作質量,各地認真貫徹4號和52號文件精神,嚴格按照個人申報、基層單位推薦、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資格審查和綜合考核、專家評議、確定上報人選的程序,堅持以專業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堅持向基層傾斜,評選產生各地推薦人選,取得很好效果。在實施過程中,各地結合實際,不斷完善評審制度,制定相應的評審實施辦法;同時創新推薦方法和評審模式,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式方法。以黑龍江省為例,在職稱評審推薦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按照省級、地市級、縣鄉級3個層次,分別細化推薦條件,堅持學歷與能力、資歷與業績、論文與成果“3個結合”,實行“論文+成果+能力”的綜合評審辦法,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創新評價體系。4.2農技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農業推廣研究員是農技推廣隊伍的骨干、帶頭人,是一支充滿創新活力的新生隊伍,堅持農技推廣與農業科研、高等農業院校、農業企業合作,積極承擔國家、地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河南是農業大省。從2009年以來開展了“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科技服務行動,全省農業科研、教學、推廣系統萬名農業科技人員,層層推進,包村入戶,以推廣糧食增產穩產和防災減災技術為重點,加大關鍵時節、關鍵環節的技術指導和農民培訓力度,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云南省以農業推廣人才隊伍為核心,搭建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方式,組織省、州(市)、縣、鄉四級農技人員抓好重大增產技術的集成配套,抓好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示范推廣,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確保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取得了明顯效果。4.3采取多種方式,培養提高基層農技隊伍業務水平。各地農業主管部門立足自身實際,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農技隊伍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技人員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為農業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新成績。如山東省制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實施辦法,印發“十一五”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劃,調動全省行政、推廣、科研、教學、企業等教育資源,大規模開展各類農技人員的專業培訓,取得明顯效果。廣東省實施農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農技推廣單位參與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工作,構建起“多渠道、多終端、多元化、多層次”現代農村信息服務網絡,普及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受到專業大戶和廣大農民的歡迎。4.4普及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提高廣大農民科學務農水平。當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如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業一體化經營、家庭農場等農業制度創新問題。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將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普及現代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科學務農素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西自治區通過開展“百千萬”行動,并結合科技“三下鄉”、“結對幫扶共建”等活動[14],充分發揮農技隊伍接地氣的服務功能,取得顯著成效。安徵省農技推廣單位積極參加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水稻生產技術指導,現場解決問題,傳播技術,為水稻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組織專家到省廣播電臺做農技服務節目,在安徽農業信息網上“水稻高溫熱害及其防御技術對策與建議”等[15],為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5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20多年來,農業推廣研究員評審取得了重要進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業推廣研究員數量偏少。據2015年6月統計,全國評審通過的在崗農業推廣研究員約5000人,僅占在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54.19萬人的0.9%,而且在崗推廣研究員平均年齡約53歲,到2020年大部分將到退休年齡,不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在崗農業推廣研究員分布不均。主要是縣鄉基層農業推廣研究員人數偏少[16]。三是目前的評審標準和評審方式急需改進。目前評審的基本標準是1994年參考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農業)職務試行條例制定的,評審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適當調整和改進,但已不適應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需要。近年來,隨著人才評價和職稱制度的深化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及農業部、人社部相繼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意見[17-21],特別是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職稱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為農技推廣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為此,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5.1改進評審組織方式。在初始階段,作為農業系列正高級職稱,農業推廣研究員評審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推薦,全國統一組織實施,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隨著“放管服”改革推進,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下放評審權限,加強監管與服務,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有利于推進各地建立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農業人才工作體系。5.2推進分類評價。依據農技推廣隊伍的層次、類別、專業學科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合理設置評審條件,應堅持德才兼備,突出品德評價,不將論文作為評價的限制性條件。對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等。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農技人才,以實際貢獻,即進村入戶、農業增產增收、培訓農技人員和指導農民科學務農等作為評審依據,逐步形成分類評價、各有側重、相互協調的農業人才分類評價體系。5.3拓寬評審人員范圍。為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要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機構中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渠道。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參加農業系列職稱評審工作。5.4推進人才評價工作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服務。借鑒廣西、山東、新疆等地職稱評審信息化操作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探索建立職稱信息化申報評審管理系統[22],逐步實現在線申報、資格審核、專家評審、評審結果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評審工作質量和效率。同時,組建人才評價大數據管理信息系統[23],提升人才工作管理服務科學化水平,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作者:楊 莉 趙瑞全 顧 鵬 單位: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 上一篇:品牌競爭農業技術論文
- 下一篇:鄉村振興農業科技論文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