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范文

時間:2023-11-28 18:0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篇1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書,在“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們許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很重要!俗話說:“病從口入”,堅持科學洗手,不僅能讓我們美觀大方,心情舒暢,還是防止病從口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洗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它看似簡單,其中的學問大著呢!于是我們這次的綜合實踐活動就從《洗手的學問》開始,去調查研究身邊的洗手現象,了解洗手的學問,養成科學洗手的習慣。

二、學習目標

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有條理的收集有關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實和素材;初步學會把一個問題分解為不同的要素和層次;了解科學小實驗的一般步驟;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

三、實踐方式

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問卷調查;實驗。

四、方法引導

如何分析、表述問題;知道每個觀點要有事實或資料作為依據;學習小組如何分工;如何上網查資料。

五、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研究準備

(一)學習目標:

1、初步學會把一個問題分解為不同的要素和層次;

2、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3、有條理的收集有關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實和素材。

(二)確定主題

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不良的生活習慣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學習,而且也對我們的健康成長不利。因此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洗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下節課我們就以《洗手的學問》為主題進行研究,去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識,養成科學洗手的習慣。

第2課時 研究實施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了解洗手也是有學問的,并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識,養成科學洗手的習慣;

2、了解科學小實驗的一般步驟。

教學過程: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在生活中,我們一不小心,各種各樣的病菌就會趁虛而入。堅持科學洗手是防止病從口入的好方法。

2、接下來,就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來做生活中的“小學者”吧!先來制定出“洗手的學問”研究方案。

通過反復思考和討論,圍繞主題制定出《洗手的學問》研究方案。

(三)實施方案

1、搜集資料

(1)大家通過搜集有關資料,來了解洗手的方法。

(2)除了以上這些方法,還有一種就是上網搜索。

2、調查小學生洗手現狀

(1)學生設計調查問卷。

(2)學生展開調查活動。

(3)學生設計調查問卷統計表,并對所收回的問卷進行統計與分析。

3、宣傳正確的洗手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許多同學都成了“洗手問題”的小專家。用不同方式向大家宣傳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確的洗手方法。

宣傳的方法:(1)開班會(2)觀看視頻

時間安排:下課活動課時間

注意事項:(1)在觀看視頻時要注意安全(2)宣傳要做到全面

4、洗手與節約水資源

我國人口眾多,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可利用的水資源已經越來越少,如果每個人每次洗手都能注意節約用水,那將節約多少水資源呀!

第3課時 總結與反思

(一)匯報與展示

1、匯報研究情況,展示小組的研究成果

2、小組推薦一位代表發言:

小組的成果:①動手寫了一份調查報告。②把洗手的方法教給了大家。③堅持科學洗手,防止病從口入。

(二)評價與反思

我們初步完成了《洗手的學問》主題研究,填一填評價表。

學生填寫《洗手的學問》活動過程評價表,并進行自評和互評。

(三)學生的收獲與體會

綜合實踐活動課接近尾聲,學生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1、正確的洗手方法

(1)開水龍頭沖洗雙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雙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內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鐘才沖水。

(4)用流動的水沖洗至少10秒鐘。

(5)完全擦干凈后,才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干凈。

(6)用干毛巾或手紙徹底抹干雙手,或以干手機吹干雙手。

(7)雙手清洗妥當后,別再直接觸摸水龍頭,防止再度臟手。應以抹手巾包裹水龍頭,或在水龍頭上潑水沖洗干凈,才把水龍頭關上。

2、格言:你洗手了嗎?

3、我的收獲

我學到的新知識:我學會了正確洗手的方法。

我獲得的新方法:我會上網查找資料。

我遇到的難題:在小組分工的時候,沒有分配好。

我是這樣解決的:發揮合作的力量,取長補短、團結協作。

我的感受:通過本次活動,我知道了在開展活動之前要有合理的研究計劃;在上網查找資料前要有明確的方向;在進行調查前要設計好問卷;在進行正確洗手方法的宣傳前,要制訂好宣傳方案。這節課讓我懂得了洗手的重要性,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六、對學生評價與教學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雖然剛開設了半年多的時間,但孩子們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也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這門課程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對問題進行分析,能夠把大問題分解成許多小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學會了搜集和整理信息,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這次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深入地思考:

(一)本課程的開展,需要得到學校、家長、社會和同學的支持,才能保證實踐活動有序地進行和完成預期的目標,要讓家長明白,細節決定成敗。

(二)由于學生年齡還小,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不斷的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篇2

一、項目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界定

2001年,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新詞出現在了n程結構的設置之中,“研究性學習”也被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項內容之中。“綱要”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項目”是指一件事情、一項獨一無二的任務,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預算內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引自“百度百科”)本文所述及的項目是指以學校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題作為研究內容。因此,項目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通過學生完成具體任務,促進學生在執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

二、成果展示課的教學現狀

成果展示課是項目研究性學習長線活動的后期總結性課型,是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研究主題展示活動成果、開展活動評價的課型。成果展示不僅有助于檢驗學生項目研究活動開展的真實性,更能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發展學生的合作和表達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目前許多教師對成果展示課的把握仍存在一些誤區。筆者仍時常見到這樣的成果展示課:上課伊始,小主持人粉墨登場。緊接著,各小組輪流上臺匯報活動成果,而所謂的“成果”只是一些網絡資料、一段舞蹈、一個小品、一首歌、幾份小報、一份倡議書。學生根本無需親歷調查、采訪、實踐,便可完成項目匯報。此類活動形式花哨,類似班隊活動課,看上去熱鬧,但課上既無對學生活動的有效評價,又無對研究方法的指導、建議,學生受益不大。如此展示,缺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體現,缺乏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只給人做作造假之感。

三、成果展示課的指導策略

教師究竟該如何正確把握課程特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項目研究成果展示呢?

1.把握展示內容。

項目研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積極體驗、親身實踐,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與個人的成長。研究成果展示課也應做到真實,拒絕華而不實的完美展示,力求原汁原味地體現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得失,表達真情實感。

在學生深入開展項目研究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各項過程性資料中,選擇適當的內容進行展示。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不僅是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更多的是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活動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因此成果展示的內容也應包括研究成果、研究過程、研究體驗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校園節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課中,筆者不僅指導學生展示了對學校用水浪費情況的統計結果和反思情況,還引導學生對調查、采訪、統計、實驗、分析的過程,以及在采訪調查中遇到的困難等進行展示。這些內容體現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在活動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真實鮮活的心境體驗,充分展現了項目研究性學習的魅力。

2.選擇呈現形式。

面對豐富的資料,應以怎樣的形式進行呈現,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呢?教師應指導學生依據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式,采用針對性和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基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調查報告、結題報告、實驗展示、觀察日記、活動影像資料等。設計類課題可通過作品、模型、設計圖等來展示。社區服務類課題可采用倡議書、活動錄像、宣傳小報等形式匯報。根據課題特點,還可采用辯論會、知識競賽等形式來展現。

在《環保“袋”言人》這一課題的項目研究成果展示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到社區、超市發放了自制的環保袋,并動員路過的市民在“環保宣言”橫幅上簽名。課堂上采用了錄像的形式,把社會活動的過程進行了展示,并通過“環保袋時裝秀”的形式展示了學生自制的各式環保袋,形式新穎,凸顯了研究的過程與成果。

3.分析解決方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獲得不是靠簡單的傳授,而是通過學生在實踐、體驗、交流、反思中逐步生成的。由于學生的閱歷與課題研究經驗有限,研究過程中必定會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質疑、答辯、反思和總結,分析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尋找改進的方式。

在筆者執教的《校園節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課中,“學校洗手池用水情況”子課題組的學生闡述了自己所在小組的研究成果后,又提出了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困惑:下課時見到用自來水互潑打鬧的同學,便會上前勸阻,但結果往往是無功而返,并且反被譏笑。筆者引導學生對此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對策。學生提出可以將“節水宣傳”組的《節水宣傳手冊》作為禮物贈送給浪費水的同學,這樣的勸阻方式比較婉轉,對方不易產生抵觸情緒,并能對其起到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在之后的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3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一、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一般包括通識課和專業課兩大類。本文以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吉林大學五所大學的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類專業為劃分標準,詳細統計整理了學分和學時的分布及其傾向性,以了解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基本情況。

1.通識課設置的基本情況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養目標存在差異,因此其設置的各類專業的通識課在學分和學時上存在差異。從表1不難看出,在學分的設置上,五所大學理工科類專業的通識課在學分的設置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對較大,平均達到35%左右;而文科類專業幾乎不存在差異,約占總學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對合理。在學時的設置上,五所大學工科類專業通識課所占的學時相對較多,平均占總學時的40%左右,多者達到46%,而且不同學校間的差異較大;而理科類和文科類專業通識課在總學時中所占的比例相對小一些,且差異較小,平均在35%左右。

2.專業課設置的基本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學分的設置上,五所大學理工科類專業的專業課在學分的設置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60~100學分之間不等,但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類專業的專業課學分在80~90之間,差異相對較小,而且平均占總學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對較大。

二、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內容存在的問題

理論課程偏重,實踐課程不足,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弱。從目前的就業情況來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業率往往低于一些專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學在設置課程時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程在整個大學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過高。

2.課程體系結構存在的問題

通識教育課程所占比例過高,專業課程所占比例相對不足。通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通識教育課程所占的比例達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達到45%,而專業課程所占的比例僅為50%左右。大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學習投入的時間與在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這對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十分不利。

3.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

忽視學科之間的差異,對學校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統一要求。從表1和表2中不難發現,我國研究型大學各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基本一致,不太關注不同學科專業間的差異,理工科與文科類專業的課程在學分及學時的設置上趨同。

三、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

1.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內容的優化

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條件、校園資源等對學生進行實際鍛煉,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社會實踐,這樣不僅有助于大學生鍛煉實際操作能力,也使其畢業后能較快融入社會。

2.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

任何課程體系結構的設計都必須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注意其整體設計,兼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所以要從整體上、從內外各方面的聯系上去考慮課程體系結構的設計,淡化專業,模糊學科,加強文理滲透,加大基礎課程比例,使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

3.研究型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優化

以“差異教育”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承認不同的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采取差異的教育對策,并依據學生的差異創造相適應的教育環境,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的發展空間,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大軍.教學研究型大學課程設置探析[J].高教論壇,2010(4):56-58.

[2]趙莉,馬繼剛.構建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張曉芳.我國研究型大學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8.

篇4

關鍵詞:網絡;遠程教育;學習行為;效果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118-2

0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過去,人們的學習方式局限于學校、培訓機構等,當今時代,信息化技術為人們提供了網絡遠程教育方式,這種新穎且方便的學習方法成了當前人們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常說“互聯網是把雙刃劍”,所以,只有科學、合理地運用網絡實現學習目的,才是真正發揮了網絡遠程教育的積極作用。

1 影響網絡遠程教育學習行為和效果的因素

1.1 學習者個人基本情況

學習者個人的基本情況決定了網絡遠程教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通過調查顯示,如果在遠程教學中學習一些有深度的知識,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因為男性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可以保持更長時間的注意力,而且男性更喜歡對事物的鉆研;而女性在選擇網絡教育學習中更容易接受協作化學習方式,因為這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滿足了女性好奇心強、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的特點。在選擇網絡遠程教育的人群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多數都是在職的成人,通常他們既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利用閑暇時間來給自己充電;人們之所以選擇網絡遠程教育,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目的,因而自主學習能力較強;通常選擇網絡遠程教育的人并不是社會的優勢群體。當然,網絡遠程教育學習者有一些共性的同時,每個人也都具有個體的差異性,比如教育背景、年齡、專業等等,因而,要想為學習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習者個人基本情況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1.2 學習風格和初始能力

我們所說的學習風格是由個人的性格特點、情感認知和生理行為決定的,因而,每個人都會具備屬于自己的學習風格。在網絡遠程教育中,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會對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網絡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它對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計算機操作水平、理解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等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學習者要想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自己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此外,網絡遠程教學的媒介是計算機,所以,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進而才可以對網絡上的學習資源加以利用,同時,網絡遠程教育還為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平臺,方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習,進而提高網絡學習效果。

1.3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習者不斷進步的動力,也是學習者學習的目標。網絡學習不同于學校、培訓機構的學習,它更具自由性和開放性,學習者只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才能對自己嚴格要求,進而維持長時間的網絡學習,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對于學習者意識的考驗。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選擇網絡遠程教育的人群大都是在職人員,原因是他們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條件去選擇培訓機構,這其中很多人的學習動機就是單純的想要獲得一個證書或者文憑,進而提高自身競爭力,獲得更高的薪資待遇。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在職人員選擇網絡遠程教育的內部動機并不強,缺乏自主學習的熱情,進而導致網絡學習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1.4 學習交互因素

傳統的學校教學和培訓機構教育都是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學生之間也可以面對面地溝通和交流,但是現代的網絡遠程教育則完全不同,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獨立的,雖然也會有教師的視頻指導,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個人自主學習,一旦遇到自己難以理解的問題,不能及時與教師或者同學進行溝通,給學習者的學習帶來了極大困擾,直接影響了網絡遠程教學效果。

1.5 教學機構與教師因素

目前,我國網路遠程教學機構通常是由各大高校的網絡教育學院和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組成的,因而,網絡遠程教學水平受到教學機構發展情況的限制。當前,網絡遠程教學的開展都是根據我國現階段教育發展現狀來決定的,在開設網絡遠程教學課程時會受到教學條件、經費來源、師資力量等的影響,導致不同高校開設的網絡遠程教學課程內容、科目等都不盡相同。此外,師資力量也是影響網絡遠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學歷背景、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都會對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1.6 外界支持

網絡遠程教學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外界條件有:物理環境、資源環境和網絡人文環境。首先,物理環境是指網上的教學平臺,學習者通過網絡學習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平臺界面,它的清晰度、板塊分配、播放連貫性、傳輸速度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心理和學習行為;其次,很多人之所以選擇網絡遠程學習平臺,最主要原因就是其資源豐富,可以為自己提供想要的信息資源。但是,學習人群的不同決定了學習者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可以說,每個學習者對于資源的需求都不盡相同,網絡遠程教育要想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具備大量豐富的可用資源,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最后,網絡人文環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豐富的資源、完善的配套設施,進而給學習者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在網絡上實現自主學習,最終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 完善網絡遠程教育的措施

2.1 因材施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知,影響網絡遠程教學行為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選擇網絡遠程教學的學習者之間具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年齡、學歷、專業等,這些都給遠程教學帶來很大挑戰。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因材施教。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網絡學習者進行科學的分類,了解不同學習者的在學習方面的差異,明確相似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進而根據不同類型學習者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其次,設置專門針對網絡學習者的學前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網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關課程的簡單介紹等;最后,創新教學方法,不要將學習形式局限于傳統的視頻點播,在未來的網絡教學中,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

2.2 完善網絡教學監控

學習者只有自我控制能力較強,才能很好地適應網絡學習,學習效果才能更好。要想達到一個好的學習效果,個體需要提高自組織能力,包括自我的激活、自我的定性、自我的規劃等。畢竟學習者都是有惰性的,內部動機不夠強烈,故在培養學習者自主性的同時,還要加強網絡學習過程的監控,一方面在網絡學習平臺中增加監控功能,對在線學習時長達不到平均水平的應該采取預警制度。另一方面,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要對學習者進行跟蹤監督,這樣不僅能監督學習者學習,還能體現人文關懷。

2.3 強化交互式教學手段

網絡交互對網絡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學習者對網絡交互的需求也比較大,故在今后開展網絡教育時應盡力完善網絡交互,強化交互式教學手段。第一,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人文化的網絡課程、制作精美的頁面、強化教師與學習者的深度交互和建構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等來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指導、監控和評估。第二,應該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的交互信息要及時地捕捉,并且要及時地給予響應,要指引學生在線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教師要讓學生之間進行更多的交互,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

3 結束語

網絡遠程教育為人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給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人們享受到了更加快捷和方便的學習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相信在未來,網絡遠程教育會不斷完善和優化,并且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給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當然,學習者也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所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提升自我能力,實現自我價值。

篇5

關鍵詞:教學效率;課堂參與度;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趙占香(1971-),女,河北柏鄉人,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基礎部,副教授。(北京?10017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人才強教青年骨干教師”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37-03

一、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教育行業更是突飛猛進。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的貫徹普及,大學和普通高中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導致職業院校的招生生源急劇減少且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困生的數量急劇上升。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國,“世界工廠”不能缺少技術工人,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職業教育是當前教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技術工人的重擔。但是,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越來越舉步維艱,教師普遍反映學生越來越難教,講課越來越沒有激情,課堂教學效率越來越低。與此同時,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上課認真聽講的人數越來越少,學習成績也逐漸下滑。惡性反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循環,造成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都處于尷尬的境地。難道職業院校的教學真的走進死胡同了嗎?下面來看一組對我校(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現狀的調查數據。

通過圖1和圖2中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到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有不同的反應,這也許與各專業的課程設置有關。英語作為基礎課,筆者更重視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在教師和學生普遍認為現在上課是一種痛苦的情況下,認為“學習是件有趣的事”的人占8.2%;“能認真聽課,并跟得上”的人占18.6%;這兩部分學生(占總人數的26.8%)應該是班里學習紀律各方面都很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和教師形成很好的互動;另外兩類學生,反映“有的課程跟不上”(25.7%)和“想好好學,但學習真讓我頭疼”(26.2%)各占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班級中有一半多的學生有學習的內在動機,但學習動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被很好地激發出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沒有轉化為外在的學習行為。還有17.9%的學生反映上課“常常犯困,打盹兒”,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但不排除學生對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不感興趣。假設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有學生力所能及的學習目標,這部分學生也是課堂中的可調動因素。

通過分析,教師、學生普遍反映現在學生厭學、課堂教學難組織的情況下,班級中仍然存在96.6%的積極因素和可調動因素。因此,搞好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在教師如何合理組織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因素,引導轉化消極因素。

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課堂參與度

1.教學效率

教學效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通常是一節課)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指導、組織學生通過該教學活動對教師的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教學效率的提高包括兩個方面: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內容的增加和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質量的提高。目前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學生的學習質量較差(25.7%的學生感到有的課程跟不上),即大約四分之一的學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學習內容,因此單純增加課堂的教學內容只能導致目前的學習狀態繼續惡化。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從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質量方面入手。

2.任務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在學校里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個簡單的道理每個學生都明白,都理解。認真分析班級中學生的思想表現,為什么有些學生內心里想學但行為上又厭學呢?深層的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或很少)獲得和感受到學習的真正樂趣,失去了學習動力。按照行為認知主義的理論,人在做出某一行為后,只有得到正向的刺激才會產生正面的強化,激發他再次做出這種行為。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在學生付出學習這種勞動后,非常需要一種正向的刺激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在課堂上,就是老師要對學生的行為做出積極的評價,要認可學生的付出,肯定學生的成績,學生才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學習,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老師的認可和表揚呢?雖然我們采用了新的教學理念,堅持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的優點。但如果老是不切實際的表揚,同樣收不到好的效果。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為所有學生(尤其是有學習動機,但有沒有學習行動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才是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根本。老師應分析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跳一跳,摘到桃”。新的教學評價體系正是為此設計,對癥下藥,特別是過程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篇6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實效性;分析與對策

我國的中職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德育工作極其重要,是中職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

一、我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德育,就是以人為主體,進行品行、信念等品德教育的活動。學校德育則是教育者按照社會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自覺的法律意識、健康的心理品質的過程。所謂實效性,是指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差距,即實際效果。因此德育過程實效性是指德育的實際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這其中包括:德育是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內在效果、是否促進了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效益,以及對德育的投入是否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實際效率。然而,目前我國的中職學校德育實效性并不理想。

1.德育目標定位不明

與普通中學相比,中職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方面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從適應中職教育需求的角度出發,德育目標也應與普通中學有所區別。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中職學校照搬普通中學的定位,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中職生是經過普通高中選拔后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差、自覺性不夠、學習目的性不強等厭學問題,拿普通中學的德育目標來要求中職學生,使得中職的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致使德育實效性低的問題比較嚴重。

2.德育內容脫離實際

很多中職學校過分重視招生和就業壓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在進行教學時,將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培養視為中職教育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在德育方面,不注重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依然沿用老教材和老教案,使德育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導致學生無法理解,難以產生共鳴。同時,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標準和內容較為抽象,在教學上經常出現口號空說教多、內容虛實踐少的問題,嚴重脫離實際生活,不能達到德育的滲透性和持續性,更談不上對德育工作的創新和前瞻性改革了。

3.德育方法粗暴簡單

因為長期對德育的忽視,中職學校的德育隊伍普遍素質不高,教育方法與途徑過于簡單。在面對學生時,主要采取“約束、壓抑、控制”等粗暴的方法,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這樣的教育是否能被接受,缺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導致學生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抵觸情緒。

4.德育評價主體單一

目前,中職學校在對德育效果進行評價和判定時,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依然實行的是傳統的由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評價的方法,這種評價方法限制了德育評價的主體范圍,導致評價結果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真實的情況。因此,也不能正確評估學校的德育質量。

二、中職學校德育過程實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中職學校管理者對德育的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僅僅將德育工作作為“教學的保障和輔助”,口頭上雖然表示重視,實際行動上卻缺乏誠意。有些領導甚至認為開展德育工作是浪費教育資源,是放松專業知識和技術教育的“不務正業”的行為。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來自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校方面忽視了培養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2.生源因素影響

高校、高中的擴招行為,導致了中職學校的生源緊張,為了完成招生和教學任務,中職學校普遍降低了招生標準,導致了招生對象成分復雜,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又形成了社會對中職生的偏見,“低分數群體”、“弱勢群體”成為中職生的代名詞,加上本身的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低,使得中職生產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也影響到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3.社會因素影響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社會轉型以及多元價值取向對傳統觀念造成了極大挑戰。受市場經濟追求利潤、強調物質利益的影響,以及社會不良思潮和網絡文化的滲透,學生在樹立價值觀的過程中變得非常迷茫,使得中職學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難度變得更大。

三、加強和改進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1.明確德育層次,構建德育目標

在教學工作中,中職學校領導應正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針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在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生的品德發展需要,構建多層次德育目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合乎學生需求的德育項目,使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更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從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2.整合德育資源,更新德育內容

要實現德育過程的實效性,必需整合教學資源,積極推進德育課程的改革,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的設置德育內容,實現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與職業教育進程以及學生自我成長需要的密切配合。

3.注重德育主體,探索德育方法

學生是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體,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實工作時,必需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德育方法上,應選擇能被學生認同和接受的方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

4.完善德育制度,創新德育評價

德育評價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對調節、優化德育過程,促進學生自我成長有良性的推動作用。因此,中職學校應積極完善德育評價制度、制定評價指標。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應實現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全面評估與重點評估的有機結合,融入社會、家庭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使德育評價的結果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德育學習成果,為學生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意見,從而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四、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方法

1.中職德育應與職業培訓相結合,重在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

比如利用比較有影響的真實事件,使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講解“產品質量法”時,教師可以將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資料進行整理使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證產品質量、加強質量監督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就業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

2.中職的德育要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

如在講解“通過職業活動反哺父母,回報社會”的課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幫助收集各自父母工作、勞動時的照片,然后使用這些素材制作視頻短片,配上如《感恩的心》《春泥》等表達對父母恩情的感動和回報的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在動聽的音樂中觀看父母勞動時的照片,體會父母的辛苦,這比教師在課堂上干巴巴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五、結語

在中職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職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教學任務來抓,不斷思考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和對策,才能更好地完成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春成.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v.4;No.2412:29-30.

篇7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 eighti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arried out a lot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s on the autonomou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cluding the research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a correlative analysis for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Self-learning has become the ho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but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re investigated. English maj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proces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關鍵詞: 英語自主學習;性別差異;高職院校

Key words: 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gender differen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276-02

0 引言

在眾多對影響自主學習因素的研究中,絕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本科院校的學生展開的,從性別個體因素的角度研究高職院校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現狀的卻不多。為此,本文試圖彌補這個缺口,從性別差異的角度出發,對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調查研究,探討在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性別差異。

1 英語自主學習及性別差異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不依賴于教師和他人的個人學習活動。學習者能夠獨立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并且能有效地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對學習效果作出合理的評估。

自主學習過程本身是由學習者自我控制的內部心理活動,它受到許多個人因素的影響。在英語學習上,性別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外語學習領域中,性別差異是個體差異中較為突出的一個維度,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影響。性別差異被定義為男性與女性之間影響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差異。本文從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意志控制力、學習策略五個方面分析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自主學習過程存在的性別差異性。

2 研究方法

為了能全面真實地反映英語專業學生自學英語學習情況,筆者同時采用了定量、定性兩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本調查問卷的設計參考了孫宏安設計的關于“大學生自主性學習情況”問卷的內容,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出了24個項目,其內容主要包括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途徑、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受試對象為某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大一至大三的120名學生。定性研究采用訪談的形式,隨機選取了15名學生作為訪談對象。

3 研究結果及分析

3.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動機性因素,是指學習者相信自己有能力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個人努力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自我效能感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目標選擇、付出的努力、意志控制,還會影響他們所選擇的學習策略。這方面的差異主要源于性別文化強化了社會性別差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就形成一種觀點,女孩天生語言表達能力強,適合學習語言,這種言語優勢也刺激了女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而男孩從小就被認為不具有言語優勢,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就缺乏自信心,缺少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英語專業的學生中男生寥寥無幾,使得他們就更缺少一種競爭的氛圍。

3.2 意志控制力 意志控制力在自主學習中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因為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意志有助于學習者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畏難情緒,讓學習繼續下去。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英語專業的男女生在意志控制力方面同樣存在差異,男生的意志控制力較女生強。這種差異與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間存在緊密關聯。受傳統性別角色價值觀的影響,在人們印象中,男孩被認為是獨立的、競爭性的,具有創造性,能經受更多的挫折。而女孩則學習認真、聽話、被動、服從、依賴。這種社會刻板印象塑造了男孩特有的個性,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

工作。

3.3 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 根據調查數據表明男女生在英語學習目標設置和學習計劃的制定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女生在確立學習目標和制定學習計劃方面比男生更自主,只有少數的男生有較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

3.4 學習動機 語言學習成功與否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動機是決定外語學習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它不僅提供最初的學習愿望而且推動長期枯燥的學習過程。雖然調查數據反映出女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比例比男生稍高,但根據對調查數據的檢驗分析,男女生在英語學習動機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3.5 學習策略的運用 學習策略直接參與學習過程,恰當地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對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在本次調查中,81%的女生和73%的男生都能有效運用學習策略,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意識到學習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英語學習中使用。但具體到不同的學習策略,男女生就有一些差異。如:男生和女生“有效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最高,兩者都不能很好的“使用寫作策略”,但女生比男生能更好地“使用聽力和交際策略”。導致此問題的原因是我國目前的測試體系,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主要用來應付考試,偏重于語言知識,忽略了交際能力。因此,學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寫作策略”。而女生天生的語言優勢也再次反映在學習策略的運用中。

4 結語

通過以上的結果分析,我們發現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男女生在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在自我效能感、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意志控制力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前二者方面女生比男生自主,而后者男生優于女生;而在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運用方面上差異微乎其微。男女生在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針對以上問題,正確認識性別因素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注重性別差異,應性施教,增強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珊,李春華.學生性別與外語學習策略選擇的關系[J].交通高教研究,2002.

[2]傅安球.男女心理差異與教學[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3]李樹清.大學英語學習中的性別差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4]劉婷,付曼.男女性別差異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表現與研究[J].學術研究,2006.

篇8

關鍵詞:獨立學院;轉型發展;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教學體系

一、 背景

20世紀末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規模迅速擴大,2005年我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我國高校發展的“同質化”非常嚴重,整體教育質量水平不容樂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部署,為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是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向分類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

(一)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的目標

截止至2013年,我國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獨立學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學生人數達50%以上。以獨立學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為轉型發展戰略的試點,對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而建立應用型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以我校為例,在2014年《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整體轉型發展“六年行動計劃”》 會議報告中明確指出了“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總體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獲得廣西新建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試點學校的契機,制定轉型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紅鉆也結構等,進一步提升我校服務地方與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二)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的基本特征

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的構件是實現獨立學院成功轉型的關鍵,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圍繞應用技術型辦學定位,從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出發,以建構我校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型教育教學體系為指導思想,把握理論知識“夠用”,實踐能力“耐用”的原則,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體系。我校的應用技術型教學體系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建構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論依據支持的有計劃的、有步驟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實習實訓課時比重,實踐環節比例應占總學分50%以上,學生參加實習實訓的時間累積達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學內容模塊化,形成以能力(實踐能力、專業應用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銜接。三是推進項目教學、案例教學、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促使專業課程運用真實任務,實際案例教學達到100%。四是評價體系多樣化,依據課程類型與特點改革考試方法,促進學習評價由“分數高低”向學習過程體現“能力強弱”的轉變。

二、 建構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

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的建構應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作為依據,改變以類型教學為主的專業教育思路,應突出強化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我校轉型發展思路的不斷拓展,我校建筑學專業形成了“系+學科+模塊化”的三級教學體系,以及“工作室教學”的“項目化”應用教學實踐體系,兩個體系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實施課程負責人、主講教師負責制、工作室設計題目師生雙向選擇等教學組織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的責任心,最終實現培養目標。

(一)以“項目化”建筑設計課程為主線的“模塊化”教學體系

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長期以來傳統的設計課程都是采用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公共建筑選題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進行教學,但我們的學生實際畢業之后在工作中將大學期間的知識轉化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較長時間的磨合期。因此,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盡量將實際工程引入設計核心課程,教學的同時可以結合現場參觀場地、在建項目、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講解、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做使學生不再覺得設計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可以觸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觸得到設計的每一個深入都是有依據的,這就給學生實現了一個在課堂上就可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良好平臺,縮短了畢業后工作的適應期。

結合我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有利條件,建筑學專業與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藝術設計等相關學科進行教學交叉,通過“模塊化”課程建構建筑設計核心課程體系、建筑技術課程體系、建筑藝術課程體系。突出“應用技術型”的理論與應用知識體系的教學體系建構。如圖2為建筑學專業各個模塊及相關課程的體系建構。其中以建筑設計核心課程為重點和主線,銜接相關模塊課程。建筑設計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建筑設計基礎A1-A2,建筑設計原理與設計A1-A5以及課程設計等,主要的教學流程為“項目化”教學方式,如圖1。建筑藝術課程模塊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表達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構成設計、建筑表現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實踐動手為主,使學生能夠達到空間感知和技術應用能力。建筑技術課程模塊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建筑測量學等,主要培養學生能夠達到解決一定工程技術問題與表達的能力。軟件應用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貼合區域經濟的需要,使學生具備更扎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執行能力。實踐課程模塊主要包括素描實習、色彩實習、建筑認識實習、設計院實習、畢業設計等,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建筑藝術課程模塊、建筑技術課程模塊、軟件應用模塊、實踐課程模塊的建構是為了加強建筑設計課程模塊而進行設計的,通過各模塊與建筑設計課程模塊的聯系和融合,逐步讓學生掌握空間感知和表達能力、自學及獨立思考能力、綜合設計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使教學體系的建構能夠實現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探索“項目化”教學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學”為主,“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與之相結合。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通過對實際項目以及建筑實例進行功能、形態、技術等各方面的講解和不斷的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的能力,進而達到能夠分析和解決建筑設計過程中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工作室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模擬建筑師的工作方式,同時聯合多專業教師(建筑、園林景觀、結構、構造等)參與指導建筑設計課程,加強“應用技術型”相關知識的應用訓練,并從政府、開發商、使用者、設計師等多角度來評價設計成果。

(三)評價體系更新

傳統的建筑設計成果評價都是通過評圖進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學生往往不清楚成績的取得依據,成果中存在的問題等,因此難以在后面的學習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學”的項目教學過程中,我們將評價體系進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的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展評結合評價方式,即將學生的設計成果全部公開進行展示,既促進了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也對教師的評價起到了監督作用。講評結合評價方式,即進行課堂掛圖講評,學生介紹自己的設計成果構思及特色,同學相互提問,教師或學生現場點評,活躍了課堂氛圍,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聯合評價方式,即通過聯合相關專業老師(建筑、結構、園林景觀、構造等)進行綜合評價,避免了偏袒現象,體現了公平和公開的原則。

三、 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在建筑學專業“應用技術型”特色化教學體系中,首先理論承擔著專業知識系統化與科學化的積累,應用與實踐又肩負著實用性與操作性的傳承,如何將理論與實踐較好的結合,貼合我校轉型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在整個教學體系建構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主體意識和思維的改變。新的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實踐離不開主體,即使用者。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的老師和學生,他們對于接受新的教學模式的能動性直接決定著這種教學模式是否能夠實踐成功。因此教學雙方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不懈追求的態度來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成為教學改革的保障。第二,時間。建構特色化的教學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改革和更新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并要隨著時代的快速變化隨時進行調整以適應。因此,這種教學體系的建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集中性和臨時性的特點,需要隨著時間的變化進行不斷的修正、適應和完善。第三,場所。學生的應用實踐環境是理論與實踐鏈接的支點,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積極的場所環境和良好的環境氛圍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欲望,并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

四、 結語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地方對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轉型發展中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建筑學專業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實現了教學效果能夠夯實專業基礎、專業應用能力較強的創新人才。建筑學專業有良好的應用背景,此次教學改革能夠立足應用與實踐,能夠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綜合能力較強的應用技術型以及創新人才。但從整體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來看,這樣的教學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時代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教學改革還需不斷反思和總結,最終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曉清,李建啟.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需要明確的基本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4(07)下

[2] 陳曉虎.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兼談創建新型應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3] 王維坤,溫濤.應用技術大學: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現狀、動因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劉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4(06)

[5] 張君誠,許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與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銀友.特色化:高等學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

[7] 馮雪萍.基于現代企業轉型發展的實訓教學改革探索--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論壇.2014(06)

篇9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研究性學習;高中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這是因為“提出問題”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意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國家課程標準促進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問題,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是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在課程結構改革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從重知識輕能力,到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從封閉辦學觀的影響,課程忽視社會性實踐,到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強了對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特別是對社會需求的能力的培養。這些變化表明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動實施。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一種活動,在學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課程形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所以,“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初步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活動性課程。

2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有如下特征:第一,經驗性和體驗性。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積累實踐的經驗,并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這種經驗性和體驗性顯示出研究性學習與記憶書本知識的不同。第二,過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學習是學生掌握即定的知識,但研究性學習則是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建構知識、生成知識。第三,開放性和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同時,研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只要學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之中,學生便會自覺地認識到,這是一項認識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研究活動是自主進行的,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計劃是自已設計的,學習活動是自已親身經歷的,其中的困難又是在個體的努力和同伴的協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時,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問題解決的一種學習,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探求結論。

3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

3.1 指導學生選題

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通常要反映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興趣,以及特定的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狀況等,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景,向學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認知、理解、應用的實際能力及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課題供學生選擇。為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自行選題。學生的選題宜小不宜大,應盡量適合自身能力的課題。圍繞學生的學習、身邊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課題去引導學生選題。例如“中學生體能素質的現狀調查”、“肥胖學生的體質狀況及折因研究”、“ 高中學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學生睡眠狀況的調查”、“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調查”、“學生學習焦慮情緒的調查研究”等進行研究。廣東實驗中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廣州娛樂性體育場所舉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師指導,由何聰、陳翰波、張津冬等7位同學組成的課題組研究完成的。專家評價是學生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是一項較好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經驗的課題,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制定研究計劃以引導研究過程,學生初步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缺乏科學研究的知識,難以把握研究的全過程,因此,確立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意義,研究內容,調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課題組成員(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的形式進行)和研究分工,研究進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計劃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過程。收集資料、調查訪談、問卷調查、實驗、統計等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適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圍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達到的研究目的,指導學生去選擇研究方法。資料研究、調查訪問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進行實驗、是否要測量,是否采用問卷調查,就要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來確定了。問卷調查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為課題研究獲取很多研究資料和信息,學生學習編制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作一次問卷調查的實踐,是很有意義的。

3.3指導學生實施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階段,主要是學生根據課題研究方案中規定的具體安排,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資料研究主要是指導學生圍繞研究目的和內容,閱讀有關理論知識,或邀請老師作專題講座,開拓理論視野,以理論去指導研究,并為撰寫論文提供理論支撐。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的文獻信息和資料,收集相關歷史的、現實的資料,從歷史的、現實的資料中對研究象進行分析。調查訪問、問卷調查、實驗、測試等,都是觀察研究對象的狀態、變化、問題和與相關因素的聯系,收集研究資料。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典型資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說話話最靈,典型資料對研究問題的闡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調查訪問、問卷調查都要根據研究的需要,事前擬好調查問訪提綱,選擇好調查對象,進行訪談,收集研究資料;學生初次做問卷調查,問卷設題不宜太多,以封閉式問卷調查為主,目的在于學習編制問卷的方法,體驗問卷發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實驗研究,如“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實驗研究”、要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目的、任務、實驗時間、實驗形式(單組對照或雙組對照)、實驗施加因素、實驗測試指標、實驗分工、實驗步驟安排等,實驗法要與文獻資料研究、訪問調查、觀察等方法結起來,列入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資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標。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分析資料,認識研究對象內部和外部各因素的關系,形成觀點,逐步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

3.4指導學生撰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前,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學生結合親身實踐,得到的實驗現象、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在資料整理、分析過程中,認識研究對象的狀態、本質和問題,形成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撰寫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是科學研究的一次總結,對學生邏輯思維、寫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體育課程研究性學習成果,一般以調查報告、實驗總結(實驗研究報告)、小論文、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

不管什么形式,結構都要嚴謹,全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指導學生提出的立論觀點鮮明,論證有據、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收集到的資料,如訪談材料、觀察材料、文獻資料、實驗或測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為論據去論證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論點。

3.5指導學生總結交流和評價

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交流和評價,是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最后環節,研究成果的處理可以有多種形式,最常用的是組織研究成果報告會,宣讀論文,交流心得體會,讓更多同學分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學們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師生對研究成果做出評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薦到出版單位發表,發揮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和學會發展的學習理念, 高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讓中學生提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接受科學研究的教育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和科研素養。促進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體育課程的質量,以推進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經驗的建構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科研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社會調查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中學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中學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仍是一個比較簿弱的環節,我們有責任推進這項活動的開展,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

[2] 鐘啟泉,崔允潡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蓋爾主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16.

[5] 許鎮輝等.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6):62.

[6] 劉贊英等.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難點和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2008:(13),(14).

[7] 劉久成.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1):68-70.

篇10

覆蓋面;交流與合作;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

09(A)―0038―01

一、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1.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強。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它的實際實施過程中,卻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按照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的方法進行的,所以,大多數同學和部分教師都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像會考那樣有明確的分數指標,便對研究性學習敷衍了事,企圖蒙混過關,從而導致廣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缺乏相應的主動性。

從教師指導的角度來看,盡管研究性學習在大多數學校已經展開,但卻很少有學校能建立相對完善的工作制度。對于教師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怎樣進行評價和計算工作量,也沒有依據,以致大多數教師對于指導研究性學習沒有足夠的熱情。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2. 研究性學習的覆蓋面不夠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還只是少數“精英”學生參與,多數學生并沒有參與到其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將研究性學習簡單地與各類競賽等同起來,將獲得競賽名次作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這與《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培養目標是不一致的。

3.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不夠多。在實際工作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往往成為項目負責人的單打獨斗,項目組的其他成員很少得到鍛煉與提高,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學業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他們對課題研究大多興趣不濃,參與不夠。如果教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學生做好協調、指導、鼓勵等工作,他們往往會“游離”于課題研究之外,成為整個課題研究的配角或旁觀者。

4.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標準不夠完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研究性學習的實際實施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過分重視它的成果,而忽視了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學習和研究方法及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等方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往往不能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

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二、改進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措施

1. 通過教師的全程介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并不

是要教師撒手不管,相反的,它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指導應該貫穿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及時發現并指導他們怎樣解決在研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確立切合實際的研究課題,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搜集相關信息、分類處理信息、提煉觀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2. 因材施教,擴大研究性學習的覆蓋面。既然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有差異,興趣愛好各異,對社會的觀察角度不同,他們提出的研究性課題的方向、水平就一定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滿腔熱誠地幫助所有學生分析、選題,促使他們在研究其所熱心的問題過程中增強自信、挖掘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感受到研究性學習對他們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