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區農民增收進路分析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11:48:00

導語:糧食區農民增收進路分析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區農民增收進路分析探究論文

【摘要】河南省正在積極打造信陽市為農村發展改革綜合試驗區。在信陽市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種糧多,收入低、生活窮。本文從提高糧食產量、產業化發展、搞活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深加工、開展勞務輸出、建立穩定補償機制六個方面探討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

【關鍵詞】糧食核心產區;農民;增收途徑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業農村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產生負面影響的背景下,中央提出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

國家同意在河南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2008年,河南糧食總產量1070億斤,占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的1/10,信陽糧食總產量是112億斤,占河南省的糧食產量的1/10,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所以說信陽也是我國的重要糧食核心產區之一。信陽市人口798.6萬,其中農村人口596萬人,占總人口的76.5%。農村人口中有20%的農戶從事畜產品、水果、蔬菜、花卉,他們大體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可以獲得較高的年工資收入和投資收益。其余80%的農民從事糧食生產,人數多,來自農業的收入大約在3千元-6千元,農民單靠種糧,增收的空間很小,這些80%的農民給國家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很大,但農民種糧多、收入低、生活窮,收入增加緩慢。河南省委提出在信陽建立農村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市,就必須切實、持續提高農民收入。

那么,如何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呢?

糧食是治國大計,農業穩則天下安。增加農民收入是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農民占大多數的信陽,要保證農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讓農民持續增收。只要國家核心糧食產區政府抓住“十一五”期間這個黃金時期,不斷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做活農業外部文章,就能保持持續增收。要做好農民增收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一、打造國家糧食核心區新農村建設,提高糧食產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

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提高糧食產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增加種糧產量一要靠提高種糧面積。目前信陽的耕地,雖然僅有800萬畝,但大都是小地塊。據測算,如果把小地塊變成大地塊,大概可增加15%左右的種糧面積-100萬畝。二要靠增加資金投入。種糧農民的收入很低,當然沒有很多資金投入,但是政府要在良種、化肥、灌溉、除草劑、小型農業機械技術方面保證糧食生產資金,涉及到農田水利建設,糧食生產建設的各類項目一定要整合到位,發揮最大效益。三要靠推廣科學技術。通過農業技術進步來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增收,就必須在優質高效上做文章。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糧食品質。信陽市商城縣開展“種三產四”超級稻推廣試驗,就是種三年的超級稻,可以生產出四個年份的糧食產量,利用技術優勢開展雜交稻的種植,生產出高產、優質和生態的糧食,增加單產,進而從增加糧食產量上增加農民收入。

二、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產業化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先導

農民增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糧食核心產區耕地面積是有限的,如果農業發展僅僅停留在簡單小批量的農戶生產上,在有限的人均耕地上做文章,很難獲得規模上的效應,農民的收入也難以持續增長。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需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

實施農業產業化應從三個方面同時下功夫:一是要走產業富農之路。信陽市水產茶產業、養殖業、林果業均有一定規模,但是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主要是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管理。潢川縣利用水域廣、飼料原產地等優勢大力發展信陽鴨產業,“華英鴨”現在可以帶動十萬農民致富,如果屠宰能力達到5億只,將可以帶動50萬農民致富。二是要走品牌強農之路。品牌是特色農業的象征,也是實施產業化的市場通行證。信陽毛尖,近三年從60多畝發展到100萬畝,但茶葉產量占全國的百分之一點多,如果能發展到300萬畝,將會帶動200萬農民致富。作為核心糧食產區的農民要依托當地的傳統養殖業,主要是現有的糧食和餌料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擴大養殖規模,不斷拓寬增收空間。目前,信陽市在華英集團、三高集團、豫鳴公司,南灣水庫水產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下以“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培育發展豫南黑豬,固始雞、淮南麻鴨、固始白鵝、南灣魚等地方良種,不斷地農民的收入穩定增加。南灣水庫利用水域資源優勢,大力加強“南灣魚”等綠色水產業,在“南灣魚”品牌效應的帶動下,南灣水庫周邊農民開展庫汊綜合養殖,年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帶動了信陽市漁業價值的提升和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三要走好流轉之路。省委提出在信陽試辦新農村特區,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允許農民以特色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形式的適度承包經營。通過這個機制,把農村土地變成合法有序流轉。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必須讓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調整、整合,以提高土地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各地可以通過土地銀行、土地專業合作化、土地交易市場、土地協會等不同形式,大膽探索,讓土地真正成為農民的財富之母。固始縣草廟鄉金谷農科種糧合作社,入社土地20000畝,現在畝均收入是入社前的1.5倍,實踐證明,產業化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增加。

三、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環節

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引導農民走向市場,要使農副產品真正走向市場,種好養好是基礎,賣上好價錢,農民真正賺到錢才是目的,農產品賣得好價錢的重要環節在于搞活市場流通。

現在有不少地方出現了農村專業協會、支農公司等,一頭聯結農戶,一頭聯結市場和企業,在農產品銷售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要把扶持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拓寬工農一體化的關鍵環節來抓,使龍頭企業得到較快發展,進而帶動農民增收。據統計,到2005年年底,溫州市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年銷售額138.4億元,利潤10.4億元,這些龍頭企業聯系種養基地83.6萬畝,帶動農戶34.4萬戶,已形成糧食、畜牧、水產、水果、食用苗、蜂業、竹制品、名優茶等八大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出口基地248萬畝,創收達3億美元。一方面農民通過公司、協會的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還可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信息、科技支撐、更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企業通過農戶、協會等可以建立穩定的原料來源基地,推廣特定新品種和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競爭力,形成農戶與公司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的局面,不斷擴展農民群眾增收的路子。通過“公司+農戶”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經營企業和農業自我發展的能力。這些模式均搞活了流通,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四、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拓展農產品深加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方向

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農業內部生產的各個環節被人為割裂開來,農產品主要已初級產品形成出現在市場上,工業增加值很少。農產品加工通過與工廠的有機對接,能有效地拉長產業鏈條,更加利于市場流通,這種結合體現了在農業內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在農業外部把一、二、三產業與城市市場結合,實現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機結合。同時,通過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將農民與企業結合為利益共同體,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實現雙贏或多贏化。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國家糧食核心區農民要實現“小康”必須建立“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河南作為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要帶動農民增收就是要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鄭州白象集團、思念食品公司、三全食品公司及漯河雙匯食品公司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這類企業對推動河南省糧食、畜產品等農業和畜牧業轉化,提高農產品銷售率,降低農產品壓庫率,穩定農民增收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五、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開展勞務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核心

國家核心糧食產區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勞務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是有益的補充。發展勞務經濟可以從兩個方面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務工獲得高于農業部門的報酬和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民的整體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富余勞動力通過轉移,使農村耕地資源人均大大增加,間接地增加農民收入。

近些年來,信陽市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把勞務輸出當作一項支出產業來抓,政府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政策措施,勞務輸出迅速擴大成為一個產業,逐步形成了引導、培訓、輸出、維權、回歸的環形產業鏈,探索了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新路子。信陽市是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大市,2005年全市外出務工人員212萬人,全年勞務收入123億元,出國務工9012人,年創匯4000多萬美元。勞務經濟使信陽市農民增加了收入,也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信陽勞務經濟發展,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拓展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公務員之家

六、打造國家糧食核心產區新農村建設,建立穩定補償機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補充

據統計,2005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左右,標志著我國正處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轉型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人口增長較快,糧食需求逐步增加,由于農業科技水平相當低,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糧食供給還沒有徹底解決。同時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已得到較快的發展,城市差距大,農業生產者中收入較低者和相對貧困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因此穩定地增加種糧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建立對種糧農民的補償制度,并逐步提高補貼的規模和標準,保障農民收入,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一是要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多年來,水利建設以大中型建設為主,忽視了農田小水利建設,形成了許多水利“死角”和“望天收田”,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當前,必須要加大對連接田間地頭的小型農田水利等設施投入,進行新一輪的“農田改造工程”,以適應農機化、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求,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二是建立保護糧食核心產區和農民積極性的長效機制。重點建立對糧食核心區政策傾斜和利益補償的長效機制,讓農民種糧不吃虧,建立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貼機制,讓農民種糧劃得來。合理提高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標準,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充分調動糧食核心區農民種糧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鐵.浪擊村潮.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信陽年鑒編委會.信陽年鑒.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