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7-05 09:50:38

導語: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發展探討

摘要: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也是解決農業發展障礙性因素的主要途徑。從立體生產技術、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節水技術等角度描述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指出生態農業的技術特點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實現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護互促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環境保護;體系;問題;策略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穩定與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追求糧食產量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約農業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如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質量下降、水污染問題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時刻威脅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和人類自身安全。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是解決農業發展障礙性因素的主要途徑,也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生態農業技術是指根據生態學、生物學和農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及生產實踐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有關生態農業的各種方法和技能。生態農業與常規農業的區別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態農業技術。

1.1立體生產技術

立體生產技術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層生物的不同生態位特性及互利共生關系,分層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增加物質生產的目的。在農林牧漁各領域,種植業中的間套種及稻蟹共生,林業生產中的喬灌草結合,水產養殖業中的池塘立體放養等,均呈現出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立體化特征。

1.2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

有機物多層次利用技術是模擬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即一個系統廢棄物的產出是另一個系統的投入,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統內形成穩定的物質良性循環狀態。這一技術有利于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例如,養雞(豬)場的糞便進入沼氣池,沼氣供用戶使用,沼氣池中廢棄物用于制作農作物肥料,生產的農作物又成為雞(豬)的飼料,形成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1.3節水技術

節水技術是一切能夠節省水資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獲得更多回報的工藝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的總稱。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缺水比缺地更為嚴重。農業是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用水量的90%以上。農業缺水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節水方式來解決,這就需要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如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中心的節水農業技術,保護性耕作節水保墑技術,防治水土流失技術,以及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管理節水、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農業。

1.4微生態技術

微生態技術包括利用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劑防治作物和畜禽、水產病蟲害,利用微生物發酵水產蛋白飼料等。推廣應用微生態技術有利于可從源頭解決和控制畜禽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結構,部分取代化肥農藥,這是目前解決抗生素過度使用、降低養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進步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產卵的化學物質殺滅歐洲玉米螟、植入蒼蠅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蟲害、不殺益蟲的人工生物大分子滅蟲法、既滅蟲又環保的綠色殺蟲劑等生物技術,正在得到逐步應用。采用抗病蟲品種,利用天敵昆蟲防治某些病蟲害,開展病蟲害發生預測預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行輪作倒茬等,都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保障農作物質量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

1.6農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一是太陽能利用技術,包括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其中太陽能-熱能轉換利用技術是太陽能利用技術中效率最高、技術最成熟、經濟效益最好的一種,主要包括太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房、陽光溫室大棚等,而太陽能-電能轉換利用技術主要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二是生物質能源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是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將農業廢棄物生成沼氣或采用熱解法制造液體和氣體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再利用,解決能源緊缺問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生態農業技術特點

生態農業是一種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業與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協調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生態農業并不是簡單地回歸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采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科學技術發展起來的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其典型特點是: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多樣性物種及減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農藥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3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生態農業技術不過硬

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滯后,在與常規技術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化肥農藥高效利用與污染防治技術、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等生態農業技術受到了政府部門和農業部門不同程度的重視,但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主要原因歸結于市場因素的作用。對于生態農業,大家普遍認可和推崇,但投入較多、風險較大,經濟性不明顯,農民應用后無法見到明顯的效益而難以推廣應用。此外,生態農業技術產業化水平較低,制約了技術的擴散與應用。

3.2農業種植習慣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

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固守農村的多為婦女和老人,他們的勞動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對于他們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錢就省錢。噴施10元錢的除草劑就能解決一畝地的雜草問題,誰還會自己去頭頂烈日去鋤草?更不會顧忌什么環境保護問題。依靠化肥實現增產已成為廣大農民普遍采用的習慣方式,因為化肥的足量施用確實有作物增產的效果,農民當然愿意繼續施用。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轉基因技術的隱形出現,將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危害。發展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重視生態農業發展,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生態環境重建中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3區域生態農業產業技術不配套

一些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證明,針對特定區域的豬—沼—果、林—魚—鴨等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不僅可以充分體現生態農業技術集成的特點,顯示生態農業獨特的優勢,而且展現出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但這種集成技術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很難維系和發展,對普通農民而言更是無法復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無法實現區域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3.4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不健全

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洜I和標準化生產,更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確立長遠可行的目標,但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受傳統農業發展規劃的影響,往往把生態農業看作是單純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或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綜合規劃,而沒有充分體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無公害產品和環境質量控制標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規范化管理保障體系。

4基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農業發展措施

4.1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彰顯生態農業特色

農業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農業產業鏈較長,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科學發展意識,做好農業生態環境功能區劃,明確各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較強競爭力的生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工作,培育具有產地認證和標準化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品牌。

4.2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統籌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監測預警,查清農業污染源頭,制定科學治理措施,減輕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破壞和生態失調。發展循環農業,推進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村廢棄物綜合化處理,探索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清潔模式。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能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控制農藥化肥使用,把農業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以及廢棄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環境。

4.3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政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的生產成本較高,且所產商品的真正價值無法通過現有的市場體系完全體現,因此,生產者往往缺少發展這種模式的動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扶持發展政策,例如: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及采用生態循環模式、改善產地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農資等做法提供補貼,出臺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稅收減免政策,建立生態農業保險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激勵等,同時,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將逐步增加,在這種有利形勢下,生態農業企業應主動適應市場要求,按照產品受眾的不同需求打好綠色牌、安全牌、優質牌,瞄準中高端市場搞宣傳搞營銷,實現產品優質優價,提高生態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生態農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作者:井輝 單位:海城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張壬午,計文瑛,張彤.我國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5(4):7-12.

[2]邱志國,史長久.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4):42-44.

[3]韓沙沙.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1(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