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農業發展論文2篇
時間:2022-02-15 04:12:33
導語:我國農村農業發展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處銀川市核心區,現有耕地面積0.7萬hm2(包括設施農業、露地經濟作物、糧食作物面積),農民人均耕地0.13hm2。耕地資源短缺已成為金風區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近郊農業面積逐年減少,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設施農業生產的重點區域轉向了離城市較遠的移民地區良田鎮,由于歷史等原因造成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接受能力較慢,不能完全滿足設施農業生產需要。
1.1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效益提升緩慢隨著每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維修改造,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耕地灌排設施落后(灌溉土渠、排水不暢);溫棚滴灌、卷簾機、保溫棉被等先進裝備覆蓋面還相當小;設施生產科技含量不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農業設施由于年久失修,墻體破舊,鋼架扭曲,已接近無法生產的程度,嚴重影響設施生產。
1.2農產品流通不暢,距“精品”還有差距造成農產品流通不暢的原因主要有:①沒有田間市場,不能形成市場效益(農產品不夠集中,大客戶收購困難,費時費事,不愿來,小商販故意壓低價格,造成買賣難)。②沒有足夠的冷庫,農產品無法儲存,上市集中時價格下降,造成農民豐產而不能豐收。③農產品品牌效益還較低。近幾年,雖然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培育了“潘楊錦旺”“沃福百瑞”“靈漢水產”“旺錦妍”等農產品品牌,但沒有形成品牌效益,和“精品農業”的要求差距相當明顯。
1.3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多,但帶動效果不明顯①由于地域優勢,落戶我國農村轄區的農業龍頭企業雖然多,但原料供應幾乎全部從外省市調運,與農民未形成雙贏;②農業合作組織較多,但大都是各干各的,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相對較少。造成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帶動作用不明顯。
1.4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兼業化,農業副業化現象嚴重據測算,金風區農戶種植0.07hm2糧食作物1年的凈利潤相當于1個人進城務工10d的工資收入,由于金風區農民離城市近,大量我國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的同時而兼顧農業,使得農業生產變為副業生產。
1.5土地流轉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以鄉(鎮)政府或村委會代行中介服務職能,在土地流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盲目行為。個別村存在在未落實經營者的前提下,盲目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經營權,由村集體經營,加重村集體經濟負擔。目前,金風區已成立2家土地信用社,在合理配置和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運行、生產經營都處在探索階段,土地存貸規模有限,土地信用社的管理及各方收益分配制度,還需不斷完善。
2金風區農業發展對策
針對金風區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今后需加大“三精”農業發展力度,走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子,逐步使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過度,大力提升瓜菜產業,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其中移民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達到25%以上,與銀川市同步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2.1抓好“精挑細選”工作,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優化升級針對金風區設施瓜菜產業的主導產品番茄、西瓜存在著“連年重茬,土傳病蟲害嚴重”等問題,應大力引進抗黃化曲葉病毒、根結線蟲等病蟲害的優質番茄品種和西瓜嫁接砧木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挑選出2~3個相對產量高、品質好(口感好)、抗性強、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作為主導產品,大面積推廣種植,確保我國農村設施瓜菜產業提質增效,健康發展。
2.2抓好“精耕細作”工作,促進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根本,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建立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生產中大力推廣使用優良品種、智能信息化檢測與調控、微灌水肥藥一體化、秸稈生物反應堆、基質栽培、補光燈補光和病蟲害物理、生物防治等新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重施有機肥料;嚴格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完善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農藥檢測、基地準出、質量追溯等全程質量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綜合附加值。
2.3抓好“精品打造”工作,促進農產品市場品牌效益從“綠色農業基地”建設實際出發,以市場調控為指導,以設施與露地并重發展、外銷與內供相協調、生產與直銷相銜接、品質與季節相適應為方向,以農業增效、菜農增收和市場菜價平穩、城鎮居民得實惠為目標,大力調整瓜菜種植結構,豐富瓜菜品種,四季上市供應。采取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機制,以合作社(企業)為建設主體,積極打造良田鎮沙地優質瓜菜綠色食品生產區,建設我國農村綠色食品瓜菜直供基地;高度重視品牌建設,走以質量取勝、以品牌取勝的路子,積極開展西瓜、番茄綠色食品認證工作,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打通生產基地與市場供銷通道,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讓菜農和居民均得實惠。
2.4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工作,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扶持設施農業和適水產業等優勢特色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開拓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重點培育一批規范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使農戶基本上都能加入相應的經濟合作組織,有序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積極整合現有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引領農民與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雙贏機制,從而實現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2.5抓好科技培訓,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結合“百萬農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等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種植技能,促進觀念轉變,增強發家致富的本領,擴寬農民就業渠道,通過多種形式的就業安置形式,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依托銀川科技園、金鳳工業集中區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委托人力資源公司組織生態移民發展勞務經濟,安置電焊、包裝、機械加工等工種就業,實現勞務產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占到30%。
2.6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增加工資性收入重點打造寧夏寶光旭日休閑生態園建設項目。改造提升閱海周邊,正源街、滿城街兩側、艾依河沿線農家樂、漁家樂檔次,推進頤和生態園項目建設,打造從北向南由“二斗漁村”“閱海公園”“艾依河生態景觀帶”“寶光旭日休閑生態觀光旅游園”“頤和生態園”“盈南生態旅游村”等組成的觀光旅游帶,擴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2.7加快土地流轉,促進露地瓜菜產業發展在移民地區良田鎮(重點是園子、金星、光明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建立萬畝外銷型瓜菜經濟作物生產示范基地,按照“三覆蓋、五統一”標準建設,采取訂單形式,使農產品外銷率達到90%以上。
2.8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農業投入力度足額兌現各種農業補貼,擴大社保、醫保、就業、教育等覆蓋面,落實減免政策。明確具體增收項目,制定年度及中長期農業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扶持,強化責任考核,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積極爭取自治區、銀川市涉農項目,加大金鳳區本級財政支農助農力度,擴大項目補貼范圍和規模,圍繞蔬菜產業、奶產業、適水產業三大主導產業,按產業發展分類配套出臺相應扶持政策,構建農業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并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引導農民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作者:陳斌蔡海濤單位: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農牧水務局
第二篇
1設施農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設施農業發展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和產業基礎以及科學規劃,現實中問題的存在有多種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發展目標存在偏差,農業自身發展規律重視不夠不少地區的設施農業發展,源于旅游觀光和地方農業示范推廣的政績工程的需要,還有些是農業外資金所推動形成,缺乏立足于農業發展本身的科學規劃。一方面,不少地區通過大規模的大棚種植,主要是為了形成旅游農業景觀,滿足體驗休閑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對地產市場的進一步調控,部分資金轉向農業,不少地區招商引資的內容中增加了農業的內容。雖然設施農業投入利潤率不高,但可以獲得國家的相關補貼,使得利潤率相對比較穩定,對農業外投資者還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不少農業外資金進入了設施農業,但他們對設施農業生產、管理及其技術的運用研究不夠。從這些角度而言,設施農業的起步,不完全是依據農業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的,發展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立足設施農業的科學規劃重視不夠。
1.2非農資金進入農業準備不夠充分,對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了解不足由于農業外資金進入及政府的推動,設施農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所需的技術儲備不足,影響了設施農業發展的專業性、技術性和可持續性。同時,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的土地經營規模比較小,利潤率不高,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戶,很難積累資金進行設施農業的投資與生產。設施農業發展的資金主要還是農業外資金的進入,不少是來自于從事第二產業和房地產業并已獲得一定資金積累的人,轉到農業領域投資。相對而言,這些投資具有一般商業投資特性,缺乏設施農業發展的積累和漸進過程,相應的技術積累和技術支持也不夠,因此,設施農業發展的科學性、專業性和規范性就顯得不夠。
1.3完全市場化的收益不穩定,配套產業形成的市場驅動力有限由于設施農業發展的時間不長,政府推動的色彩濃厚,設施農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產業沒有跟上,另外,設施農業本身的生產與效益情況也影響了配套產業的發展。國家有鼓勵設施農業投資的補貼政策,但沒有設施農業配套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設施農業發展的初步階段,設施農業本身利潤率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從事配套產業的收益率也受到影響。因此,市場上與設施農業發展配套的產業發展緩慢,配套產業的產業鏈沒有形成,包括設施農業用種子、材料、設施等產業。目前,從事設施農業材料研究的機構和企業就比較少,比如對塑料大棚材料的研究、適合不同農產品生長的采光材料的研究等。
1.4相對于其他領域的生活、工作條件差異,設施農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比較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數量不足,不能滿足基層設施農業生產單位發展的需要,綜合性設施農業人才就更加缺乏。設施農業所需人才的形成,主要有2個途徑,一是高校培養,二是社會教育機構培訓。而最終從事設施農業領域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還決定于設施農業的吸引力。如果設施農業工作條件好、待遇高,將會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推動高校報考相關農業專業的學生人數的增加,畢業從事這一領域的人員也將增加,也會有更多的人員會通過培訓進入這一領域并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而現實中,設施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靠政府的補貼支持,在我國農村工作的社會地位、待遇和工作條件等還不能形成相應的吸引力。在高校農業人才培養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還有不少人才不愿意服務農業。因此,除部分投資者和種田能手外,難以滿足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綜合性人才更加缺乏,短期內難以改變。
1.5設施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有限,導致生產與銷售物流等前后產業鏈延伸動力不足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銷售模式的影響,設施農業的投資者和生產者對設施農業農產品的附加值的實現途徑研究不夠,加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設施農業生產者在不能保證收益的情況下,缺乏進行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設備和技術投資的積極性。事實上,生產物流與銷售物流設備和技術的應用不足會影響農產品的質量與品質,進而影響設施農業農產品的附加值,影響到設施農業的效益,最后會影響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設施農業的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設備與技術還不夠系統與完善,還缺乏一定的產業基礎,相關設備的價格也較高,在目前的設施農業的利潤空間下,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的設備與技術應用還不具有投資的吸引力,將會影響到設施農業的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的理念形成與技術應用。
1.6銷售和經營模式創新不足,反向制約了設施農業生產方式的持續發展設施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必然帶來經營模式和市場銷售模式的變革,否則設施農業的相應目標就難以實現。但受農產品傳統消費市場與消費特征的影響,目前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創新不足。現實中,一方面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比較關注安全,但又不愿意接受高價格,另一方面,設施農業及規模化農業生產總量還不夠,農產品市場波動比較大,價格不穩定,目前還沒有形成相對比較完善的銷售模式和渠道,以保證設施農業在高土地產出率和高生產率的情況下,通過銷售模式的創新實現其附加值及效益。部分設施農業單位采用宅配的方式,面向高端消費者,實現了產品的附加值,但也是少數企業的少量行為,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和拓展。
2設施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設施農業的發展需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遵循農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創新經營和銷售模式,發展配套產業,推動設施農業的發展。
2.1尊重規律,明確目標,科學規劃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地方政府不能僅僅以招商引資、休閑旅游甚至政績工程為目標,應該依據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設施農業的高附加值、高生產率為目標,科學規劃、專業發展,提高設施農業產品的數量、品種和品質,充分發揮設施農業應有的作用,滿足社會多元化、多樣性的需求。
2.2改善條件和環境,吸引人才,強化產學研合作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制定設施農業發展的相應標準,加強對設施農業的指導和規范,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新技術的運用,逐步改善農業人才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激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人員參與設施農業的規劃、設計和生產,既要吸引資金又要吸引人才,提高設施農業發展的專業性、技術性和科學性。
2.3完善政策,驅動配套產業發展,實現產業鏈協同效益調整設施農業的補貼范圍,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鼓勵配套產業的形成與發展,逐漸吸引更多的企業為設施農業服務,如在種子、設施農業機械、設施農業運用的新材料和新品種等相關領域,不斷豐富配套產業,逐漸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2.4加強培訓與教育,提高人才數量與質量,滿足發展需要高校要調整相關專業培養方案,培養適應設施農業發展需要的人才;要通過相應的教育活動,加強大學生服務農業意識的培養,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設施農業發展中去。另外,政府要扶持和支持設施農業人才的培訓,創新合乎設施農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訓機制和模式,鼓勵相應的教育培訓機構,從事設施農業人才的教育培訓,提高從事設施農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和質量。
2.5加強技術開發與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附加值對設施農業生產過程控制的科學研究,特別是設施農業生產過程對農產品質量影響的研究,如設施生產可能形成的病蟲害、設施生產造成的產品品質的變化等,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充分運用物流理念和物流技術,保證設施農業的產品安全,降低農產品的損耗,提高設施農業的生產與銷售的協調程度,保證農產品的可持續性和有效供給,提高設施農業生產的高效率和高品質,實現設施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和高效益。
2.6推動銷售模式創新,獲取協同效益,實現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新設施農業的農產品經營與銷售模式,形成依托于設施農業生產模式的經營與銷售模式。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縮短中間環節,完善銷售渠道和宅配、超市零售等的模式,通過消費者的細分,實現設施農業產品的品牌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技術附加值等附加值,保證設施農業的農產品銷售目標的實現。
作者:張兆同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
- 上一篇:農村學生實驗能力化學教學論文
- 下一篇:經濟建設農業經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