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學點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11-21 03:02:06

導語:農村教學點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學點困境與出路

摘要:農村教學點是引領鄉村振興、傳承鄉村文化的高地,但目前存在教師缺乏自主成長意愿、師資配置不合理、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低、學校撤并程序失范等問題。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在不違背教育政策前提下,依據本地區教育現狀與生態基礎精細規劃教學點教師的合理流動與公用經費使用辦法,規范撤并教學點程序,并協同校長制訂教師自主成長的激勵措施,以促進農村教學點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學點;發展困境;教學質量

農村教學點是“村落中的國家”[1],它既是國家培育人才的搖籃,又是尊師重教的體現。農村教學點的日益凋敝不僅是教育的問題,而且是現代化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農村教學點發展的困境需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協同解決。

一、農村教學點發展困境的表現

(一)教師專業成長自主意愿乏力。教師是農村教學點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但無論是從研究的結果層面還是政策層面進行對比,都表明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與城鎮教師相比“整體素質不高”[2]。為此,國家出臺了有關提升農村教師素質的文件,如《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12)、《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2015)等。在如何提高師資質量問題上,多數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了更為簡潔、方便實施的培訓、外出考察以及聽評課活動等形式,如規模宏大的“國培計劃”,省內培訓、網絡培訓、專家實地指導教研、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盡管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經費、培訓人數、培訓覆蓋范圍、培訓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與以往相比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對廣大農村一線教師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即便是已經接受過多次培訓的教師,也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其素質不高的問題,往往是“受訓者常在培訓時‘心潮澎湃’,但培訓過后卻‘濤聲依舊’”[3]。對于廣大農村教師而言,與其參加短期的培訓,更為緊迫和重要的是專業成長自主意愿的提升,即教師通過良好的閱讀、實踐探索、教學反思提升自我意愿。教師專業成長自主意愿乏力,從外部的影響因素看,在地方教育部門,既看不到有關鼓勵教師閱讀的政策,又看不到有關對教師自我提升的適度獎賞措施;在教學點內部,既很難看到學校訂閱各種教育期刊供教師閱讀,又很少看到校長帶頭閱讀的榜樣示范。從教師自身看,一方面農村教學點的生態場域惰化了教師自覺、自愿努力提升自我專業能力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受知識范圍與視野的限制,所提出的問題往往不會給教師帶來挑戰,降低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壓力。同時,教師的績效工資及考核方式也難以發揮相應的激勵作用。(二)師資配置失衡。生師比是師資配置的主要參考指標,按照這一指標,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依據西部某縣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該縣小學及教學點共計3517所,小學生總數為38930人,教師2705人,生師比約為14:1;班級數1510,班師比約為1:1.79。[4]依照《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國辦發〔2001〕74號)文件的規定,小學生師比為21:1,則該縣教師“超編”數量達851人,而班師比符合1:1.8的規定。農村教學點的特殊性在于學生人數少而年級多。如果單純從生師比來看,該縣農村小學生數26889人,教師2131人,生師比約為12.6:1,[5]教師數量充足,但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實際缺口依然非常大。因為該縣學生數為個位數的86所教學點,教師數量5人及以下的96所學校中,[6]多數是音樂、體育、美術課程只有一位科任教師,甚至一個都沒有。因而,語文、數學科目教師“超編”與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不足造成的“結構性缺編”在農村教學點并存,致使農村教學點無法齊全開設課程。從班師比來看,該縣農村小學教師2131人,班級1291個,班師比約為1:1.65,[7]高于國家標準。但按班師比1:1.8的規定配置教師,一個有三個年級而學生數為個位數的教學點則至少需要5位教師。如果教師數量過少,即使采用復式教學也難以滿足正常教學需求。因此,盡管該縣農村教學點的生師比與班師比遠高于國家標準,但因“結構性缺編”與部分教學點班級多而人數少的現實需求,以全縣平均的生師比、班師比替代教學點實際所需教師數為師資配置的邏輯必然導致廣大農村教學點出現“超編缺人”現象,影響教學點教育質量的提升。(三)教育公用經費使用效率低。長期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經費主要由國家、省市、縣鄉財政按不同比例投入,投入資金的多少也因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均而差異巨大。為規范和加強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支出管理,提高公用經費使用效率,財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出臺了《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06〕5號),第四條規定“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應主要依據在校學生人數,同時又要兼顧不同規模學校運轉的實際情況,適當向辦學條件薄弱的學校傾斜,保證較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基本需求。”為縮小中西部教育投入差距,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5月11日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7號)明確提出“經費投入向教學點傾斜,不足100人的教學點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國家雖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但政策在制訂與具體執行中存在區域與城鄉差異。具體而言,一是區域教育公用經費投入存在差異,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國發〔2015〕67號)規定“中西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00元,東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50元”;二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并未按國家的標準要求,對100人以下的學校按100人發放辦學經費,而是以實際在校學生數為教育經費投入依據;三是教育公用經費被鄉鎮中心校截留或挪用于代課教師的工資發放,違反了公用經費不得用于人員經費的規定;四是教學點公用經費報銷手續繁雜、時間成本高,使應該使用公用經費的教學、課程開發、學生社團等活動陷于停滯狀態。(四)學校撤并程序失范。“撤點并校”的初衷是為了讓農村孩子能夠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在注重公平的同時擴大規模效益。中國地域差異、城鄉差異大,在政策實施之初,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存在不顧實際盲目撤并行為。具體而言,一是未經公開、公正程序盲目撤并學校,使教學點的撤并變成未征求村民、教師、學生意愿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單方行為,并對政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缺乏充分的認識和補救措施。二是對教學點撤并后給村民帶來的交通費、生活費及租房費用的增加沒有相應經濟補貼措施。三是通過進城考試選拔農村骨干教師削弱教學點師資的方式,使教學點成為不斷培訓新教師教學技能的“練兵場”,師資減少致使教學點無法正常開齊、開全課程,弱化了農村教學點的教育質量。四是減少對教學點的教育經費投入,使教學點無法保證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質量變差,而教學質量差又成為更多農村家長給孩子不得不轉學的重要原因。

二、農村教學點發展的出路

(一)提升農村教師專業成長意愿。對于農村教學點的教師而言,除了通過外部培訓提升教學的技能技巧,閱讀教育經典、撰寫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充實自己專業素養更為重要。提升農村教學點教師自主成長意愿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提升教師的倫理自覺。農村教學點的部分教師深懷教育熱情,洞悉農村教育對村民子女的生活意義之所在,體察農村生活之艱辛,能滿懷激情投入教育教學中,但教師的業務能力有限。一方面是知識的老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落后;另一方面是缺乏了解信息時代學生的心理特點、難以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求知欲望。提升教師倫理自覺,一方面要通過外部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認同與能力,幫助年輕教師正確認識其所處的農村環境,學會與農村學生家長溝通的技巧,認同教師職業,準確定位自己在教學崗位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師倫理自覺的提升更多地依賴于教師自我理解、自我期許方式的反思,如果教師能對職業道德心存敬畏,對自己不求上進的行為有良心的譴責,將教師職業看成是其努力為之奮斗的事業,才不至于在日復一日的慣習中漸行漸遠。教育如果不是出于教師個體良好的倫理自覺,并不斷運用理性來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主動挑戰生態場域中形成的慣習與惰性,那么,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其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倫理自覺應是農村教學點教師專業成長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其次,制訂鼓勵教師持續閱讀、學習的政策與相應的獎勵措施,克服教師閱讀的惰性。由于小學的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很少給教師帶來嚴重挑戰和危機感,漫無目的的閱讀給教師帶來較少的成就感與獲得感,加之農村學校的生態環境,助長了教師學習、閱讀的惰性。雖然教師主動、持續閱讀習慣的養成更多依賴于教師的主體自覺,但需要制訂較為細致的相應政策和獎勵措施,規范與激勵教師的閱讀行為。如,規定教師每學期必須閱讀5-10本書,定期舉辦讀書會或學術沙龍,并對教師參加讀書會的次數、撰寫讀書筆記質量的高低進行賦值,作為年終考核或獎勵的依據。最后,推薦、引導教師讀書的范圍。教師需要閱讀的第一類書籍是教育經典,如《論語》《學記》《師說》《陶行知教育名篇》《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愛的教育》《愛彌兒》等,明確教育的價值追求與改革方向,讓學生能體驗、感受最質樸的教育真諦;第二類是教育報刊,如《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人民教育》,讓教師了解最新教育教學資訊;第三類是閱讀兒童讀物或校園文學,獲得兒童思維,走進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第四類是閱讀人文書籍,讓教師獲得更開闊的人文視野。(二)合理配置師資。從生師比來看,許多縣市已基本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均衡,但師資數量的多少不能僅依據學生數與班級人數,而要依據各教學點的實際情況。在農村教學點的師資配置問題上,應“明確當前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發展的階段,超越城鄉師資配置均衡化的陷阱。”[8]從城市化的進程來看,在農村教學點師資配備存在許多問題,如師資后備力量乏力、教師成長過程漫長、人口快速向城市及鄉鎮集聚后無法解決現有教師的后顧之憂等。因此,在師資配置上應做到以下五點:一要保證縣域內生師比標準,并結合班師比、教師———科目比以保障農村教學點的教師需求。二要建立后備教師資源庫,以緩解“超編缺人”及生育導致的師資短缺問題。三要撥發臨時招聘教師的專項經費,避免代課教師收入過低與其他教育經費的挪用。四要與鄉鎮中心校、周邊校建立聯盟,讓部分藝術類教師走教,并對其適當增加補助以化解農村教學點師資“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五要在農村教學點探索不同類型的復式教學模式,嘗試對不同學科進行整合,結合具有鄉村教育價值的教育資源,以綜合課的形式實施教學,保證農村教學點課程齊全開設。(三)完善教育公用經費使用制度。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不斷調整,農村教學點的運轉經費得到顯著提高,但公用經費在實際撥付使用中依然存在校際分配不公、結構性短缺、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報銷難、擠占或挪用等現象。教育公用經費使用制度的優化與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從管理理念上說,要“從注重經濟效益過渡到注重教育和社會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從供給視角下的投入公平過渡到需求導向下的獲得公平”[9]轉變。從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來說,要明確“基本+拓展+機動的經費支出結構,形成體系分立、動態、多維彈性的撥付機制。”[10]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一方面經費要足額發放,50人以下的學校按100人的標準撥付;另一方面需要簡化經費報銷程序、縮短報銷時間。如此,農村教學點才能得到充足的經費保障。(四)規范教學點撤并程序。教學點的逐漸消亡與村落常住人口的數量、村落的經濟水平、文化素質、距離城鎮的遠近等方面息息相關。從短期來看,部分農村教學點學生人數的萎縮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該撤并的教學點依然要撤并,不能因為叫停的撤并政策而在非常低的水平上長久維持,這是對教學點教師的傷害,更是對底層家庭子女的傷害。一方面,要依據教學點的師資數量與質量、學生人數及村民意愿制訂學校撤并標準,一個鄉村學校如果到了不得不撤并的境地,應事先與村民達成共識,透明決策,對即將失去學校的學生進行妥善安置,并對其造成的困難進行相應交通食宿的補貼,這既體現了憲法對所有公民受教育權的保護,又是減輕底層家庭經濟負擔的現實舉措。另一方面,對教學點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其理念是依據國家教育政策、學校的地理空間,村落距學校的距離等從“以縣為主”走向“以鄉鎮為主”,并提高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水平與生活服務質量。因為“農村撤校并點的根本宗旨是公平與效益,回歸教育本質與規律是客觀依據,公正程序是其應有之義,制度體系是其重要保障。”[11]

三、結語

農村教學點的教育質量薄弱并將長期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農村教育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應該對該地區教育的現狀、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問題有基本的了解與把握,在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應不斷調研,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結果出臺相應的預案,通過制訂相應激勵措施激發校長的引領作用與教師的自主成長意愿,使農村教學點在多主體的協同努力下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學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

[2]國務院辦公廳.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發辦〔2015〕43號)[A].2015-06-01.

[3]解光穆,謝波.鄉村教師隊伍支持政策精準落地討論三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7(10):11.

[4][5][6][7]寧夏西吉縣教育局.2016年西吉縣教育統計手冊(內部資料)[Z],2016:4、4、7、9.

[8]秦玉友.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鞏固成就與跨越陷阱[J].教育與經濟,2016(6):34.

[9][10]劉善槐,韋曉婷,朱秀紅.農村學校公用經費測算標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8):11、12.

[11]吳支奎,胡小雯.場域視野下鄉村教師生涯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7(5):27.61

作者:朱許強 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