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口貿易轉型研究

時間:2022-09-07 09:23:03

導語:我國出口貿易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出口貿易轉型研究

一、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現狀

1.出口增長放緩。改革開放以來,在制度紅利、人口紅利以及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等各種有利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達到18.1%,出口貿易發展迅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需疲軟,出口增速明顯趨緩,尤其是2009年,我國出口額同比增速為-16%。2009年~2013年,我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僅為6.4%;2014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出口累計增長6%,我國出口在10年的高增長之后開始逐步放緩。

2.出口產品結構及貿易方式發生變化。我國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50%左右降至2013年的3.12%,而工業制品則一路攀升至96.88%,表明出口商品結構持續改善。一是資源型產品出口增速減慢。2014年,原油出口4.9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6.3%,下降31.7個百分點;焦炭出口1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7%,下降104.14個百分點。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放緩。2014年,服裝累計出口182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2%,下降6個百分點;塑料制品累計出口37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9%,下降6.71個百分點;箱包制品累計出口27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下降10.7個百分點。三是技術含量與產品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本穩定。2014年,機電產品出口1.3萬億美元,增長3.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60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1%,競爭力持續增強。一般貿易比重提升,加工貿易增長放緩。出口結構中,一般貿易出口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68%,提高0.62個百分點;進料加工裝配貿易總額達到7928.8億美元,比上年增速3.3%,提高2.76個百分點。

3.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2014年,我國出口占全球份額達12.2%左右,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全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0.5%。民營企業成為穩增長的主力軍。2014年,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占外貿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70%,較2013年提高1.6個百分點。國有企業進出口7475億美元,下降0.2%,連續3年負增長。外資企業進出口1.98萬億美元,增長3.4%。雖然2014年我國外貿增速依然未能“達標”,但在全球背景下,整體表現不差,特別是在提質量、提效益、優結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

二、存在的問題

1.外貿增速放緩,出口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當前從需求看,發達國家外需下降;從供給看,新興國家的競爭激烈。這是我國出口不振的主要原因。國際經驗表明:一國出口貿易金額占全球GDP的比重一般不超過3%;一國出口貿易占全球出口貿易的比重一般不超過10%。2013年,我國出口貿易金額占全球GDP達到2.99%,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11.76%。世界市場難以消化我國大規模、高速度的出口,繼續提高的空間非常有限,出口波動幅度較大,出口增速在中長期將逐步回到全球整體貿易增速水平。

2.要素成本上升及匯率波動制約外貿企業發展。從要素成本角度看,隨著我國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環境資源成本的上升,外貿企業發展的難度不斷增加。從匯率角度看,隨著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已不再是單邊升值狀態,呈現“升貶互現”的雙邊波動走勢,浮動區間有所擴大,外貿企業需及時適應匯率變化的新形勢。

3.出口放緩對經濟造成沖擊。目前,我國出口總額大約占整體需求的20%左右。由1980年商品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僅為6%增長到2013年的23.3%。不難發現,出口占GDP比重與GDP之間呈現較明顯的正相關性,即出口增速高的年份,經濟增速往往也較高;而出口占比低的年份,經濟增速也往往面臨挑戰。此外,出口增長放緩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具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普遍下跌,將對我國部分企業效益和就業產生一定的壓力。

4.國內出口貿易地區分布過于集中。改革開放前,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僅有1/3來自于東南沿海地區,到2013年大約90%的出口貿易總額來自于東南沿海地區,表明國內出口貿易商品地域分布越來越集中,使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進而導致中國地區貿易結構失衡。從微觀角度分析,不同企業之間的差別是導致出口貿易地區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企業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企業規模大小不同、企業勞動生產率不同、企業工資水平不同和企業所有權歸屬不同等。從宏觀角度分析,出口貿易地區分布還受到政府宏觀政策的影響。5.出口貿易對象主要集中于歐美。近年來,雖然我國日益重視出口貿易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但至今出口貿易的主要市場仍然集中在歐美國家。

三、對策建議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推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在傳統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上,依靠技術進步促進對外貿易,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逐步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進行轉化。如進一步完善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品出口,加大對綠色技術和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能夠促進和帶動相關企業實現精細化分工的行業核心企業。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型產品出口,支持軟件、文化和中醫藥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不斷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爭取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場定價權。

2.推動貿易平衡發展,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巨額凈出口格局難以長期維持,而回歸貿易平衡,即在保持對外貿易增長的同時主動擴大進口、減少貿易順差,不失為保持外部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為此,應在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搭建平臺以提高進出口便利化程度。同時,應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區、亞太自貿區的運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應加大資本品進口和技術引進,把進口作為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媒介,充分發揮進口支持投資與資本形成的作用,以增加國內資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潛在增長率,以減少單純的結構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中長期增長。

3.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企業拓展海外投資。在新常態下,我國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需要繼續深化發展與歐美日等傳統貿易市場合作,用好用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積極開拓與俄羅斯、印度、中東、南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最終形成多層次的全球貿易空間合作格局。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應積極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生產。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步入快車道。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27億美元,截止2014年前10個月,累計已達818.8億美元。我國經濟的重點將由招商引資轉變為資本輸出和產能輸出,加大海外投資力度。

4.提高出口貿易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效率。拓展貿易伙伴范圍的途徑是,一是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水平,二是提高國家金融發展水平。因此,要進一步優化出口貿易市場結構,強化企業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努力提高企業生產率水平,以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制定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不斷促進金融環境的自由化進程。

作者:徐沛豪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國際貿易系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