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技術差異對貿易的影響詮釋
時間:2022-05-10 09:50:00
導語:中外技術差異對貿易的影響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在縱觀中外技術標準并作差異性比較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外技術標準差異的生成原因及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而探討促進我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出口水平的基本策略。傳統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作用在多邊體制的約束下已逐漸弱化,“技術性標準”成為當今標準化時代下貿易保護的主要工具。
論文關鍵詞:技術標準差異出口貿易新貿易保護主義
中外技術標準差異的表現及其生成原因
(一)中外技術標準差異
1.標準體系和標準職能差異。國外從指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角度來制定標準,技術內容規定的簡明、靈活,屬于貿易型標準。我國是從指導企業生產的角度來確定標準,規定得具體、詳細,屬于生產型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企業適應市場多變性的能力。
2.標準技術水平差異。國內外標準技術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突出表現在一些考核項目或性能指標上。以紡織業為例,國外標準的色牢度指標普遍高于國內1-1.5級。關于綠色紡織中很多生態指標,我國標準中仍未完全納入考核項目,如:重金屬、殺蟲劑、部分阻燃劑、有機氯載體及PVC增塑劑等。
3.標準控制權差異。隨著傳統非關稅壁壘限制作用的減弱,發達國家借助其先進技術,制造技術標準壁壘,控制進口。大多技術標準的控制權掌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手中,我國產品標準被國際有關機構認可轉化為國際標準的很少。我國仍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充分利用本國標準,保護本國貿易及有效監督進口產品質量。
4.標準更新速度差異。國內產品技術標準陳舊落后,不能按時更新。一般國際標準平均年齡為5年,而我國為10年左右;國際標準平均修訂周期為2年,而我國至少5年才會有更新。
(二)形成國內外技術標準差異的原因
1.我國出口產品大多是低級科技產品,數量型競銷、創新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國外發達國家不得不制訂苛刻的技術差異標準,作為新的貿易保護工具,有意識地推進差異的加劇,來盡量限制我國低價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從而減輕他們國內的就業壓力、進口沖擊及貿易逆差。
2.技術差距是形成技術標準差異的根本原因,導致我國在國際標準活動中缺少話語權、談判權。我國很多行業生產設備落后、產品技術含量低,標準中的大量技術指標和數據都直接或間接的來源于國外標準,沒有根據我國國情進行驗證,只是根據經驗對國外技術數據進行保守的修正。而又因為傳統計劃經濟觀念和行業保護,修正的技術指標遷就落后的技術和裝備。并且長期習慣于對一些傳統項目的檢驗,檢測設備與技術落后,缺乏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國內即使制定相關標準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技術差異,西方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發展水平,以其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提出過高標準,把發展的不平衡導入國際貿易中,導致我國標準技術水平及控制權與國外的極大反差,使得我國在很多國際標準活動中缺少強有力的談判權與話語權。
3.我國標準意識普遍淡薄,是最為突出的內在原因。首先,政府忽視標準的市場屬性,標準化工作的市場機制沒有形成。主要是由于標準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標準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沒有體現。其次,政府支持力度不夠、財政投入不足,標準化工作缺乏權威性及執行能力。標準專業人才短缺,對國際標準化活動不重視,由此對國際標準制訂情況、技術發展趨勢缺乏了解,難以對國際標準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由于經費的不足,產品國際認證成本較高,使得國內的一些高質產品獲得國外先進技術認證的機會大大減少。再次,對標準作用的認識存在誤區,重視國家標準、輕視行業標準,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不均衡。四是企業缺乏標準化意識,沒有認識到先進技術標準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作用。五是國內消費者缺乏綠色生態消費理念,對產品的內在質量、標準等要求不高。
中外技術標準差異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從長遠看,國外越來越苛刻的技術標準對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一是促使觀念改變。標準差異的存在,可以促使我國出口企業扭轉錯誤觀念,更加重視產品內在質量及綠色生產過程,更加關注消費者利益。二是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正當的技術指標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為目標,這必然會導致破壞環境和對消費者健康有害的產品貿易下降,促使我國實施產品結構調整,把“綠色產品”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以此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擴大我國國際市場占有率。三是推動技術進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壓力下,技術標準差異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必定推動我國生產、檢測技術的提升。
(二)消極影響
一是出口產品的成本增加,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為了應對國外標準,出口企業被迫使用進口原材料,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加檢驗項目,取得各種認證,這些都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增加企業負擔,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二是出口企業減少了貿易機會,減少了國外市場份額甚至退出國外市場。國外標準的限制名目繁多,而我國企業情報系統落后,對進口國有關標準、認證規定收集不及時不全面,致使出口企業沒有達到有關標準認證或沒取得環境標志產品的競爭力大大降低,減少了國外市場份額,甚至有部分企業決定放棄進口國市場。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標準差異導致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已從20世紀中后期的每年4-5億美元上升到本世紀初的每年10億美元左右。三是限制進入市場。國外很多“綠色標準”限制了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產品進入市場。以紡織業為例,目前歐盟為避免紡織品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規定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等內容不符合標準,就有可能被限制進人市場。我國許多企業的紡織品因使用偶氮染料或重金屬殘留物超標,被限制進人歐盟市場,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促進中外技術標準接軌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技術標準觀念
從國家層面到行業、企業,要從主觀高度重視國內外技術標準差異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樹立正確的技術標準觀念。首先,政府要加大標準化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灌輸技術標準觀念。其次,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承上啟下傳導標準意識的作用,對企業進行標準知識的普及教育。再次,出口企業應該將經驗性的生產理念改為標準化生產理念。另外要樹立“接軌”國際先進標準的觀念,而不是利用TBT、WTO等條約“規避”、逃避先進標準。
(二)增加我國參與國際標準活動的談判籌碼
減小標準差異的最根本辦法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政府應該適當采取傾斜的產業政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并設立專門機構或指導行業協會,對產品標準差異、檢測技術標準差異等進行認真研究。出口企業要增加投入于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完善產品檢驗技術。從而爭取將我國高質產品的標準提升為國際標準,進而以高水平的標準為支撐,為我國參加高水平國際標準活動提供強有力的談判、交流籌碼。
(三)完善標準信息平臺并建立預警機制
我國應盡快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產品、健康和環保方面的技術標準體系,通過在法律和技術法規中引用,從而使技術標準得以強制執行。政府要注重與在各國有關技術標準、法規的國家咨詢點進行密切聯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并重視與各貿易國的合作交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及時做好信息收集,建立一個專門針對我國出口主要貿易國的標準信息系統。通過這個信息平臺建立預警機制,認真分析并借鑒國外先進標準,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及時有效的標準化信息、技術、管理咨詢和市場拓展指南,鼓勵企業大膽吸收國外先進標準并進一步創新,來提高我國標準化水平。
(四)大力推行認證和認可制度
面對新的國際貿易形勢,我國的認證和認可制度應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人民健康、指導消費、保護環境、擴大貿易。應讓更多的企業獲得國外權威機構的產品認證,特別是產品的安全認證。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培育檢驗市場,積極爭取更多的檢驗機構與國外權威檢驗機構合作。二是提高檢驗檢疫技術,。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檢測實驗室。三是加強參與國際有關標準認證,及與歐盟等主要進口國的檢驗實驗室的雙方認證工作,爭取簽訂各種類型的多邊和雙邊的互認協議。
參考文獻:
1.中國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研究總報告.中國標準戰略,2004(9)
2.劉景江.高技術的國際標準戰爭與競爭策略.國際商報,2004(1)
3.王建平.國內外紡織品技術標準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影響[J].中國紡織,2005(4)
- 上一篇:詮釋中國拍賣市場的探討敘述
- 下一篇:班主任師德小結報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