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由貿易協定戰略論文
時間:2022-09-01 10:35:00
導語:我國自由貿易協定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簡稱FTA)談判在歷經8輪10個月的艱苦磋商后,最終于2007年4月2日落下帷幕,并于同年6月30日正式簽署。盡管協定還有待兩國國會批準,但鑒于雙方的強烈意愿,2009年獲得通過應不會有大的問題。盡管第八輪談判后還存在重大分歧,但在隨后的高級別會談中,韓美雙方出于各自重大的戰略考慮,還是在敏感產業方面分別做出讓步,促使談判在兩次延期情況下依然達成一致。韓美為什么要如此匆忙達成FTA,除美國政府TPA權限即將到期的原因外,雙方共同戰略訴求恐怕是更深層次的動力源泉。
一、韓美FTA的主要內容
韓美FTA是一個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為藍本的具有廣泛內容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內容涉及農產品、紡織品、原產地、海關清關制度、衛生檢疫制度、技術壁壘、投資、服務、金融、電子商務、競爭性政策、政府采購、知識產權制度、勞工問題、環境和透明度問題等19個領域。韓美FTA是美國15年來簽署的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是與亞洲國家簽署的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韓美FTA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產物,是不完整的、均衡的協定。依雙方談判代表所述,雙方都實現了自身的目標,但卻都沒有實現自己的全部要求。在多輪談判中,農業、汽車、紡織品等領域的開放問題一直是談判的焦點。
在農業方面,美國迫切希望完全實現貿易自由化,韓國則要求將部分農產品排除在貿易自由化之外。直到談判結束,雙方才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美國同意將大米排除在外,允許韓國保持進口配額限制;韓國則宣布只要國際獸疫局(OIE)承認美國是控制風險國家,就恢復進口美國牛肉。其他農產品談判雙方也各有讓步。在汽車領域,美國希望韓國廢除所有關稅及非關稅壁壘,韓國則要求美國立即廢除轎車關稅,并在5年內廢除小型貨車關稅。雙方最終敲定,汽車零部件和小于3000co的汽車立即取消關稅,大于3000co的汽車在未來3年內取消關稅,小型貨車在lO年內取消關稅。韓國同意改變針對美國大型車的稅制,并在3年內將汽車特許權稅從10%降低到5%。在紡織品領域,韓美FTA最終將執行“YarnForward”規定,即:FTA下的紡織品必須在美國或韓國境內制造。這樣,美韓貿易中就有61%的紡織品被取消關稅。但作為特殊安全機制,對可能使相關行業受沖擊的紡織品進口,2年內仍可征收關稅。
二、韓美FTA的戰略意圖
(一)促使韓國擴大開放范圍,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韓國在工業化后期開始轉變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政策,持續推行自由開放政策,較好地適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其商品貿易占GDP的比重超過70%,服務貿易比重達13.5%,超出其他主要國家。但WTO多邊貿易體系作用并不明顯,相反,許多大國也紛紛加入到原本以中小國家為主的雙邊自由貿易體系,區域主義呈高速擴散態勢。韓美FrA不僅意味韓國繼續適應經濟區域化趨勢,也意味韓國要繼續擴大開放,在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的同時,也促使服務業及部分薄弱產業積極面對世界經濟自由化浪潮。此前,韓美各自締結的FTA規模較小,不足以承擔經濟增長點的重任,而此次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第十大經濟體的FTA,會給雙方提供更廣闊的貿易平臺和經濟增長契機,每年會增加多達200億美元的貿易額。有研究表明,韓美FTA可使韓國對美出口增加12%~17%,GDP增長2%左右。屆時,GDP最高可增加135億美元,創造10萬余就業崗位。另外,非關稅壁壘的撤銷和公平競爭條件的形成及透明度的提高,還可增加投資和技術轉移,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建立透明的會計制度,形成靈活的勞動市場,進而推進韓國整個經濟的發展。
(二)分散韓國的對外依存度,擺脫其對中國市場的嚴重依賴。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韓國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對美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0.1%降至2006年的13.3%,而對華出口比重則由5.2%增加至27.2%。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以零配件、原材料為主的對華出口成為韓國經濟的支柱。而且,韓國制造業海外投資50%以上集中在中國。雖然中國不斷擴大的市場拯救了后工業化時期的韓國經濟,但由于對中國依賴程度過高,致使中國經濟變動對韓國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韓國需要以韓美FTA為契機,重新找回已經失去的美國市場份額,在出口市場上進行多樣化規劃。
(三)使韓國擺脫“三明治”的被動局面,尋找東亞之外的平衡點。韓美FTA能在最后期限內迅速達成,除美國政府“促進貿易權限”(TPA)即將到期的原因外,更主要還是韓國政府出于“嚴肅的政治判斷”。韓國近年來一直擔心自己淪為東北亞的“三明治夾心”,害怕埋沒在日本與中國之間。韓國迫切希望扭轉競爭力上的頹勢,希望從這種“夾心餅干”狀態中掙脫出來,希望通過締結亞洲最大規模的FTA來扭轉局面。韓美FTA有助于韓國重新調整貿易關系,減少因對美貿易順差而頻繁引發的貿易摩擦,降低韓國對日本商品的依賴和逆差狀態。今后在美國市場上,韓國所享有的優惠將有利于與日本產品競爭。
(四)有利于韓國與中國爭奪美國市場,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美國是“完全競爭的市場”,每年進口規模高達1.7萬億美元。因此,在美國能通行的商品,在全世界也能通行。但韓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韓國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已從1995年的3.3%降到現在的2.6%。而中國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1995年只有6.1%,但2005年已達14.6%,10年間上升1倍多。韓國認為,中國的急劇增長,壓縮了韓國在美的市場空間,這種趨勢今后仍有可能繼續。韓國正處于必須尋找新突破口的十字路口,而與美國簽署FTA,正是為增強其競爭力,屆時韓國商品就無須再懼怕“中國價格”。韓國對美出口預計會增加353至462億美元,相當于2005年韓國對美出口額(438億美元)。特別是汽車、纖維、電子等主要出口產品的對美出口將會大幅增加。
(五)形成韓美同盟,牽制中韓的融合。韓美FTA除經濟上的考慮外,還包含復雜的政治因素。其一,韓國在長遠戰略上想做中美之間的“勢力均衡者”,以便在東北亞地區求得良好的生存發展。其二,美國在長遠戰略上要牽制中國,牽制中韓融合。因而需要利用韓國的“平衡戰略”,以達到“更深介入亞洲”的目的。對韓國而言,作為唯一與美國締結FTA的東北亞國家,韓美FTA將使雙方在已有軍事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同盟,從而形成“整體同盟”,提升自身“東北亞平衡者”的地位。對美國而言,韓美FTA的經濟含義與政治含義也同等重要。防范與牽制中國是美國與韓國簽署FTA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中國在東亞經濟合作中的作用日漸增強,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受到影響。因此,美國希望通過美韓FTA加強同東亞的聯系,牽制韓國進入中國經濟圈,削弱中國對東亞的影響。(六)主導東亞VIA進程,掌握VIA標準的話語權。韓美VIA通過爭奪東亞VIA進程的主導權,掌握VIA標準的話語權,形成對中國的無形壓力,迫使中國在今后FTA談判中做出讓步。近年來,為爭奪東亞貿易主導權,美歐都在加速實施亞洲FTA戰略。韓美FTA標志著美國以亞太經合組織為舞臺的VIA戰略已拉開帷幕。歐盟與韓國的VIA談判也已開始啟動。美歐2007年5月與東盟就開始VIA談判達成協議。美歐之所以在亞洲加速VIA戰略,是擔心中國在東亞的話語權過于強大。美國認為,東盟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加強了中國的領導地位,削弱了美日的地位,并促使其他國家與之進行VIA談判。相反,美國在亞洲的VIA談判處于陷入僵局的危險,布什總統在貿易方面的“快速審批權”也將到期。如果歐盟現在開始進行自己的FTA計劃,美國在亞洲及廣泛多邊體系中的地位可能進一步被削弱。韓國VIA戰略也有類似考慮。韓國采取的是“遠交近攻”的“三步走”戰略,即先是美國,然后是歐盟,最后是中日。韓國認為這是掌握主動、擴大影響的重大舉措,通過與最大經濟體美國簽訂FTA,韓國將首先掌握FTA標準的話語權,繼之與歐盟、加拿大的談判也都不會很難,進而在東亞VIA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韓美VIA達成后,中國和日本都表現出一些急迫情緒,歐盟也稱要在年內結束談判。這使韓國意識到先同美歐談判就可以“要挾”鄰國對自己做出讓步。
三、韓美VIA對中國的影響
(一)使中國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處于被動局面。韓美FTA意圖削弱中國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影響。韓國成功走出“10+3”框架的束縛,擺脫中日夾擊下的“三明治”尷尬局面,實現經濟上的“平衡外交”,在東亞VIA進程中為韓國贏得話語權。如果韓國與歐盟VIA談判成功,那么韓國就幾乎掌握了全部主動權。這意味著中國不得不考慮“10+3”框架之外更廣泛的VIA戰略,擴大中國的選擇范圍,以贏得東亞VIA進程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韓美VIA將對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產生影響,促使中國形成并實施自己的FTA戰略。
(二)可能造成部分貿易轉移損失。韓美大部分產品實現零關稅后,對中國可能造成的貿易轉移主要有三方面:中韓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中美農產品在韓國市場上的競爭更加激烈;對華投資的轉移。中國與韓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部分產品重疊,由于韓國產品關稅降低甚至取消,相應地提高了其產品競爭力,中國這部分產品的出口市場可能被韓國擠占。同時,由于美國農產品物美價廉,競爭力較強,可能威脅到中國農產品對韓國的出口。在中國對韓國的出口中,農產品占重要地位。目前,韓國每年從中國進口農產品近30億美元,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農產品進口國。不過中國與韓國有地緣便利優勢,加之中國農產品技術含量和競爭力的不斷提升,這方面的影響不會太大。另外,韓美間的零關稅,不僅會使韓美間相互投資增加,也會使試圖進入美國市場和韓國市場的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增加對韓投資。
(三)中韓FTA談判將更加艱難。韓美VIA為韓國與中國、歐盟VIA談判增加了籌碼,可能效仿韓美VIA模式,如,在與歐盟的談判中也提出把大米排除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之外,并要求繼續維持對谷物、蔬菜和水果的保護性關稅;或在與中國進行VIA談判時也持此強硬立場。所以,農業問題肯定是中韓FTA談判的焦點和難點。如果歐盟在農業問題上對韓國讓步,將對中國更不利。在這方面,中國須作好充分準備和謀劃。韓美FTA使中韓和日韓VIA談判產生壓力。日本表示隨時可以談,中國也顯示出可在農業方面退讓一步以盡快開始談判的姿態。但韓國在與美國的談判取得成功后,并繼續與歐盟談判的情況下,對中國的談判勢必要價過高,談判將更加困難。
韓美FrA對我國的影響也不都是負面的,貿易轉移對調整中韓貿易結構、緩解中美貿易摩擦也有一定促進作用。總之,韓美簽署VIA,對中國利弊兼有,重要的是認真分析,采取對策,減少負面影響。
四、中國的對策
目前,中韓VIA尚處于聯合研究階段,雖取得初步成果,但中韓FTA的建立還存在一定難度。韓美FTA給中國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給中國FTA戰略和中韓FTA發展提供了許多啟示。
一是不必急于簽署中韓FTA。鑒于韓美VIA的諸多“折扣性”條款和例外條款,中國的態度應是不溫不火、不急于與韓國達成協定。這與韓國對待中韓FTA的態度是一致的。二是中國應更積極穩妥地讓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效應顯現出來,提高中國的談判籌碼。借鑒韓美FTA的戰略指向,在“10+3”框架之外發展與發達國家的FTA。正如今年4月7日中國與新西蘭簽署的FTA一樣,完善和堅持自己的FTA戰略,掌握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動權。三是保護和利用好本國市場。韓美FTA談判的歷程顯示,市場是需要精心呵護的。尤其是對一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果過于開放市場,別國就會失去與之進行FTA談判的動力和積極性。
對未來中韓FTA談判,可采取如下對策:
(一)從戰略高度堅持均衡原則。韓美FTA的談判過程始終貫穿著從戰略高度堅持均衡的原則。為盡快達成協議,韓國在汽車、牛肉上作出讓步,美國在農產品和開城工業園產品原產地認證上作出讓步。中韓FTA最大的障礙仍是農產品市場的開放及開放程度問題。目前,韓國以高額關稅阻擋中國農產品進口,一旦FTA談判開始,農產品將成為雙方爭論的最大焦點。為能促成中韓FTA,需要雙方從戰略高度堅持均衡原則,各自有所讓步。
(二)對敏感產業采取例外與分階段推進方式。FTA具有階段性推進特征,可采取分期逐漸的方式來取消關稅,并把雙方較敏感的領域作為例外處理。在對待敏感產業問題上,應采取韓、美FTA中的過渡期安排,以緩解短期沖擊,獲得雙方國民的支持。在雙方可承受的程度下,以幾年到十幾年不等的時間作為緩沖期限,以達到既保護民族產業又促進雙邊貿易的雙贏目的。雙方可根據本國國情,找出最薄弱的產業部門作為例外產品,待到較為成熟時再對外開放。
(三)建立相對合理補償機制。簽訂FTA會從整體上給國家帶來經濟利益,但某些比較劣勢產業會因廉價產品進口增多而導致國內市場占有率下降或退出市場。因而,需要從社會公平角度建立相對合理的補償機制。2004年4月,韓國同智利的FTA生效后,韓國制定了包括《FTA特別支援法》在內的4項援助法案。根據法案,韓國政府決定在2004~2010年7年間,從政府財政支出中撥出1.2萬億韓元作為ETA基金,集中對農業、漁業、果樹業提供支援。韓美FTA達成后,韓國政府也做出同樣決策。中韓FTA雖然在重要敏感產業上也會相互妥協,但仍難免對國內競爭力較弱的產業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實施合理補償機制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產業轉型,實現社會各產業公平發展。借鑒韓國經驗,建立FTA補償基金或技術設備改造更新專項基金,并在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政策中,統籌考慮建立相應的轉移支付和扶持機制,應該是可行的。
(四)充分認識中韓FTA的艱巨性。韓國是一個既開放又封閉的典型雙重性格的國家。開放是指其經濟的外向性,封閉是指其強調自身市場“身土不二”的內向性。雖然近年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這種雙重性格,但其根深蒂固的傳統依然存在。外國汽車占其國內市場份額剛達5%,輿論就驚呼“狼來了”;中國大蒜、泡菜、大米剛進入韓國市場,媒體就夸張地稱“只剩下嘴是韓國的了”。由于韓國多黨制和民主化的發展,不同利益集團對政府內外政策所持態度也不盡相同。2003年韓國與智利簽署的FTA,就因國內農民和農村議員的強烈反對而遲遲得不到國會批準,一直拖到2004年2月才得以通過。
- 上一篇:中學化學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化學應試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