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產業論文

時間:2022-08-13 11:32:00

導語: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產業論文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人們通常用一段時間內格魯伯-勞艾德指標的變化來說明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如伊瑪達(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薩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標對東盟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但是我們所要說明的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調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該時期區內貿易的增加主要來源于產業內貿易還是凈貿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對相關概念作一介紹。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國的區內貿易的進出口總額,Xi、Mi分別指i國區內貿易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ti、nti和iiti分別是一段時期TTi、NTi和IITi的增長率。)而格魯伯-勞艾德指標并不能說明產業內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程度。另外,該指標還會引起誤導,因為,有時盡管產業內貿易比凈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低,但是該指標仍然呈上升趨勢;同樣,有時該指標呈下降趨勢,盡管產業內貿易比凈貿易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較低,這是因為:

當iit[,i]>nt[,i]時,意味著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則Ciit[,i]<Cnt[,i];類似地,當nti>iiti時,意味著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則Cnt[,i]<Ciit[,i]。

產業內貿易和凈貿易的貢獻率表達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別是i國一段時期TT[,i]、NT[,i]和IIT[,i]的增長率,Cnt[,i]和Ciit[,i]分別指nt[,i]和iit[,i]對增加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GL[,i]指基期i國的格魯伯勞艾德指標。

三、樣本的確定與數據來源

國際貿易的商品成千上萬,確定這些貿易中哪些屬于產業內貿易,哪些屬于產業間貿易,涉及到商品的分類和產業的定義問題。本研究根據HS編碼來劃分。(注:HS編碼全稱為協調商品名稱和編碼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

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簡稱協調制度,是一種多用途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廣泛用于國際貿易有關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征稅、統計、運輸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統、科學的國際貿易分類體系。HS編碼一位數為類,兩位數為章,二者分別有22類和99章。)一般說來,產業劃分的越細,產業內貿易指標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數據的影響,本文將按章,也就是HS編碼兩位數等級數據來劃分,然后再用加權平均法計算HS編碼一位數(類)和所有商品總體的產業內貿易指標及其對區內貿易的增長貢獻率。

本文對1993年至2000年期間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內貿易進行實證分析,并將1993年作為基期。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內貿易進出口數據來源于ASCU數據庫。

四、實證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計算了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標。

就東盟自由貿易區整體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間,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增加了94%,其中產業內貿易提高了75%,產業間貿易提升了18%,換句話說,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的增加有近80%來源于產業內貿易。從部門看,在18類商品中,(注:本文將武器彈藥、雜項制品、藝術品和其他未分類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類商品。)除了動植物油脂類商品外,東盟自由貿易區其他17類商品的區內貿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機電音像設備和化工產品的區內貿易增幅最大,均超過一倍,分別達1.45倍和1.42倍。而就產業內貿易的貢獻率而言,除了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類商品的產業內貿易的貢獻率高于產業間貿易的貢獻率。

從東盟自由貿易區各國的具體情況看,除了文萊的區內貿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個國家的區內貿易額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菲律賓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別達3.08倍和1.31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額有所下降,但其產業內貿易卻增加了近10%,其他5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對擴大的區內貿易的貢獻率都大于產業間貿易的貢獻率。

很顯然,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結果說明東盟區域貿易合作有助于東盟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東盟區內貿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說明了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短期調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國家的預計。看來那些擔心貿易自由化會導致巨大的短期調整成本的生產者是言過其實了。各個東盟國家應對那些院外活動團體的說辭持審慎態度,不要為此而改變貿易自由化的進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產業內貿易在東盟區內貿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根據林德爾(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論”(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偏好促進產業內貿易。自80年代開始,特別是80年代后期開始,東盟各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間,泰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最高,高達7.80%,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則分別為6.05%、7.48%和6.36%,菲律賓最低,為2.88%。隨著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東盟的市場容量迅速擴充,需求越來越重疊,從而使東盟的產業內貿易比例越來越高。其次,東盟各國的工業化建設。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工業附加值年均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分別高達12.18%、11.74%和10.07%,新加坡為9.22%,菲律賓最低,為4.05%,可見東盟的工業生產能力大大提升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東盟產業內部的分工就越細,異質產品的生產規模就越大,從而形成異質產品的供給市場,伴隨著需求結構的日益趨同性,東盟的產業內貿易增加了。第三,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稅越來越低,到2001年東盟自由貿易區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單商品)的關稅低于5%,各國的貿易保護程度大大降低了。這促進了東盟區域資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資源從進口部分轉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產品更加多樣化,提高了產業的水平分工。根據巴拉薩和波溫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實證研究,產業內貿易與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呈正向關系,即組建區域經濟組織有助于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最后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跨國公司在東盟的投資主要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國公司在該時期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避免東盟國家的進口限制和壁壘;第二個時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求生產的低成本,并將東盟作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資主要是在消費類電子和電子配件。正是第二個時期的投資大大促進了東盟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這些產業內貿易主要是那些電子配件等中間產品。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Intra-firmTrade,也稱公司內貿易)也不斷擴大,而在公司內貿易中相當部分屬于產業內貿易。現以日本豐田汽車在東盟各國的投資為例,來說明跨國公司在東盟的投資有助于東盟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參見圖1)。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東盟地區內展開產業內分工,把汽車零部件生產分布到各國,進行專業化生產,以發揮規模效應,而且根據東盟《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的規定,這些產品的區內貿易是享受關稅減免的。

【參考文獻】

1.陳雯:博士學位論文,《東盟區域貿易合作的貿易效應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3.Ramasamy,B.(1995)"TradeDiversioninanASEANFreeTradeArea",ASEANEconomicBulletin,

Vol.12,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