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繼承與延續

時間:2022-12-05 10:11:23

導語:歷史文化名城繼承與延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名城繼承與延續

摘要:歷史文化是人類在生存與繁衍過程中形成的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在特定地域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準則、精神信仰等的總和,并作為一種城市規劃的觀念滲透在從古到今的城市營建中。本文將以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市為例,追溯城市的歷史記憶,挖掘廣漢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找尋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營建的契合點,探討城市歷史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繼承延續之路。

關鍵詞:歷史文化,文化傳承

一、廣漢歷史文化與城市營建發展

1992年,廣漢市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名單。廣漢,這顆擁有千年歷史的川西明珠,融匯了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從三千年前的巴蜀都邑,到漢州故城、古色雒縣,再到新時期的天府水木田園城市,廣漢人在不斷地探索和營造適應時展、體現地域特色的理想城市。(1)古蜀都邑——遠古蜀國信仰。位于廣漢西部的三星堆遺址本是先秦時期古蜀國的都城,其古城的規劃和營建充分體現了古蜀文化的特色,同時又反映出當時古蜀國對中原文化的接納和吸收。三星堆古城建于2800至5000年前,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王朝,生產方式逐漸由漁獵畜養轉變為農耕糧種,氏族聚落亦逐步發展成奴隸制國家,東、西、南、北城墻和月亮灣城墻依次建起,城內劃分為內城、祭祀區、手工作坊區、居民房屋區、城外墓葬區等功能區,體現了古蜀文化對三星堆古城營建的引導[1]。而后期三星堆古城的空間形態規劃采用了中軸線布局的方式,充分反映了對西周營國制度的借鑒。研究表明,三星堆古城的建設具有先后順序,最初的古城是具有內外城郭的矩形城,商末周初時期,杜宇奪取魚鳧王位后,以三星堆土臺和祭祀坑為中心,對原有功能區重新定位,形成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建立了極具政治象征意義的秩序[2]。(2)漢州故城——雒水情懷濃厚。廣漢,古稱“漢州”。據《歷代漢州志》記載,漢州作為地名始于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轄雒、什邡、綿竹、德陽、金堂五縣,以雒縣為州治,直至清康熙的一千年多年里,雒縣始終是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雒縣時屬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雒縣古城的起源和發展都與平坦遼闊、眾河縈繞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自古形成特有的“雒水漢風”水文化。古城的建設因天材、就地利,城墻東、南、西面依據獅子堰走向沿河而砌筑,借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北面以江面寬闊的湔江作為天然屏障,形成近似正方的不規則形狀城市形態,體現出雒縣古城的營建思想既受到西周以來營國制度的影響,又充分掌握該地區獨特的水文條件,建造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雒縣古城內布局沿“十字街”展開,南北向中軸線上布置衙署、城隍廟、武廟、文廟等重要建筑,反映了城市的發展及由單一的政治軍事城堡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化的過程,同時這些以湔江水面作為大背景的標志性建筑也反映出古城營造對水的烘托功能的運用。除了充分利用水文條件的防御功能和景觀功能外,雒縣古城的營建還利用“水”這一元素把園林建設與農業生產聯系起來。昔任唐朝宰相,房琯被貶為漢州刺史后,繞城鑿湖一百頃,開鑿了房公西湖,極具林塘水榭之勝,同時又有利于蓄水排澇,充分發揮水的水利功能。(3)古色雒縣——多元文化薈萃。自明清以來,巴蜀地區一直是文化大融匯的地方[3]。從廣漢地區現存的物質遺存看來,不難發現這片地區曾經是佛教文化、民間信仰以及各地交融文化匯聚繁衍之地。1)佛教文化明朝以后佛教昌盛,峨眉山成為全國的佛教中心,巴蜀這片香火鼎盛之地亦成為佛教建筑最為集中的地區。位于現新豐鎮的龍居寺是廣漢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所創建,重修于明朝,寺內壁畫絕妙、佛塔眾多、古木參天,已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漢第一大佛教旅游勝地。2)民間信仰在廣漢,民間信仰主要包括對自然神靈、先古圣賢以及家族先祖。據史料記載,第一類祭祀自然神靈的建筑包括城隍廟、廣生宮、火神廟等,反映的是人們對天地、日月、山川等的敬畏、祈求神靈保佑的民間信仰,但這類建筑保留至今的為數不多;第二類建筑祭祀的先古圣賢主要是對孔子以及巴蜀地區先賢如李冰父子和部分三國人物,現存有文廟、川王宮等作為廣漢地區祭祀先古圣賢的代表性建筑;而第三類祭祀家族先祖的宗祠建筑現存數量最多、分歷史文化名城的繼承與延續之路——以四川廣漢市為例覃子洋肇慶市地理信息與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廣東肇慶526000摘要:歷史文化是人類在生存與繁衍過程中形成的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在特定地域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準則、精神信仰等的總和,并作為一種城市規劃的觀念滲透在從古到今的城市營建中。本文將以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市為例,追溯城市的歷史記憶,挖掘廣漢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找尋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營建的契合點,探討城市歷史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繼承與延續之路。關鍵詞:歷史文化,文化傳承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1716017城市規劃布亦最廣,廣漢大部分地區仍存有始建于清朝的宗祠建筑,其中以位于和興鎮的益蘭祠與位于雒城鎮的溪南祠為宗祠建筑的代表作,反映出明朝以后允許庶民祭祀始祖的制度性改變引起的民間祠堂興勃。3)交融文化清朝初期,歷史上第二次“湖廣填四川”使得地域文化相對封閉的四川地區成為了各地文化的熔爐,而地域文化的融合推動了建筑文化之間的碰撞(如由各地同鄉或行業所建的展現各地建筑風格的會館建筑),并促使廣漢本土建筑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同時,大量移民的遷入促使了商業的發展,茶樓、客棧、戲樓等商業性質建筑逐漸出現。因此現存的古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廣漢先民以開放的姿態不斷迎接與融合外來人群和外來文化并取得成就的歷史痕跡。(4)現代廣漢——天府水木田園。改革開放以后,大量工業向舊城南面集聚,工業文明引導城市的布局逐步擺脫農耕時期的城市發展理念與模式。1994年修編的廣漢市總體規劃提出以舊城為依托向南發展的布局思路,城市向鐵路線以西、湔江以北延伸逐步突破舊城范圍,跨江發展;進入21世紀后,廣漢對傳統雒水文化進行了新的詮釋,2001年修編的廣漢總規勾勒了一幅未來城市的“水、城”景觀環境,沿湔江發展成為“帶狀+組團狀”的城市形態,構建“水城相依”的城市空間格局;近年,在成德同城化的趨勢下,廣漢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中共廣漢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總結了城市營建的經驗,立足于城市的資源稟賦與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建設“天府水木田園城市”的目標,成為新時期廣漢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

二、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展示利用策略

通過梳理廣漢歷史文化和城市營建的發展歷史,結合現存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和特色,可將廣漢歷史文化價值特色歸納為:“古蜀文化+山水田園+多元文化”,作為歷史文化傳承的價值導向;同時,根據歷史文化資源的空間分布和形態特點,按“點、線、面”進行形態分類,形成空間發展的形態線索,通過“價值導向”和“形態線索”兩條主線共同構筑一個完整的展示利用體系。“古蜀文化”作為廣漢最核心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以三星堆博物館和三星堆遺址為依托,在做好文物展覽、遺址保護和考古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三星堆博物館的建設,包括展示內容、形式、旅游開發和配套等,逐步探索可持續的遺址原貌展示方式。在景觀設計方面,以三星堆文化為主題,對三星堆旅游大道、長沙路等三星堆景區出入干道、湔江兩岸濱水綠化公園進行風貌改造,濱水建筑、景觀小品采用古樸的傳統建筑風格,以城市歷史為線索、展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城市景觀。“山水田園”是指廣漢全域山水田園城市格局的宏觀策略。繼承城內古韻遺風,完好保存城墻、城樓、文物等反映歷史風貌的重點要素和格局,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要素,適當融入城市的重要節點、建筑風貌、開敞空間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重建部分重要歷史建筑,使城市空間充滿歷史與文化的氣息。依托城外優良的山水田園生態基底,將保保節、松林桃花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萬畝良田建設和山水生態旅游相互結合,打造兼具川西平原和丘陵特色的山水田園風光,同時開發以生態觀光、度假、康體娛樂與節慶活動為主的生態旅游產品。圖2廣漢市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利用體系框架示意圖(作者自繪)“多元文化”的特色則可通過佛教文化、民間信仰、交融文化等物質載體向人們直接展現廣漢的人文景觀,以遺址博覽、古城記憶、傳統風情、信仰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為主題構建博物館展示體系,選點結合文物和歷史建筑等級、分布、特點和文化價值等進行確定,所選資源采取保護基礎上修繕、功能轉換或置入等方式來進行各類主題文化的展示。

三、結語

廣漢的特有文化,自古以來自始自終引導著城市的規劃與營建。從遠古時期產生于對自然神靈信仰的古蜀文化到新時期基于新的機遇與趨勢所構想的天府水木田園城市,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有獨特的文化、理念在指引廣漢的城市建設與發展。而對廣漢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不僅僅是對其物質載體的靜態保護,而是在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和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通過適當的活化、展示、利用,使其適應現代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作者:覃子洋 單位:肇慶市地理信息與規劃編制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張蓉.三星堆古城規劃意匠探悉——兼談夏商周都邑之制[J].華中建筑,2010,(05):169-172.

[2]張蓉.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態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88-120.

[3]張新明.巴蜀建筑史——元明清時期[D].重慶:重慶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