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7-14 04:26:20

導語: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探討

一、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功能意義

當前,不少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的古村老鎮廢棄不用,落后于時代,物質性衰敗,人口外遷,造成村鎮歷史文化靈魂和場所感的日益缺失,使本應有的歷史文化村鎮成了“衰落”鎮、“空心”村,人氣不存、靈氣不再。因此,立足解決困境難題,直面社會現實,順應發展大勢,通過經濟開發活化古村老鎮,就等于活化了歷史文化村鎮存量,實現了增量性保護。保護了歷史文化村鎮,就等于記住了鄉愁,保存了歷史記憶,傳承了民族文化,弘揚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歷史文化村鎮的吸引力源自獨具特色的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魅力源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物古跡、完整的歷史風貌[1],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可持續再利用資源,可以借助再利用帶動歷史文化型旅游業及相關產品的發展。在許多現實情況下,歷史文化村鎮獨具的傳統、風俗、習慣等可能正在趨向消失,發展村鎮歷史文化型旅游業客觀上可促使它們得以保存,成為地方比較優勢,賦予其時代精神意蘊,使古村老鎮煥發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意義,進而在“經濟”與“社會”之間實現人與人的合理物質變換,在“社會”與“生活”之間實現人自身的合理物質變換,在“生活”與“精神”之間實現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行為方式的變革[2]。

(一)經濟功能意義

一是為歷史文化保護提供資金保障。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啟動與發展,有利于古村老鎮過時元素的有機更新、歷史功能與現代需求的對接,使歷史文化及其載體能夠延續。這種歷史文化型旅游業,旨在借歷史文化的經濟價值凸顯并帶動社會綜合價值,達成經濟、社會、文化三重價值增量,實現多重功能意義。非逐利性單純型地方比較優勢的打造與營銷,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可以為村鎮保護提供資金保障,助益于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良性循環。二是有利于振興村鎮經濟活力。旅游是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表象的綜合體,具有經濟帶動作用。歷史文化村鎮旅游,不僅直接帶動自身餐飲、住宿、商業、交通運輸業、景區和娛樂等多個行業水平的提升,還間接帶動其他相關的農業、工業、文化產業的建設發展,推動金融、保險、通訊等服務進步,從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增長,減輕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這種歷史文化型產業活力以及不斷涌入的游客,形成新的合力,經過人流帶動與傳播,便于大眾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再認識。而且,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可以刺激外界對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性再利用的投資興趣,推動村鎮經濟向更深層次發展,使村鎮在市場經濟浪潮中謀得一席之地避免衰退,而且給村鎮居民提供家門口的工作機會,有利于村鎮鄉情的進一步培育。

(二)社會功能意義

一是促進物質環境更新。歷史文化村鎮要發揮重要經濟作用,需要優先改造現有設施、相關配套。這其中,最關鍵的出發點是考慮游客的觀光體驗,如購物、餐飲、住宿、交通、體驗場所設施等的改造。所有這些環節的改造、整修、新建,均是物質環境有機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直接助益于歷史文化村鎮物質環境的更新。二是打造地方比較優勢。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可以形成相關地理區位的特殊或特定產業。某一村鎮的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增強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綜合競爭力,有利于樹立地方名牌、形成區域品牌,為村鎮所在地區帶來巨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形成地方比較優勢。三是提高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歷史文化村鎮經濟開發,必須是基于經濟規律、歷史文化內涵的可持續開發。特別是旅游業的開發,通過海量游客及相關服務,可以有效地宣傳和提高歷史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使村鎮引起更多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得以展開、保護措施得以落實與實施。

(三)文化功能意義

一是有利于歷史文化資源增量。歷史文化村鎮之所以能成為旅游景點,物質環境起到一定作用,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它的歷史文化資源。正是歷史文化資源,才使它與普通村鎮不同而得以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因此,歷史文化資源的存留與保護,是村鎮發展旅游產業的根本前提。反過來,良性適度的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充分活化并促使這種歷史文化資源遞延拓展。發展歷史文化旅游,可增加鄉村就業崗位,提高原住民的經濟收入,一定程度的經濟開發可使村鎮過時的歷史功能得以轉變,進而得到再利用,實現一定程度的社會功能。同時,旅游開發同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有利于挖掘歷史文化村鎮的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一定程度上實現其文化功能。二是促使歷史文化遺產資產化和確立產權,防止資源衰變。在村鎮旅游產業開發過程中歷史文化資源的綜合價值,先轉化為文化資本,再轉化為經濟資本使村鎮居民從中直接獲益,如此,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村鎮居民謀生的根本。在這個可持續再利用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發生了使用價值的轉化,具有了資產和價值屬性,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權益關系,會涉及所有權、管理經營權、收益分配權、讓渡權等權屬。通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及各種權益關系的理順,可以促使歷史文化遺產資產化和確立產權。這將有利于歷史文化資源在被持續不斷利用中避免減損衰變。

二、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開發要領

(一)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歷史文化村鎮承載著人類文明、凝結著人類勞動創造的成果、記錄著社會發展和歷史脈絡,是傳承文明的寶貴遺產、構筑城市的重要資源、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建筑藝術的物化檔案,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顯然,歷史文化是歷史文化村鎮的內涵,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文明史和精神底蘊。因此,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保護歷史文化村鎮這一共同財富乃是人類責無旁貸的使命。l997年世界7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及私營團體代表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通過了《關于文化產業社會影響的馬尼拉宣言》,其中著重指出“發展規劃要確保旅游目的地的遺產及其完整性,尊重社會和文化規范,特別是要尊重當地固有的文化傳統”[3],這對歷史文化型旅游產業以及歷史文化村鎮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歷史文化村鎮中的大量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均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恢復。因此,尊重固有文化傳統,是發展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首要要約;保護性再利用,需要確立“保護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更需要堅守“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4]。

(二)突出經營特色和個性“獨特性”

是歷史文化村鎮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靈魂。獨特性越鮮明突出,歷史文化村鎮的吸引力、競爭力、價值潛力就越大,增值空間也越大。沒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村鎮,就如同沒有個性的人,必然缺乏魅力。歷史文化村鎮特色的消失或減少,會使游客的文化感受和文化期望產生較大偏差,影響來客對當地的感知和評價,降低村鎮吸引力。因此,村鎮經營歷史文化型旅游業,要突出特色和個性。無論是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還是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性再利用,彰顯特色是共同主題。唯有準確把握歷史文化村鎮特色,才能真正確保遺產的原汁原味,維護和諧的歷史景觀環境,營造良好的歷史文化氛圍,使村鎮居民對村鎮產生持久地域認同感和歸屬感并自覺參與村鎮景觀風貌保護,吸引和引導顧客去欣賞歷史建筑空間群體和村鎮環境并體會其中文脈,真真正正有的放矢地做到保護性再利用[4]。

(三)優勢與非優勢資源互補

優勢資源指富有較高價值和代表性的資源,是構成村鎮核心吸引力和形成拳頭產品的主導因素,是旅游發展的重心。這類資源,若能成功再利用,將會成為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特別是,對于資源總量豐富、景觀完整、造型獨特,但缺少精品景點景區的村鎮,充分挖掘優勢資源是其可持續再利用和發展歷史文化型旅游業的關鍵。例如,廣東中山翠亨村,作為偉人孫中山故居突出歷史文化特色,雖然偉人已逝,其領導的辛亥革命也遠去百年,但此村諸多革命故事卻未見褪色,后人敬仰活動一直如火如荼。當然,因歷史文化村鎮內涵豐富多彩,有些方面雖然并非特色與優勢所在,但仍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對這類非優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有助于平添村鎮活力,緩解主景區壓力,確保村鎮可持續發展。這里所及的優勢與非優勢資源,只是相對而言;二者互補,既能突出村鎮特色,又能確保村鎮可持續良性發展。

(四)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并舉

歷史文化村鎮包括物質和非物質資源,二者均是寶貴資源。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與歷史長河中共生,理應與現實發展中共繁榮。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并舉經營,才是村鎮發展歷史文化型旅游業持續綿延的源泉,在可持續再利用中應齊抓并舉。只是物質資源是顯性資源,相對而言受到普遍重視,而非物質資源是隱性資源易被忽略。但事實上,民間藝術、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節慶禮儀、逸事名人等非物質資源,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均與物質資源相互依存彼此烘托,共同折射著歷史文化積淀。而且,由于人們對文化產品的參與體驗性要求越來越高,文化產品的種類也日益多樣化,利用或開發非物質資源可以直接滿足這種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場。另外,因為村鎮畢竟是一個抽象與整體、人文與景觀、歷史與現代相交匯的聚落概念,僅存的歷史遺跡不足以反映昔日的盛況和文化特征,更凸顯借用非物質資源營造村鎮文化氛圍的重要。

三、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切入點策略

我國歷史文化村鎮分布廣泛,文物古跡眾多,但各自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差異。因此,村鎮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業,要考慮各自的社會經濟背景及地域資源特色,需要結合各自的產業條件、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情況,需要優化山水自然環境、建筑人文環境等,爾后可以采取若干策略。

(一)歷史民俗策略

歷史文化村鎮資源豐富,但也應興利節用,宜在適度利用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的同時,加強宣傳與弘揚歷史民俗,既滿足迅猛發展起來的民俗文化鑒賞與心靈慰藉需求,又豐富地方歷史文化藝術特色的精髓與內涵。這里的歷史民俗,泛指歷史積淀下來的民間風俗。歷史民俗多存于民間,是居于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在特定時代下,自己創造自己享用并自己世代光大相傳而承繼下來的精神生活與文化。它深藏于民心,是一種獨特的精神凝聚力量,潛在統一規范著特定民族的行為、語言、心理。不少歷史文化村鎮,都有自己的歷史民俗。這些歷史民俗,地域和民族特色鮮明,歷史悠久形式獨特,經久不衰生機無限,參與性鑒賞性均高,因而富有高度認可度。對它們進行挖掘整理、有效宣傳,并配以相應的服務細節與環節,可以產生很好的認同效果,達成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特色風貌策略

“古”是歷史文化村鎮的核心價值,若能古為今用,則物盡所用而價值連城。眾多散落于各級風景名勝區境內或附近的歷史文化村鎮,擁有廣闊的范圍和原生自然生態,充滿神奇魅力。其間,古建筑、古街道、古橋、古樹、古木、古宗祠、古寺廟,或隱于千仞萬峰森林叢中,或現于祟山峻嶺河溪源頭,景致獨特極為幽美。這種原始到令人不禁敬畏的自然聚落生態環境,對于久居鬧市的人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而具有很大的原生態旅游開發潛力。這類村鎮,或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或青山古樹碧水相映成趣。這類村鎮可以定位為風景名勝區的特色風貌旅游組團之一,納入景區旅游系統,發揮其樸素與天然并重的旅游優勢,聚集人氣,保持現代活力。還有一些歷史文化村鎮,獨立即是一道古樸原生的、或大或小的、精致完整的風景。如“中國第一水鄉”周莊、“中國畫里鄉村”安徽黟縣宏村、“桃花園里人家”安徽黃山西遞村、“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小洲村等,均風貌特色獨特且地域特色濃厚,是今人吊古尋幽的勝地。

(三)商旅交通策略

歷史上,伴隨海上陸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興起,以及商品經濟的萌芽與發展,不少古村鎮憑借地理環境優勢以及便利的水陸路條件,日漸興盛發展起來。這類歷史文化村鎮,在經年的發展積結下,物產資源愈益豐富也愈益集中和突出,由于與外界和周邊的商貿關系密切,逐步成為當地農副產品的交易集散地,或所在地區的商業中心。這類的古村老鎮,交通便利,商貿基礎好,發展商旅的優勢與潛力巨大。比如,位于浙江蘭溪、建德、龍游三市(縣)交界處的諸葛村,是我國歷史上古村落由農轉商的典型,在形成之初,即臨河興起時間性和周期性較強的集市、廟會,至今已以中藥業稱雄江南市場七百年。再比如,川滇藏延至鄂東南的茶馬古道沿線古村鎮,已有1300多年歷史,普洱即是這條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普洱茶也因之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這類因交通便利隨商貿興起的古村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它們所獨具的古已有之的商貿特色,并優化其產品品牌打造商旅交通新要地,既能聚集人氣又能發展經濟,因商機無限而文化增值前景無限。可以預見,若能適度良性發展村鎮商旅業,將會讓這類古村老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四)傳統工藝策略

許多歷史文化村鎮擁有獨具特殊鄉土氣息的民間手工技藝和傳統產業,如剪紙、風箏、木雕、蕭笛、刺繡、彩繪、竹編、美食等。它們寄托著人類的精神家園,有別于一般的工業價值,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審美價值,但卻遠沒有發揮應有的規模效應與作用,甚至仍藏于民間鮮為人知,需要人們去發掘利用發揚光大。比如,溫州蒼南和河北蔚縣的剪紙、山東濰坊和北京沙燕的風箏、貴州銅仁玉屏的蕭笛,還有粵繡、蘇繡、湘繡、蜀繡、汴銹、隴繡等各式各派刺繡工藝,都令人嘆為觀止。傳統工藝、美食產品的開發與規模經營,既有利于保護和弘揚歷史文化村鎮傳統工藝與美食文化特色,又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一舉兩得。擁有這類傳統的歷史文化村鎮,可以以本地資源打造自己的特色拳頭工藝或美食產品。

四、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重要環節

(一)尋求政府扶持

出于文化價值增量性保護的目的將旅游業引入歷史文化村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通常需要村鎮內有現存景點以及一定的服務和基礎設施。然而,以保護性再利用為導向的旅游產業,往往正是起因于這些顯現的有限的景點利用,才有對隱性的潛在的旅游資源的認可、投資與投入。無論是純政策或官方引導,還是緣于投資開發項目,均取決于相關方對同一目標的共同認可。通常情況下,旅游業最初的啟動源于投資者的資本投機。但是,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歷史文化型旅游,則非常需要官方戰略參與及指導。這一點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要和必要。投資者一旦涉足競爭市場,就會設法謀益,就有可能違背合作戰略。相對于歷史文化村鎮來說,這種逐利可能會使村鎮歷史文化受損、過度使用,甚至不可逆地被破壞。對于地方旅游業發展,一般都要尋求政府在改善基礎設施、確定旅游策略、協調各方關系等方面給予扶持或扮演關鍵角色。政府扶持需要本著增量性保護的思路,在開發歷史文化旅游中,政府給予多種政策扶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具體而言,首先,改善或提供公共設施,增強地方自信心和幸福感;其次,承擔起物質和文化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重任;再次,也是更重要的,要構建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專業而長遠的科學規劃。

(二)達成自力經營

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很廣,譬如語言文學、詩歌、戲曲、曲藝、衣冠服飾、民俗風情、土特名產、風味飲食、工藝美術等。它們作為村鎮的文化構成,有巨大開發潛力[4]。發掘傳統文化資源潛力,將地方特產轉化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分類經營特色旅游商品,發展特色服務,通過自力經營商業化求得市場價值和商業利潤。在旅游服務時,不能僅僅著眼于為一般游客服務。應當利用歷史文化村鎮優勢,大力發揮貿易中心作用,做到遠購深銷,大購大銷;借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商業服務業,借商業服務業促進旅游業,做到旅游業和商業服務業協同發展。商業服務是“歷史文化村鎮經濟”中的薄弱環節。絕大多數熱門村鎮在發展旅游業時,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客房擁擠、購物不便、服務設施簡陋等問題。但發展商業服務業,不僅僅要解決吃住行、游、娛這些問題,還要從發展戰略上考慮發展與之相關的信息、通訊、保險、物流等產業。

五、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實現雙贏目標

(一)雙贏產業

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實現雙贏目標就是在村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的同時也把經濟建設搞好,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既能發展當地經濟又不破壞歷史文化傳統;換言之,村鎮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得以增值的同時,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改善,村鎮所在地區區域經濟也獲得提升。“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二者彼此借力又互為助力,既達成“保護”民族歷史文化,又借“開發”促進經濟利益,從而達成雙贏狀態。1.國外歷史文化型旅游產業的雙贏經驗國際上,旅游業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隨著激烈競爭,各地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完善旅游業服務體系,不斷開發旅游品種,注重特色發展旅游。舉凡美麗江河湖山、人文建筑遺跡等,都是游客必到之處,這一點已被國外的保護實踐所證實。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古鎮、中東的耶路撒冷舊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歷史中心遺址等,都是這方面的成功典范。三座古鎮,均立足并發揚各自特色,斯特拉斯堡古鎮側重歷史遺跡,耶路撒冷舊城側重宗教文化,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側重建筑藝術。三座古鎮,均適度引入經濟手段,或分離式開發或融合式開發,解決保護持續資金問題;均注重將再利用與傳統價值永續傳承融于一體,既維護各自的歷史文化藝術輝煌,又永續性助推地方經濟。還有一些經營利用雙贏的典型。比如,法國,年均游客人數8000萬,遠超該國常住人口(6000萬),它的做法是借文化活動提升歷史遺產潛在價值并使之增值。倫敦,每年旅游創匯高達2億多英磅,這種高收益的背后是英國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歷史環境建筑保護,這種保護一直被置于與保持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2.我國村鎮發展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的機遇歷史文化型旅游不是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性再利用的唯一形式。村鎮經濟發展以文化為支撐,村鎮遺產保護以經濟為保障,兩者相輔相成,這是市場經濟體系下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國正迎來旅游業發展的許多機遇:一是當今旅游業被列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村鎮旅游發展營造了有利宏觀環境;二是各級政府普遍重視旅游業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地方比較優勢的作用;三是特色旅游深入人心,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重新審視,為村鎮旅游創造了契機。然而,早期的特色旅游由于數量型擴張和價格競爭,甚至以降低服務質量和侵害消費者利益來維持經營,難以融入現代內容,過分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長期發展。相對于早期的特色旅游,歷史文化型旅游更注重對歷史資源稀缺性價值的充分分析,適度發掘并深度利用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為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漸次擴大規模和促進產業升級,從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轉變,為游客帶來更多旅游體驗、更全面的優質服務。而且,運行質量評價也不再限于內在效益,而是兼顧外部效益、連帶效益、注重增量。

(二)雙贏謀略

1.我國歷史文化型旅游產業樹立增量性保護理念古村老鎮的優勢在于擁有深厚歷史人文價值,依托這種獨特資源,合理進行相關產業經營是推動村鎮經濟文化進步的有效途徑。但是,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村鎮傳統風格和文化特色受旅游、商業、娛樂、服務等行業影響,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保護并加強各項服務設施與配套建設,村鎮居民資本投入普遍不足。因而,在這類開發中,經常發生外來投資者為賺取利潤不惜損壞村鎮歷史文化的情況,致使保護性再利用基本呈失控或亞失控狀態。要避免這種失控或亞失控,就需要樹立優先保護從容發展、增量性保護理念。這種增量性保護理念,不唯迎合市場而肆意拆除或建造仿古景點,不唯建造規模體量宏大的新建筑而人為降低歷史情趣,不唯發展將原居民整體或部分外遷而使生息主人換成外來人導致村鎮古韻不存。相反,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傳統是增量性保護理念的核心內涵,它力求避免商業餐飲呈量的畸形、質的低下而導致歷史文化村鎮時空特色難以維繼。簡言之,歷史建筑與周邊環境共生共榮,“地域性”是重要地方媒介之一,失去地方特色,無論是生態還是旅游視域,都非增量性保護。2.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經營謀劃雙贏舉措其一,認真研究各種觀光游覽體驗需求。為了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關注,歷史文化村鎮應突出個性及地域識別性,適度利用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自力經營。這種經營包括強化地方特色、保護歷史遺產及文化景觀、開發新景點、優化舊景區,配以與歷史環境匹配的廣告形式,打造新的或優化現有的旅游基礎設施。調整“產品”的物質條件,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使之形象清晰內涵豐富,進而支撐起旅游文化活動,是自力經營的首要任務。但是,僅僅通過市場行銷來“改善形象”還不足夠,任何一個旅游目的地,都需要具備特殊吸引力,以同時滿足外來游客和本地社團的不同需要。鄉土文化的繼承性是鄉土景觀得以保存的根本,它有別于其他景觀形態,是在于它體現著一種粗放性的村鎮特有的田園文化與田園生活。村鎮獨有的親和力與文化生活氛圍;人與人交往密切、對鄰居間幫助與支持的依賴、共享信息等這些行為方式成為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城市景觀相比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因而,在不受城市化影響的條件下對鄉土文化特色進行保護和延續,可減少城市化的行為方式誤導鄉村環境建設,使鄉村景觀具有更為實質性的內涵,有利于實現鄉村景觀具有地域文化生長與更新的能力[5]。景致和吸引力是吸引游客的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但景區還需要具有:相對可達性,滿足舒適旅游需求的配套設施、保證安全與正常運行的基礎設施、匹配品牌形象的標識系統等支撐。所有這些,既是必然的旅游消費支出,又是根本的旅游收益。旅游的對接經濟,更具增值效應,游客消費會有效利用現有服務設施,這會刺激投資者開發更好的設施,反過來惠益和吸引更多游客。其二,適度調整4A標準。鄉鎮景觀意境首先要滿足于景觀美學的評價標準,即空間中的景觀要素、設計符號和組成形式都要符合景觀美學的原則,由于其獨特的景觀元素,自然的組合方式和不同的隱喻內容又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景觀形式。村鎮景觀中獨有的水體、地貌、植被、自然結構(色彩、肌理、形式等)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自然空間、居住空間和農作空間,這些場所和景觀正是現代人向往和追求的體驗環境[6]。現行《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以4A標準為例)劃定各項評價指標分值,總分為1000分,而遺產保護質量僅有50分,僅占總分的5%。即使它不合格,甚至全部為0,只要其他各項為“優秀”或“良好”,歷史文化村鎮依然能晉升4A。也因此,不能體現“以遺產保護為前提”的原則。這個4A標準的各項條件,如交通好壞、郵電服務、旅游購物、空氣質量、噪聲質量、年接待游客人數等,都與遺產無關。如果按照這個4A標準,每一處文物建筑還需配以新建筑、新設施。這不僅不經濟,也有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顯然,這個4A標準,主要著眼于開發建設,沒有把遺產資源作為質量評定的核心。一方面,使得許多價值很高的遺產資源,得不到相應認可;另一方面,某種意義上,遺產資源不納入質量評價,也就意味著不關注其保護,可能會加劇其破壞。因此,建議考慮適度調整4A標準,補充設定包含歷史資源自身的旅游質量評價標準。村鎮景觀綜合性審美感受的營造,源于審美要素的合理配置,設計應該以審美主體觀賞所伴隨的心理因素為基礎,追尋審美要素與審美主體美感的心理流程相契合[7]。其三,設定適量文化游程容量。從開發角度講,游程容量越大越好。然而,從保護角度看,則需限制游程容量。游程容量,通常指保持地方環境質量和宜人風景前提下,旅游目的地可以容納的游客行程和數量,其隱含真義就是有限的資源不可能維持無限的增長。雖然難以界定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最佳游客數量,但顯然可以要求旅游目的地對游客數量設定“門檻”或“指標”。不少熱門旅游區的游程容量概念,通常多關注供水、道路、排污基礎設施系統等約束條件,強調基于維持游客增長的大前提。這一點,若直接對接歷史文化型旅游業,則明顯不宜。畢竟,相對于歷史文化村鎮來說,適量游程容量很重要,為此特別需要關注游客喜好、游覽時間、旅游周期,以避免對文化村鎮造成難以復原式損傷。不少歷史文化村鎮,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之隅,社會經濟水平較低,落后于時代。社會發展長時間停滯,客觀上有利于村鎮中大量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保留。但是,貧窮落后不是歷史文化村鎮的代名詞,歷史文化村鎮要發展,整體水平偏低的歷史文化村鎮尤其要發展,而文化遺產保護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總之,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彼此涵攝,決定了主要見之于物質財富生產的資本和主要見之于精神財富創造的文化生產的必然形成邏輯耦合。歷史文化村鎮旅游產業發展實現了資本對經濟實效的追求,強化了文化生產精神價值的現實性,有助于克服它的虛幻性和主觀性,更加關注和貼近現實生活,服務于社會大眾[8],涵攝于經濟資本和文化價值的邏輯耦合之中。

作者:李艷中 張萬玲 單位:1.廣東行政學院 2.廣州南沙經發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