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德育問題分析

時間:2022-09-06 09:38:25

導語:歷史教學德育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德育問題分析

【摘要】德育工作在歷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卻并不被重視。本文主要討論在歷史教學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其現象,尋找其原因。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問題

德育能夠啟迪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道德意志,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都得到充分發展。而歷史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可選擇的德育素材也很豐富,但是歷史教學中德育開展仍具有不少的問題,概括而來有德育與歷史教學缺乏聯系、德育原則沒有嚴格遵循、德育評價機制不夠合理等問題。

一、德育與歷史教學缺乏聯系

德育與歷史教學缺乏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史地等文科在教學中并不受重視,部分教師與學生認為只要背一背就能掌握,而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放在理化生等理科上,這就導致教師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通過歷史教學進行德育更無從談起;其次,即使重視文科教學,在德育方面也認為這是政治課的任務,只要把歷史知識教給學生就行,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將德育與歷史知識對立起來,德育根本沒有通過歷史教學進行;最后,即使歷史教師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制于自身水平限制,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比較突兀生硬,沒能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等知識與德育巧妙地聯系起來,更沒有將德育潛移默化地施加給學生。那么,導致德育與歷史教學缺乏聯系的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探討。首先,傳統“重理輕文”思想在社會與學校中仍大行其道,人們認為數理化才是真才實學,相較之下卻對政史地等學科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了解不足。“讀史使人明智”很大程度停留在口頭和標語上,在社會和學校中落實并不到位;其次,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評價機制的桎梏,教師德育觀念落后,教學中過分重視知識的教授和學生成績的提高,歷史教學也不例外。歷史課堂中,教師將課本內容梳理一遍,標畫知識重點,剩下的時間就交給學生完成作業或者要求背誦。教師和學生將歷史學科等同于歷史知識的教授與學習,卻忽略了其中的歷史思維、歷史情感和歷史研究方法;最后,教師的資格與招聘考試中考查學科知識與教學水平,注重講課的步驟完整性與內容的深度和寬度,相較來說教師自身的品德情況與德育能力則重視不足。這就導致成為教師后,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忽略德育過程。即使重視,也由于能力水平,缺少德育的方法,在歷史知識教授完畢后突兀地展現德育目標,容易受到學生的抵制,效果并不明顯。

二、德育原則未被嚴格遵循

德育原則是教育者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據德育目標、德育的規律提出來的,也是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教師要想使德育工作開展得好必須遵循德育原則,但是實際歷史教學中,德育原則并未被嚴格遵循。理論與生活相結合原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原則要求德育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把道德的課堂學習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把確立道德觀念與養成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德育要雙管齊下,既要培養道德觀念,更要規范道德行為。簡言之,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要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在歷史教學中,這一原則并未完全體現。教師在課上教授歷史知識后,只提及學生要具有某種認識、體會某種情感或養成某種品格,僅僅要求說出或者寫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容易浮于表面,應付公事,形式大于實際,并未提及達成要求的途徑或者學生課下的行為要求,并未完全發揮知、情、意、行的整體功能,學生的淺談歷史教學中德育存在的問題◎郝崇晗德育目標達成情況并不注重,使德育只停留在課堂上和口頭上。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制定過高、過大、過難的目標,給學生具體的、可操作的、經過努力可達成的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勇于、樂于走出課堂,去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教師也要定時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及時做出指導,盡力促成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是要求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尊重信賴結合起來,一方面,歷史教師要對學生的德育各方面嚴格要求,不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掌握方式方法,允許學生有與標準不同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際歷史教學中,這一原則也并未完全體現。在德育中,現今采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師說、學生聽,這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對學生的主動性關注不夠,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教師過于嚴格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缺少必要的尊重。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嚴格要求不是盲從于標準答案,不是將學生關在制度規范的牢籠里,不是打壓學生關于道德不同的思考。教師要放低姿態,對學生要尊重和信任,鼓勵學生獨立自主思考,鼓勵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在進行德育之前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環境,根據他們道德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給予學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德育發展。學生正處于思想急劇變化的時期,生活環境也各種各樣,每個學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德育開展前,要了解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才能選擇適合學生的德育方法與德育目標。在歷史教學中,這一原則也并未完全體現。受制于學生眾多和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每個班級的學生較多,每位歷史教師通常要帶多個班級,而教師的時間和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歷史教師不認識每位學生的情況很常見,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和性格特點更無從談起,教師不能夠有針對性地找到每位學生都能接受的德育目標和方法,進行德育時通常是只采用某一種模式,最后導致德育敷衍了之,效果并不明顯。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教學資源投資入,小班化教學,使每位歷史教師能夠在自己精力和能力范圍內教學;另一方面要求歷史教師不遺余力、熱愛學生,積極和其他教師交流,了解每位學生的身心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德育。

三、德育評價機制不夠合理

德育進行的好壞要有一定的評價,這就要根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德育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定。但是如今德育評價機制不夠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德育目標。首先,德育目標只有抽象的目標,缺少具體達成的途徑和方法,缺少達成目標的統一標準,也缺少具體的反饋指導方式。不同的教師對于抽象的德育目標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也參差不齊,在某一課的教學中也很容易出現偏差,學生在學習中也就不能接收到全面深入的德育影響。其次,德育目標制定的標準也不夠合理,德育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科特有的教育功能的發揮三個方面。其中,要了解的是我國地大物博,人員眾多,各地差異明顯,但是現今卻采用統一的德育目標,并未考慮個體差異性和地區差異性,只能適合大部分地區和學生。施行過程。通常,每個國家每個時期都有其特有的時代特征,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后,德育發展也應進入新的時期。面對新時期,歷史教學中德育工作還基本上按照原來的模式在施行,這就使德育落后于時展,與時代不合,與學生不合,終將得不到時代和學生的推崇,被時代和學生所拋棄。另外,現如今,進行德育評價的主要方式是依靠評語評價,即在學期末,由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將學生一學期的品德表現總結,以評語的形式寫在成績單上。這種形式簡潔明了,學生和家長能夠一目了然。但是,評語評價的主觀性較強,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過于隨意,也過于簡單,教師的評價通常套用模板,具有相似性,甚至出現由學生代為書寫的情況,這就使德育評價容易流于表面。

參考文獻:

[1]李雪穎.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創新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作者:郝崇晗 單位: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