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之學生能力的有效性
時間:2022-03-15 04:16:38
導語:歷史教學之學生能力的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導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眾所周知,學習歷史課的知識首先學生要會閱讀,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講解。如果在內地,老師先讓學生閱讀,然后老師總結歸納,提煉精華使學生便于理解,自然就有有記憶以至運用。可在藏族地區,由于學生漢語文水平較差,就有了導讀的必要了。所謂老師的“導”,是指讀出正確的漢文普通語音。首先是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和讀法,老師用標準的語音讀出全課的內容,既是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同時也是傳授正確讀音,加強學生的漢語言聽說能力,為講課打下基礎。導讀時,先讓學生認真聽、認真學,再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的“導”還必須完成關鍵知識點上設疑問,把握章節重點、難點。最后老師總結重點、難點,請學生課后記憶,甚至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導讀”教學是對學生的一次小小能力的培養。在整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必須洞察全局、巧妙推理、閱讀正確、因勢利導、導之有方,學生也必須勤于閱讀、善于標記、發現問題、及時提問參與到教學中,使學生每一堂課都有一點收獲,一點進步。在點點滴滴的積累中達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學生發展進步的基礎,從而使學生有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例如歷史教學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要記戰爭發生的時間、內容、歷史意義是歷史課中最難最不易記的地方,我們的學生又對戰爭內容的學習很感興趣,但他們漢文基礎差,理解能力弱,很難學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有教師的導讀,導讀能起到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的濃厚興趣,從而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歷史教學中的最困難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那曲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氧氣的稀少使教師和學生的記憶力較差,學生常說的是“記不住,總是忘”,而歷史知識的學習又特別需要牢固的記憶,記不住是歷史學科的最大敵人,所以必須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記憶是有很多方法的。我們在授課時,恰到好處的增加一些學生興趣的內容,補充一些教材內容有關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更具體透徹的理解教材從而加深記,如:講唐蕃聯姻內容時可以加入嘎瓦東攢求婚遇到難題的故事,來提高興趣加深記憶。還可以利用寓意深刻的成語故事來幫助記憶。如:在講“肥水之戰”時可插入“草木皆兵”的故事,這些故事用時不多,但不僅有助于揭示歷史事件實質,且內容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助于記憶,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哲理和寓意。學生很有興趣,同時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也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趣味記憶法,如對封建朝代的替換可以編成“夏商后分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就可以理清順序。再如清朝后12個皇帝在位,時間跨古代近代兩個時期,學生往往又理不清順序,但“努后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壓韻上口,學生愛念而且好記。其次我們還可以利用歸納記憶法。歷史知識繁雜而混亂,學生非常的難記,而把雜亂無章的知識歸納整理一番,清理線索,則有助于學生的記憶。例如:中國近代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為止的歷史,可以歸納為“一次變法,兩個階級的產生,三次革命高潮,四大不平等條約,五次重大侵華戰爭”,這樣使學生特別是藏族學生理清了頭緒,有條不紊地掌握這一段歷史的內容,而且易記易懂。
再次,就是利用比較記憶法。歷史學科內容復雜,古今中外,包括太多的時間、地名、人名、事件和術語,學生要掌握這些知識培養記憶能力,除了上述兩種方法來加強記憶外,比較法對培養學生記憶知識的能力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講變法時,如的講述可以與日本明治維新相結合進行比較來學習,從歷史背景、經濟根源、階級力量、文化價值趨向,國際環境等方面啟發學生進行比較,只有深層次比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以是不同性質的歷史事件的比較,也可以是相同歷史事件的比較,找出了歷史事件的差異,不斷加深了記憶,鞏固了歷史知識,近而擴展了知識面,對古今中外的變法都有一定的了解,更加認識了歷史發展階段性和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規律性。總之,在教學中知識的鞏固依靠良好的記憶,無論基礎是什么樣的學生,記憶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實際中必須因地制宜地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對事物獲得的感性認識通過綜合比較等方式將其歸類、總結的邏輯思維過程。在這一思維過程中最能反映人的智力水平和對事物和理解、認識和掌握程度。學習歷史就要理清線索,把握脈絡,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學生不讀死書和死讀書就必須學會思維,而思維中概括總結的能力對學好歷史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在日常教學中逐漸培養的,如前所述,學生會閱讀、理解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提煉內容、歸納總結、寫出段意、寫出中心內容等。只有在日常教學中不厭其煩的反復練習才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如:講抗日戰爭時期“我黨為克服困難采取的措施”課本上講了很多,有很長一大段,但可以概括成三要點:
(1)軍事上展開了“反掃蕩斗爭”
(2)經濟上,開展了大年產運動。
(3)思想上進行了整風運動,這高度概括的三個部分展開來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以上的內容概括的高度精練,語言的簡單易懂,分層分類的合理都有教師在教學中暗示,并且可以引導學生怎樣概括內容,久而久之再難再繁的歷史知識,學生能概括,而且也能講述內容,這樣學歷史就很容易了。用這些概括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慢慢地把背歷史變為真的學歷史。總之,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即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歷史教學中,只有注重概括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學生除了以上能力的培養外,還有很多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答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本文重點闡述的三個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以上三個能力的培養有了大的成效方能考慮到其他能力的培養。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各種能力相互滲透,互相促進,不是一個學科就能完成需要依靠各科教師整體努力、共同培養、互相協助。
作者:米瑪單位:那曲地區第二中學
- 上一篇: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思維能力
- 下一篇: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