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舉例法
時間:2022-07-09 02:58:39
導語:歷史教學舉例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對一般人而言,意味著是過去的事情,是一種過去式。因此,一般人對歷史所感興趣的、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一些評書、影視劇和稗官野史,對嚴肅的正史則鮮有興趣。在學校里,就中學生而言,情況也大抵如此。相當一部分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歷史課很容易,只要認識漢字就能學好,缺乏主動性,缺乏思考精神,不主動→不思考→無興趣→不學習,長此以往,致使歷史教學很難取得好效果。如果老師再不能將課講得生動、活潑一些,學生就會聽得興味索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種方法———舉例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創設意境,避免枯燥,化難為易,使學生提高能力的同時培養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現舉幾例加以論證。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
在歷史課中經常要講到變法、改革,這些變法、改革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的生產關系不適應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要鞏固統治就必須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需要進行變法或改革。對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原理,因其理論性強導致學生很難理解,這時就可運用舉例教學法說明此問題:將社會發展比作一個人的成長,把生產力比作人的腳,生產關系比作鞋。隨著人不斷地成長,腳長大了,鞋小不能穿了,就要換鞋。正如社會發展了,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了,就要變革。人成長中不斷換鞋的過程就類似于社會發展中不斷變革的過程。可有如下圖示:人成長腳長大了鞋小了換鞋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滯后變革這樣以此類彼,學生好懂易學,也就能理解古今中外為何會有這么多的變法、改革了。
2.古今中外的政治體制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中談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體制,這個問題理論性很強,盡管課本上有較詳細的介紹,但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還是較為復雜的,如果老師只按課本講,學生不一定能理清思路。課堂上,我以家類國,讓學生以家庭為例,就有如下圖示:祖父或父親一人掌權類似君主專制祖父地位高但不掌權,父親掌權類似君主立憲制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共同掌權類似民主共和制舉例完畢后,還可設計提問:你家里誰掌權?似哪種體制?學生聽到與自己的家庭有關,紛紛展開熱烈討論并暢所欲言,很快就理解了這幾種政治體制的內涵。
3.西周的宗法制度
由于西周的宗法制度比較復雜,書上還特意配一幅“樹型大宗、小宗示意圖”來加強學生的理解。此外,我們也可以以學生為例來講述這個問題。例如,學生張三的爺爺生有張三的伯伯和張三的爸爸兩個兒子,張三的爸爸生有張三和張四兄弟兩個,按宗法制度有如下圖示:張三的伯伯大宗(嫡長子)張三的爸爸小宗(對張三的伯伯)張三大宗(嫡長子,對張四)小宗(對伯伯)弟弟張四小宗(對張三)圖中突出了嫡長子的地位和相對關系。教師以此引導學生依宗法制分析自己在家中是大宗還是小宗(女生可假設自己是男生,并有一兄或一弟;是獨生子的假設自己有兄弟)。相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這學生對理解宗法制度大有益處。以上例子,只是我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今人言“教是為了不教”,古今中外的學習信條表明: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從教會(接受)、學會(理解)到會學(舉一反三)的過程。
由此可見,舉例教學法這樣啟發式教學是必需而重要的,它能使帶著內在學習興趣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增長知識、分享觀點、發現并解決問題,這些都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精神享受與動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不斷地探究和創新教學方法,以發展的觀念和開放的教學態度,不僅把學生的歷史學習看做是一種思想教育,一種教養活動,更應看做是一種社會體驗,一種文化的繼承與創造方式。有了活力、生動的教師,才有活力、主動的學生,這兩者都活起來了,才會形成有生命力的歷史教育。
- 上一篇:拓展高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學性
- 下一篇:梁啟超社會主義思想源流及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