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目標思索論文

時間:2022-08-09 09:16:00

導語: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目標思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目標思索論文

摘要摘要: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包括七類發展目標,涉及到經濟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前三類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后四類是非經濟類發展目標。2005年11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有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十一五”期間的“四大工程”、“四項改革”和“四個計劃”發展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主要新問題不在于滿足“量的增長”,而在于如何“實現目標,確保目標的‘舍金量”’,確保職業教育發展增長的可持續性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圍繞“十一五”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展開“三大思索”。

摘要:發展目標“十一五”規劃三大思索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包括七類發展目標,涉及到經濟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前三類是經濟發展的目標,后四類是非經濟類發展目標。職業教育發展成功和否,直接或間接關系到“十一五”規劃目標實現的質量和效能。為此,2005年11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并《國務院有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十一五”期間的“四大工程”、“四項改革”和“四個計劃”發展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主要新問題不在于滿足“量的增長”,而在于如何“實現目標,確保目標的‘含金量’”,確保職業教育發展增長的可持續性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發展目標的指標化和定量化之思索

“十五”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概念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是對西方科學精神和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融合的結果,是一種“聰明的發展觀”。“發展”起初并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個答案,一個用往返答“匱乏”新問題的答案。匱乏是相對于需要而言的,而需要是有高低之分、新舊之別的。因此,《國務院有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以“增長為核心”的發展也是一個涉及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和“建設和諧社會”合法性的“硬道理”和“戰略目標”。

《決定》和“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基于我國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兩個大的變化,一是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更多的高級技工,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對于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使我國經濟建設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具有重大意義。《決定》提出的“十一五”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具體包括“四大工程”、“四項改革”和“四個計劃”,其要旨在于摘要:首先,進一步審閱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即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視為摘要: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新問題的重要途徑、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作為振興經濟、增強國力的戰略選擇;其次,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力求做到“四個必須”,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再次,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最后,面向市場、整合社會資源,多元化辦學,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現在的關鍵新問題在于如何依據《決定》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框架,合理科學地設定全面和具體的規劃目標體系,盡可能將這些目標指標化、定量化,即提出的絕大多數的目標是有明確的指標,可定量的、可測定的和可評估的。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成功經驗證實摘要:發展目標的指標化和定量化,有助于體現職業教育“績效責任制度”(accountabilitysystems)的建立。所謂“績效責任”,就是通過管理(management)取代行政(administration),籍由市場(markets)、契約(contraets)替代官僚體制(bureaucracy)。職業教育績效責任的內涵,也就是要回答摘要:誰(who)?應該負責什么(what)?以及對誰負責(whom)等新問題。正如經濟學專家胡鞍綱在《盡可能將發展目標指標化定量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樣,“發展目標的指標化和定量化,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他認為,發展目標指標體系要正確熟悉和處理市場經濟轉型和開放條件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區分三種不同的功能,即政府和市場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它們之間的互補功能。根據公共產品、私人產品和混合產品的不同類型產品和服務,來劃分三類不同的領域摘要:由政府提供或干預的非競爭性公共服務領域;私人產品和服務競爭性市場領域;由政府適當干預、指導并利用市場機制的混合產品和服務領域。為此,他提出發展目標的指標體系包括摘要:責任性、猜測性和指導性等三類。

《決定》中提出的“四大工程”目標,即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實用性人才培訓工程和城市職工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工程,而其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各級政府責任性(如政策保障、投入新問題、基礎建設、教育資源整合和社會環境等)、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辦法的統籌管理的力度,探究解決職業教育發展重大新問題的效度和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優先政策和辦法等。《決定》指出,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而地方政府的指標,主要體現在執行力和創新發展力兩大方面,具體包括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地方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規劃和人才培養規格、類型、層次的規劃以及就業服務體系的完善。

二、發展目標的主體地位之思索

現今世界職業教育可分為三大模式,即學校職業教育模式、企業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模式和雙元制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模式。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經驗和特征對我國職業教育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和實踐的借鑒意義;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主體地位是通過國家立法和政策優惠確定的,政府和企業、行業在發展職業教育中起主導功能,國家通過立法和優惠政策對政府和企業均有明確的要求和引導,規定職業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求企業必須提供相應的實習場所和條件,否則需要支出經費請行業內相關的企業代為提供培訓崗位,一方面保障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履行主體地位的法律義務,即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承擔提高勞動者職業能力的職責。

綜觀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多元化趨向,呈現出市場化模式、計劃性模式、市場和計劃混合模式、政府和企業、行業共同承擔模式以及普職滲透模式,但其間共同的特征在于摘要:政府和企業、行業的“兩個主導功能”互相融合。事實上,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是發揮“兩個主導功能”的基礎,現在的新問題是摘要:我國企業、行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主體地位的缺失”,至今的《決定》仍然停留在“鼓勵”或“倡導”企業參和職業教育發展事業的“一般性號召”要求上。為此,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呼喚“企業、行業主體地位”,不僅是職業教育體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題”,更是職業教育發展“本質內涵的具體體現”。上世紀90年代中,我國許多地方紛紛進行所謂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將企業、行業所辦的職業學校和培訓職能收歸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團體管理和實施,其帶來的“嚴重后果”和“沉重代價”便是摘要:技能型人才數量和質量“匱乏”;學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和勞動力市場“脫節”;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教師沒有實踐經驗,專業化發展碰到“瓶頸”;職業教育課程設置“愈趨普通教育化”,喪失職業教育特色。假如說,企業、行業從前所辦的職業學校留有“計劃經濟的烙印”,那么,現今職業教育呼喚“企業主體地位”,則更多是順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向。企業、行業主體地位不僅僅局限于企業辦學,而現在無論是功能或是功能范圍更為廣泛。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其意義和功能主要體現在摘要:

1.企業、行業的需求和猜測,有助于制定職業教育和培訓規劃,提升職業教育應對勞動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2.企業、行業在開發制定本行業特有工種職業資格標準,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頒發證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話語權”;

3.企業、行業在參和國家對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工作方面,賦有“雇主”和“勞動力市場裁判或鑒定師”的“雙重身份”;

4.企業、行業在培訓員工和實施繼續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本行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又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5.在培養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和再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畢業生和受訓者的“就業競爭力”方面,企業、行業不僅提供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的機會、基本條件,而且為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提供了規劃思路;

6.企業、行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遵循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帶來的不僅僅是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多元化和投資融資、資源調整的多元化,而且密切了教育和經濟、學校和企業、育人和用人、學業和就業的聯系,企業、行業的需求、市場的要求成為職業教育改革最強勁的“源動力”。.澳大利亞的成功經驗業已驗證,企業、行業在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中的“主體地位”,其貢獻就是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品牌地位和為質量提供保障。具體做法包括摘要:通過9個行業技能委員會開發“培訓包”(Trainingpackages),建立質量保障體系,開發職業教育和培訓項目。

三、發展目標的關系之思索

為了實現《決定》中所提出的發展目標,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非凡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本質和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觀,就暈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全面協調職業學校內部不同群體的人和人、普通教育教師和專業教師、實訓教師工作以及勞動市場和人才培養長遠目標之間的關系,保證職業教育學校、高等職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觀是對見物不見人、求量不求質、求規模不求內涵、求當前不求長遠的片面發展觀的否定。為此,須處理下列幾個關系摘要:

1.就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的關系,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就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我國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又有許多失敗的教訓。其中最值得反思和令人關注的課題便是摘要:職業教育的發展理論或概念仍聚焦于社會需求層面、經濟發展需求層面,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從人的“個體需求”、“個別差異”、“多元價值”和“終身教育”等層面去建構職業教育發展概念。事實證實摘要:現代的職業教育不僅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從屬工具性質,而且正在日益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手段。假如說,傳統的職業教育“使無業者有業”,那么,現代職業教育則是“有業者樂業”,就業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手段”和“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現代職業教育已經和正在實現幾個轉變摘要:即職業教育從“終結性”轉向“階段性”和“終生性”;職業教育目標從單純滿足“就業需求”走向“就業和創業并舉”,從“找工作崗位”到摘要:自主創業”;職業教育內涵從“職業預備教育”延伸拓展為“職業預備教育和升學預備教育”或“人生預備教育”;職業教育的“工具性功能”發展成為一種“生存教育”和“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連接”的手段和途徑。”這是因為馬克思早就論述過,勞動力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要素本質上是“人格能量釋放的結果。”因此,現代學校職業教育除了為學生的就業作預備,更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滿足多元需求。況且,我國職業教育面臨“勞動力過剩條件”的目前狀況,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以升學和就業并重,不妨是一種選擇。

2.數量和質量的關系。《決定》中提出摘要:“十一五”期間職業教育發展量化目標摘要:即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上億人次。規模的目標固然重要,但質量更為重要。因而關注職業教育和培訓質量,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探究,必須和探究科學定位和內涵發展建設同步進行,進行整體性探究。事實上,職業教育院校是否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校企合作經營機制等原則,檢驗的標準不是其一時的發展速度、發展規模、辦學條件等優勢,而是在市場化發展進程中和普通教育政策“不對稱”條件下,繼續打造“可持續發展實力”和經受瞬息萬變市場的考驗。因此,提升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則是當務之急。

廣義地講,首先需要對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類型定位、培養目標定位和教育市場定位加以明確。并通過這種明確,和其他學校作一市場區隔。這應當成為職業院校打造核心競爭方的二個前提。廣義地講,職業院校類型定位和市場定位應包括學校經營方式定位;專業發展和方針定位、服務行業和企業定位以及生源市場定位、服務區域企業和行業的定位。學校經營方針定位,從最一般的意義講,指的是在“發展”和“追求”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經營方針之間作出選擇。專業發展和方向和此相應的品牌課程的定位指的是摘要:學校需要明確是以學歷教育為主,還是包括學歷、非學歷的教育多種形式并存。在有了明確的勞動市場定位之后,就可能明確自身的經營策略。當然教育經營策略有別于產業、企業經營策略,但就其本質而言,又具有許多共性,涉及到場心競爭力的市場占有率、市場的影響力和品牌的輻射影響力。簡而言之,在教育市場方向體現在生源質量、專業的吸引力和知名的品牌產業的營銷力。殊不知,生源的質量和數量是職業院校生存的“第一桶金”。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來自職業院校內部、內部核心機制,來源于這個內部核心機制是否能夠使職業院校和普通院校共同互動發展關系,而非其專業名稱和學校聲譽等外在表現。

我國職業院校發展歷史和水平和普通教育學校相比存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體現在摘要:沒有真正形成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地位、生源質量的“落差”、投資和政策未能享受“公民待遇”。基于上述,在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市場差異性大、政策嚴重不對稱,專業設置“同構性”傾向嚴重條件下,職業院校采取或選擇提升核心競爭力策略主要有下列四條摘要:

一是根據自身發展成功經驗和比較優勢條件。科學定位、錯位發展。具體包括學校類型定位(偏重人才生產、技術應用教學型)、培養目標定位傳業智能應用性人才)、生源定位(以本區域為主或是跨區域)、畢業生源流向定位(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新興產業、三資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等)。

二是注重品牌專業建設和市場需求互動發展。加大專業建設投入和品牌專業、品牌課程營銷策略,實現“兩個零距離”(教育教學和社會需求零距離、學生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崗位需要零距離),全面推進學院課程、教學和評價整體、同步改革和專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三是以骨干專業建設和品牌課程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相對穩定教師隊伍的前提下,拓展教師來源多元渠道,引進骨干教師,改變教師隊伍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不相適應的目前狀況。為教師創設專業發展的“個性和自我發展”空間。倡導教師參和校本探究,創新教學和培養模式,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四是重構職業學校管理體制,不斷提高管理績效。逐步實施“管理重心下移、壓力傳遞的績效責任制”。也就是說,學校層面加大服務功能、協調機制和引領戰略發展思路;加大專業建設力度,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課程和評價的常規工作,真正形成“教師治教、校長治校和政府謀發展戰略”的良性互動、促進機制的格局。

總而言之,職業院校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周期長的艱巨任務。只有科學定位和關注內涵發展,方能提升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和更大限度發揮品牌效應。真正核心競爭力來自于職業教育內部,來自于學校內部“人才生產力”,的競爭和專業品牌建設的“競爭力”,這是當今職業教育有關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共識和新的命題。

3.市場需求和專業建設的關系。眾所周知,專業建設和設置要面向市場變化和需求,呈現出動態性,變化性和應時性等特征。然而,專業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周期性長的系統工程。為此,選擇以品牌專業建設推動專業群或專業鏈發展,一方面避免專業發展“滯后”缺陷,另一方面又可摒棄所謂“市場化的短期行為”弊端。具體而言,適應勞動市場和產業結構帶來的變化,一方面開設一些“短線”和“應時”專業,另一方面花大力氣建設“長線”品牌專業,凝練專業方向和專業特色。師資隊伍建設,關系到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程度。具體操作思路是摘要:以專業建設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以校本培訓提供教師發展條件,以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個性化發展投資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只有教師自我效能意識的提高,方能形成多元教師培育模式。教師隊伍形成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規劃專職教師學歷提升的同時,更加關注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的提升,非凡暈教師教學理念和思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革新和創新。教育探究層面包括專業建設和市場需求關系探究、學生生源狀況和教學質量變量因素和策略探究、產學合作共享互動機制探究、職業學校內涵發展建設探究、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探究、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探究主題。基于發展定位和比較優勢,開展校本探究和環境、資源探究相結合。鼓勵教師參和校本行動探究項目和申報縱向課題項目,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致力于應用導向的教和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