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7 11:43:00

導語: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是由多元價值主體參與的教育活動,其價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為復雜一些。為了使分析討論精簡扼要,我們就以社會、企業、學校、個人四個方面的需求作為探討的重點。

一、社會的價值取向

職業教育處于社會經濟系統和教育系統的交聯部位,也就是在文化體系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交界處。因此它對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對外開放引起的環境變化等較之普通教育更為敏感。它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深遠影響,諸如“讀書不必種田,種田無須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沖擊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使其內核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綜觀近幾十年世界各國教育的改革,經濟上的需求往往成為教育改革的原動力。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改革和發展給職業教育不斷地注入動力和活力,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勞動力市場的建立,企業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職業教育不斷深化改革,調整內部結構,并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運行機制。

然而在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發生的摩擦也使諸多錯綜復雜的矛盾趨于突出和明顯。

諸如,國營大、中型企業不景氣,農業基礎地位不穩,農村剩余勞動力盲目流動……,這些問題都對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產生影響。城市的企校聯合辦學出現波折,農村職校農類專業滑波等都是體制轉軌中出現的新問題。

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得到社會改革系統工程的支持和推動,另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制約。職業教育在改革大潮中的社會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動態變化。雖然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已經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經濟建設正在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但在具體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方針時,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在選擇正確合理的社會價值取向時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和對待。

二、個人(學員)的價值取向

個人(學員)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求職謀生;二是個體發展。“謀生”常隨時代、地域和對象的不同表現為不同的需求。譬如,經濟落后地區的農家子弟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學得一技之長。走上致富之路;經濟發達地區的職工、干部子弟則希望能獲得一個報酬豐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崗位。職業教育的專業門類繁多,為發展個人天賦才華提供了廣泛選擇的天地,因而能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發揮個性特長等需求,但求職謀生與個體發展有時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們的物質需求未得到較大滿足的情況下,往往會舍棄個人的興趣和特長去謀求高報酬的職業,在選擇職業時,家長所起的作用很大,而家長的價值取向又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目前社會上,人們通常把科學家、企業家、高干、工程師、教授、醫生稱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農民、營業員稱為“勞動力”;用人單位也常以學歷、文憑作為選拔、聘用人才的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當然,個人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會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發生變化。尤其是高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需要大批智能與體能相結合的新型職業人才,“學歷社會”將逐漸轉向“職業資格社會”,用人單位將越來越重視員工的職業生涯和職業資格??梢灶A見,在不久的將來,個人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能實現求職謀生和個體發展的統一,屆時職業指導將成為職業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社會廣泛地開展起來。

三、企業的價值取向

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是隨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計劃經濟下,企業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計劃下達的生產任務,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側重于完成眼前的生產任務和職工子弟的入學和就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企業由依賴型轉為自我發展型,成為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決策主體、執行主體和利益主體。企業要在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就會自覺地引進技術、引進人才,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并不斷地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企業也會越來越重視職工教育和培訓,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將轉到提高勞動勞動者素質和經濟效益方面來。

四、職業學校的價值取向

學校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一方面隨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影響。學校作為以育人為核心的辦學實體,無論在計劃體制和市場體制下,都基本上服從于社會價值取向。這是由職業學校教育屬社會準公益性事業的性質所決定的。經濟體制轉軌和科教興國戰略的確定,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勞動力市場、生源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使職業教育逐漸轉入市場和計劃雙重調節的運行機制。由于勞動力市場供求的變化導致生源市場(各類專業勞動者需求)的漲落,迫使職業學校頻頻更換專業。但是職業學校不是生產物質商品的企業;培養職業人才不能商品化、市場化,更換專業也不象企業更新產品那樣簡捷,故職業學校教育偏轉到純經濟功利的價值取向不僅有礙于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五、優化調節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優化調節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目的是為了較大程度地滿足多元價值主體各種合理的需求,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一)職業教育導向性價值目標的確定確定導向性價值目標必須要有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是判斷改革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當然也適用于職業教育的價值判斷。在教育界,人們曾對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素質教育)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服務教育)進行過長時間的爭論。實際上社會主義的“功利”和“人本”是辯證統一的。從“功利”的角度看,職業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各種職業人才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從“人本”的角度看,職業教育是為了滿足人的個性發展的需求,實現人的解放。表面上兩者的目的不同,然而辯證地思考,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發展生產力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又是為了提高人民(社會的主人)的生活水平。因此社會主義的職業教育從本質上講,是目的和手段的辯證統一。我們確定職業教育的導向性價值目標,既要滿足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造就一支數以億計的各行各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大軍;又要滿足個人求職謀生和個體發展的需要,使每個勞動者的特長、潛能和創造力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科學、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職教資源,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調節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必須科學、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職教資源,因為職業教育資源是整個教育資源的一部分,教育資源又是社會資源的一部分,數量是有限的。因此教育經費的投入要與國民經濟的總收入保持恰當的比例,職教資源的投入也要與整個教育資源的投入保持恰當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以及培養造就的勞動力的層次和結構要與經濟建設所需的勞動力以及生產部門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相一一致,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一致。

為此,投入配置職教資源須注意如下幾點:

1.投入渠道多元化職業教育屬非義務教育范疇。大多數專業教育和培訓是經濟活動中人力資源的開發,應計入生產成本。經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勞動者因業務、技術水平提高可增加勞動收入,故職業教育的經費應由國家、企業(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職業教育除了培養造就各類職業人才外,還在實踐教學中生產物質商品,故“以教養教”也是職教的一條投入渠道。

2.市場和計劃雙重調節,合理配置資源用市場調節配置職教資源有利于培養造就的勞動力在層次、結構方面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然而職業教育的專業門類繁多,某些專業培養的是企業所需的勞動者,某些專業培養的是社會公益性和準公益性事業的勞動者。故前者要靠市場調節,雙向選擇;后者仍須計劃調配。

3.構建符合國情的職教體系構建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教體系是合理配置、使用職教資源的關鍵。所謂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就是職業教育培養造就的人才要與經濟建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相同,層次相當,專業對口,質量規格相符,在勞動力市場上適銷對路。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按地區構建職教體系,以適應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域經濟各具特色的實際;二是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適時調整職教體系的結構;三是正確選擇符合城鄉不同經濟、社會特點的職教基本模式。在農村宜采用農科教結合的模式,在城市宜采用企校合作的模式;四是一手抓重點示范性職業學校的建設,一個抓社會辦學,努力提高辦學的規模效益。

(三)把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創業型職業人才面對21世紀,職業教育將迎接高新科技生產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雙重挑戰。原先偏重于培養一技之長和動手能力的職業教育己不能適應時展和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故就業與創業復合,一技之長與綜合能力復合是跨世紀職業教育的導向性價值取向。

就業和創業都有一個“業”字。職業教育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創新能力。把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實施二種新的職業教育方式是努力的方向。要實現職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必須調整現行的職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和課程結構。

(1)擴大職業技能的內涵。在注重培養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加強智力技能的培養。

(2)重視綜合能力的養成。除了專門化的職業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自立、自主、自信、自強、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不斷進取、不畏挫折的能力;組織決策、經營管理、人際交往的能力等等。

(3)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理論的教學。這不僅是提高智力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勞動者更換職業、終生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