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研究

時間:2022-06-29 09:58:49

導語:小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英語生態語言學研究

初次接觸到生態語言學的概念時,單純地以為,生態語言學就是在語言學研究中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強調語言學研究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以及生態環境對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反作用。然而,在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后發現,如此理解生態語言學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窺豹。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涉獵的范圍遠遠大于此。在理解生態語言學這一概念前,我們需要對生態學這一概念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所謂生態學就是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如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草原、森林、農田等均為不同的生態系統。從其定義就可以看出,生態學所涉及的范圍是很寬泛的。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生態語言學其涉及的研究對象也是包羅萬象的。

語言生態學的概念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豪根(1972)提出來的。他將“語言生態”這一概念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將語言環境與生物生態環境作隱喻類比。其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1)語言的多樣性;(2)瀕危語言的存在;(3)生物多樣性和語言文化多樣性的關系;(4)語言系統中的生態和非生態因素;(5)生態批評話語分析。簡單地總結一下,可以看出,生態語言學其實就是用生態學的研究視角和角度去進行語言學的研究。在這樣的視角下,語言與周圍的一切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生態語言學家們的任務就是探究語言與這些因素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從而為語言的研究和保護開辟一些新的道路。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20世紀09年代,其標志性的事件是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在1990年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世界大會上的精辟發言加強并推動了語言與生態問題的研究。奧地利生態語言學家菲爾(Fill)(2001a)認為豪根(1972)與韓禮德(1992)的論文引出了人們對生態語言學研究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把生態學作為一種隱喻來理解,也就是說把生態學理解為環境中的語言;另一種是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待生態學。自此之后,國外的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開始大張旗鼓,涉及到了對生態語言學理論基礎的研究,對語篇進行生態化研究,對詩歌的生態化研究等等。生態語言學研究在我國起步可以從上世紀末追溯,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從目前國內關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最開始,外國關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是理論研究,我國的專家和學者在翻譯、學習和引進外國有關生態語言學的著作和觀點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說,范俊軍在2005年,在自己的論文中就介紹了生態語言學在西方的發展歷程、學科定義、研究領域和課題。之后,語言物種屬性、語言全息態、語言生態系和語言進化律等新理念也被人們慢慢地接受和熟知。受到韓李德在國際應用語言學協會的世界大會上的發言《意義的新方法:挑戰應用語言學》的啟示,王晉軍教授(2006)給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語法觀即“綠色語法”。吳文、李森(2009)則在他們的研究中介紹了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課堂教學觀的重新構建。而國內關于生態語言學的實證研究則起步稍晚。不過,還是有很多研究結果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比如,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研究翻譯,討論如何在翻譯過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在我國這樣的環境下保護瀕危語言,改善語言的生態環境;如何通過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測試等手段實現英語教學的生態化等等。

作為一名語言學科教學方向的研究生,本人更加關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如何促進課堂的生態化。從目前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目前關于英語課堂的生態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這與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應試教育的限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堂很難考慮到生態化問題。幾乎沒有中小學老師從生態化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誠然,這與教師缺乏相關的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陣地,在生態化課堂建設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網絡課堂的建立、評價體系的多元等等。從目前的的研究成果來看,生態化教學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階段,基礎教育作為奠基式的階段,其課堂的生態化教育還是不容樂觀的。如何將生態化課堂“嫁接”到中小學課堂,是一個急需我們思考的問題。盡管“嫁接”這樣的字眼讓人看上去有那么些“不自然”,但是,這樣的嘗試是有必要并且緊急的。結合閱讀的文獻和本人過去的教學經歷,本人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首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再好的理論,如果沒有人學習,將之束之高閣也是無濟于事的。作為一個還比較新的教學視角,生態語言學的有關理論還有待老師們去學習。作為中小學教師,僅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遠遠不夠了。如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所有的中小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考驗。現在的中小學教師門檻在不斷地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現在的教師隊伍缺乏一定的理論素養。可能有許多中小學教師完全沒有聽說過“生態語言學”這一概念,這樣要求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滲透也就是天方夜譚了。所以,各個中小學一定要重視教師隊伍的理論學習,而開展理論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邀請高校的教授深入教師中進行學術講座,要求教師定期匯報理論學習成果,利用網絡給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等等。其次,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生態化資源。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從之前盛行的五維教學目標體系,還是現在“新鮮出爐”的學科素養的四大方面,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是推動生態化課堂建設的必經之路。生態語言學強調多樣性和開放性,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目標可能需要考慮更多。首先,一方面,我們必須保證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從知識、能力、情感、思維、品質、價值觀等等方面全面地制定我們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我們還有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成績較好的與成績有待提高的同學、學習習慣較好的與學習習慣欠佳的學生、不同性格特點和認知特點的想學生等等,我們都要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而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一樣的目標,“以不變應萬變”。同時,教師還要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生態資源。所有的教學目標都來源于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內容,所以,要想使教學目標生態化,我們必須作為一個研究者去挖掘教材當中的資源,將教材吃懂、吃透、甚至是超越。第三,繼續“因材施教”,教學方式多元化。盡管我們一直在呼吁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然而,在應試教育這座大山的負重下,中小學課堂教學終究無法真正地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同學在一個班級,面對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學生,教師還是一樣的循環往復地教課。我們所說的“因材施教”不可能像“保姆式”的一對一的教學,這在任何一個人國家或者地區都是不現實的。這里說的“因材施教”是說教師要在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舉個例子,例如一個任務的設計就需要教師下功夫。同一個任務的難度和形式由教師來設計,針對那些比較安靜的學生來說,可能他們更傾向于比較安靜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有些學生可能會傾向于用比較“熱鬧”的方式進行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是沒有什么好壞之分的。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有可選擇性,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適合的方式去完成,只要達到效果,選擇的權利還是應該交還給學生的。第四,平衡多方的關系,競爭與寫作“兩只腳”走路。生態學追求的是一種平衡的觀點。這簡短的一個詞包含的意義卻是極為豐富的。對于英語教師,平衡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如何平衡學生課上和課下的學習,有些同學可能課上很認真地聽講,然而課下卻是將一切拋到一邊,這顯然不是理想的學習方式。再比如說,如何平衡英語和其他各門課程自己的關系,是否在英語課堂可以有機地滲透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如在涉及到體育運動單元的時候是否可以教授一些體育運動的小知識,在談到西方的節日的時候是否可以傳播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等等。平衡還涉及到學生之間的平衡,在有些課堂上,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那些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往往被“邊緣化”,這樣下去,兩極分化的現象只可能越來越明顯。同時,平衡還設計教師和家長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校內和校外之間等等多種關系。而在課堂上或者是在校內,競爭與合作可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了。現在的中小學課堂各種小組合作屢見不鮮,但是這樣的“分組”可能只能說是一種“偽分組”,隨便地按照座位一分,就開始了小組合作,完全沒有考慮分組后各個組的成員搭配,這樣的分組效果也是甚微。

本人認為,如果要開展小組合作,那就大膽地打破位置的空間束縛,將座位排成一個圓形,一旦進行小組合作就立馬按照教師分好的小組開始進行,這樣的合作可能效果會更好。當然,小組如何分,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不僅要考慮學習成績,像是性格特點、認知規律、思維方式等等都要考慮。第五,優化評價體系,讓教學煥發新生。說道評價體系的問題,可以說,已經為太多人所詬病。中國現在的評價體系確實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專家和學者也提出所謂的解決措施。但是,在真正地日常教學實踐中有多少可以被真正地應用,恐怕還有待考證。本人結合以往的實習經驗,提出自己認為比較實際的幾點想法:首先,減少考試次數,現在的教學評價體系之所以像“牛皮糖”一樣頑固不化,考試此時太頻繁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從過去的期末考、期中考,到后來的月考、單元考,甚至到現在的周考、日考,加上各種各樣的聯考、模擬考、水平考等等,如此臃腫的考試體系嚴重阻礙了評價體系的改革,如何科學地進行考試,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次,增加課堂的互動性。眾所周知,考試只是評價的一種方式,而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有很多。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是一個這樣的評價方式。與其設計各種各樣的作業或者是試卷,倒不如在課堂上與學生多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更加直接、方便。最后,關注進步,發現優點。每個學生的接受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拿同一個標準要求他們。我們應該看到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而不是糾結在他做錯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會的。學習是一個過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漸進,細水流深才是教育的真諦。

總之,中小學課堂的生態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在已經有教師開始了自己的步伐,作為未來的老師,如何建立生態化的課堂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愿未來的課堂會上增添更多的“綠色”,老師和同學可以享受每一段在一起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時光!

參考文獻:

[1]Fill,Alwin.LanguageandEcology:EcolinguisticPerspectivesfor2000andbeyond[J].AILAReview,2001b,(14):60-75.

[2]Halliday,M.A.K.NewWaysofMeaning:TheChallengeofAppliedLinguistics[A].InMartinPǜts(ed.)ThirtyYearsofLinguisticsEvolution:StudiesinHonourofRenéDirven[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2,59-95.

[3]Haugen,Einar.TheEcologyofLanguage[A].InAnwarS.Dil(ed.)TheEcologyofLanguage:EssaysbyEinarHaugen[C].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2,325-339.

[4]范俊軍.生態語言學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110-115.

[5]王晉軍.生態語言學:語言學研究的新視域[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53-57.[6]王晉軍,綠色語法與生態和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6,(2):57-60.

[7]吳文,李森,社會文化視野下的生態語言教學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9,(3):48-53.

作者:彭如 單位: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