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音樂教育頂崗支教研究
時間:2022-08-24 03:12:17
導語:農村音樂教育頂崗支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音樂基本素養
農村學生音樂基本素養普遍較低。在此基礎上,亦有鶴立雞群的佼佼者。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我國農村的客觀物質條件及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良好,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脫節。農村音樂教師自身素質普遍偏低,學校和學生家長對于音樂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音樂課在農村中學處境尷尬。只有極少數學生在課外學習一門音樂技能。
(二)音樂審美能力
農村學生在音樂審美、音樂鑒賞方面水平低下,涉獵范圍較小。調研時針對問題“你主要以哪種方式接觸音樂”的回答中,出乎意料的是有89.81%的學生都選擇了“網絡媒體”,60.65%的學生選擇了“電視節目”,46.3%的學生則選擇了“大街上播放的音樂”,2.78%的學生選擇了不接觸音樂。這反映出在當今社會學生群體中,網絡具有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有利有弊。網絡可以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涉獵更多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但是由于缺乏音樂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平時聽的最多的是一些劣質的流行歌曲,以及當前泛濫的網絡歌曲。在心智快速成長,由兒童向少年轉變的過程中,聽一些新鮮通俗的音樂是少年心性使然,流行音樂和網絡音樂也不乏精品。在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后發現學生課余聽到的流行音樂和網絡歌曲顯然不在精品之列,毫無美感,更沒有適合其心靈生長的養料。除此之外,學生們不再有意識地聽任何音樂,不僅對西方數百年音樂的精華聞所未聞,更是對我們的母語文化、數千年的燦爛的音樂寶庫也知之甚少,甚至連當代的通俗音樂精品也絲毫不知。
(三)音樂感知能力
農村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與城市學生相比沒有明顯差異。感知能力主要是對聲音各種屬性的感知。針對音樂中的諸多因素如:調式、調性、織體、旋律、和弦、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進行聽覺上的認知過程。讓學生正確的感知上述各種要素,是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教學實驗將同樣的音樂材料給不同情況的學生聆聽。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在教學方法和學生年齡相同的情況下,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于相同音樂材料的感知能力是基本相同的。這一點證明,農村的學生雖處于較為落后且閉塞的鄉鎮,但是并不比同齡的城市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欣賞和感知能力,只要有正確的引導,農村的學生完全可以具備優秀的音樂基本素養,具備基本的音樂審美能力。
(四)教材方面
農村授課所使用的大部分音樂教材對音樂全面鑒賞能力、音樂基本水平提升方面的力度較為薄弱。教材中選取的音樂片段單調、枯燥,缺乏對學生心理狀態的把握,不能吸引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注意力。在教材的整體布局上,沒有能夠使音樂教育形成一個邏輯緊密的體系,內容上極為缺乏對農村地區學生的針對性。在中西方音樂的結合和對比上,在各種音樂風格相關知識的介紹上有所欠缺,與當代的社會發展水平較為脫節,沒有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質量。在眾多音樂形式上也未能包羅萬象,起不到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作用。音樂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作用,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獲得健康的音樂審美,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從音樂修養出發,以點帶面,進一步提高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從當前世界的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里,我們不難發現,音樂教育對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夠成為文明衡量的標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孩子的未來也許就是我國農村的未來。因此,農村教育任重道遠,而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在調研中,根據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選取了中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審美教學。發現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表達自己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無論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還是我國的傳統音樂,當代或者古代,學生都能在引導下獲得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非常突出,對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音樂反應敏感。實驗證明優美的音樂是不分國界與時期的,而具備正確的音樂審美也是如此的。例如在欣賞當代某作曲家的一首鮮為人知的鋼琴小品時,學生們能夠在引導下描繪出明媚春色,山野爛漫的景象。一些能力突出想象力豐富的學生甚至能夠將鋼琴的高音旋律和冰雪消融的河水聯系在一起,他們描繪的畫面與作曲家構建樂思時想要表達的情緒是完全吻合的。而在城市的普通初中里,多數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也能得到類似的答案。可見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面對完全陌生的旋律時基本感受是相同的。而在聽配器略微復雜的多聲部管弦樂作品時,農村學生能夠聽辨出來的不同樂器不同聲部明顯比同齡的城市學生要少。例如在欣賞某當代作曲家的管弦樂小品時,農村學生雖然能區分諸多樂器的音色和不同聲部的進行,但只能明確的說出小提琴和小號兩種樂器。而同齡城市學生在此基礎上則能說出更多的樂器。可見客觀的知識儲備和認識水平對其欣賞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影響。音樂的鑒賞、音樂審美是不分國界與時期的。其目的是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使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提高個人音樂素養,拓寬視野。因此,對音樂的感知不應拘泥于一種音樂形態,應該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和音樂類型引導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由于條件所限不具備大量學習樂器演奏,同時初中學生正處于變聲期也不利于歌唱教學,因而建議以音樂鑒賞教學為主,達到培養學生音樂審美以及音樂感知力的目的,將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以專題方式呈現,內容要全面應包羅萬象,涉及古今中外,力求讓學生全面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能力。主要應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西方經典作品
西方音樂可以從巴洛克時期開始,著重欣賞古典和浪漫時期。形式上要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從單聲部的器樂聲樂曲到多聲部的交響樂和歌劇。通過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專題式教學,使學生對西方音樂的發展和不同時期的風格有所認知和了解。在西方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的音樂欣賞中,由于年代久遠且作品抽象,所以在對作品的理解和美感上難以讓學生迅速接受。故應該放棄繁多復雜的大型作品,以精致優美的小型作品為主。器樂作品應從常見的鋼琴或小提琴獨奏逐漸過渡到多聲部重奏作品,以達到最終欣賞簡單交響樂作品的目的。聆聽作品時,在演奏版本的選擇上可以使用當代音樂家演繹的跨界風格作品。以極具沖擊力的現代方式演繹大師的經典作品。如當代克羅地亞鋼琴家馬克西姆演奏的《野蜂飛舞》、《格里格鋼琴協奏曲》、《匈牙利狂想曲》。當代小提琴家大衛格蘭特演奏的貝多芬《諧謔曲》維瓦爾第《四季》,二人演奏技藝精湛,形象英俊,其演奏的古典作品既尊重了大師的原譜,又采用了當代最流行的電聲樂隊全新編曲,舊曲新歌,令人耳目一新,更易于青少年接受。
(二)民族優秀作品
在中國音樂的欣賞中,可以以著名的中國器樂曲為切入點,同時欣賞戲曲音樂中的精粹。中國音樂中的器樂曲可以由淺漸深,從單聲部的樂器獨奏到多聲部的器樂重奏。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如詩經楚辭,加深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在民樂作品風格的選擇上,注意把握中國文化中的意和境。盡可能選擇旋律優美又言之有物的經典作品,真正起到音樂的美與教育作用。由于農村的客觀環境,民族器樂在農村有較大的普及率和較好的群眾基礎。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少不了吹打班子的身影。水平暫且不論,能讓許多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和聽到真實樂器的演奏已經是一件好事。所以,農村學生對民族樂器的熟悉程度要遠遠超過西洋樂器,故而欣賞民樂,更容易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因為所聽到的東西,他們很熟悉,只是格調高雅些,演奏更精致些。教學中結合當地的特色音樂文化進行欣賞。許多村鎮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中均留下了別具特色的地方音樂文化,將當地的風土民情融入其獨有的音樂文化中進行體驗,進一步增加學生對音樂的直觀感受和認同感。
(三)當代流行作品
1.當代音樂的欣賞主要分兩部分,聲樂作品以我國經典的流行音樂和當下格調別致的民謠為主。主要是以學生熟悉的音樂風格,引導其健康音樂審美,同時了解我國并不長的流行音樂發展史。例如在搖滾樂專題中,搖滾樂的風格首先就符合了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可以迅速與之取得情感上的共鳴,而我國搖滾樂發展史不過區區二十幾年,短暫而燦爛的搖滾史很容易讓學生獲得清晰的信息。在其他類型的流行音樂欣賞中也可采取專題式教學,選取經典作品和某年代某地區代表人物進行介紹和欣賞。例如寶島臺灣,可以從羅大佑到齊秦再到周杰倫。香港地區可以從張學友到陳奕迅。
2.民謠作品的欣賞,是要通過“野生”狀態下的民間音樂,以貼近生活的歌詞和簡單優美的旋律獲得學生的認同感。我國當前的民謠多出自混跡市井多年的藝人之手,多年的積淀讓他們看到了這世間的繁華和荒唐,也見過了美麗和荒涼。故而這類作品往往樸素大膽,直抒胸臆,易于親近。詞曲簡單而深刻,隨意而詩意,既有熟悉氣息,又不乏對生活的獨到見解,適合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審美觀。
3.當代音樂欣賞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器樂作品。這一類型的作品建議選擇經典電影配樂。電影配樂是二十世紀以后隨著電影藝術的逐漸發展隨之興起的嶄新音樂形式,在一個世紀的發展中精品層出不窮。電影配樂多以純器樂曲為主,單聲部或多聲部,旋律優美,構思精巧,格調高雅。在提升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方向把握上意義重大。例如日本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為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譜寫的鋼琴曲《summer》,旋律質樸優美,音樂線條清晰流暢,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夏日中一個的孩童形象。此曲在我國傳遍大街小巷,耳熟能詳。又如其為我國鬼才導演姜文《太陽照常升起》譜寫的管弦樂作品則充滿了魔幻主義的浪漫氣息。在欣賞這一類作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強調不同樂器不同音色的區別,注意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和塑形能力。例如使用了小提琴,大提琴,小號等樂器,且不同樂器的聲部旋律線清晰。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感受弦樂的律動,在機械式的弦樂進行中,將電影中出現的火車形象和其結合。而小號這種音色明亮的管樂,學生往往能敏感的辨識,但受認知水平限制,難以準確說出樂器名稱。這種情況只需要給予簡單的介紹,并將小號與戰爭場面中必不可缺的沖鋒號相聯系,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電影配樂的創作目的是為了烘托電影劇情的氣氛并幫助塑造電影人物形象,因此配樂往往有一個與電影相匹配的主題。電影音樂的欣賞可以讓學生通過畫面和音樂的結合,更加直觀的感受不同音樂風格與情感表達,有助于生活和社會閱歷較淺的初中學生對音樂的把握和理解。有些當代的電影會使用古典時期或浪漫時期的音樂,百年時空交錯的碰撞更容易讓學生獲得非凡的情感體驗。較為經典的例子是:19世紀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作品《1812序曲》本是為一座在反法戰爭中被摧毀的教堂重建而寫的。而在當代電影中卻使用了這支百年前的曲子作為配樂。正是因為《1812序曲》的反抗精神與電影的主題非常貼切,故而有了這次穿越的合作。加入單獨聆聽,通常難免會感到不知所云,但電影的劇情就像這支曲子的完美解讀,孩子們完全被吸引,聽的津津有味、大有所獲,對音樂中的各個要素達到準確感知。
三、結語
通過走進基層服務農村,頂崗支教有力的支援了農村教育,特別是最為薄弱的音樂教育方面更為突出。頂崗支教推動了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體現了高等教育服務于農村的重要意義。我國農村雖然受客觀物質條件限制,在文化建設上和城市地區有一定差距,但音樂對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農村的音樂教育方面,應給于更多的關注,通過專業的授課,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鑒賞水平,最終達到具備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近十年來頂崗支教,提高了農村學生的音樂整體水平。在教學中引導農村學生建立正確健康的音樂審美觀,使其獲得區別美丑的能力,對某一音樂的風格和格調能夠有獨立客觀的判斷,能夠甄別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和糟粕。頂崗支教使農村學校師生受益,此舉提高了農村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學生作為未來城市和農村建設的中流砥柱,素質教育是應該受到足夠重視的。而音樂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到美育作用,也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音樂素養的提高和道德品質的提高密不可分,同時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我們一次次地嘗試和不斷地努力,農村的音樂教育水平一定會越來越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王晶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放飛青春夢想助力建行發展演講稿
- 下一篇:強化紀檢工作助推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