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分析
時間:2022-02-05 04:12:05
導語:新媒體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時代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媒體藝術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為國家培養新時代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文章就數字媒體藝術在新媒體時代具備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并論述了創新數字媒體藝術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新時代下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教育創新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有關的單位和工作者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創新
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人們帶入了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成了一種區別于傳統媒體意識的教育新形態。在新媒體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之下,學生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解和應用程度,與他們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息息相關,也直接影響到了我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大計。在新媒體時代,要創新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為國家培養優質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助力人才強國戰略計劃的實施。
一、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
1.數字媒體的藝術性與科技性兼容從學科的發展角度來看,數字媒體藝術融合了多門學科,是一門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體。了解前沿科技發展,熟練掌握各項媒體和傳輸技能是學好數字媒體藝術的基本功。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字媒體藝術的教學工作時,要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將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基礎統籌進行調整,讓科技和藝術能夠協同作用于學生。2.數字媒體藝術具有交互性數字媒體藝術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通過數學技術,可以將大量的信息快速、便捷傳播出去,并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反饋[1]。如進行在線交流和溝通。從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來看,它更加具有交互性,直接利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系統實現了人機交互,加強了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聯系。相比于傳統的藝術媒體,數字媒體藝術聚焦的范圍更廣,它從各個方面關注了藝術創作,較為全面地從不同的領域詮釋了藝術的美感,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價值。此外,受眾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的經驗和理解,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在受眾之間以討論溝通的形式對藝術作品進行再創作,加強了整體層面的互動溝通,讓人們愛上藝術世界,在藝術中領略美,創造美,形成對藝術追求的內驅力。3.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融合性數字媒體藝術以傳統藝術設計為基礎,借助計算機技術,將數學技術融入了藝術之中,形成了新的藝術教育形式[2]。數字媒體藝術多學科融合的性質,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學習動畫制作等技能,還要學會溝通,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較高的要求。數字媒體藝術的作品將視覺、聽覺、意境等合為一體,是一種融合的教育發展趨勢。
二、新媒體時代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進行創新的重要性
第一,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進行創新是挖掘和培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員的根本要求。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涉及內容廣,包含多個專業的知識。傳統的媒體藝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教學體系逐漸成形,并有實力雄厚的十字隊伍,整個專業的教學機制也較為完善,可以說,在教學生數字媒體教學是不成問題的。但就人才培養而言,這種教學模式還存一定落后性。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這門專業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它將傳統學科和藝術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了崇仁融合。要創新數字媒體藝術,就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潛能和創新能力上,使他們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如與團隊良好協作、主動創新等。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學科發展來看,要把培養具有主動創新精神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努力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最新的理念,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他們能夠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第二,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進行教育創新體現了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性。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離不開計算機教學的輔助,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這種學習方式仍然比較單一,不能滿足現代藝術媒體的發展需要。此外,藝術設計的過程較為煩瑣,且以理論教學為主。即使教師悉心教學也難以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從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前景來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有很大地用武之地。但由于這門學科的發展時間不長,在國內的研究較少,而對國外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厚,使得學科的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大多數是通過教學過程獲得知識的,但教學中若不能利用好時間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對于學生的創新啟發不足,則不能培養具有藝術鑒賞和解析能力的學生,學生也無法具備扎實的多學科知識。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更多的在藝術層面要求學生,忽視了學生審美和想象力等能力,這違背了數字媒體藝術要培養出復合型人才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此外,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書本更多側重激發學生的視覺功能,如果學生只能借助教材,則在知識的掌握上會顧此失彼。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延伸學生的視覺,激發學生手、眼、腦共用,而不是被書本知識所束縛,要提高他們的立體化思維,不斷創新創作理念,讓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新媒體時代下的數學媒體藝術教育創新分析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借助網絡可以迅速獲得藝術作品,更新藝術觀念,并且自行創作藝術作品,并把藝術創作應用到各個領域之中。新媒體時代改變了藝術人才的培養。傳統的藝術人才培養是從對某一個畫種或者藝術風格的模擬、復印等開始的,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在傳統手法上開始使用電話繪畫、數字照相以及攝影等新興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這勢必要求高校在藝術教育培養中要加強創新教育,培養綜合性的人才。1.讓教師對新技術的應用活起來。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當教師成為“活水”,學生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因此,教師要不但總結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積極和現實接軌,掌握前沿的知識動向,通過各種手段向學生傳播知識。具體到數字媒體藝術方面,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數字媒體藝術素養[3]。信息化技術將人們帶入了讀圖時代甚至是影像時代。這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學活動也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朝前發展,不能禁錮在陳舊的知識體系之中。教師要設計與時代相符合的項目,努力和國際接軌,不斷追求進步。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學習方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紙質”信息,而進入了信息化和電子化的時代,這為教師提供了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新型手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平臺、多方式呈現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課堂創新的吸引力。其次,要做好授課空間的數字化轉移。根據專業培養人才的要求,教師可以把新媒體平臺和創意設計結合在一起,在新媒體中植入需要自主設計的軟件,形成虛擬的工作室,讓學生在新媒體上進行在線創作,如制作電影動畫等。學生可以通過相應的智能設備,快速進入到新媒體中,自主學習和管理創作工具,掌控學習進度,隨時調取平臺中的資源。教師的授課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師和計算機室,而是進行了數字化的轉移,這種轉移集合了科技和團隊協作,體現了創新思維的應用,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也更容易讓教師具有職業歸屬感,獲得更高的工作熱情。2.創新方式和渠道,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4]。要達到理想的培養人才的目的,就要不斷創新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多重審美意識。在傳統的審美形態上,數字媒體的審美有了新的變化,交互體現更加明顯。受眾通過欣賞藝術,能夠就藝術作品對藝術和受眾、創作者進行實時的溝通和交流,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對于創作者和受眾來說,他們對藝術作品是否反映社會現實,是否體現批判和哲理更為關注。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可以說,數字媒體藝術顛覆了傳統的審美習慣,更為注重審美體驗,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間,具有明顯的多重特點。例如,審美的主體和客體來自各個領域,他們身份各不相同,能夠從自身的經驗和體會上對作品進行創作和再創作。因此,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首先學生的審美意識應當多元化,能夠為創作提供靈感。其次,學生要能夠將審美的意識轉換為創作美德行動。學生學習數字媒體藝術,其最終是要制作“藝術作品”的,因此,要加強學生的知識應用和轉換能力。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得到社會的認可,才可能在生活中被應用和推廣。學生開始創作藝術作品前,就要有轉換的意識,做到既不影響藝術創作的效果,又能應用創新思維對藝術進行整體創作。3.創新課程集群方向。數字媒體藝術屬于開放性的課程,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氛圍中獲益良多。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創新課程集群方向。例如,教師通過“智慧教室”等新時代的平臺,將云技術等新的手段應運于課堂之中[5],讓學生通過線上討論和思維激發,提高創新能力。建立“項目+競賽”的教學模式,在項目和競賽中融入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動畫、影視和特效設計課程結構,不斷革新教學模式。例如,在教授數字影視方向的課程時,可以整合電視攝影、影視賞析、編導基礎等多門課程。在低年級課程中增設欣賞性的課程,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創新是時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數字媒體藝術專門人才的需要。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創新,要從內而外,基于學習內部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層面的技術性改革來進行。要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主體和環節等進行創新,促進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能夠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郭同澤,李海.探析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教育形態[J].藝術教育,2020(05).
[2]陳飛.“微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創新研究[J].大觀(東京文學),2020(01).
[3]田永濤.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發展探析[J].大觀,2020(04).
[4]吳紅梅.分析高校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改革創新路徑[J].青年記者,2016(06).
[5]李玲.云教育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的應用與方法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20(02).
作者:毛軍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 上一篇:藝術教育與公益實踐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路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