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研究論文4篇
時間:2022-07-29 02:34:40
導語:高校藝術教育研究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藝術教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校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傳統的高校藝術教育模式仍存在不少問題,應該盡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綜合性藝術教育順應高校藝術教育改革而生,有利于當前高校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的改進,應該積極運用,發揮其功效。本文就當前高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提出了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意義,最后就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中綜合性藝術教育的運用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校;藝術教育;綜合性;改革;運用
藝術教育是通過視聽、想象等媒介,綜合運用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形式和手段來進行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掌握基本藝術知識、思想和技能,提高藝術鑒賞水平。高校的藝術教育一般包括美學、音樂、影視等學科,包含藝術理論、藝術鑒賞、藝術創作等方面內容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他們樹立和培養正確的審美觀,提高鑒賞的品味和能力,而且還可以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內在潛能,提高創造能力。
一、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現狀及所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藝術教育的專業主要包括美術設計類專業、音樂舞蹈類專業和影視傳媒類專業這三大類。除了專業的藝術類高校外,其他綜合類高校大多開設有藝術類的專業,這一方面說明了當前藝術教育需求較大,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在三大類的專業中,音樂舞蹈類由于專業要求較高,學生來參加考試需要專業的基礎,這需要他們從小開始進行長期訓練,而且這類專業對教師專業度的要求也較高,因此,這類專業開設的較少,以專業藝術類院校為主,而美術設計類和影視傳媒類的專業由于入門的門檻較低,需求也很旺盛,因此很多高校都有開設。這其中應用性強、綜合性高的專業比較熱門,比如藝術設計專業,近年來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發展速度也很快。從藝術專業的開設和招生數量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很快。但是高校的藝術專業的擴招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高校藝術教育偏重于技能化訓練
在當前的高校藝術教育中,大多數的高校都存在重藝術技能化訓練,輕藝術文化素養教育的現象,可以說,現在的高校藝術教育稱之為“藝人教育”更為確切。近年來各大歌唱比賽中,很多選手的演唱功力不錯,但是在綜合素質測試中成績不高,低級性錯誤頻現。在一些藝術專業考試中也存在學生專業成績很高,但文化卻很低的現象。這反映出當前我國的高校藝術教育太過注重技能化訓練,文化素質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藝術類專業要求的文化分數較低,因此,很多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會選擇通過報考藝術類專業進入大學,這就使得當前報考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對藝術抱有濃厚興趣,自愿投身藝術的,很多人也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藝術訓練,這也使得當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教育程度不夠。藝術的核心是其創造力。藝術教育只注重技能化的訓練,缺少藝術文化和素質的培養,是可以培養出專業技能強的專家,但是卻無法培養出擁有個人特色、可以創造獨特風格的藝術家,這對藝術教育的培養來說是一種失敗,不能滿足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高校藝術教育模式僵化
當前高校藝術教育教授的只是一些道德和技巧方面的內容,上課的方式比較僵化,就是灌輸式的,機械、呆板。在課堂上,大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既定的知識理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肯定,不能主動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這使得原本應該活潑生動的藝術課堂變得毫無生氣。高校藝術教育模式的僵化還表現在臨摹式的教學習慣上。當然,臨摹式的學習對藝術技巧的訓練很有幫助,但是一味的臨摹式的學習會磨掉學生的藝術靈性和創造力。藝術與應用學科比如數學、物理學等不一樣,藝術沒有特定的答案,就像一首樂曲,每個人的心境、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理解和感受到的東西也會不一樣,那么他演繹出來的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再比如繪畫,同樣的風景,不同的人來畫就會有不同的構圖、不同的色彩,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也會有所不同。
二、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意義
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概念起源于美國,使多門藝術學科可以融會貫通,從而形成綜合藝術能力是其基本理念之一。所謂的綜合性,就是要將組成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方面、因素等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從而統一的、全面的認識研究對象。綜合性藝術教育,不是指將美學、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簡單的相加,而是要先將各個不同學科之間的隔閡打破,通過感知、分析、辨別藝術形式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發現并建立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使藝術欣賞能夠與藝術創作相互融合、滲透,使藝術感的靈敏性可以融會在藝術創作中去。只有將多門藝術學科、多種藝術形式綜合起來,才能為藝術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使藝術教育的氛圍更加活潑、輕松,教學模式更加豐富多樣,從而促使學生可以更自然、簡單地學習到藝術的能力。在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在教育目標、任務、教學模式等方面綜合性藝術教育與傳統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區別,認識到綜合性藝術教育對培養學生綜合藝術素質和能力的積極意義。
1、綜合性藝術教育順應了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迅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當前我國的藝術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上與世界整體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過分注重藝術技能、技巧的訓練,片面追求藝術職業化等問題的存在也對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綜合性藝術教育要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使其擁有藝術創造的能力,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這符合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要求,順應了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
2、綜合性藝術教育滿足了社會發展對綜合性人才提出的要求
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技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斷的創新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創新性思維成為現代社會綜合性人才所必須的素質,而綜合性藝術教育可以滿足這一要求。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藝術的核心,在綜合性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不只進行藝術技藝的傳承,還讓學生通過綜合理解和掌握各門藝術學科的文化背景、表現方式、創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內容,以設計、表演、創意等方式進行藝術表達,從而形成綜合的藝術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藝術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多領域融合轉換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三、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中綜合性藝術教育的運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的目標也在不斷的更新完善,現代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要使大學生的綜合認知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給全面的發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好的生存、生活。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要適應教育的目標的發展變化,因此,運用和推行綜合性藝術教育是必然的選擇。綜合性藝術教育不僅包括多門藝術類學科以及表現手段的綜合,而且也包括一門藝術科學與其他藝術學科,甚至是與非藝術類學科之間的綜合。它與傳統藝術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面對的是藝術的整體,而傳統藝術教育面對的只是藝術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它的綜合性表現在藝術學科的綜合、藝術體驗、鑒賞和創造的綜合、藝術生成所需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等環境的綜合、藝術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方式的綜合。
1、運用好綜合性藝術教育的綜合手段
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某一門藝術學科作為切入點,以它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將其他藝術類的或非藝術類的學科融合、滲透到這門藝術學科之中,以點帶面地來開展藝術教學活動,使學生可以學習到包括節奏、色彩、結構等各個藝術要素。比如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結合文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音樂片段,從其中音樂、舞蹈、文學、影視等角度來分析同一意境的不同表達方式,從而可以更深層的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意義。綜合的手段還可以通過綜合多個藝術類學科來表現一個主題的方式來實現,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將多門藝術學科進行有層次的、自然的融合。例如,可以選定西北民間的藝術形式花兒會為主題,讓學生綜合運用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進行表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深的了解其中的人文內涵,也能更好地掌握并靈活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作。
2、運用好綜合藝術性教育的綜合藝術
藝術的形式有很多種,包括音樂劇、舞蹈劇、歌劇、戲曲、影視劇等,這些藝術形式大多綜合運用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多種藝術手段,通過一定的整合、編排、構建,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多層次、立體、動態的綜合藝術作品,既使視聽結合,也綜合了多種藝術體驗,讓外在的表現形式(人物、舞臺、服飾等)與內在的文化內涵(歷史文化、美學思想、社會生活等)得到完美融合。例如,唐樂舞《霓裳羽衣舞》,綜合了詩歌、音樂和舞蹈的表現形式,從中既可以直觀感受唐朝的歌舞音樂,也能通過劇情、服飾、詩歌等元素了解當時的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等發展情況。
四、結束語
綜合性藝術教育是兼具了認知、審美、創造、情感、文化的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使藝術教育可以更生動、有趣,也使大學生可以更完整、全面的了解藝術的內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作者:劉卉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瓊.綜合性藝術教育的理念探討與實踐交流——首屆全國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教學成果展演及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2(4):64-65
[2]李小平.淺析高校綜合性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J].藝術科技.2014(11):232-232
[3]晁潔.談藝術教育的綜合性[J].新課程:教研版.2011(7)
[4]胡曦.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革路徑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5(18)
[5]李長伍.對高校藝術教育現狀與發展的若干思考[J].藝術教育.2015(05)
[6]魏軍敏.高校藝術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大舞臺.2014(03)
第二篇:高校藝術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塑造
通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信息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傳播著,在受到大量信息的沖擊之后,人們顯然不會再像前人那般靜心思考揣摩、反復推敲問題。社會文明仿佛已經進入到了“快餐時代”。當代大學生在這樣快節奏的環境下成長,很難以平穩沉靜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業與人生。并且在大學生人格教育方面,傳統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已經不足以達到理想效果,應當努力探索新的教育途徑與模式。因此,在高校大力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實現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列舉西方與中國古典時期藝術大師創作作品的案例來詳細解釋如何通過藝術教育來塑造學生的人格。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一)波提切利
文藝復興時期從來不缺乏大師,學者和藝術家們一生都埋首沉浸在藝術、科學、哲學的探索中。偉大的作品遺留之多,以至于像弗洛倫薩這樣的城市藝術珍品隨處可見。除了耳熟能詳的“文藝三杰”以外,波提切利也是一位不容忽視的藝術大師。桑德羅.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藝術中心弗洛倫薩畫派的著名畫家,他的代表作《春》影響深遠。波提切利的作品影響之大,得益于他多方面的努力。在創作《春》的過程中,波提切利用了一年時間來準備。這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畫中九位人物依次排開,從左到右分別是商業之神或者稱雄辯之神的赫爾墨斯,美惠三女神,美神維納斯,森林女神或稱春之女神普利瑪薇拉,花神芙羅拉和西風之神塞弗羅斯,人物近乎真人大小。從技術方面,《春》是繪畫技術上的一大勝利。波提切利用其獨特的坦培拉繪畫技法將畫中人物衣裳布料描繪的極其精細,極具感官美感的人體和挑戰性頗高的構圖,濃厚的情緒和輕盈筆觸的結合,堪稱文藝復興時期的罕見之作。除了繪畫技法與感性層面,《春》也有它知性的一面。在主題方面,波提切利突破了當時普遍流行的基督宗教題材,在畫面中引入了前衛的新柏拉圖主義思想。這種大膽的嘗試也是《春》能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波提切利對于畫面細節的嚴謹探究。《春》中有數量、種類繁多的花,畫面中大概有好幾百種不同的植物,某些植物的品種引起植物學家們的激烈辯論。波提切利對于單朵植物花卉的描繪精準無比,以至于我們能準確的辨認出花的品種與出處。并且畫中的花朵不僅只有裝飾作用,每種植物都有其象征意義。在文藝復興時期,石頭、動物、幾何圖形、植物都具有意義。因為《春》的主題要是對于愛的表達,因此波提切利使用了大量的代表著愛與婚姻的植物。普利瑪薇拉的發髻、婚紗和花束中都有草莓,草莓代表誘惑。因為草莓沒有核,而且滋味甜美。她的手中拿著象征新娘的康乃馨。畫中其他與婚姻有關的花,包括風信子、玫瑰,和芙羅拉口中吐出的長春花。好萊塢導演彼得.波丹諾維茲在欣賞《春》時,震撼不已,隨后拍攝了同名短片。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的三位年輕畫家———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和威廉.霍爾曼.亨特從《春》的憂郁氣質中得到了靈感,逐漸形成了與學院派對立的前衛畫風。
(二)烏切洛
在弗洛倫薩畫派當中重要的畫家還有透視學的創始人之一奧洛.烏切洛(PaoloUccello,1397-1475)。烏切洛是一個透視學癡迷者,這使他的繪畫非常有秩序感,即使是戰爭題材也絲毫不凌亂,他非常享受在畫畫時每一個物體都嚴格運用透視學原理來處理的過程,可以說烏切洛是文藝復興時期透視原理運用最精準的畫家。《圣羅馬諾之戰》是烏切洛的傳世之作。1432年弗洛倫薩軍隊在小村羅馬諾附近與錫耶納和米蘭軍隊狹路相逢,這件作品向觀眾顯現了整個戰斗的經過。這幅畫作清楚的讓觀眾感受到了戰爭激烈碰撞的力度,不僅生動鮮活的顯現了戰爭場面,在繪畫技巧方面也走在了最前端。我們在觀看這幅作品時,迷人的不只是畫作的筆法、技巧,其背后的理論也讓人嘖嘖稱奇。在3世紀初期,透視法風靡整個意大利,許多藝術家沉迷其中。烏切洛青年時期學習藝術的時機很好,當時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即將出現巨大變革。中世紀宗教意味濃厚的藝術品,平板、缺乏深度,它們將被新的藝術作品所取代。這一時期的藝術運動的關鍵,是菲利波.布魯捏內斯基發現的線性透視原理。烏切洛的《圣羅馬諾之戰》使用并發展了這項原理,他歸納出來近大遠小的規律。烏切洛在創作時盡全力記錄了這場戰役,但他也巧妙的將這場戰役幻化成一件美麗的藝術品。他顯示了繪畫技巧可與自然相輔相成,畫中盔甲的細節令人驚嘆。為了重現戰場,他很可能參考了作戰手冊和目擊證人的證詞。創造力殘酷、精確的細節。畫中每一個元素都很完整,每個細節都環環相扣。研究專家推測烏切洛可能在好幾個月里花了700-1000小時作畫。烏切洛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透視法原理套用在混亂的場景上。他使用了繁密的透視網格,精確的計算出不同遠近物體的大小。在一般情況下,透視網格會在上色后被覆蓋,但散落在地上的武器有秩序的擺放成網格狀,多少留給我們一些蛛絲馬跡。烏切洛沉迷于透視科學,在創作前會做很多透視法的實驗,鉆研直至每個微小細節。如《圣羅馬諾之戰》中戰士所帶的一種小圓帽就由數以百計的交錯幾何形組成。
二、我國宋代時期藝術
宋代繪畫是繼唐代之后,中國繪畫歷史上又一高峰。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堪稱國畫藝術的古典時代。宋代繪畫的興盛,得益于幾個方面:首先,皇家畫院的創立。自五代以來,宮廷畫派成為傳統畫藝術的主流,延至北宋,成立了專門的畫院,畫風精致嚴謹。其次,地方畫學的興辦。除了宮廷畫院,地方上也出現了作坊式的學畫機構,內容相對豐富,畫風也更加隨意。第三,文人士大夫繪畫的興起。文人士大夫是宋代文化的精神支持,他們平時喜好丹青水墨,借書畫抒發胸中之意氣,他們的精神影響著繪畫的形式。這一時期的繪畫特點是對“真”與“搜妙創真”的追求,畫面相較于唐代沒有了富麗堂皇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古樸精致的畫面效果。
(一)范寬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尤善畫山水。他的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圖》、《關山雪渡圖》、《萬里江山圖》等。中國傳統繪畫講究“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其中“傳移模寫”指的是臨摹前人之作品。文人、畫家喜好在書房模仿前人之作品,因而大多畫作均是師法前人。而在范寬的繪畫思想中,他主張師法自然,鼓勵畫家要不畏艱辛,走進自然山川,去觀察和體驗不同氣候不同環境下自然山水的形態上的變化。將這些變化與特征記錄下來,根據自身的體驗和感觸對眼前所見之山水進行再創作,創作出與前人不同的景色,突破前人之畫法。所謂,“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指的就是范寬的繪畫理論思想。
(二)郭熙
郭熙,字淳夫,是北宋著名的畫家與繪畫理論家。與北宋時期其他畫家不同的是,郭熙的畫更注重意境與取景,畫面中樹林溪水、山水樓閣的布置頗有講究、富有新意。正是他畫面的精巧設計,使得他的畫受到當時的士大夫名流的青睞。郭熙的成就不僅體現在繪畫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理論方面的,代表著作有《林泉高致》。《林泉高致》代表著郭熙的繪畫主張,他認為繪畫不能只單純的追求對自然景觀的模仿,相較于“真”,意境的表達更為重要,山水畫要表現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過山水畫欣賞能“不下堂筵,坐窮泉壑”,滿足他們“泉石嘯傲”的精神追求。
(三)趙佶
宋徽宗趙佶,他在藝術上以花鳥畫成就最高,留下了大量的精美花鳥畫作品。他的花鳥畫,以極其嚴謹的創作態度,既從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對象的生長規律,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據傳在宣和殿前面種植了荔枝,荔枝結果之時,有孔雀飛落荔枝樹下,徽宗趕緊召集畫院的畫師們,讓他們畫孔雀。眾畫師都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畫得色彩絢麗,但孔雀攀登藤墩的動態,都是畫得先抬起右腳。宋徽宗說:“沒有畫好啊!”眾畫師感到驚愕而又不知緣故。過了幾天,宋徽宗再叫眾畫師來問他們,仍然不知如何答對。宋徽宗就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畫師們驚駭而佩服。
三、高校藝術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塑造
高校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與理解能力。“美”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藝術教育能夠激發高校學生的藝術靈感與藝術潛能,能夠培養他們對“美”的追求。藝術是通往人內在心靈和精神世界的橋梁,它是一種感性的趨向,它能使人的感性世界更加豐富,使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
(一)藝術教育可以培養正確的審美認知能力和審美情感
藝術能夠喚起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追求。二次大戰期間,意大利小鎮圣墓鎮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翁布里亞畫派代表畫家皮耶羅.弗朗切斯卡的畫作《基督復活》平息了一場戰爭拯救了這座小鎮和眾多鎮民的性命。一幅畫如何沉寂了戰爭的槍聲?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麗新世界》的作者作家赫胥黎曾經到過圣墓鎮參觀了《基督復活》。他在書中寫道“它光滑燦爛的矗立在我們眼前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畫作”。他詞藻華麗的陳述對這幅畫和周圍的人產生了莫大的影響。1944年,聯盟軍一路掃蕩意大利直逼德軍占領的圣墓鎮,在那里,一名年輕的英國陸軍軍官的抗命之舉讓他成為地方上的英雄,他叫安東尼.克拉克。1944年9月,安東尼和他所屬的炮兵連執行力上級下達的命令,開始炮轟圣墓鎮。剛開始安東尼一直感到隱隱的不安,后來他終于想到了他在戰前看過一本書,書上提到圣墓鎮上藏著世界上最偉大的畫作———《基督復活》。安東尼馬上下達命令停止炮轟。事后意大利游擊隊隊員告訴安東尼,他們在炮轟時德軍早已經撤出圣墓鎮,正是他的舉動拯救了鎮上的居民。他的舉動可以說是個藝術拯救人類并反之亦然的特例。這個非凡的例子表明有些力量比戰爭還要強大。藝術的力量,美的力量強過戰爭與仇恨。
(二)藝術教育促進學生意志心理的完善
正如前面所列舉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和我國宋代時期的藝術大師,他們的創作歷程的嚴謹,不厭繁瑣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折服。為了探索和完成一個微小的細節,他們不惜查遍經卷、訪遍山嶺。反觀當代藝術,藝術品如商品般“過季”就得淘汰,這個時代已經無法留下經典。我們只能仰望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作品。當我們感到靈感枯竭時,回頭看看這些作品,總是能提供給我們智慧和力量。因為它們凝聚著創作者的時間和生命在其中。17世紀荷蘭現實主義畫家倫勃朗突破僵硬呆板的肖像畫模式,以戲劇場景的形式獨出心裁的創作了杰作《夜巡》,卻因為當時的荷蘭資產階級只能欣賞淺薄、庸俗的東西而飽受非議,甚至被告上法庭。雖然日后倫勃朗生活貧困潦倒,但是他卻不向金錢和名貴低頭,一直堅持恪守著自己的創作原則。
(三)藝術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國傳統繪畫中除了繪畫技巧外還體現著一種民族精神。中國畫重人品,重修養,并且重節操。北宋以后繪畫中對于品德的表現更加明顯,文人如黃庭堅、蘇東坡、沈括等,都主張畫上人品的表現。黃庭堅論李公麟的畫,有“畫格與文章同一關紐”之語,蘇東坡畫竹不畫節。這種重人品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繪畫,所以有人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南宋畫家馬遠素有“馬一角”的稱號,因為他總是畫景物的一角,這也影射著他感嘆南宋國土的殘山剩水之貌。元代時期繪畫藝術蕭條,當時的畫家極少畫艷麗的色彩畫。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在對異族統治的抗議,所謂“蕭疏淡泊,寄托遙深”。又如倪瓚,他畫竹不過是抒胸中之意氣,“逸筆草草”而已。他畫上很少畫人,據說只有兩三張畫有過人物。他為什么不畫人物?明代的元卓林替他回答了:“不言世上無人物,眼底無人欲畫難。”可見中國畫上文人墨客們借筆墨來抒發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作者:章暄晗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參考文獻:
[1]傅抱石,山谷編著.《傅抱石談中國畫》.中國青年出版社.
[2]朱明艷.《兩宋院體花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
[3]楊銀巧.《試析宋徽宗花鳥畫藝術的獨特性和對后代的影響力》.青年文學家.
第三篇: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探討
大學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切實加強藝術教育,全面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藝術活動,培養大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對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地方院校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藝術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
(一)改變當前學生藝術素養偏低的現狀
調查表明,地方院校學生中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沒有接受過規范的藝術教育,藝術素養偏低、藝術鑒賞能力偏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沒有健全的渠道和系統培訓,使學生對藝術的認識有所偏頗。因此,普遍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是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基礎任務。
(二)改變當前學校藝術教育褊狹的局面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開展了公共藝術教育,但仍存在藝術教育較為狹隘的狀況。一是藝術教育類別不全,重視音樂、美術,但對其他藝術形式重視不夠;二是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但更偏重于對有藝術專長的學生的培養;三是重視校內教育,缺乏與社會的有效連接。因此,統籌協調校內外各種資源,積極實行綜合性、全面性的藝術教育,積極開展更廣平臺、更多層次的實踐,是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
(三)改變當前藝術教育綜合功能偏弱的情形
目前,在藝術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較大范圍存在重視藝術的技藝性、相對忽視藝術教育的綜合性功能的問題。藝術教育是一項綜合化的教育,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提高審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夠啟迪智慧,增強學生創新能力;能夠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二、地方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健全“兩化”的公共藝術教育體制
1.系統化的政策建設。開展公共藝術教育,需要建立系統化的政策。從建立《公共藝術教育規程》著手,制定《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實施辦法》《社團活動管理辦法》《學校藝術活動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性文件,系統化政策制定將為藝術教育構建新的機制和平臺。
2.全員化的機構建設。建立學校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黨委和行政部門與相關藝術類二級院系負責,同時邀請地方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組成領導機構,統籌協調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同時,在二級院系建立二級院系藝術教育領導小組。
(二)建立多層次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
1.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藝術基礎教育。第一,建立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全面開設“音樂基礎”“美術欣賞”等必修課程,開設“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等選修課程,通過網上網下教學、線上線下互動相結合的方式,真正實現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解決學生藝術基本知識問題。第二,實施藝術教育志愿服務活動。將藝術專業學生組成服務隊,配屬學校各班級,擔任小先生,指導班級藝術活動,助推全校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第三,組織實施校內藝術實踐活動。開展班級、學院、學校三級藝術活動。舉辦校園大學生藝術展演,引導院系、班級開展大眾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形成全校人人參與藝術活動的局面。
2.面向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開展藝術提升培訓。第一,以第二課堂為載體,完善藝術活動課程體系。用課程理念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藝術類活動,以課程的形式,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方案,讓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選修課程,完成相應的學分,提升藝術培養的質量。第二,以社團為平臺,建立藝術實踐體系。設立各類藝術社團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邀請藝術類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定期舉行演出,通過實踐鍛煉提高藝術實踐能力。第三,以活動為陣地,搭建藝術展演平臺。開展各類校級藝術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藝術水平,打造校園藝術文化品牌活動,通過活動鍛煉一大批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
3.面向藝術尖子生,開展專項藝術培養。第一,創新師資力量的儲備方式。探索“自主+外聘”的師資引入模式。在學校內部專業師資配備的基礎上,引進社會藝術團體優秀演員、中小學優秀藝術師資、民間藝人等進入校園擔任藝術指導老師。第二,改革傳統的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模式。建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師生教學、技能傳授的師徒訓練、共同演繹的陪練教學等多種模式,提高學生的藝術實用性,增強技能性。建立以賽促訓的訓練模式。以參加全國各類高水平藝術展演為目標,組建高水平藝術團,積極開展日常訓練。同時,集中力量,突出亮點,加強原創項目的開發,將原創特色與高水平演出相結合。第三,探索校地企藝術合作新模式。探索建立與文化企業、地方政府三方合作模式,成立藝術團體,開展藝術活動,建立穩固的校外藝術實踐平臺,參與地方大型演出等,通過開展各類藝術活動,提高藝術表演能力和促進地方藝術文化建設。
(三)構建“三結合”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
1.藝術教育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增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藝術創作,弘揚時代主旋律,讓學生在演出中感知美、體會美,讓學生在觀賞中欣賞美、向往美,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讓學生向上、向善、向美,使藝術教育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
2.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充分滿足各類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客觀需求。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藝術院校調研時提出“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建立“三個面向”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讓不同基礎、不同條件的學生都有享受藝術教育的機會,不僅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更是履行大學藝術教育的重要使命。3.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相結合,促進地方文化藝術建設。在堅持開放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應該確立“請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思路,明確“創作以智力引入為主,提高以藝術實踐為本”的藝術教育策略,加強藝術實踐環節,努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增強藝術教育的活力。一是堅持“請進來”,以智力求支持。根據地方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在師資培養、項目創作、水平提升等方面要積極牽線搭橋與省、市地方相關單位進行全方位的合作。開展藝術進校園、藝術大講堂活動讓學生受到感染,陶冶情操,增長見識。二是堅持“走出去”,以開放求活力。制訂藝術教育教師進修計劃,安排教師進修,組織教師校外采風,鼓勵教師創作。重視并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市大學生藝術展演等重要賽事,增強自信心,積累藝術實踐經驗,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三、結語
在當前大環境下,全面開展“美”的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對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地方高校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前提,立足當前藝術教育功能偏弱、局面褊狹、學生素養偏低的現狀,重點關注藝術教育的突破與創新。同時,藝術教育要在國家人文精神和文化傳承的引領下,緊緊圍繞公共藝術教育體制,狠抓建設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強化創新公共藝術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兩化”“三結合”“多層次”,發現公共藝術教育“美”的力量,培養大學生“美”的能力,為高校的文化教育發展添磚加瓦。
作者:南麒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彭巧胤.高校“1234”藝術教育新格局的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2(30).
[2]李同果.略論地方高校藝術素質課程的構建[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4).
[3]張科.淺談藝術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32).學科教育
第四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
摘要: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當中,公共藝術教育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開發著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在提升著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提升自已的藝術鑒賞水平和藝術文化素養,進行德智體美勞的全方面發展。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我國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礎條件。本文以公共藝術教育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意義為導向,圍繞如何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方法措施展開研究與討論。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如果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綜合實力的提升,就必須提高人力資源的重視程度。所以,在當今的高校教育模式下,我們需要將科學理論和藝術相結合,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需要不斷的更新自身的教學水平,高度重視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內容,讓學生在收獲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提升自我的藝術修養,也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創新人才;藝術教育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
公共藝術教育的含義是指,在非藝術專業類的高校中開展的一種專業藝術教育活動。它促進著學生全面發展,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公共藝術教育最早是在德國開始進行的教學體制,后來遍布于世界各地。在1868年,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就開設了斯萊德講座教席,相比于歐美國家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還處于上升發展階段。所以我們更需要積極進行公共藝術教育,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靈感。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所起的作用
1、有效促使創新思維能力發展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重要基礎就是培養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藝術本身是具有抽象性和多樣性的,在藝術的鑒賞中,我們是需要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以及五項感觀的體驗,公共藝術教育活動,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依靠對藝術的認知,進行思維發散,從而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發展。
2、有助于創作靈感的激發
創作能力的來源是靈感的激發,除課堂知識外,主要還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來源于我們對藝術的感悟,我們必須身臨其境,體悟藝術帶給我們的真善美,從中找到靈感。顯而易見,公共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著學生的創作靈感,進一步促進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3、有助于學生獨立個性培養
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往往只注重了共性培養,忽略甚至磨滅了個性。公共藝術的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每個人對藝術的鑒賞、對藝術的想法都不一樣,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4、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是培養學生追求真相、實事求是的理論學習,而藝術是利用創新思維模式激發人們潛在的意識。公共藝術教育針對的人群是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所以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審美和鑒賞能力,利用不同的藝術作品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藝術內涵,引發學生對生活和自身的反思,完善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在藝術中體會真善美,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情況下,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們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方面的發展。
三、如何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1、提高重視程度,建立公共藝術教育部門
雖然目前教育部門多次頒布關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文件和規定,但是由于學生專業課程占據的時間較多,對于藝術類的選課就無法重視,導致藝術教育的程度有所降低。因此,我們需要將藝術教育融入到整個課程的體系內,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另外,學校應該給予經費以及人員的支持,有效的開展藝術教學活動和課程,使藝術教育和科學教育相結合。
2、加強師資力量的優化,提高教學能力
開展藝術教育的前提是擁有專業的教學團隊,為了保證高校藝術教育能夠正常的運行,我們必須要加強教師的能力培養,不斷的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調動他們對工作的熱忱度。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聘請專業的藝術教師擔任講師,補充校內的師資力量,提高藝術教育的整體水平。
3、營造校園公共藝術環境
以學院人文積淀為背景,以系統環境觀、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環境科學為理論框架,對公共藝術環境的主要層面如獨立學院規劃、建筑景觀、環境色彩及公共藝術作品納入到空間系統中,協同打造集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和諧場所,提高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營造校園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提高綜合競爭力、凝聚力,并對周邊社區乃至更大區域產生輻射功能和推動作用。
4、完善教育體系,優化教育資源
將公共藝術觀念融合到藝術課程中,完善“三個平臺”的搭建,一是以課程教學為主體的教學平臺,二是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主體的實踐展、演平臺,三是以激勵學生創、編、導、展、演作為目標的學科競賽創新平臺。通過對藝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分析,系統性、多維度闡述藝術課程對校園公共藝術空間塑造的重要作用。研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形成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體制,加強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公共教育理論課程和實踐公共教育結合的教學模式。組建校內藝術社團,利用社團進行藝術教育,派遣專業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可以有計劃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藝術主題活動,讓學生們的才能有展現的平臺。
四、結語
人才的競爭是當今我國社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如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基礎是培養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而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具備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條件。在當今高校的教育模式下,我們需要將科學教育和文化藝術教育進行結合,認真對待上述問題,完善教學設施、注重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加強藝術活動和課程的建設,注重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作用,讓學生在接受科學教育的同時,也不斷發散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正常開展。
作者:巫麗紅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柏志華.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5,(13):224
[2]和祎鳴.淺析公共藝術教育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3,(7):73-74
[3]周勇.淺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J].音樂時空,2013,(14):113-113,111
- 上一篇: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探討
- 下一篇:高職藝術教育發展問題與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