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藝術教育給素質教育帶來影響

時間:2022-02-16 09:02:00

導語:詩歌藝術教育給素質教育帶來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歌藝術教育給素質教育帶來影響

詩歌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有人稱之為“文學藝術中的皇冠”,是比較獨特的、高雅的語言藝術和情感藝術。在優秀詩歌作品的學習、鑒賞和詩歌創作中,可以讓人陶冶情操、鍛煉寫作、開發發散性思維,從而在提高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組織社團活動能力以及進行社會調查和采風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和學生,如果有了這方面的文學素養,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詩歌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這種創造,能使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開闊視野,增強想象力,容易產生出創造性成果或獨特而新穎的思想火花。想象,是詩歌藝術騰飛的翅膀,我們讀詩、寫詩,都離不開想象。這與生產土的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時的想象有相通之處。因此,有專家認為:科技與藝術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詩歌藝術對語言的表達和鍛煉有著獨特的要求,即采用形象化語言,講究意象和意境的創造。詩歌是眾多文學藝術中文字最少、語言最精煉、時空跨度最大、觸及人們心靈最形象迅速、最自由靈活的文學形式。詩歌語言本身帶有藝術性,也就有了生動性。論情感,有抒情性;論力量,有號召性;論節奏與音韻,有音樂感;論結構,有建筑性;論表現,可明朗或朦朧;論傳播,有廣泛性;論時效,有長期性。人們在口頭、書面乃至影視、網絡通過詩歌表達思想情感,其效果比起干巴巴的說教,模式化乃至假大空的報告與文章,可謂天壤之別。

詩歌藝術的魅力并不亞于其它形式的藝術,且與眾多藝術和非藝術領域有著密切的聯系。諸如與同屬文學范疇的小說、散文、雜文,與影視、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書法、攝影、建筑、廣告、時裝、哲學、宗教都有姻緣,都可融匯貫通。只要注人詩的成份,或取其詩的營養,都可能使手中的作品熠熠生輝。有一定形象思維能力的人,隨時都可從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中捕捉到詩意,從而起到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

詩歌藝術教育在現行教育教學中的淡化是顯而易見的。窺一斑見個豹地反映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長期冷峻的對峙。詩歌多年來在教材選用卜所占比例很小,學生大考小考都難考詩歌,即或試題中出現一點基本常識,也僅僅是點綴。詩歌藝術教育很難在教學中有立足之地。是詩歌藝術的難度使教師望而生畏,還是教材編寫者本來就不當一回事呢?是人們只用”平常人”眼光對待詩歌,還是用偏執而猜隘的政治標尺來衡量詩人及其作品呢?

詩歌藝術的發展,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良機。縱觀中國歷史,凡遇國盛民倡時期,詩歌都有一個飛躍與發展。即或國家遇到災難,詩歌如冬天的草木,冰雪下也要孕育一個新的春大。“”期間,“天安門詩歌”的出現就是例子。更何況,在新中ly]誕生后,中國詩歌在國家領導人的鼓勵下,己經或正在廣泛而深遠地影響廣大詩歌愛好者—中國革命的人民領袖,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都有詩集或詩文集問世;主席參加聆聽“中華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并發表了兩首絕句,也為詩歌藝術發展伸出熱情之手。河南“中國詩歌林”和湖南“中國常德詩墻”的誕生,《全唐詩》、《個宋詞》最完整的新問世,《詩學大辭典》的出版發行,個國各地詩歌社團組織的誕生與發展,中外詩歌藝術頻繁的交流,中學語文新教材突出審美性、情感性以及閱讀內容的充實和篇幅的增強,都為詩歌藝術教育鋪展了廣闊的天地。

總而言之,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分支(或門類),詩歌藝術與其它藝術教育一樣,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詩歌,應該理直氣壯地進人學校課堂,進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備課本。豐富多采的詩歌營養雖然不能當飯吃當衣穿,但它感染心靈、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能力,春雨般“細無聲”潛移默化的精神作用是無價的!詩歌提高人的素質所起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存在于世間。素質教育是多方面的。如果說素質教育的開展是千帆競發的壯闊場面,而詩歌藝術教育,則是千帆中最具亮色的紅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