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形式

時間:2022-03-22 03:53:00

導語:教學活動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活動形式

一、集體活動

1、集體活動的特點

集體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帶領下,全班孩子一起進行的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活動。集體活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兒童獲得某些知識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盡可能促進所有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發(fā)展。幼兒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學會傾聽,同時也要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要學會遵守班級規(guī)則,學會適當地約束自己,這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很有幫助。集體活動的缺點也在于此,那就是在同一時間,全班孩子以同樣的速度學習同樣的內容,教師難以關注幼兒的個性和差異。

2、集體活動的指導要點

集體活動常常被看作是灌輸式的教學,實際上是對集體活動的曲解。集體活動也可以采用啟發(fā)、誘導、讓幼兒主動嘗試等教學方法,那么如何組織好集體教育活動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

1)確定活動的重點、難點及目標。如果教師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確定好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在具體實施中就會游刃有余,較好地達到目標。

2)確定活動材料的性質、材料多少、材料何時出示。這些看似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也能影響活動的效果。

3)確定教學活動形式,確定幼兒座位的擺放,是圍成半圓還是讓幼兒坐在桌邊,或坐在地板上。這些措施會影響幼兒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

4)確定教學策略。教師要針對不同性質的活動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語提示、提供材料、幼兒操作、幼兒游戲、言語強化等。

其次,要深入研究“學”。

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讓幼兒學習,也就是“學法”。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研究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中的“學法”就是研究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

1)分析學習內容的特點。一般來說,學習內容可以分為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動作,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一學科領域內容可能涵蓋多個學習內容,或認知與情感相結合,或認知與動作相結合,教師在組織教學前,要充分分析學習內容的特點,制定恰當的教學方法。

2)分析、了解幼兒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存在兒童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學習會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注意:

①注意某些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特別是數學,因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從教學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

②新知識必須適合幼兒的學習能力,適應幼兒原有的認識結構。

③預知幼兒學習新知識將可能面臨的困難,可能提出的問題,并進行準備。

④針對幼兒的不同發(fā)展水平,準備難易不同的問題、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3)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年齡越小的兒童,越需要通過自我發(fā)展的活動學習概念,需要將感覺、運動系統(tǒng)和直接經驗融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體形象的范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幼兒還是有細微的差別,應在教育活動中逐漸增加抽象、概括的學習內容。

4)分析、了解影響幼兒學習的各種內在因素,采取各種手段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內在動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鼓勵、表揚的話,有趣的活動內容,一朵獎勵的小紅花,取得成功的自豪感,這些都可能成為影響幼兒學習的內在因素。

第三,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活動的內容,是教育活動的中介。教材必須適合幼兒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教什么內容,程度深淺,要符合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和生活經驗,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兒產生同化或順應活動,使幼兒擴大原有知識結構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1)分析教材、修改教材。不唯專家、不唯教材,對每個教材中的活動設計都根據本班情況進行修改。

2)將新的教育觀、兒童觀融入教材中。

3)從幼兒生活、經驗中尋找教材。幼兒教育不像中、小學教育那么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因此教師可以不受教科書的束縛。隨著社會生活和季節(jié)的變化,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幼兒感興趣的、有助于幼兒主動探索的、蘊含豐富教育價值的“教材”。

3、集體活動的運用

有些許多教育內容是適于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首先,健康領域的有關的安全、衛(wèi)生等常識;社會領域中有關社會的觀念、行為規(guī)范、活動的規(guī)則,必需的社會知識或概念;某些技能的傳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類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如古代的詩歌、童話等。其次,幼兒都感興趣的內容,或不需要幼兒探索、個別化學習的內容,如講故事,學唱歌曲、體育游戲等均可以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當然,這些內容也可以以小組、個別活動等形式進行,只是效益不如集體活動。

二、小組活動

1、小組活動的特點:

小組活動是指將一個班級分為兩組或三組,每組由教師帶領開展不同內容的活動,活動結束后,各小組再交換。分組教學能夠解決班級學生人數過多的情況,使教師能更好地關注每個孩子,事實上小組活動只是小型化的集體活動。

2、小組活動的指導要點:小組教學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一樣,要注意“教法”、“學法”、“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空間上要避免相互影響。兩個小組要安排在不同的區(qū)域,如一組在教室,另一組在臥室,或者一組在教室,另一組在美術活動室或電腦活動室等。

其次,如果小組活動是要交換的,兩小組活動的內容要避免重復,既兩組內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組是認識“蝴蝶”,了解蝴蝶的特征和習性,另一組是手工制作蝴蝶,事實上,第二組活動的開展要有第一組活動的基礎,教師會在指導幼兒制作時就引導他們了解蝴蝶的特征,但在交換小組后,這一組還要進行認識活動,對這組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是重復的,學習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缺少挑戰(zhàn)性和新穎性。

第三,確保小組活動的正常交換,使每個孩子能獲得同等的學習機會,

3、小組活動的運用。

小組活動主要有三種運用。第一種是分成兩組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適合分組,這類小組活動也可以在活動區(qū)中進行,如一組是計算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在益智區(qū)進行活動,一組是語言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在語言區(qū)進行活動。

第二種方式是集體活動之后的分組,如數學活動“10的加減”,教師先進行集體示范講解,引導幼兒了解分合,然后根據孩子的不同水平,設置3~4組不同的操作內容,幼兒分組操作。又如,手工活動“美麗的瓶子”,教師先引導孩子欣賞各種美麗的花瓶,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作的欲望,然后讓幼兒自選操作的內容,有印染花瓶,有用顏料裝飾廢舊瓶子,有用紙漿制作花瓶等不同內容。

第三種方式,是幼兒分組到功能室的教學活動,由于空間和指導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動需要分組進行,如在同一個時間段,一個班的孩子可以分成兩組,一組美術活動室,進行美術活動,一組在科學發(fā)現室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實驗;或者一組在教室活動,一組在某個功能室活動。教學內容放在功能室進行能夠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條件,節(jié)省教師準備材料的時間,由于空間大,更有利于幼兒活動。而有些在功能室進行的幼兒自選活動,則屬于游戲活動。

三、區(qū)域活動

1、區(qū)域活動的特點:

區(qū)域活動又稱區(qū)角活動,指幼兒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的學習性區(qū)角中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本文中所指的區(qū)域活動是介于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性游戲活動之間的,呈半開放、半松散的特點,是一種學習性的“區(qū)域活動”,是狹義的“區(qū)域活動”。現在,許多幼兒園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主題在活動區(qū)中投放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在活動區(qū)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每個區(qū)域教師都有設定的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孩子在這種“區(qū)域”中活動,能夠自主選擇區(qū)域和活動的內容,自己主動運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子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都要達到預定的目標。

在目前幼兒園實踐中,還有一種類似“區(qū)域活動”的“區(qū)域教學”,名稱雖相似,但內涵卻不相同。區(qū)域教學實質上是在區(qū)域中實施的小組教學,教師的計劃性、目的性強,教師對活動的操控占主導地位,而區(qū)域活動中教師主要通過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達到活動的目的。同樣是語言區(qū),如果是區(qū)域教學,教師在會語言區(qū)給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