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下的學前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30 04:28:12

導語:教學改革下的學前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改革下的學前教育論文

一、存在問題

(一)目標定位不準確,課時設置不夠合理我校從2011年開設學前教育專業,每個年級設兩個班,每個班約50人,除第一屆有部分學生高考前學習過音樂知識(即“音樂高考生”)外,其他都是普通考生,沒有音樂基礎,而該專業把樂理和視唱練耳整合成一門課,采用大班授課方式,每周兩個課時,11級、12級開設了三個學期,13級、14級都只開兩個學期,并且把該課程定為選修課,只作考查科目,某種意義上說,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符。

(二)教材建設落后,課程資源匱乏目前,我校該課程的教材都由任課教師選擇,確定好后上報學校教材科統一征訂,由于11級、12級在分校區分別學習了兩年和一年,因此,他們的教材和13、14級的教材不同,分校區使用的教材是適合音樂專業學生使用的“音樂院校系列教材”,包括《樂理》教材一本,《視唱練耳》教材兩本(上、下冊),這對于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很大,教材的選擇不符合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且除了“老三件(”一本教科書一臺鋼琴一位老師)外沒有任何配套的教學軟件或教學光盤,這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要求,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自信心除2011級個別學生外,我校目前的學前專業學生沒有任何音樂基礎,而所有的音樂類課程(樂理、視唱練耳、聲樂、鋼琴、舞蹈)都在第一學期開設,學生們一下子面對這么多的專業技能類課程,喜憂參半,能學習這么多的技能知識固然是好事,但對于從未接觸過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如何安排時間學習?如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些問題都令他們很茫然很無助,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出現了畏難、不自信的心理,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不敢開口唱、不敢動手練,嚴重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筆者認為要提高樂理、視唱、練耳的教學效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二、課程目標要與人才培養目標一致

我校學前專業培養目標是這樣描述的:“培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綜合素質優良具有較強教育實踐能力和發展潛力,富有創新精神,安心服務學前教育工作的實踐型、研究型相結合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顯然,新時期的學前專業課程要充分適應市場需要,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要從學生實際水平考慮,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實現教、學、用三位一體。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是學生形成彈、唱、跳等基本技能的理論前提和專業基礎。因此,課程目標不應像音樂專業那樣追求難度和深度,而應突出職業性、基礎性和應用性。筆者認為,對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樂理視唱練耳》課應定義為專業必修課,開設兩年4個學期,每學期都要進行理論部分的閉卷考試和專業部分的實踐考試。系統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知識,要以節奏訓練和兒童歌曲簡譜、五線譜視唱為主,以適應未來的工作要求。通過節奏、音準、視唱等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兩升兩降調號的視唱曲目,并能靈活運用到聲樂、器樂、鋼琴等課程的學習中。

三、合理選用教材

目前,我校13、14級學前專業使用的是“學前專業音樂教育系列教材”,一本教材有樂理、視唱、練耳三部分內容,本教材的編寫突出學前教育的專業特點,如:視唱部分除了有傳統的西洋大小調式、民族調式的視唱曲目外,還選編了大量的少兒歌曲,并且有五線譜和簡譜;練耳部分則結合學前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節奏訓練”、“旋律音程與旋律訓練”、“和聲音程與和弦訓練”等基礎知識的介紹。這符合了學前專業在視唱練耳唱準、唱穩的基礎上,不必過于追求聽、唱的難度,而要注意所涉及不同的音樂語言特點、不同音樂流派的廣度的課程目標。

四、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樹立學習自信心

俄國大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以自身豐富的學識和高尚的師德來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學前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很好,而且都很好學上進,他們都很想把這門課學好,只是對學科太陌生出現了不自信和畏難的心理,而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概念,認識學科重要性。視唱練耳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技能類課程,對于毫無基礎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開口唱、動手做,通過多唱多練來建立良好的音階音程概念,熟練掌握基本的音樂節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內容安排上要由淺入深。筆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旋律和熟悉的兒歌,編撰了一本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視唱補充曲目》,在學習之初主要讓學生唱選編的這些視唱曲目,這樣做的目的是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開口唱。另外,節奏的訓練要貫穿始終,每節課都安排時間專門進行雙手節奏訓練,到后期就手腳并用。使學生在節奏訓練過程中體會到學科的趣味性,慢慢地學生就對學習充滿興趣。總之,教師除了上好課還要經常鼓勵學生,教會他們學習方法,課后多指導練習和實踐,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

五、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提高教學效果

(一)多用練習法加強基礎訓練。學生沒有音階音準概念,甚至很多學生“五音不全”,在第一節課上,我先讓學生聽標準音唱C大調音階,然后再唱標準音和單音(旋律音程),唱熟后按小二度變調唱音階,在初學的一段時期內都堅持唱音階和單音,逐步培養學生判斷音的高低差別和建立調的概念。

(二)比較法。學生最初接觸五線譜時識譜能力很弱,甚至要把每首視唱曲都翻譯成簡譜或字母譜才能唱。針對這種現象,在視唱教學時我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兒童歌曲等,先彈奏幾遍,喚起學生對樂曲的記憶。然后再讓學生先放慢節奏來視唱五線譜。學生們通過喚醒的腦海中已有的旋律印象,很快就能唱下來。接著回原速唱樂譜。盡管很多音符學生是靠記憶唱出來的,但通過如此多次訓練,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熟練記憶五線譜的固定音高位置,不斷提高識譜能力。同樣,此法也適用于音準和音程的訓練,在學習初期,教師先選用學生耳熟能詳、張口能唱的素材作為音準訓練的參照標本,通過以熟帶新,確立較好的音高音準概念。如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國歌》就是訓練聽唱音程和音準很好的教材。歌曲的第一句旋律“5|1.1|1.1567|11|,包含了sol到do的純四度上行音階。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兒歌《小星星》的末句旋律“1155|665—|4433|221—||”包含了一個la到do的下行音階,大家在哼唱這一樂句時,其實也是對音階的固定音高進行一次鞏固。《國歌》的旋律中包含有很多音程:5—1—,1—3—,3—5—,6—5—,3—1—,多練這些大二度、大三度、純四度的音程,學生就對它們有了感覺并且對其予以固定。其他音程的練習如上所述,也可以找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的音調作為構唱依據,這樣完全掌握狹音程的構唱后,再有計劃地進行廣音程的練習。

(三)交互式教學法。視唱教學環節注重讓學生使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飽滿的氣息,使得聲音圓潤流暢;演唱旋律時要劃分好樂句,換氣要自然,旋律才連貫;有的視唱曲目音域過寬,要求學生運用科學的演唱方法和聲樂技巧,以保持聲區音色的統一等。這樣既能準確地唱好視唱曲,又能與聲樂學習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另外,我要求學生在彈奏鋼琴作業時,先用聲樂課上學習的發聲方法視唱旋律,試著把兩個聲部的節奏用雙手表達出來,在熟唱旋律熟悉節奏的前提下,鋼琴練習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四)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是指小組或團隊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動學習。隨著學生視唱能力的提高,適當加入二聲部的視唱曲目。開始視唱二聲部作品時,讓學生把兩個聲部都唱熟,然后唱自己的聲部,聽另外一個聲部。老師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唱高聲部,另一組唱低聲部,慢慢地采取一人唱高聲部,一人唱低聲部的做法進行課堂訓練。同時鼓勵學生唱高聲部彈低聲部,或者唱低聲部彈高聲部。通過這樣反復練習,學生們對多聲部作品有了一定的感覺,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視唱聽辨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縱向思維的能力。另外,課后的練習同樣重要,我采取以宿舍為單位的做法要求學生集體練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五)多聽多欣賞,提高音樂素養。聆聽是視唱教學改革的基礎。教學改革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邊視聽邊默唱,在學生有了形象直觀的審美感覺后,再結合作品引導學生理解樂曲。聆聽時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區別樂曲的動機、節奏、節拍、旋律、調式、結構、情緒和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樂綜合素養。

(六)走出去,藝術實踐拓寬視野。傳統的視唱練耳課都在課堂里完成,采取課堂上教師講授、示范,學生反復練習、互動,課后加強練習鞏固的教學改革模式。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音樂認識,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每學期都會安排一到兩次的田野采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在當地舉辦民俗活動時聆聽獨具特色的本土音樂,欣賞本土藝術,豐富課程的教學改革內容,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視唱練耳課同其它學科一樣“教無定法”,關鍵在于結合學生實際施教。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遵循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教學改革內容、教學改革對象、教學改革條件,選擇最合理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變僵化思維為創造思維,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

作者:黎一飛單位:嶺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