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11:29:00
導語: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關于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教育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學前教育投入有著很高的回報率,并且能夠放大其他階段教育投入的收益。我國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不確定排斥、收益延遲性導致的“決策延遲”等經濟學原因。要持續、穩定地發展學前教育,我國必須對現有的學前教育投入體制進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研究體制,調查學前教育的長期效果和投入收益,以鼓勵各方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并且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重在縮小地域、城;差距;建立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模式。
[關鍵詞]教育改革;學前教育;人力資本
正在制訂中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它的制訂對我國的教育發展、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在《綱要》制訂的過程中,學前教育的發展被列為重要問題之一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由此可見,學前教育已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過去,在談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時,人們總是習慣于討論它對人的大腦發育以及人學準備的促進作用,而今天已經有許多人開始以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學前教育。2002年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在分析美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政策后發表研究報告《全體兒童的學前教育》,呼吁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改革現有的學前教育政策,建立起強有力的合作關系,共同承擔學前教育的義務。其理由是:學前教育關系到兒童健康、社會性、情感和認知等領域的長期發展,對于政府來說是一種高回報的人力資本投入,而不是消費。基于對這一觀點的認同,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明確表示要“大力投資幼兒教育”。他提出的兩項教育主張之一就是實施“0歲至5歲教育計劃”。按照這一計劃,聯邦政府將每年撥款100億美元資助各州普及學前教育,以使每個兒童在幼年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都能做好入學前的充分準備。回顧除美國以外其他OECD成員國近年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歷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增加和學前教育普及率的上升都與政策制訂者逐漸認識到學前教育作為一種高回報的人力資本投入相關。
一、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花費,就其實體形態而言,是活的人體所擁有的體力、健康、經驗、知識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總稱,它可以在未來特定經濟活動中給有關經濟行為主體帶來利潤收益。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因此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入的主要部分。學前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入,可能許多人都難以接受。在他們看來,學前階段兒童學習的無非是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認知技能、人際交往技能、藝術技能和運動技能。這些基本技能和勞動者創造財富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無法相提并論,也沒有直接聯系。然而,美國的教育經濟學家在調查學前教育對兒童長期發展的影響后發現:優質的學前教育是最有效的預防性干預手段之一,不僅對幼兒及其家庭有利,更具有社會經濟價值,因為它既能為社會創造高質量的勞動力,提高就業率,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還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改善公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從而節約公共行政、司法、醫療和福利開支,是一種高回報的人力資本投入。
(一)證明學前教育經濟效益的教育實驗研究
美國關于學前教育作用的追蹤研究數目很多,例如1981年門羅(Monroe,E.)和麥克唐納(Mc—Donald,M.)的開端計劃研究、1982年格雷(Gray,S.)等人的早期訓練研究、1988年伽博(Garber,H.)的密爾沃基項目、2000年拉米(Ramey,C.)等人的初學者方案研究、2001年雷諾茲(Reynolds,A.)等人的芝加哥親子中心研究和2006年薩爾哈特(schweinhart,L.)等人的高瞻佩里幼兒園研究等,其中芝加哥親子中心研究和高瞻佩里幼兒園研究最具代表性。芝加哥親子中心研究使用半實驗設計的方式從教育補救服務、兒童福利花費、司法費用和兒童終生的收入水平四方面考察了學前教育對貧困兒童的影響。其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學前教育的收益遠遠超過投入。在考慮通脹因素的情況下,對親子中心每投入1美元15~18年后所獲得的收益是7.14美元,其中幼兒及其家庭獲得的收益是3.29美元,社會獲得的收益是3.85美元;并且社會收益全部來源于政府行政、司法開支的減少。高瞻佩里幼兒園研究使用真實驗設計的方式從學業成就、經濟狀況、犯罪率、家庭關系和健康狀況五個維度考察了學前教育對貧困兒童的長期效果。該研究發現,優質的學前教育對貧困兒童早期的認知和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他們成年后的學業成就、經濟狀況、犯罪率減少、家庭關系和健康狀況均有積極影響,讓幼兒終生受益。其成本收益分析顯示:在考慮通脹因素的情況下,對貧困幼兒1美元的學前教育投入在他們40歲時可獲得17.07美元的回報,其中幼兒及其家庭獲得的收益是4.17美元,社會獲得的收益是12.9美元;并且社會收益的88%來源于犯罪率的降低。
(二)關于學前教育的人力資本究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Heckman,J.)通過分析芝加哥親子中心、高瞻佩里幼兒園等研究,對學前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入做了專門、深入的論述,提出了以下觀點。
1學前教育是最值得投入的教育領域
赫克曼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幼兒時期對一個人投人1美元所產生的回報將比幼兒期之后投入同樣金額所產生的回報大得多(見圖1)。也就是說,教育投入的回報率與教育者年齡成反比關系。他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年幼的兒童有更長的時間去產生收益;其次,低水平技能能夠促進高水平技能的發展。也就是說,幼兒時期的投入會形成一種長期的“累積效應”,它所帶來的早期發展的結果不僅僅使人在起跑的第一步處于優勢地位,更會作為一種內在因素影響后續階段學習的選擇性和吸納性,形成一種持續滾雪球式的發展。另外,赫克曼還發現,在對所有教育階段的投入當中,只有對學前教育和小學低年級的投人所產生的回報超過了機會成本,這就更說明了學前教育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的教育領域,因為對它的投入所產生的收益甚至超過了對其他非教育領域(例如生產領域)投入可能產生的收益。
2最佳的投入模式是對年齡越小的兒童投入越多的資金,家庭無力投入時政府應介入
赫克曼認為一些長期的影響因素,如家長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遠比家庭的收入水平更能決定孩子是否能進入高校學習以及更能促進孩子社會依戀的發展,這些長期的影響因素在孩子童年和少年時代沉淀、累積促進著孩子認知、價值觀和社會技能的發展,進而解釋他們后來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差距。在分析許多關于兒童發展的研究證據后,他進一步指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在兒童不同人生階段的教育投入對其不同能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某一階段技能的獲得不僅影響其在該階段的總體能力,更影響其下一階段的成長和學習;當兒童錯過學習某一特定技能或發展某一特定能力的機會時,要想補救將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在上述理念的基礎上,赫克曼建議:教育投入必須從幼年便開始,最佳的投入模式應當是“對年齡越小的兒童投入越多的資金,并且不斷追加投人”,并且如果家庭無法為幼兒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政府則應該及早介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對下一階段教育投入回報率的消極影響。從而獲得最好的人力資本投入效益。
二、我國學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經濟學分析
美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學前教育投入有著更高的回報率,并且能夠放大其他階段教育投入的收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投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種理性的投人模式應當是:回報越高的領域,投入就應該越大。按照赫克曼“教育投入的回報率與教育者年齡成反比關系”的研究結論,最佳的投入模式應當是對年齡越小的受教育者投入越多的教育經費。那么我國教育投入的狀況如何呢?查閱我國國家統計局2007年的《統計年鑒》(2005年數據)我們發現:首先,我國家庭對子女各教育階段的投入和子女的年齡基本成正比,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僅占家庭總教育投入的1%左右;其次,政府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也與受教育者的年齡成正比,與其他教育階段相比學前教育獲得的投入甚微,僅為總財政教育投入的1.27%。根據經濟學規律,我國家庭和政府對教育的投人均存在非理性的地方:學前教育投入的份額相對其回報率嚴重不足。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經濟行為有時會遵循一些有悖于理性經濟學運算規律的潛在的心理運算規則,這些規則往往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著個人和組織的經濟決策,使之違背最簡單的經濟法則。我們認為,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可以運用以下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
(一)不確定排斥(AmbiguityAversion或Uncer-taintyAversion)
根據芝加哥親子中心研究和高瞻佩里幼兒園研究的結果,學前教育投入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大部分來自于犯罪率的降低,而犯罪率的降低又主要由受教育者非認知領域的發展所決定,而這種非認知領域的發展是最不易觀測的。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學前教育的投入收益容易讓人產生模糊感,不確定感。根據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家特沃斯基(Tver-sky,A.)關于“不確定排斥”理論,人們對主觀或含糊的不確定性的排斥程度要超過對客觀不確定性的排斥。例如:希斯(Heath,C.)和特沃斯基發現,人們排斥模糊的程度與他們對不確定性的主觀概率的估計能力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如果人們對某事件的估計能力越缺乏,對這件事情的排斥程度就越大。運用這一理論分析學前教育投入,我們可以推斷:因為學前教育投入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所以家庭和政府容易對它產生排斥,從而缺乏對它投入的興趣,最后導致學前教育投入不足。
(二)收益延遲性導致的“決策延遲”(Procrasti-nationinDecision)
此外,從關于學前教育作用的一系列實驗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學前教育的投資收益需要通過長期的追蹤研究才能發現,這種收益的延遲性限制了教育投入者的投入熱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阿克勞夫(AkeHof,G.)2001年指出,較近期的利益和成本相對于較遠期的利益和成本具有鮮明性,因此人們對鮮明而具體的事件往往更加重視,因此產生“決策延遲”的經濟行為。這種認知的局限性出現在對教育投入收益的分析上時體現為:人們會把某人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歸功于其最近畢業的名牌大學,而不會想到孩子學前所受的良好教育對其今天成就的影響。這種近期發生的教育事件顯得比遠期的教育事件更加鮮明和具體,因此家庭和政府會更加重視近期發生的大學教育的作用,而忽視遠期發生的學前教育的作用,從而導致對學前教育投入的決策延遲,最終造成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
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正外部效益”來解釋家庭對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正外部效益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活動給別的主體帶來了可以無償得到的收益。高瞻佩里幼兒園和芝加哥親子中心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學前教育給公眾和政府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給幼兒及其家庭帶來的收益,因此對于幼兒家庭而言,學前教育便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效益的投入領域。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在存在正外部效益的領域,必然會投入不足,投入水平一定小于社會最優的投入水平,因為通常當事人只會根據自身的收益來確定投人水平。所以,即便是家庭已經認識到學前教育所能帶來的全部收益,也只會根據自己的那部分收益決定投入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高瞻佩里幼兒園的成本收益分析結果——1美元投入所產生的17.07美元收益中只有4.17美元(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是私人收益來計算,在每一美元的學前教育投入當中,家庭只會愿意承擔大約24美分。
三、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啟示
作為經濟意義上回報率最高的教育階段,我國的學前教育無論從民間還是從政府方面獲得的投入都是最少的,并且在有限的投入當中還存在著分配不公和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要持續、穩定地發展學前教育,我國必須對現有的學前教育投入體制進行改革。
(一)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研究體制,調查學前教育的長期效果和投入收益,鼓勵各方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人們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忽視很大程度上是由學前教育投入收益的不確定性和延遲性造成的,所以呼吁人們重視學前教育投入的同時,調查學前教育投入所能帶來的收益是非常必要的。20世紀90年代中,美、英、法、德等十多個國家就已或多或少地追蹤過學前教育對本國兒童長期發展的影響,而我國關于學前教育的長效研究尚屬空白,也就是說學前教育對于中國樣本的影響尚不清楚。長效研究通常費時、費力,不僅需要大量的經費,還需要眾多人員的參與,憑借個人力量難以實現。因此政府應當建立起完善的研究體制,提供充足經費,通過行政力量的介入支持科研人員對我國學前教育的長期效果進行追蹤和成本收益分析,讓家庭、社會和政策制訂者們都清楚認識學前教育對兒童終生發展的影響,摒棄只顧眼前、忽視未來的非理性教育投入模式。
(二)政府應當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
行為經濟學研究以人類的情緒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主張人的情緒和認知會影響他們的經濟行為。與組織相比,個人更易出現情緒化的特點,并且由于所掌握信息有限,認知方式也更易受到局限,從而更可能出現違背理性經濟學運算規律的非理性經濟行為,并且非理性的經濟行為一旦出現,較難發生轉變。所以完全期望幼兒家長提高對學前教育的投人是一種不現實的想法。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固然也可以使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但是對于作為國家組織的政府而言,教育投入更應當是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尤其是認識到學前教育是一種可以帶來高回報的人力資本投入的時候。另外,拋開這種情緒和認知的局限,即便家長認識到了學前教育投入的全部收益,基于學前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幼兒家庭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也必然存在不足。因此,為了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掌握著最先進教育信息的政府在認識到學前教育是一種可以帶來高回報的人力資本投入后,應當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三)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重在縮小地域、城鄉差距
我國家庭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受收入因素的影響,地域、城鄉差異很大。由于目前我國中央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非常微薄,公辦幼兒園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因此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也具有顯著的地域和城鄉差異。這種投入的不均衡造成了我國不同地區幼兒接受學前教育機會的不均等。目前我國大約有60%的0-6歲兒童生活在農村,由于家庭教育環境不佳,幼兒園教育對這些兒童來說是一種補償性的干預手段,相對擁有良好家庭教育環境的城市幼兒,幼兒園教育更能改變農村兒童的命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社會如果要消除經濟收入引起的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就必須從幼兒做起,不能指望日后的學費政策或職業培訓來彌補幼年的不足。所以,我國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應該首先考慮縮小地域、城鄉之間學前教育機會和學前教育質量的差距,適當向農村地區、落后地區傾斜。
(四)學前教育需要中央為主、地方為輔的財政投入模式
赫克曼的另一項研究特別探討了中國人力資本投入的情況。他提出:中國要持續發展經濟,就必須向貧困地區配置更多的教育資源,而一個中央的教育經費政策將有利于政府資金在各地區及城鎮、農村的平均配置。與義務教育相比,學前教育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農村和城市之間資源配置不均的情況更為嚴重。因此,我國學前教育的均衡、穩定發展尤其需要一種以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地方財政投入為輔的投入模式,以縮小學前教育城鄉、地域差距。實際上。這種以中央財政為主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模式在美國早已出現,2001年美國各級政府對0-5歲幼兒的保育和教育投入共為200-275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大約承擔了60%,州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了40%。這一模式與美國各級政府對中小學的投入模式形成極大的反差,因為在各級政府對中小學的投人當中,州和地方政府的投入約占93%,而聯邦政府的投入只占7%。
- 上一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匯報材料
- 下一篇:舊城改造工作情況匯報材料
精品范文
10學前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