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政策范文

時間:2023-04-01 22:3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教育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前教育政策

篇1

一、充分利用中小學的富余教師資源

2010年11月21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小學富余教師經培訓合格后可轉入學前教育。”

讓中小學富余教師轉崗是充實學前師資隊伍的措施之一,在保證富余教師生計的同時,又增加了幼兒教師的數量,其轉崗過程應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選擇合適的中小學教師轉崗,把好“三限”(限年齡、限學科、限比例)這一“轉入關”。鑒于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在需要,轉崗教師的年齡與學科特征應以年輕、藝術、人文為主,應優先讓起始學歷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轉入”并控制轉崗教師的比例。

二是注重轉崗培訓的有效性,嚴把“培訓關”。培訓應以師德建設為首位,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做到“經培訓”與“合格后”。經培訓合格后,應繼續給予再教育機會,并建立必要的獎懲機制,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專業發展空間。

三是要建立健全“能進能出”的良性機制,允許不適合的轉崗教師做出二次選擇,以人為本,不斷加強學前教育的師資力量,促進學前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為了禁止長期存在的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以下簡稱“小學化”),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了《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

“小學化”的形成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家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學到東西,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二是有些幼師的工作態度存在問題,認為像小學生那樣上課比組織做游戲省事、或者自身水平有限,除了教小學課程不知道還能安排什么活動;三是某些幼兒園不懂或違反幼兒教育規律,為滿足家長讓孩子“學到東西”的需求,而對幼兒進行過度教學,甚至直接提前使用小學教材。

克服“小學化”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轉變教育觀念,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小學化”的出現實際上是錯誤教育觀念影響下的產物,要解決“小學化”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必須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啟蒙教育階段,其任務是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不是成才教育。

二是開展家長教育活動,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教育的規律。“小學化”的產生,與一些家長的錯誤看法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幼兒園應重視對家長宣傳幼兒教育理論,讓他們通過教育講座等各種渠道,學習正確的教育理論,了解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與一些基本的幼兒教育方法。

三是走出“幼小銜接”的誤區。禁止和糾正“小學化”,并不意味著不考慮“幼小銜接”問題,而是強調幼兒園應將“幼小銜接”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入讀小學的適應性上,針對幼兒特點和實際需要,重點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生活的能力、健康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為幼兒適應小學教育打好心理和行為的基礎,而非單純地提前教會小學課程。

三、園內興趣班禁止收費

2011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了幼兒園可以收費與禁止收費的范圍,明確指出興趣班等成為幼兒園規范發展中必須禁止收費的項目。

這一政策的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支持,認為這樣有利于規范幼兒園收費,也避免了那些不想上收費興趣班的孩子被區別對待。也有一部分家長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不上興趣班孩子會吃虧,與其到園外上,園內更讓父母放心;對于雙職工且無老人幫忙的家庭來說,興趣班的設置使得接孩子放學不再是難題。

雖然有一部分園內興趣班是免費的,但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大部分幼兒園都是從外面聘請專業老師來上課,原本由家長承擔的課時費現在改為由幼兒園承擔,無疑是增加了幼兒園的經營成本;再加上園內老師必須對興趣班的舉辦進行管理,增加了工作量。那么,如果不收費了,還會有幼兒園辦興趣班嗎?面對著部分家長的迫切需求,這一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實到位?

雖然園內興趣班得到了一定規范,但園外依然存在著大量由社會機構舉辦的興趣班。園外興趣班的繁榮是利益驅動的結果,其收費仍十分混亂,有待相關部門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劉明遠.別讓轉崗教師成為幼兒園“雞肋”[N].中國教育報,2011-10-28(4)

[2]虞水平.利用中小學富余資源辦好幼兒園[N].中國教育報,2011-10-14(4)

[3]陳維國.淺談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弊端及克服[DB/OL]. ,2004-7-29/2012-4-3

篇2

關鍵詞:二孩政策;幼兒園家長;學前教育;新需求

中圖分類號:G6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1-0004-02

新課改背景下,學前教育為滿足幼兒園家長的教育需求,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改革工作。基于新課程理念要求,創新學前教育新模式作為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需要幼兒教師繼續在現代教育領域中進行深入研究。借助學前教育新模式,讓幼兒接觸更全面的學習內容,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是目前學前教育中滿足幼兒園家長的教育需求的根本指導方針。下面,筆者將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論證。

一、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面臨的問題

二孩政策是我國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政策,這項政策本身體現了政府的前瞻性和大局觀,但所謂“有利必有弊”,二孩政策的施行實則是讓學前教育的“三大主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筆者將對學前教育的“三大主體”進行詳細分析。

1.二孩政策下幼兒的心理轉變

二孩政策下,幼兒是受影響最深的群體,而且對家里的大寶來說弊遠遠大于利。第一,大寶家庭地位的變化導致其心理不平衡,甚至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不愿意親近別人,容易形成自閉性格。第二,父母越不管,大寶對父母的依賴感反而越強烈,這樣的心理會讓他們只愿意待在爸爸媽媽身邊,不愿去上學。

2.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的壓力

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機構幾乎都遇到了巨大的教育挑戰。第一,二孩政策下,幼兒人數必然激增,但是以目前幼兒園的師資配置來看,教師數量明顯不足。第二,幼兒園家長肯定會想到學前教育機構改革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相應的,他們的要求會變多,但是以目前幼兒園的師資配置來看,幼兒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卻不高。

3.二孩政策下家長面臨的困境

家長夾在孩子和幼兒園之間,是承壓最大、最為難的群體。第一,幼兒教育資源不足導致他們擇校的時候困難陡增,同時他們也為教學質量擔憂。第二,自己的孩子表現極為不配合,他們不能打不能罵,無可奈何,只能徒增孩子的入學難度。

二、二孩政策下幼兒園家長對學前教育的新需求

根據對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幼兒園家長所面臨的壓力是最大的,所以他們的需求也最多。總的來說,幼兒園家長仍然像二孩政策之前那樣,把自己即將入園的孩子當成最重要的寶貝,生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這種心情我們都可以理解,為人父為人母的體會則更深。所以在二孩政策之后,幼兒園家長面對嚴峻的學前教育形勢,必然會更加擔心孩子的入園問題,由此產生的需求則更加多樣,甚至說更加嚴苛。

1.對幼兒園的要求

二孩政策下,幼兒園家長首先會考慮到幼兒數量激增,那自己的孩子很可能會面臨“無師可教”的情況,所以他們會要求幼兒園配備數量充足的幼兒教師,這是第一需求,也是根本需求。幼兒園家長還會考慮到幼兒教師隊伍魚龍混雜,讓孩子面臨“無師能教”的情況,所以會要求幼兒園配備質量過關的幼兒教師。

同時,現在的家長都忙著掙錢養孩子,尤其是二孩政策下,家長養孩子的成本可能會翻兩番三番,成本的提升帶動工作時間變長,繼而間接縮短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所以幼兒園家長會要求幼兒園必須嚴密保障自己孩子的身心安全與健康,不只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還要扮演“托管者”的角色。

2.對幼兒教師的要求

二孩政策下,部分家長的大寶正值入園年齡,而二寶又剛剛誕生。這種情況下,家長的生養壓力是最大的,雖然他們可能意識到了大寶的委屈,但也很難照顧周全,所以,這部分的家長會要求幼兒教師能幫助自己教育管理孩子,重點是糾正孩子的錯誤想法。

當下,部分幼兒園教師所表現出的不當甚至是違法行為讓所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特別是有了二孩之后自己不能全身心照顧自己的孩子,更增加了孩子入園后的教育風險。所以幼兒園家長會要求所有的幼兒教師都有良好的師德師風。

三、二孩政策下學前教育應如何滿足幼兒園家長的新需求

1.提高幼兒教師質量

(1)拓寬招聘渠道。正所謂“廣撒網才能多撈魚”。二孩政策下,幼兒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幼兒教師數量不足的大問題,所以拓寬招聘渠道無疑是必然的選擇。可喜的是,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好為幼兒園拓寬招聘渠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例如智聯招聘、獵聘、58同城、人才網等,都是非常正規的互聯網招聘渠道。

(2)提高入職門檻。正所謂“一顆老鼠屎也能壞一鍋粥”。二孩政策下,有些沒有專業資格的閑雜人員也看準了幼師的工作,抱著不純的目的混入幼兒教師隊伍當中,嚴重影響了幼兒園整體教育質量。因此,幼兒園需要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提高入職門檻,在源頭掐斷這些閑雜人員的念想,給幼兒營造一個健康、純粹的教育環境。

2.優化培訓制度

(1)注重崗前培訓。即使幼兒園保證所有的幼兒教師都有執業資格,但大部分幼師的教育能力還不強,需要經過科學、系統的崗前培訓才能上崗執教。對此,幼兒園必須表現出大家風范,從長遠利益出發,和優秀的崗前培訓機構達成長期合作關系,借助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提升自己的執教隊伍質量。

(2)注重師德師風培養。師德師風培養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假手他人既不可行,也存在較大風險。所以,幼兒園負責人應當勇挑大梁,親自上陣指揮師德師風培養工作,應大力整頓校風校紀,對一切傷害幼兒的行為“零容忍”,同時要營造人性化的管理環境,通過“情理結合”的方式提升所有幼兒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

3.以人為本

(1)為幼兒考慮周全,配備幼兒心理疏導教師。二孩政策下,大寶的心理轉變程度是最大的,他們對爸爸媽媽的冷落非常傷心,感覺自己要被拋棄了,所以在入園之后常常調皮搗蛋,為的只是重獲爸爸媽媽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幼兒園需要配備專業的幼兒心理疏導教師,針對幼兒可能出現的所有不良心理變化進行疏導,讓他們重拾生活快樂。

(2)為家長考慮周全,配備監督管理團隊。幼兒園家長工作非常忙,不能總親自盯著每一名幼兒教師。所以幼兒園要替所有的家長考慮,配備專業的監督管理團隊。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監督管理團隊不能受幼兒園園長直接管理,而應獨立存在,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園長的權力干擾,而至于監管團隊人員的任選,則可以由家委會投票決定。

結語

篇3

【關鍵詞】美國;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伙伴關系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10-0045-05

美國有許多學者對學前教育機構的家長開放政策進行研究和闡述。Click(2000)認為,“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就是“允許家長在任何時候來訪參觀”;〔1〕Berger(2004)認為,“開放政策是教育機構對待家長的一種態度”,“家長任何時候來訪參觀都是受歡迎的”,而不是要求家長在接到通知后或者預約后才能來訪參觀;〔2〕Puckett和Black(2000)認為,“開放政策”就是“使家長感受到孩子學校和班級的大門始終對他們敞開著”。〔3〕許多學者都從教師和家長兩個維度來評論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的價值。

一、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的價值

(一)開放政策對教師的價值

1.有助于教師了解家長并贏得家長的支持。開放政策能促使教師和家長充分而有效地交往(Dietz,1997),〔4〕為教師更好地了解家長、獲取家長的支持創造了諸多良機。首先,它使教師有機會“觀察家長與孩子在機構中的相互作用,并了解家長對機構的態度”(Decker,2001);〔5〕其次,它使教師能“向家長介紹學校的生活,尋求家長的幫助,分發調查表和志愿者簽名表,提供如何做家長的信息”,并能“與家長進行必要的對話,促進家校更好地相互支持”(File,2001);〔6〕再次,它使教師能在調查、了解家長的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邀請家長來班級展示才能,共同安排其他活動的時間(Swick,2004)。〔7〕

2.有助于教師和家長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一方面開放政策能夠促使“學前教育機構的保教人員把家長看作是兒童教育的真正伙伴”(Turner & Hamner,1994),〔8〕并推動他們積極地去和家長建立“有效的教育伙伴關系”(Swick,2004);〔9〕另一方面開放政策還能促使保教人員和家長“為了兒童的利益而形成合作的氛圍”(Berger,2004),〔10〕并使他們主動地與家長形成“友好的合作關系”(Walmsley & Wing,2004)。〔11〕

(二)開放政策對家長的價值

1.有助于家長更好地了解機構的全貌。開放政策不僅能使“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有機會觀察學前教育機構,觀看孩子與同伴、成人的相互作用”(Decker,2001),〔12〕而且能給家長提供了解教師、其他工作人員、其他家長和兒童、機構的課程和評估實踐等的機會(Puckett & Black,2000),〔13〕增強家長對機構了解的廣度和深度。

2.有助于家長增強參與的意識。Couchenour和

Chrisman(2000)指出,開放政策既能使家長通過書面的和面對面的形式與保教人員交往,認識到“他們是兒童教育的‘伙伴’,他們的觀點對學校來講是非常重要的”,〔14〕也能使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活動,和孩子一起吃午飯,或者志愿幫助班級做事”等多種形式參與到機構的教育活動中來,〔15〕從而提升家長的參與意識,強化家長的參與行為。

3.有助于家長與教師建立融洽的關系。開放政策能使家長有機會“見到所有的保教人員”,因而有利于促進家長與教師建立友好的關系(Click,2000)。〔16〕開放政策還鼓勵家長參加孩子的班級活動,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各種活動,從而增強家長對“家長―教師―兒童”之間關系的認識,并使這種關系得到積極的強化(Billman & Sherman,2003)。〔17〕此外,美國學前教育實踐也證明,“家長觀察和參與班級的機會越多,他們對課程和評估過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對家校合作的貢獻就越大”(Puckett & Black,2000),〔18〕因此,“家庭參與學前教育機構教育,促進了實行開放政策的學前教育機構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Couchenour & Chrisman,2000)。〔19〕

二、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的實施

(一)實施的策略

學前教育機構在落實開放政策時注意使用以下幾種策略。

1.重視家長的第一次來訪參觀。(1)考慮家長的感受。比如,當家長走進學校時,他們是否感到深受學校的歡迎。(2)思考家長的處境。比如,站在學校大樓的入口處,以一個家長的眼光環顧四周,看看周圍環境是否在說“家長是受歡迎的”。(3)反思對家長的接待。比如,當家長來到學校時,保教人員是否向他們表示了問候(Click,2000)。〔20〕在CHCC①開學之際,筆者發現學校大廳里懸掛著“我們需要志愿者”的紅色標語,幾張大桌子上擺放著紙筆供家長填寫志愿做事的信息。

2.掌握與家長交流的藝術。(1)給家長提供表達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到我的辦公室來,一對一地和我交談,或在任何時候給我打電話”。(2)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如果你匆忙、冷淡地結束談話,就會使家長認為你是冷酷的、漠不關心的”(Dietz,1997)。〔21〕在許多學前教育機構里,筆者發現幾乎班班都有電話,家長可以隨時打電話進來。

3.考慮家長的各種需要。(1)和家長討論參觀的目的,使他們知道應該看什么、做什么。(2)給家長提供掛外套或存放個人物品的地方,使他們能夠輕松地坐下來觀看孩子的活動。(3)給家長提供一些閱讀材料,使他們能夠按圖索驥,找到班級的活動區域和相應物品。(4)給家長提供觀看孩子作品的機會。(5)鼓勵家長在志愿幫助班級或機構的報名表上簽名。(6)當家長志愿在班級做事時,給予他們適當的提示。(7)給家長一些指導,使他們知道什么樣的班級行為是適當的,如何處理不當的班級行為。(8)使家長志愿者知道作息時間表,以便他們及時引導孩子完成活動,做好環節的過渡工作(Puckett & Black,2000)。〔22〕

(二)實施的活動

學前教育機構在落實開放政策時注意開展以下活動。

1.歡迎家長隨時來訪、參觀的活動。在考察美國學前教育機構時,筆者發現家長可以隨時進入班級和孩子一起活動。例如,在BA,上午10點,兩位媽媽先后來到中班,旁觀孩子的游戲活動;在CM,上午11點,一位媽媽坐在小班活動室里,志愿給孩子們講故事;在UP,下午2點,一位爸爸走進大班活動室和孩子們一起吃點心。

為了使家長的隨時來訪、參觀活動卓有成效,學前教育專家建議教師做到如下兩點:

(1)積極鼓勵和指導家長。當家長隨時來訪、參觀班級時,教師要歡迎家長的到來,尊重家長的選擇,鼓勵家長做志愿者,引導家長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兒童的活動。Beaty(2000)指出,當家長到班級參觀時,教師應該“站在班級門口迎接他們,告訴他們在班級可以做些什么”,并尊重家長作出的決定,允許“家長先坐下來觀看兒童的活動,再以某些方式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去”。〔23〕Berger(2004)指出,當家長訪問班級時,教師必須告訴家長參觀班級的基本要求,“雖然參觀的注意事項可以張貼在班級醒目的位置上,但是教師和家長的簡短交談既能表示對家長的歡迎,又能鼓勵家長參與”;盡管“最好的歡迎就是鼓勵家長主動地參與班級活動”,但是如果家長只想坐下來觀看兒童的活動,教師就“不要強迫家長參與”;“當家長覺得比較自在時,他們就會嘗試著參加班級的一些活動”。〔24〕Warner和Sower(2005)指出,當家長訪問班級時,教師應該邀請他們做志愿者,經常到班級來參加活動,如指導郊游活動,管理區角活動,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準備班級的慶祝活動,為兒童閱讀圖書,教兒童玩游戲,在午餐和閱讀時段督促兒童。〔25〕Eliason和Jenkins(1999)指出,當家長志愿在班級幫忙時,教師要考慮到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作息制度、背景、時間、技能和價值觀;教師要讓家長知道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的責任,使家長意識到自己所擔負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看作是參與者,而不只是清潔工,相信自己有能力參與兒童的各種活動。〔26〕

(2)要正確看待和對待兒童。由于多了家長這個刺激源,兒童面對變化的環境必然會作出一些新的反應。為此,教師要正確看待兒童的行為,并適當加以引導。Beaty(2000)認為,當家長在班級參觀時,一些兒童可能會故意調皮搗蛋,事實上,“這既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也不是什么錯誤的事情”,要使這些兒童平靜下來,教師首先要把這些兒童與那些在家長來訪時感到不自如的兒童區分開來,“讓這些兒童去扮演一個特別的角色”,做一件特殊的事情;其次要“讓這些兒童的家長去扮演教師的角色”,為兒童閱讀圖書,管理木工區活動,播放錄音磁帶等;再次要讓這些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共同活動,例如一起玩積木、畫畫、看書。〔27〕

2.邀請家長參加特別的開放活動。為了吸引家長到學前教育機構與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各個機構每學期都為家長舉行1~2次獨特的開放日活動。例如,在CM,筆者目睹了制作糕點的開放活動。教師在廚房準備了各種原料、器皿,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的烹調活動中來,然后一起品嘗做好的糕點。在EA,筆者目睹了閱讀表演的開放活動。教師在班級準備了各種紙筆、廢舊光盤,引導家長和幼兒一起閱讀慶祝圣誕節的圖書,用肢體動作表現喜慶的氣氛,把廢舊光盤裝飾成圣誕花環。

為了使專門的家長開放活動達到預期的目標,學前教育專家建議教師做到如下幾點:

(1)給家長發送邀請信。如果希望更多的家長及時參與活動,保教人員必須提前給家長寄一封邀請信,使家長知道開放日的具體時間以及教師對他們的期盼(Decker,2001)。〔28〕

(2)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為了充分發揮專門的開放日活動的作用,一方面,幼兒園要做好全園的準備工作。Click(2000)指出,要使開放日活動更好地展示機構的風采,就應鼓勵“更多的保教人員參與設計和準備工作”,以“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教育方案”,“富有創造性地陳列兒童的藝術作品”。〔29〕Lee(1995)指出,為了使亞洲裔家長也能來參加活動,機構要“邀請翻譯和家長一起來”,或“鼓勵教師把翻譯請來”。〔30〕另一方面,教師要做好班級的準備工作。Walmsley和Wing(2004)指出,要使開放日活動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在布置班級環境、呈現兒童作品時應謹慎行事,保證全班兒童都具有“同等表現的”機會,以準確地反映機構的哲學觀、兒童觀和教育觀。〔31〕Click(2000)指出,教師還要把“活動室布置得極有吸引力”,“按照兒童的愿望去設立故事角”,并使餐桌的擺放也能傳遞相關信息。〔32〕

(3)把握活動的基本要素。不論是向哪個年齡段兒童家長開放,教師都要“簡單地說明機構的哲學觀和班級管理的政策”(Billman & Sherman,2003)。〔33〕在向家長開放活動時,教師應讓“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看到兒童的作品(如兒童的藝術品,兒童寫的故事,兒童搭的積木建筑),檢查設備和材料,和保教人員、其他家長一起參觀”(Decker,2001)。〔34〕此時還是征募家長志愿者的大好時機,教師可“邀請家長簽名做班級的志愿者,為家長―教師會議、班級的慶祝活動作貢獻”(Walmsley & Wing,2004)。〔35〕家長開放日活動的內容可以不同,但要取得成功必須包括以下基本要素:“開場白、向家長致歡迎辭”,“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對兒童活動的觀察和討論上”,“家長有許多機會制定與教師和學校進行個別聯系的計劃”。此外,如果提供“點心或便餐”,更能增強開放活動的效果(Swick,1993)。〔36〕

三、影響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的因素

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法規

筆者在訪談美國4位高校附屬幼兒園的園長后發現,對學前教育機構的家長開放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法規主要是:1965年的《公民權利法》(The Civil Rights Act)、1974年的《家庭教育權利和隱私法》(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1990年的《國家教育目標》(National Education Goals)、1997年的《殘缺兒童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2001年的《不讓一個兒童掉隊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這些法規的出臺一方面要求學前教育機構重視與家庭建立伙伴關系,保障家長參與教育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增強了家長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家長與學前教育機構加強聯系。

(二)優質學前教育機構的評價標準

美國學前教育機構能夠貫徹開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幼兒教育協會制訂的優質學前教育機構的評估標準。1984年,美國幼兒教育協會了《學前教育機構的國家研究院認證標準和程序》(Accreditation Criteria & Procedure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指出優質機構要符合10條標準,在第3條標準“保教人員和家長的相互作用”中,有1項指標是“學前教育機構的政策應該公開地鼓勵家長參與,家長任何時候都能自由地到學前教育機構來訪”,“家長是學前教育機構隨時都歡迎的參觀者”。〔37〕2006年,美國幼兒教育協會又了“新的國家幼兒教育協會學前教育機構標準和認證指標”(New 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Criteria),提出優質機構要符合10條標準,在第7條標準“家庭”中,有1項指標是“家長可以在任何時候參觀訪問學前教育機構的任何地方”。〔38〕新標準的推行強化了學前教育機構的家長開放政策,保證了學前教育機構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觀念

筆者訪談美國學前教育工作者發現,他們基本上都認為家長最了解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只有家長參與學前機構的教育時,教育兒童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學前教育機構是一個擴展的學家庭,是幼兒、家長和教師相互作用、共同生活和分享的社區。在這個社區里,人們只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能密切合作,建立伙伴關系;保教人員不僅要向家長傳遞學前教育機構的哲學觀、期望和作息時間表,而且要鼓勵家長把自己看作是促進兒童發展團隊中的一員。此外,保教人員還要對家庭的需要和文化十分敏感,尊重家長的思想和情感,感謝家長作出的貢獻。可見,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觀、家長觀、教育觀是影響家園關系和開放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思考和啟示

美國學前教育機構家長開放政策引發了筆者對我國幼兒園家長開放活動的一些思考。

(一)應逐步完善家長開放活動的政策

2006年3~6月,筆者隨機調查了上海、浙江、云南300位幼兒園教師和158位幼兒家長后發現,大多數幼兒園“每學期向家長開放1次活動”(75%),而家長傾向于認為幼兒園“應該每月向他們開放1次活動”(69%)。可見,幼兒園現行的做法和家長的期待之間存在著差距。所以,我們應完善家長開放政策,增加開放活動的頻率,滿足家長的合理需求。

(二)應增加對家長開放活動的評價指標

最近幾年,浙江、江蘇、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相繼制定了示范幼兒園的評估標準,但還沒有把“家長參與”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因此,我們應增加有關評價指標,發揮評價的監控和導向作用,以引領家長開放活動走向經常化和日常化,優化家園關系。

(三)應全面認識家長開放活動的作用

2006年3~9月,筆者就“你認為家長開放活動有什么作用”這個話題,訪談了14位幼兒園教師、9位幼兒園園長、6位其他崗位幼教工作者,發現他們大多站在家長的立場上來看問題,認為開放活動能給家長帶來許多益處(如能使家長了解孩子在班級的表現,了解教師的工作,了解幼兒園的活動),而只有個別幼教工作者認為開放活動還能使教師受益。因此,我們有必要全面認識開放活動的功能,重新審視它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意義,以促進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發展。

(四)應充分利用家長開放活動的時機

筆者于2006年3~6月調查了158位幼兒家長后發現,盡管大多數家長“希望義務給班級或幼兒園幫忙做點小事”(69%),但只有少數家長“在孩子班級家長開放日活動中義務幫過忙、做過事”(31%)。可見,幼兒園提供的機會和家長的期望之間存在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我們應該保護家長的積極性,滿足家長志愿做事的心愿,如熱情友好地歡迎家長來園進班,鼓勵家長以不同的形式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感謝家長的志愿行為,并邀請他們今后繼續參與。

參考文獻:

〔1〕〔16〕〔20〕〔29〕〔32〕CLICK P.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390,394,408.

〔2〕〔10〕〔24〕BERGER E.Parentsaspartners in education:Families and schools working together〔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 Education,2004:161-162,203-204.

〔3〕〔13〕〔18〕〔22〕PUCKETT M,BLACK J.Authentic assessment of the young child:Celebrating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299-301.

〔4〕〔21〕DIETZ M.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Techniques and models for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M〕. Gaithersburg,MD:Aspen Publishers,1997:52,53.

〔5〕〔12〕〔28〕〔34〕DECKER G,DECKER J.Planningand administeri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M〕.Columbus, OH:Prentice Hall,2001:363-364.

〔6〕〔7〕〔9〕SWICK K.Empowering parents,families,schools and communities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M〕.Champaign,IL:Stipes Publishing L.L.C,2004:46,186-199.

〔8〕TURNER P,HAMNER T.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education:Infancy through preschool〔M〕.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1994:301.

〔11〕〔31〕〔35〕WALMSLEY B,WING D.Welcome to kindergarten:A month-by-month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M〕.Portsmonth,NH:Heinemann,2004:42-46.

〔14〕〔15〕〔19〕〔30〕COUCHENOUR D,CHRISMAN K.Families,schools,and communities:Together for young children〔M〕.Albany,NY:Delmar,2000:16,169,180.

〔17〕〔33〕BILLMAN J,SHERMAN J.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A practicum guide〔M〕.Boston,MA:Pearson Education,2003:230.

〔23〕〔27〕BEATY J.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271.

〔25〕WARNER L,SOWER J.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from preschool through primary grades〔M〕.Boston,MA:Pearson/A and B,2005:240.

〔26〕ELIASON C, JENKINS L.A practical guide to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9:64.

〔36〕SWICK K.Strengthening parents and families during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M〕.Champaign,IL:Stipes Publishing L.L.C,1993:333.

篇4

所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用最“白”的話來說,就是幼兒園“不務正業”,做了小學該做的事情。可以說,懂得一些教育的人幾乎都會批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并不是一個新出現的問題,它屢禁不止,越演越烈,即使有強大的政策和行動阻止它、懲罰它、取締它,它依然“我行我素”。

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面對人人喊打卻又乏力鏟除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人們需要認真去思考它存在的原因,并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而不只是去進一步研究消滅它的具體措施,從技術上去解決問題。否則,“防止和糾正‘小學化’”也會成為“說了也白說”那一類問題。

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很多,有宏觀的、中觀的和微觀的。在這些原因中,有的是教育本身的原因,有的則是教育以外的原因。前者或許可以通過教育本身的努力解決部分問題,而后者依靠教育本身是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換言之,把原本屬于社會自身的矛盾與沖突,一股腦兒說成是由教育帶來的,并試圖通過教育得以解決,那是沒有希望的。

例如,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幼小銜接”問題沒有解決。“幼小銜接”也是一個老問題,已講了多年,做了多年,但迄今為止并沒有得到解決,而是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說到“幼小銜接”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有兩個基本思考,一個是小學向幼兒園靠攏,另一個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前者是學前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也是他們所失望的,因為數十年來,盡管有行政部門的推動,盡管有學者的呼吁,可是小學的課程和教學并沒有向幼兒園靠攏的跡象,也沒有向幼兒園靠攏的動機,相反越來越與幼兒園教育相背離。后者是許多學前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是反對的,但是又是他們必須去做的,如若做得不好,就會損害兒童的發展,也會遭到家長和社會的譴責。

事實上,“幼小銜接”在當今之所以成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在教育實踐中已經出現問題。有專家研究發現,當今“幼小銜接”的問題,部分是幼兒園課程與小學一年級的課程不銜接的問題,小學一年級的教學要求與以前相比提高了許多,例如識字量、閱讀難度、運算要求、非母語的語言要求等都提高了。于是,學術界和教育實踐界,也包括政府主管部門都做了降低小學一年級課程與教學要求的呼吁和努力,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在“無形”之中“不明不白”地都化為烏有。

所謂“不明不白”,其實誰都明白,所謂的“無形”其實“有形”,那就是“高考指揮棒”,那就是指揮棒背后的“社會競爭”,這屬于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的創始人布朗芬?布倫納所謂的大系統、外系統范疇。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幼小銜接這類小系統、中間系統的事情,應該與大系統保持一致。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和老百姓也許可以在有限范圍內做些改進,卻無法與之“決一勝負”。

必須非常現實地面對這一問題的人是家長,還有教師,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不管用的“口號”。為了“防止和糾正‘小學化’”,有些人提出了“發放告家長書”“舉辦家長、教師論壇”“為家長和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嚴禁幼兒園教識字,學數學”“嚴禁幼兒使用操作材料”等方法和措施。它們就如同采用站大街或挨家挨戶宣傳滅鼠,或用某些東西去堵老鼠洞等方法一樣,雖然可以消滅一些老鼠,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又如,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間接原因之一是所謂的“家長觀念有問題”,他們不正確的需要和錯誤的想法助長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同樣,這個原因看似微觀,其實是宏觀的,它與“社會競爭”緊密相連,也與“文化觀念”息息相關。所謂的“家長觀念有問題”,指的是家長錯誤地要求幼兒園教識字、教數學,使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非理智地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各種興趣班、學習班,讓孩子“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強迫他們接受“匆匆的課程”,度過“匆匆的童年”。

涉及文化的問題,往往并非對錯問題。大凡一些東方國家和地區的百姓,與西方人在育兒觀念上會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不是短期內形成的,而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筆者曾兩次參與東亞5大城市(北京、上海、臺北、東京、首爾)兒童生活調查的國際合作研究,每個地方的樣本都在千人左右。據2005年的研究數據,這5大城市兒童參加興趣班、學習班人數的比率以及花費占家長總收入的比率分別是:北京64.1%和5.1%,上海78.4%和4.9%,臺北56.4%和4.9%,東京61.7%和2%,首爾72.6%和3.2%。2010年的研究數據與此雷同。這個研究結果可以解釋為家長的這類教育行為也許是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育兒觀念所致,不是哪個學者的呼吁,或者哪個行政長官的指令所能改變的。

面對這樣的現實,采用禁、堵一類的辦法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例如,教育主管部門管轄下的幼兒教育機構被禁止舉辦興趣班、學習班后,家長還是會非常“執著地”花費更多的錢,將孩子送到不夠專業的社會力量舉辦的興趣班、學習班去。

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包括教育資源不均衡、入“性價比”高的幼兒園難所導致的“擇園”問題和“入園考試”問題;缺少課程資源、教學材料和有意義的培訓,而教師不知道該做什么的問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操守不到位所導致的幼兒園教育不專業的問題,等等。

不要打錯了“板子”

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被歸結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并非是根本原因。找錯了原因,將“板子”打在這些所謂的原因上,是不利于解決這一問題的。

例如,有人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歸結為教師使用教材和幼兒使用操作材料。其實,這兩者的關系并非必然的因果關系,具體地說可能存在四種關系:(1)教師使用的教育材料是“小學化”的,在做“小學化”的事情。(2)教師不使用教育材料,卻在做“小學化”的事情。(3)教師使用的教育材料是非“小學化”的,在做非“小學化”的事情。(4)教師不使用教育材料,在做非“小學化”的事情。在教育現實中,這四種狀況都存在。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應該反對的是前兩者,而不是后兩者。還應該看到,教師使用“小學化”的教育材料,固然與教師不使用教育材料卻在做“小學化”的事情是“等價”的,但是教師使用非“小學化”的教育材料,特別是使用高品質的幼兒教育材料,一定會比教師不使用教育材料去做非“小學化”的事情的效果好。

又如,有人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歸結為民辦幼兒園的過錯,是民辦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爭奪生源的辦法。且不說這種說法有歧視民辦教育之嫌,與國家的基本政策相悖,即使現實中存在民辦幼兒園比公辦幼兒園較多出現“小學化”現象,也主要應該從政府對待民辦幼兒園的各種政策、管理等方面去檢討,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對民辦幼兒園橫加批評和指責。

對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的

進一步思考

而今,社會各方已經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大張旗鼓地開展著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的行動,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過頭的做法。例如,只要幼兒園環境中出現文字和數字,就會被列入“評估不合格”“限期整改”的范圍。但是,“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卻依然暗流涌動,被圍堵追打的“老鼠”要么暫時躲了起來,要么在不易被發現或追打的地方繼續橫行。

篇5

【關鍵詞】多動癥兒童;學前期;注意缺陷

多又⑹茄前期兒童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其全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沖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國內外調查發現患病率為3%~7%,男女比為4~9∶1。我國通過對1983―2011年已正式發表的中文調查研究資料進行系統回顧,采用Meta分析對其原始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歸探索發病率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我國兒童ADHD總體發病率為5.7%(95%CI=4.9%~6.6%),男童總發病率為7.5%(95%CI=6.4%~8.8%),女童總發病率為3.4%(95%CI=2.7%~4.4%);我國近年兒童ADHD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不發達地區發病率最高,小學生大于學齡前兒童[1]。

由上可見我國目前多動癥患兒數量逐年增多,形勢不容樂觀。目前亟需的是對多動癥兒童的盡早鑒別與及時的教育矯治。

一、認識度的提高

對于多動癥,多數家長、教師在對其認識上存在很大誤區,單純認為孩子“上躥下跳、不老實、愛動、不專心”這些狀態與行為就是多動癥的表現。另外還有一些家長、教師只從片面觀察和最終表現結果入手,將孩子實際上由于多動癥而產生的不良結果安插到其他疾病、障礙上,如:孩子專注于自己的小活動缺少社交即是自閉癥的表現;課堂上東張西望聽不懂教師和同伴言語指令即為智力障礙典型特征。”這些認識從根本上就混淆了多動癥的現實表現及其真實類型,并未科學認識多動癥。

實際上,在學前階段,多動癥兒童是有其明顯的心理、行為表現特征的:

(一)注意缺陷

即注意力難以中,主要表現為與年齡特征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難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極易受外界環境刺激干擾,如:即使正在游戲中,聽見開門聲便扔下玩具跑去看是誰在進出。進入小學課堂表現癥狀更為明顯:上課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難以按時完成作業,總是拖拉延遲;經常忘記帶文具、遺忘老師的各項安排等。

(二)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學習困難、感知覺障礙

患兒精細動作、協調運動、空間位覺等發育較差。如翻手、對指運動、系鞋帶和扣紐扣都不靈便,左右分辨困難。表現為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左右辨別不清、經常反穿鞋子、聽覺綜合困難及視聽轉換困難等。

(三)情緒和行為障礙

多動癥患兒喜怒極易形于色,外顯行為突出且夸張。如:一興奮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不順意就大發脾氣,哭鬧不止,甚至對上前安慰的父母拳腳相加。

(四)社會適應不良與品行障礙

患兒表現為個性倔強,不愿受人制約或排斥小伙伴,難以與同齡兒童相處、游戲,也因此常被群體活動排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的共病率高達30%~58%,品行障礙表現為攻擊,如辱罵、打傷同學、破壞物品、虐待他人和動物、性攻擊、搶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及社會準則的行為,如離家出走、縱火、偷盜等。

二、早期及時鑒別、診斷有助于抓住關鍵期,及早施教、治療

是不是上述我們所提到的一些典型心理行為特征一旦兒童有符合的條目就可以判定為是多動癥患兒呢?1987年,美國精神病協會制定了多動癥兒童診斷標準,從“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沖動”等方面來鑒別多動癥兒童。

1989年“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提出了診斷多動癥參考標準。

教師一般可以使用《簡化的康奈爾教師用兒童行為量表》來篩查多動癥兒童。

三、對多動癥兒童的有效教育與干預

治療上,根據患兒及其家庭的特點制定綜合性干預方案。藥物治療能夠短期緩解部分癥狀,對于疾病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則更多地依靠非藥物治療方法。

(一)行為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

主要由心理醫生設計治療計劃來改變多動癥兒童存在的異常行為,以建立正常行為。需要利用患兒的日常生活習慣特點,發揮兒童在治療中的積極、主體作用。針對不同患兒癥狀,選擇和運用不同治療措施。行為治療利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及時對患者的行為予以正性或負性強化,使患者學會適當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為來替代先前不適當的行為模式。認知行為治療主要解決患者的沖動性問題,讓患者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識別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

(二)藥物治療

藥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成績,短期內改善患者與家庭成員的關系。

1.中樞興奮劑

一線治療藥物,目前國內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釋片。

低劑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劑量能夠改善多動、沖動癥狀,減少行為問題。中樞興奮劑僅限于6歲以上患兒使用。因有中樞興奮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藥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頭痛、煩躁易怒等,尚不能確定是否影響生長發育。

2.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代表藥物托莫西汀,療效與哌甲酯相當,且不良反應少,耐受性好,已被列為ADHD一線治療藥物。特點:每天給藥1次,療效可持續24小時;長期服用,無成癮性;該藥起效時間比中樞興奮劑緩慢,一般要在開始用藥1~2周后才能出現療效,不適用于需要急性治療的ADHD患兒。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需餐后服藥。

(三)心理治療

1.自我控制訓練

通過一些簡單、固定的自我命令讓兒童學會自我行為控制。如列出一道簡單題目,要求患兒在說出答案前進行以下四個過程:停―停止其他活動,保持安靜;看―看清題目;聽―聽清要求;說―說出最終答案。堅持這一過程對緩解兒童沖動有很大幫助。在進行自我控制訓練中,要注意訓練順序,任務內容由簡到繁、完成時間由短到長、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2.放松訓練

由于多動癥患兒身體各部位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如果能讓他們肌肉放松下來,多動現象就會有所好轉。可采用一般放松法,如:帶兒童深入大自然,親近自然環境,充分揮霍興奮情緒與緊張感。

(四)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在導致多動癥的原因上,有人認為與腦內神經遞質數量不足有關。也有人認為,腦組織器質性損害是導致多動癥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腦活動時會不斷地產生一些微弱的電信號,腦電反饋療法利用儀器將個體覺察不到的腦電活動轉換成直觀的信號,并讓患兒理解這些信號的意x。在患兒體驗到這些直觀信號與各種心理狀態之間的關系后,學習按要求改變這些信號――實際上就是隨意控制腦電活動。臨床研究顯示,腦電生物反饋療法與藥物療法長期相比較而言,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在認知功能上控制效果更顯著,改善幅度較大,且無反復現象,并具有持久性。

當家庭中孩子患有多動癥時,往往就不只是孩子一人之事,牽動的是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神經。兒童ADHD不管治愈與否,其中60%~70%的患兒到了成人后仍然遺留有癥狀,部分可達到成人ADHD的診斷標準。成人ADHD的臨床表現與兒童ADHD有差別,以“注意缺陷”為主要表現,“活動過多”會減少。

家長的耐心陪伴與教師的悉心關注是對多動癥患兒的最大支持。一些家長當得知自家孩子患有多動癥后,往往抱有失望情緒,對積極的教育措施并不持樂觀態度,甚至歸咎于患兒,也因此未能及時覺察孩子患有多動癥的癥狀而進行早期治療。患兒由于在群體中不如意或被孤立,本身情緒狀態就阻礙了其健康成長,如果父母親不能無條件的施予愛護,始終如一的堅守,對患兒將是莫大的打擊。而作為教師,則要在幼兒園、小學校園中悉心觀察,注重個別差異,及早科學地鑒別與預判多動癥患兒,同時積極與家長溝通互動,提供支持與幫助,切勿不理不睬,忽視患兒的“與眾不同”。當患兒表現不盡如意時,多給予體諒和接納,如:教師將患兒座位安排在相對靠近自己的地方,注重平時患兒良好、規律行為習慣的養成,做好榜樣示范,利用好活動時間讓患兒可以宣泄剩余精力。

而專業醫護人員及相關醫療部門也應該做好力所能及的有效工作:對導致ADHD病因中的環境因素進行早期的產前識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進行預防和治療;對幼兒園和小學兒童進行ADHD的早期篩查,在社區和學校對重點人群加強ADHD相關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工作;提高家長、老師、基層保健醫生對ADHD癥狀的早期識別水平,及早讓患者診治;提高ADHD的早期識別水平和診治水平,減少疾病對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危害;加強科研與研討,致力于開發新療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中學語文有效教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發生了變化,教師在課堂中所處的角色發生轉變,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現在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效教學就是在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逐漸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提出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語文學習的過程變成享受的過程,由于中學語文本身比較有趣味性,有些文章描寫得非常優美,比較有詩意,教師要抓住語文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學會享受學習的過程。新課改對語文的教學要求是教師應該多注意學生的進步;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學要側重量化教學;教師要有反思教學的意識。近年來,很多教師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反思的重點主要放在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上。對語文進行有效性教學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中學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

1.教學目標沒有落到實處。一些教師高呼要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新課標的教學內涵并沒有徹底的弄清楚,只是一味跟風,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傳統的教學注重傳授學生知識,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習的過程,講究學習的方法,要求學生品德和人格方向的發展。教師應該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仔細研究,挖掘新課標的深層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抓住教學的重點。

2.教學方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課程標準頒布以后,新的教材開始全面使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使課程教學充滿活力。但是,由于傳統教學的方法延續多年,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思維定勢,無形中就會用傳統教學的一套方法去進行新教材的教學,這對教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更新教學觀念,重視提高學生的領悟和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多表達自己的看法。

三、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措施

1.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開展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思想,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現象。加強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全體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針對不同的課程階段,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于自己參與的切入點。這需要老師加深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生活經驗和每個人之間的個性等進入了解,明白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這樣課堂的教學就有了針對性。例如在教學上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來制定適度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些教學內容上的課題,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通過獨立學習和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對知識點進行學習和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在課程的學習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效的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課堂上知識點比較多,所以教師整節課程一講到底,那么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還可能讓學生感到乏味。但是如果不講或者是少講,那么一些重點可能就會錯過。因此,教師一定要選擇好什么樣的內容該講,什么樣的內容不該講,建立有效的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學思考意識的引導,該到學生認真聽課的時候,不去引導他去思索,防止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提出問題后,不去急著評論學生答案的對與錯,讓學生有所領悟,直到想說又說不清楚時再去點破他的迷茫,這樣會給學生以滿足感和自信心。

3. 教學中加以適當的積極性評價,激勵學生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以積極性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很大的提高,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自主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后,我總是先讓學生對自己的朗讀進行評價:好的地方在哪里、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進的,然后再讓其他同學給出觀點,最后由我做總結性歸納補充。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并不斷地加以自我完善。再如,在作文課中,讓學生之間進行習作互評、互改。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要給予指導;當學生受到困惑時,要善于啟發誘導,從而促使學生獲得成功,感覺到一種成就感、滿足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4. 要提前考慮到課前準備策略,即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和合理篩選教學內容

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需要指出的是在目標確定上要轉變更新固有觀念,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感培養、態度轉變和學生價值觀教育,注意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的統一。注重加強學生主動性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合理篩選教學內容,要“用教材教”,對教材作出準確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知識梳理,進行適合自己學生的加工與改造。需要注意的是“教教材”不等于不鉆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編寫目的。把主要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與自己所想傳授的內容加以融合。高效的課堂是需要教師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通俗點說,就是我們教師在備課之前必須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的“底子”。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對課堂教學有良好的掌控,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共同探討,使課堂教學變得活躍。

5. 提高教學藝術,促進教學有效性。

語文教學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需要教師不斷地鉆研、提高。教師如果具備了高超的教學藝術,那么他的教學也會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果不講教學藝術,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會減去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學的知識,學生也會處于一種被動而僵化的狀態。教學藝術可以產生巨大的魅力,吸引學生想學、愛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給他們帶來學習成功的愉悅和良好的藝術享受,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情況,改善舊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享受性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目的,認真做好每一次的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康新偉.語文有效教學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09).

篇7

所謂“學困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沒有感官障礙,但他們在知識、本領、品格、方法、體質等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難題,智力得不到正常開發,其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必經過有對準性的教育對策或醫療對策賜予補救或矯治的學生。相對于其他的學生,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識。

一、學困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學生處于似懂非懂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既有積極向上的心理活動,也有不少消極的心理活動。學困生和一般學生相比消極心理更多一些,對自己往往缺少正確的認識與評價,他們中有的調皮、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課坐不住;有的身體瘦弱、缺課較多,學習跟不上;有的學習方法不當,還有的智商較低,接受新知識能力差,以至于產生心理障礙。

2.性格因素:一般來講,學困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性格內向,遇到問題不愿意與他人溝通,因此這些學生更容易產生憂郁、猜疑、自卑等病態心理。

3.家長因素:家庭是一個人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家庭教育對學生有相當大的影響。如果家長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對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響;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或過分溺愛,會使學生養成消極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氣氛不和諧,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心理也會發生偏差。

4.學校因素:就我校而言,我校是一所城區學校,每個年級每個班都是大班額(山瑤班除外),班級人數最少的也是60多人,有些班級接近80人。學生生源又比較復雜,有本縣招收范圍內的,有進城務工子女的,還有部分學生為外地學生,有的是留守兒童由爺奶在縣城租房帶領,父母忙于外出打工,無暇顧及,他們中相當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適應能力不強,學業水平差異性大。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父母離異,無人照管,養成習慣比較差,學習態度消極。使得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常常遇見一些學習上有困難、有問題的學生。再加上多數教師重分數,重升學率,所以一般來說,教師對學困生指責多,鼓勵少,在這種環境中學習,學困生極易產生自卑對抗心理。

5.社會因素: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嚴重地危害著青少年,考上名牌大學這副枷鎖也戴在每位學生的身上,由于小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辨別能力,如不加以引導,心理容易失衡。

二、轉化學困生的策略

1.收集學困生的有關信息。對癥下藥是治病的關鍵。要幫助學困生,就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其“困”的原因。一般的方法有:①平時觀察。老師可以在班級環境中直接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也可以故意創設一種情境,讓他們充當主角,留心觀察,還可以通過班委會成員,暗地里觀察,并在一定的時候,與其他老師隨時交流。②家訪座談。家訪時,巧妙地查詢他們走進困境的歷史,盡可能多的了解他們的有關案例,不過,這種家訪,要注意不要讓學生在場。③通過其他學生了解。

2.注重對學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困生已形成了生理、心理、態度上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在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以講授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現象為主,盡量避免專業化的名詞和說教。可以根據學困生的不同需要,以專題形式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某一方面的專門教育,使他們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認識,并逐漸培養其對健康心理的認同和心理自助能力。

篇8

1.1教學觀念的轉變不到位

新課改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政治課堂的教學中,還沒有真正的完成從“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的轉變,教學目標傳統、陳舊,所以政治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濃,選修政治學科的人數減少,導致部分政治教師實際課時不足。

1.2教學技巧、方法的提升不平衡

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教會技能、關注學生眼前發展,更要著眼于終身學習愿望與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注意學習方法培養,更要注重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的培養。課堂教學要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活動,教師不僅要注意教的藝術,更注重學的方法,教師要能夠換位思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1.3教學評價體制不夠完善

教學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評價的功能也要隨著變化,評價不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也就是說,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1.4教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高

據了解,中學絕大多數政治教師的教學資源無非是教材、教師教學參考、課程標準教學要求,這是很不夠的,導致學生學得不感興趣,教師教的沒有積極性,教學效果低下,即使有時候從網上下載一個現成的課件,卻因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收效甚微。其實有教材、課程標準、電腦這些教學資源完全可以把一堂課上得很精彩,關鍵是看我們怎樣去開發和利用。

2.中職政治課堂創新教學的對策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中,用課程標準代替了長期以來被中小學教師視為生命和根本的教學大綱。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轉變,不是一個從概念到概念的文字游戲,從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看到新課程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行為,尤其是新理念轉化為新實踐的具體途徑和操作要領。這些要求的提出,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創新教學目標這樣才能適應新世紀的需要,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

2.1認真學習和研究創新教育理論,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中職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核心應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政治教師不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質,更應該具有高深的業務素質。政治教師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的多層次新型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2.2在教學口標的設汁上,增加‘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緯度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堅決拋棄只看知識點,將學生當作知識倉庫的設計思想,突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和學生發展的主要地位,將是否喜歡學習的學習態度、是否熱愛學習的學習情感、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學習意志、是否能夠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做為主要的學習目標來考察,真正體現了目中有人、以學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例如:《經濟生活》第一課《神奇的貨幣》中我們可以設計的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有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強平等意識在了解貨幣作用的基礎上,增強努力發展生產、增強財富的情感培養。作為商品生產者為用戶著想的利他意識、增強愛護人民幣的情感和辨別假鈔的意識,憎惡制造假幣、擾亂金融秩序等違法行為,增強法治意識,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2.3轉變教學觀點,大膽實施綜合探究課

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開展綜合探究活動,每課時、每節、每框都設計了綜合探究活動,每單元也有這既有利于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行為表現,也有利于教師采用開放主動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3.2綜合探究課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精心準備物質要素綜合探究課的有效開展需要必要的物質條件;其次:精心策劃探究活動方案,規劃好活動流程;再次:教師大膽嘗試,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配合。另外,由于綜合探究課的開放性與實踐性,實施綜合探究課往往走出校園、跨入社會,如調查研究、參觀活動、課外講座、參加生產勞動、軍訓活動、社會服務活動,但這一系列的活動往往會遭遇家庭、社會、企業、機關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對的尷尬。要么認為,老師是在浪費時間、不務正業;要么認為,這是老師搞的做秀活動。新事物成長有一個過程,新事物被人們接受需要假之以時日。綜合探究課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標理念,廣大教師只要轉變觀念,大膽創新教學行為,與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實施綜合探究課,就能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目標要由“教學生學會”向“教學生會學”轉變,其核心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使他們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我學習,社會生活中自我選擇,最終實現自我創造。

參考文獻:

[1]王倫東.初中政治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07).

篇9

一、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

(一)積極的思想特征

1.價值觀明確。社會競爭的實質就是優勝劣汰,弱者只有被社會淘汰,這也使得當前我國大學生意識到自己以后的發展。在我國,當代大學生在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后,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生活都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并為這個目標努力的奮斗。

2.興趣愛好廣泛。興趣愛好廣泛是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特征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在校園生活當中,各種文藝團體不斷出現,有書法社團、音樂社團、朗誦社團等等,這些社團的出現使得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消極的思想特征

1.依賴性強。在我國當代大學生中,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使他們養成了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的思想特征,在進入到大學后,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從小都沒干過什么活,而在大學什么事都需要自己動手,許多學生面對新的環境,在學習以及生活方面的適應能力差。

2.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這個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需要改變,有些大學生一時無法適應,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學生面對的挫折往往多于同齡人。在遇到挫折時,部分大學生束手無策,不能正確的面對挫折,久而久之就會自我否定,喪失信心,有些人因承受不了挫折而容易自我放棄,產生厭學、退學甚至自殺等心理,影響學業甚至影響以后的人生。

3.自信心不足。在我國當前的大學生中,大學生自信心不足、自我接受和自我尊重程度不高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了。這種自信心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習上,許多學生上課害怕老師提問,不敢往前坐,對自己的學習成果趕到懷疑,在學習上處理問題舉棋不定。另一方面就是在生活上,許多學生由于性格內斂,不敢與別的學生交往,在說話時,結巴,臉紅,不敢當眾發言,在碰到挫折時,不敢正面面對,而是選擇逃避。自信心的不足嚴重影響到了當代大學生的良性發展。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特征的教育策略

(一)加強實踐鍛煉能力

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父母從小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苦,致使孩子養成了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的思想特征,為此,在我國當代高校中,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能力有著重大作用。例如在某所高校中,學校針對進校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摸底訪問,從而摸底訪問中得知,百分之八十的學生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特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積極投入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看清自己的位置,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認識到自身素質與社會要求的差距。另外,還根據大學生特殊的思想實際和不同時期他們的興趣熱點,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教育活動,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律能力。

(二)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教育對于我國當前大學生的發展來說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得到了提高,學生才能在校園的學習以及生活當中積極的應對考驗。為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著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動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育當中樹立自制力和榮譽感,使他們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有強烈的責任感,有堅韌頑強的毅力,有細致敏銳的觀察力,有永不滿足的進取心,有服務社會的獻身精神。

(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我國當代大學生中,自信心不足在很大一方面就是學生缺乏交流,不能將自己想說話的話勇敢的表達出來,從而使得學生什么都不敢講,什么都不敢說。為此,學校要加強學生人際關系的培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例如,在某所高校中,學校根據新進大學生的特點,采用自愿組合的方式,每周舉行一次小組座談會,座談會全權有學生自己負責,學生在座談會上可以暢所欲言,通過幾周的座談會,不僅加深了學生彼此間的友誼,同時還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碰到挫折時更加勇敢。

篇10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 教學語言 語言藝術 形成策略

【分類號】G633.2

教學語言是一種工具,也是教師與學生關系親近與否的媒介。教師教學語言具有魅力,能夠增加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反之,會導致師生間變得疏遠。教學語言藝術,實質強調教師語言運用的技巧性,體現在教師教學語言的精準性、邏輯性和巧妙性和教育性。精準性,是指教師的語言要精煉、準確,不能含含糊糊、出現太多口誤和知識性的錯誤。邏輯性,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要始終保持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才能順暢。巧妙性,是指教師的某一句話恰好起到了教學的作用。教育性,是指教師教學語言的精準、巧妙,最終是要實現教育和啟發學生的作用。教師通過教學語言向學生講授知識、傳授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感受教學語言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課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更加注重自身教學語言藝術的養成,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以期實現自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高中政治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必須要具備深厚的內在修養。

一.高超的專業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首先得具備高超的專業素養,才能“傳道、授業、解惑”。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而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榜樣示范作用,都是通過教學語言體現出來的。教師的專業素養是一個比較宏觀的概念,它包括教師的師德素養、專業知識素養、學習素養和心理素養。

教師的師德素養是指要想成為教師,首先要具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要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具備做教師的素質,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是教師師德素養的外現。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是指教師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也是一項富有創造力的活動,教師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夠無愧于學生和自己。教學語言的精準性,能夠體現教師扎實的專業功底。如果一位教師能夠準確地表達知識點中所傳達的深層含義,那么他對專業知識必定非常熟悉和通透。教師的學習素養,是指教師應該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更新知識,保持進步。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應該經常給自己充充電,豐富自己,勇于創新,才能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理念和創新理念的學生,這樣一代又一代,整個社會也會進步。教師的學習素養也能通過教學語言體現出來,它往往在師生互動的一瞬間體現出來,非常巧妙,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教師的學習精神,從而體現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教師的心理素養,是指教師作為教育人的主體,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首先得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礙。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傳達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師具備超高的專業素養,能夠精準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對學生進行巧妙地點撥,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這就是教學語言藝術的魅力。

二.豐富的教學經驗

實踐出真知。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與其豐富的教學經驗息息相關。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比較熟練地駕馭課堂,巧妙生成;能夠把握教學語言運用的精準性,避免出現較多的無效口語;能夠有效控制教師的邏輯思維,增強教學語言運用的邏輯性,保證教學順暢地進行;能夠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使得教學語言運用也更加熟練,從而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而且讓學生不反感,課堂不沉悶。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語言運用的最重要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了解學生,課后積極地進行教學反思,積累經驗,為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做準備。

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相比較,理論知識的難度明顯有了提高,并且知識點抽象不易理解,對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愁和苦都倍增了。本身學生們對政治課就存有偏見,不太重視,這樣就增加了教師的授課難度。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和恰當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當然,一次兩次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師做長期努力,累積經驗。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長期努力都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語言體現出來的,語言組織的好、運用的準確、巧妙,都得益于教師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

三.熟練的表達技巧

人們常說:“熟能生巧”,是指熟練以后就會掌握技巧和竅門。教師的每一次講課就是一次鍛煉,每一次鍛煉都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力。很多新任教師在初上講臺時會緊張,會語無倫次,有些會情緒慌亂、邏輯混亂,導致學生不愿聽,課堂秩序也會混亂;有些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調整過來,重新組織語言和思路,盡快使課堂秩序正常化。無論是教學語言流暢的還是一般的,經過一段時間鍛煉以后都會進步,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技巧。熟練的表達技巧對教師非常重要,無論多么有才華的教師,他都需要靠語言表現出來。

政治課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不能僵硬的傳授知識,要非常注意教學語言的生活性,要“接地氣”。高中政治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應該緊扣生活實際,將抽象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在講授生活案例的時候,就必須換一種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這樣才會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包括很多類型,而非一種單一形式。比如教師幽默詼諧的本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冷笑話、一句時下很流行的網絡語、一句聲調變化等都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是教師教學語言的魅力,也就是教師教學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離不開教師高超的專業素養、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熟練的表達技巧,這三者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高超的專業素養是教學語言藝術形成的前提,每一位教師必然要具備基本的語言素養,而高超的專業素養是豐富教師講課內容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學語言水平的前提。豐富的教學經驗是教學語言藝術形成的關鍵,教學經驗越豐富教師就越有技巧,其中就包括教學語言的技巧性,而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需要教師不斷地鍛煉。熟練的表達技巧是教學語言藝術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師擁有的知識、經驗都要通過教學語言體現出來,需要教師運用自身熟練的表達技巧。要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閆霞.中學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技巧分析[J]課堂教學,2012(7).

[2]劉本武.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及其修養[J]教育與職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