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研究
時間:2022-04-12 09:06:34
導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的改革不斷推進,教育理論界越來越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與其的心理健康的關系問題,但是家長、教師等不同的群體對于心理健康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其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認知也存在差異。對于衡量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其判斷標準和影響因素,國內外學者也為此做了大量調查研究,認為小學生數學成績與解題能力受到其心理健康影響較大。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成績;心理健康
1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教育家、心理學家、政府官員等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日益劇增,盡管當前的物質條件要遠遠優于昔日的水平,但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卻每況愈下,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Rtter對倫敦市區小學生進行問題行為調查,發現15%的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AffordD.R對加拿大渥太華小學生的調查得出16.5%的小學生有心理問題。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下。李曉晨選擇南寧市851名五、六年級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利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對被試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16.92%的小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有2.82%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2000年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五個不同地區的16472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發現,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存在著年齡、性別以及年級等方面的差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俞國良教授等人的調查與研究發現,小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主要包括學習、自我、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這些問題因年級不同而表現出差異。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屹等通過調查北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得出與傳統研究不一致的結論,一般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比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但相反的結果是,初中生除了學習上的困擾比小學生大,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明顯比小學生高。目前我國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調查的檢出率普遍較高且差異較大,其檢出率的平均值,有的在10%-20%之間,而有的則高達60%-70%。第二,使用的心理健康標準較不一致,但大多采用的量表為心理問題或癥狀檢出量表,帶有明顯的臨床診斷性質。第三,目前研究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量表,不一定適用于我國本土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檢驗。
2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為家庭、學校、社會及個體生理、心理狀況等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林崇德(2001)認為,在我國中小學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人際方面的互動關系問題,如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問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問題、同學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其對異性看法的問題等;二是自我認知方面的問題,如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的問題和自制力問題等;三是學習方面的問題,如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出現學習障礙和學習困難問題以及由于各種原因產生厭學的問題等。家庭是小學生社會化的起點,小學生不但在其中進行著社會化,而且還以家庭為基地,與外面環境相互作用,在這些相互作用中,小學生得到了發展。因此,家庭作為小學生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意義深遠。汪瑩(2001)認為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1)物質的豐裕導致現在小學生的刺激閾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由于父母工作忙于,大部分孩子由祖父母負責教育和培養;(3)目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為缺少玩伴,故其在班級集體活動中會表現出自私和缺少合作精神;(4)大部分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因此會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和希望;(5)現在的小學生能力普遍較強,個別學生的自我表現欲過強。數學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在《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們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比傳染性疾病更為嚴重。報告還指出那些脾氣暴躁、言語和行為很難自制、說話諷刺刻薄或喜歡謾罵學生的教師不應該繼續在學校從事教育活動。
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劉宣文(2003)通過對某中學學生進行理性教育實驗研究發現:(1)理性情緒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進學生的情緒穩定性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理性情緒教育課程十分適合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適合作為學校實施、推進發展性輔導的重要課程。許言午等(2003)研究表明,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的問題,學生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心理教育意識淡薄,缺乏系統研究,是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科任課教師,依然把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在知識的傳承上,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一般不會做深人細致地研究。教師忽視和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旦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教師不會反思出現問題的原因,不會思考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對其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造成影響,而是將責任推給心理輔導老師和班主任。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師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從而解決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不關心學生健康心理地形成。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占有時間最多的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全部課程里,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方位的展開。
作者:于春閣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泰山小學
參考文獻:
[1]高屹,于新紅,張瑞凱:《北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17期.
[2]石長地:《心理健康和心理調適》,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212-221頁.
- 上一篇:迎接省衛生計生工作督查匯報材料
- 下一篇:全鄉干部駐村幫扶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