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心理障礙溝通論文
時間:2022-09-03 09:43:00
導語:師生心理障礙溝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良好的人際溝通首先取決于雙方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要溝通的一方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溝通就難以順利進行。
過去教育心理的許多研究一般只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而相對忽視了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因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近年來確實有不少有關教師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和報道,讀后使人憂心忡忡。
這里羅列和淺析了師生溝通中幾種雙方常見的心理障礙,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并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行動。
教師常見的心理障礙
1、嘮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中指出:許多教師都患有一種可以稱為“嘮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資深的教師越感覺不到這種病癥。
“嘮叨”病的主要癥狀是話特別多、啰哩啰唆,并經常不分場合、事無巨細地指責學生,還認為自己一直是在“誨人不倦”。
請看“嘮叨”病的常見癥狀之一:
一日之計在于晨。晨會課上,同學們都精神煥發,準備迎接新一天學習生活的挑戰。
可是班主任卻開始了今天的第一場嘮叨:
“吳剛啊,你的記性可真好!昨天忘記帶算盤,今天又沒帶來!看來以后要找個醫生來診斷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癥!”
“看你們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開心啊?昨天你們的外語考得怎么樣?!你們難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恥?今天放學統統給我留下來補課!”
于是,學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掃而光,大家都開始感到:“今天比較領,比較煩!”
其實,如果把這些批評改在下午放學時進行,就可能減少許多學生的反感,效果也許會好得多。
“嘮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師本身對師生關系的錯誤定位。由于傳統文化賦予了教師與學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隨著教學生涯的增長,教師一般會越來越習慣于維持自己的權威地位,越來越不在乎學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為,不管你說什么學生都必須聽。長此以往,一些教師就形成了這種自己感覺不到的壞習慣。
“嘮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厭煩感,認為教師真是一個“煩老師”,一有機會就想從教師身邊消失,因此教師即使有再好的溝通愿望也無法實現。
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嘮叨”病的癥狀出現,教師首先必須反省自己的師生觀是否正確。其次應該經常考慮自己講話的時間、地點、對象和場合是否適當,檢查自己講話的數量與質量之間的“效率比”。否則,還真可能患上令人討厭的“嘮叨”病,并且逐漸演變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2、強迫僻
強迫僻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將自己喜愛的觀念或事物強加于人。另一種是將自己不喜歡的觀念或事物強加于人。教師的強迫僻一般屬于前一種。
一些教師常常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意見,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學生。把學生視為灌輸自己一切價值觀的最好對象。
例如:
一個高二的學生雖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歡文科,打算在高三時轉入文科班讀書。這時,酷愛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對這個學生進行“策反”,翻來覆去地向這個學生灌輸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輕了。文科有什么好,學的東西都是空的,有時還要受政治的沖擊,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穩定。‘’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過去說掌握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看來還是對的嘛。你看,出國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堅決反對你學文科!
“有句古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后你一定會懂得我是真正的為你好。所以,不管怎樣,現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也許,一個未來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殺在搖籃中。
又如:
一位教師從小就學習彈鋼琴,非常醉心于古典音樂。所以,他希望他的學生們也能跟自己一樣。可是,現在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于是,這位老師就經常對學生說古典音樂如何優美,流行音樂如何庸俗。如果在學生的書包里發現了流行音樂的磁帶、CD等,他還會奚落或訓斥學生一番。甚至在家長會上,他還要求家長們在家里盡量禁止學生聽流行音樂。
這位教師的做法使學生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一番話還差點引起絕大多數學生的“公憤”:他在大大贊揚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后,還順帶譏諷了幾個流行歌手。而這幾個歌手恰恰是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跟有強迫僻的教師交往和溝通,學生不但不會有愉悅感,而且還會有剝奪了自由和自主權的感覺。所以,學生碰到這樣的老師,只會產生“快點躲著走”的念頭。
造成強迫僻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還有些自戀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師應該經常對自己的自我意識作一些反省。
強迫僻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與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教師經常進行“換位式”思考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當然,不斷接受各種新思想、新理念,不斷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這種心理障礙的根本途徑。
3、角色固著
角色是一個社會學的名詞。它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的輿論規范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表現出的思維傾向、行為方式等。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許多不斷變化的角色。如一位女教師就可能要扮演教師、妻子、女兒、媳婦、領導、職工、乘客等多種不同的角色。如果一個人不顧環境、場合等因素固守一種角色,就是角色固著。角色固著會給人際溝通造成較為嚴重的障礙。對于師生溝通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指出,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角色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人羅列了教師的12種不同角色:
1)、社會的表征
2)、行為的示范者
3)、知識的來源和學習助手
4)、學生行為的裁判和調解員
5)、團體領袖
6)、自信的支持者
7)、家長
8)、不良行為的偵探
9)、保姆
10)、泄憤的目標或替罪羊
11)、亦師亦友
12)、偶像
當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適宜時,師生溝通就會比較順利。如果教師固著于某種角色不善轉換,師生溝通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例如:
在迎接新世紀的班會上,同學們唱的唱,跳的跳,都興奮異常。這時,同學們的膽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們把一貫不茍言笑的校長也硬拉上了臺。
這位校長接過話筒,勉勉強強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復了平時的角色,用四平八穩的聲調又開始作起了報告:
“同學們,今天大家都很高興,我也很高興。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今年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對我校在區里‘爭三保四’的艱巨任務,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不能掉以輕心。大家要努力學習,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
于是,每個人的行為都開始拘謹起來,情緒也逐步降溫,整個會場再也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歡樂氣氛中去了。學生們都在心里說:“這個校長可真不識時務,讓人掃興。”
要克服角色固著的心理障礙,就要學會調節角色行為,即根據身份、場景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舉止。調節角色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難做到的。因為人人大腦里都有一套警戒調節系統,它會根據情況隨時調節人的行為。
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這套警戒調節系統就會“瀆職”,甚至連對方在對你有所暗示時還不能察覺。教師在他們的學生面前就經常會犯這類錯誤。因此,教師要克服角色固著的心理障礙,關鍵是要在司空見慣的場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經常告誡自己要“審時度勢”,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成功的溝通好手。
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1、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現是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表現為想象成功的體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這種心理狀態在與權威、長者、名人交往時表現得尤為突出。
造成學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大體上有三種:
①對自己的期望過低或過高
對自己的期望過低的人把自己的交往和溝通圈子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以與身邊人的自然交往為滿足。他們從來不想去主動開辟新的交往和溝通渠道,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的人在與人交往和溝通時總是害怕失敗,擔心遭到別人的恥笑和拒絕。
②大人的期待和評價
一些孩子從小開始各種重要活動都由大人包辦代替,不讓他承擔獨立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任務。那么,他就會安于現狀,依賴他人,沒有主動性。這樣的孩子上學以后,教師、同學也一直會認為他缺乏交往能力而不給他鍛煉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本身也樂意接受這種評價,潛移默化地養成了自卑心理。
③人際交往和溝通中的消極體驗
有些學生本來并不自卑,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經歷了許多失敗,并把這些失敗消極地歸因為自己的無能,從此變得自卑起來。
對于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引導:
①教會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名言對有自卑心理的人來說非常重要。但他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和一般人正好相反——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才是關鍵所在。
教師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學生的人。因此,他們一旦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優點,就應該及時認同并加以公開表揚,讓這些孩子逐步地增長自信心。然后,要教他們學會揚長避短,不斷發掘和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
②調節好學生的認知方式
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歸因。不要把一切的挫折和失敗都歸結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上,而是要客觀地分析各種實際情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去。
其次,要讓學生學會認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兩面性,懂得如何辯證地對待并且轉化自己的一些弱點。
③塑造學生良好的性格
教師要有意識地讓這類學生擔任某些工作或職務,通過實際鍛煉將他們身上膽小敏感、優柔寡斷、應變能力差等消極性格特征逐漸轉化為獨立性強、開朗、善于社交等積極特征,以增強他們的心理優勢,逐步地真正戰勝自卑。
當然,要讓學生真正地戰勝自卑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心理工程”。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摯愛。因為只有當學生感受到人們對他的真正關愛時,才能在心中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
這里我們來看一個國外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是一個殘疾女孩,天生一張豁嘴。從6歲上學開始,我便感到自己是一個很難看的小女孩,沒有人會愛我這個“丑八怪”。
二年級時,我們班級來了一位新班主任。她身材豐滿,面容姣好,全身散發著陣陣的幽雅香氣。學生們都很愿意和她親近。可是,我還是不大敢和她主動說話。因為我一直很自卑。
學校一年一度的聽力檢查開始了。
我記得,去年的方法是老師讓我們捂著一只耳朵,聽她說幾句輕輕的耳語。內容一般是“天空是藍色的”、“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等等。
和往常一樣,我又是最后一個。在等待期間,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師究竟會說什么,因為我的一只耳朵確實不太好。
輪到我了,我用手假捂著耳朵。這時,像是從遠方傳來了上帝的聲音,一句話猶如春雷回響在我的耳邊,老師慈祥親切地對我說:“你如果是我的女兒就好了!”
到現在為止我還認為,沒有哪一個同學有我愛這位老師愛得這么深。因為她讓我找到了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尊嚴和自信,驅走了我心中自卑的陰影。我將一輩子感激她。
2、羞怯
羞怯是學生常見的溝通障礙。這里的羞怯是指人在溝通過程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的行為。
學生的羞怯一般有三種類型:
①氣質性羞怯
這種學生生來就屬內向氣質。他們的脾氣比較沉靜,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點膽怯的心理。他們舉足投步、尋路問津也思前想后、顧慮重重。屬于這種氣質的學生為數較少。
②認識性羞怯
造成這種羞怯的原因是過分注重“自我”。他們的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恥笑。他們說話做事都要有絕對的把握才進行,不敢冒一點風險,因而老是受環境和別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人接觸,更羞于在公開場合講話。
③挫折性羞怯
這種類型的學生以前并不羞怯,也許性格還較開朗,與人交往時也是積極主動的。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他們經歷了一連串的挫折。從此,他們開始變得膽怯怕生,消極被動,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造成學生羞怯心理障礙的大多數原因屬于后兩種。根據統計,四分之一的羞怯的成人在兒時并不羞怯,也有相當數量的羞怯兒童長大以后卻不羞怯了。
學生羞怯的形成主要是在后天。它是在家庭、學校和工作環境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克服學生的羞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調節學生的認知方式
關鍵是讓他們形成這樣一種認識:人不可能事事正確。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即使說的不對,還可以加以改正。事情做得不成功,也可作為前車之鑒。人的聰明才智就是在實踐中增長起來的。
②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
可以從易到難地給這些學生布置一些人際交往的任務,讓他們鼓起勇氣,逐步學會主動與教師及其他人溝通。只要他們能夠邁出第一步,以后的成長就會順利得多。
③教給他們一些人際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要指導這類學生多觀察生活、觀察別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加以具體地輔導。
例如,一位心理輔導老師這樣來幫助一個社交方面特別羞怯的學生:
第一步——鼓勵她和家人主動交流。
教師通過和她家里人的溝通,讓他們有意識地加強和孩子的交流。他們家規定,飯后半小時什么事也不干,專門和孩子聊天。可以讓孩子談談耳聞目睹的事情,也可以談報紙、電視上的事。孩子漸漸地就能在家里較為隨意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第二步——鼓勵孩子和同班同學多交談。
教師組織了一些同學下課時有意識地與她多交談,同時還讓語文老師經常要求她做一分鐘演講。開始她演講時還是滿臉通紅,結結巴巴。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她終于能在講臺上作時間較短的演講了。
第三步——叫孩子去附近的商店購買物品。
平常因疼愛子女,家長從不讓孩子去買東西。教師讓家長特意將家里購買日常用品的任務交給孩子去完成。一段時間后,她已經能和半陌生的人說話,同時再也不會面紅耳赤了。
第四步——安排她和陌生人交談。
開始教師請一位高年級的同學和她交談,但她還感到有點心慌。于是教師就安排她和年齡小一些的同學聊天。適應后,她已經能主動找高年級的同學交往了。同時在這個階段,她終于能夠在講臺上進行即興演講了。
教師就是按照熟悉——半熟悉——陌生、有準備的演講——即興演講、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條線漸進的方法逐步消除了這個學生的羞怯心理。
這種方法是心理治療方法中的一種系統脫敏法。要掃除師生溝通的心理障礙
- 上一篇: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小學生健康心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