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業心理咨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6 08:39:00
導語:高校職業心理咨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01年頒布和實施的論文《中國心理咨詢師國家標準》標志著我國的心理咨詢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但當前的心理咨詢工作還存在著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準入門坎過低、培訓市場過于混亂及供求關系緊張等現象。為此,高校在心理咨詢發展及其嬗變中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以促進我國心理咨詢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咨詢;高校;應對
隨著我國第一部心理咨詢師職業規范標準——《中國心理咨詢師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我國的心理咨詢工作走上了專業化、正規化和職業化的發展之路。
一、心理咨詢歷史嬗變考評
西方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社會發展和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心理咨詢在對青年進行職業指導的浪潮中應運而生。開心理咨詢先河者首推美國職業指導者帕森斯(F.Pasenons)。他在1909年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此書可謂世界上第一部有關心理咨詢的著作。他通過研究個人、職業兩方面的特點,對個人求職和發揮個人潛能給求職者以幫助。同年,比爾斯發起成立了美國全國心理衛生委員會,其宗旨在于維護人的心理健康,預防和矯治心理疾病。一戰后,隨著心理測驗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心理測驗為基礎的臨床指導性心理咨詢模式,其領軍人物是明尼蘇達大學威廉遜教授。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由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適應上、尤其是情緒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加之由于戰爭的創傷性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使心理咨詢得以空前發展。至今,美國心理咨詢方興未艾,無論其理論還是實踐技術上,日趨完善,其專業化、職業化、法律化水準,在當今世界心理咨詢領域是領先的。20世紀60年代后,心理咨詢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起步。盡管從業者來自不同的職業背景和領域,開展活動的形式、規模與質量參差不齊,但就其推動整個世界的心理咨詢活動,構成心理咨詢鏈條不可或缺的環節而言,其成就依然可圈可點。
反觀我國,雖然引經據典可以考證出心理咨詢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心理咨詢思想在從先秦到明清浩如煙海的醫學典籍中,熠熠生輝[1],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些散見于古代典籍中的心理咨詢思想與實踐,仍然是零碎的、不系統的或不自覺的,還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理論。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人們的心理問題在巨變的時代背景中逐漸突出,于是在一些醫療部門,如中山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首鋼醫院等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心理咨詢才日益為人們所關注,開始在人們的心理生活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業規范,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約束,以及政府的引導和管理滯后,我國的心理咨詢一直處于范圍廣泛但良莠不齊的非職業化狀態。我國于1985年在浙江省湖州師專成立了第一個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中心后,高校心理咨詢也呈現星火燎原之勢。面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的心理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動,在預防和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客觀上也推動了我國心理咨詢事業發展。目前,全國一千余所高校中約有近40%以上的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活動或心理教育,北京地區則達到了70%以上,形成了一定規模[2]。當然,其中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可以相信,隨著《標準》出臺并付諸實施,得以凈化和規范化的心理咨詢,作為一種能夠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專業活動,必將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職業領域。
二、高校在心理咨詢職業化中的應對
很顯然,心理咨詢在我國成為一種職業,是以競爭和創新為特征的時展的必然結果。心理咨詢發展為職業不僅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需。另外,無論從數量或質量看,我國心理咨詢人才的匱乏也是一個嚴峻的社會現實。大量的專業人士需求與匱乏的專業人才狀況正是我國心理咨詢行業尷尬的現實。所以,規范、凈化、管理、監督心理咨詢業,使之專業化、職業化和正規化,就成為維護人們切身利益,提高大眾身心健康的當務之急。這里,我們需要反思和回答的是,高校在心理咨詢職業嬗變的過程中,該作何應對呢?
1.意識上求變
觀念轉變是高校應對心理咨詢職業化的首要任務。目前,高校中將心理問題思想化和德育化的觀念還有著極大的市場,心理咨詢生理化和心理咨詢治療化的認識誤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7]。這給心理咨詢職能和作用的發揮造成了很大麻煩,使我國高校心理咨詢的發展步履維艱,甚至淪為應付上級檢查和評估的一種裝飾。《標準》的出臺,為高校重新認識與理解心理咨詢職業,搭建起了平臺。高校應該以《標準》出臺為契機,切實扭轉過去的陳舊觀念,從職業化和專業化角度,把握心理咨詢作為職業所體現的內涵和外延,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化地來理解心理咨詢這一全新職業,消除偏見、誤區和神秘感,重構其新的符合時代特征的觀念、概念及文化,使肩負著以維護人類內心安寧為使命的心理咨詢首先在高校真正生根、開花和結果。要以高校為發展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心理咨詢,走進心理咨詢,使心理咨詢走出高校,走向社會,成為提升人類心理生活質量的不可或缺的援助力量。
2.專業上求新
心理咨詢作為職業已經走進了人們視野。但是,人才需求數量和人才培養的數量之間的巨大缺口,則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心理咨詢領域人才匱乏幾近告急;另一方面則是該領域充斥著大量的濫竽充數的人。另外,在該領域之外還有數量不可低估的,懷著不同目的、心態的人,試圖進入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領域。所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凈化心理咨詢市場,提高咨詢質量,維護心理咨詢榮譽,高校負有責無旁貸的責任。高校應充分利用其人才培養上的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目標,在有條件的高師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心理系、教育系、哲學系、社會系、管理系、人力資源系等相關學科基礎上,籌辦心理咨詢專業或者開拓心理咨詢方向,調整或重建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在掌握理論基礎后的實踐能力、操作能力的養成,使該專業大學生完全具備心理咨詢人員資格認證的資質。同時,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考慮在碩士或者博士這一層面上,新開心理咨詢專業或培養方向,鼓勵更多的碩士或博士參加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這對于規范心理咨詢市場,重建心理咨詢聲譽,進而推動該領域發展,無疑會起到表率和引導作用。所以,高校須以《標準》頒布為切入點,將心理咨詢作為專業來發展,不僅會為心理咨詢事業提供發展的原動力,也使得高校在應對心理咨詢職業化過程中,能拓寬專業路徑,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為心理學發展找到一個極具生命力的生長點。
3.師資上求全
心理咨詢人員資格認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取得資質前的專業培訓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它事關咨詢人員的從業水準、從業能力和從業道德。《標準》中規定:從事心理咨詢師培訓的教師必須具有心理學及相關專業副高職以上職稱、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者,或取得高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3年以上者,經心理咨詢師執教培訓后,可擔任心理咨詢員或心理咨詢師培訓教師;具有心理學或相關專業正高職稱,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者,可擔任高級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教師。上述執教師資標準向高校師資提出了挑戰。高校固然名師云集,人才薈萃,但能否應對挑戰,卻是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一方面,高校師資應該轉換角色,積極參加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獲取心理咨詢師資格;另一方面,高校師資應把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心理咨詢職業化緊密聯系起來,以強化的師資條件為基礎,將培訓咨詢師作為提高自己專業素養的契機,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咨詢師培訓拓展自身專業視野,養成心理咨詢職業化意識。
4.咨詢主體素質上求高
盡管我國已有近40%的高校在為大學生進行著心理咨詢或心理教育活動,但以筆者所見,在這一近乎蓬勃發展勢頭背后,隱藏的卻是效能的日漸萎縮,其中的從業者素質堪憂:有些缺乏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能且身份復雜的所謂咨詢員,二十余年來,一直把持著心理咨詢在高校的低效運轉。從一定意義上而言,這是使高校心理咨詢裹足不前的嚴重羈絆之一。心理咨詢絕非是任意行為,也絕非是什么人都可以涉足的,那種認為心理咨詢無非就是安慰、勸說的觀點行為,實事證明,只能給心理咨詢帶來災難。心理咨詢是一項嚴肅行為。它之所以可能,在于這是專業領域,在這一專業領域從事活動的人是專業人士,他們一般要具備《標準》中規定的各種專業能力。咨詢人員的知識水準、從業能力、人生閱歷、實踐經驗、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學歷水平等資質,對于高校從事這一行業的人而言,缺一不可。高校咨詢人員要以《標準》為準繩,積極參與資格認證,以切實改變目前高校心理咨詢的尷尬局面。心理咨詢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不斷檢視自己,不斷修正,不斷前進。
5.理論上求原創
我國心理咨詢二十余年來一直蹣跚而行,沒有實現超越性和突破性的進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心理咨詢理論創新。由于心理咨詢根植于西方的文化背景而非生長于中國的文化土壤,它的中國化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我國學界的難題。當某些心理咨詢理論、技術或是量表在為解釋西方人的心理現象發揮作用時,它為中國人解惑答疑時卻是那樣牽強,甚至是無能為力。這就是我們心理學界長期以來專于模仿,少有創新,專于引進,少有其理論反思所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們仍對心理咨詢原創性理論無動于衷,那么,我們所做的將依舊是為西方的心理咨詢是否具有普遍性提供佐證。高校是學術創新和知識生產的沃土。高校擁有大量的專家、學者以及科研優勢;高校有著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和可貴的學術傳統;高校面臨著心理咨詢職業化的難得的發展契機。因此,高校應該從過去的研究模式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在引進西方前沿性、前瞻性理論和技術的同時,反思其文化品質,在本土文化背景中,積極修正,勇于原創,進而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適合國人的具有創新性和本土文化品格的心理咨詢模式、技術乃至理論,這是我國高校在心理咨詢成為一種職業時所面臨的最為困難的抉擇,也是最深層次的問題。惟有如此,才能解決心理咨詢原創性不足的問題,因為這是建構我國自己的心理咨詢的根本。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與治療實用手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樊富岷.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之發展[J].大眾心理學,1995(6).
[3]張俊仁,等.咨詢心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
[4]錢銘怡,等.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王登峰,等.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6]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 上一篇:統計局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
- 下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