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課程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5-18 05:59:52

導語:高校通識課程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課程改革與實踐

摘要:將核心素養引入通識教育,完善高校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體系,解決通識課程價值觀教育“教什么”的問題,將促進我國高校通識課程價值觀教育的進一步落實,更好地實現課程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協調發展。核心素養導向的高校通識課程的建設和改革,可從通識課程體系改革和各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兩方面來推進。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校通識課程;價值觀教育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1]。據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健康生活(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責任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實踐創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六大素養。當前,以核心素養引領素質教育發展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領域中的重要課題。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之魂,推進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學改革,已成教育界共識。[2]本文提出將核心素養引入通識教育,以完善通識課程教學目標體系,促進高校通識課程價值觀教育的進一步落實,使之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和價值。

1核心素養引領通識課程建設的價值意蘊

核心素養被稱為“教育之魂”“課程設計的DNA”,對于重塑我們的人才觀、素質觀、課程觀、教學觀有著重要價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注重持續性,要逐步建立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核心素養培育的垂直連貫體系。通識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而核心素養作為新時期人的素質發展目標和要求,可完善高校通識課程教學目標體系,解決課程價值觀教育“教什么”的關鍵問題,有利于課程價值理性彰顯和“育人”本質回歸。價值觀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通識教育旨在培養一個“健全的人”,回歸教育的本質,克服“片面”發展,避免培養“單向度”的人,彰顯教育的價值理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但時至今日,價值觀教育缺失或者薄弱仍然是我國通識教育的一大弊病。而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我們長期以來都沒有搞清楚通識課程的價值觀教育應該“教什么”。學者不斷強調通識課程應注重價值觀教育,但對于價值觀教育要傳遞的具體內容卻語焉不詳。因此,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徹底、不具體的,缺乏實踐指導性,現實中也就造成“通識教育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通識課程成了學生心目中的“水課”。和通識課程一樣,核心素養也強調教學的跨學科性,重視學生方法、情意、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不同于通識教育目標的模糊不清,核心素養則明確規定了一定教育經歷后學生必須擁有的基本素養和能力,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可參考的核心點和關鍵點,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更加清晰、具體,更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是對教育目標的另一種詮釋[4]。因此,以核心素養理念來引領通識課程建設,使核心素養成為通識課程價值傳遞的重要內核,促進通識課程價值理性和通識精神的彰顯,不僅是可行的,也具有重要價值。

2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體系改革

引入核心素養,將有助于高校構建專業教育目標和核心素養目標相結合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系統和課程體系,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統一。落實到通識課程體系改革上,則要強調以核心素養來塑造高校通識課程的教育價值觀,形成課程“育人”整體氛圍。要明確以核心素養為重心的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價值和地位,讓教師知悉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哪些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引導教師結合課程教學進行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以實現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協調發展。在具體發展模式上,提出以下三種模式以供參考。一是借鑒復旦大學的模式,構建核心素養和課程模塊一一對應的“目標-模塊型”通識課程體系。復旦大學目前實施的通識教育課程方案包括七大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社會研究與當代中國、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可以看出,各個模塊對學生某一方面的品格和能力培養均形成支撐,而這些價值觀構成的價值觀體系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中的核心素養體系基本契合。二是引導教師獨立地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松散耦合型”通識課程體系。在這種體系中,各門課程看似各自獨立,但卻“藕斷絲連”,共同形成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合力。三是在“松散耦合型”或多模塊型等通識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開設一些專門的核心素養培育課程,作為高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形成“核心課程型”通識課程體系。三種模式中,建議有條件的高校推進“目標-模塊型”通識課程體系建設,使課程體系建設更有序、更有效。

3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目標改革

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必須以課程目標改革為先導,要讓高校教師能理解和接受核心素養,并將之融入通識課程的目標設計。目前,高校的課程教學目標有多種表述,如“知識、能力(或技能)、素質”、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而基礎教育改革中一些新的表述也在影響著高校教師,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但總體來講三維目標框架是主流[5]。那么,核心素養與課程原先的三維教學目標的關系是怎樣的?二者又該如何實現融合呢?首先要明確,核心素養與通識課程原先的目標并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補充和發展的關系。褚宏啟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跨學科的,高于學科知識,核心素養是綜合性的,是對于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與超越[6]。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來看,核心素養是可以獨立于各學科教學內容的目標引領,是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立場,對課程原有教學目標的有力補充和發展。譬如,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素養的培養,均可融入各門通識課程的教學之中,并且可通過對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來實現其引領和提升作用。然后,核心素養對于通識課程原先的三維目標等目標體系也是依賴和發展的關系。核心素養并不脫離學科知識的教學,反而必須依賴于學科知識教學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課程原先的三維目標等框架體系可沿用不變,課程的知識涵蓋范圍也不會受很大影響,只是在三維目標中補充、強調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和內容,并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從而讓課程“人的教育”的價值理念更加凸顯。總之,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目標設計不是對已有的三維目標等框架的否定,而是以回歸教育“育人”的本質為導向,強調人發展所需的關鍵素養來為課程三維目標等框架提供重心和引領,“畫龍點睛”。

4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

既然核心素養與通識課程原有的目標體系是滲透、融入的關系,那么,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教學改革,就要把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與要求,融入高校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過程和評價等各個方面。從課程實施的角度看,這一系統性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4.1以凝聚學校核心素養共識為改革

先導以核心素養來引領通識課程建設的主導權在高校。高校要在通識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首先就要在學校范圍內凝聚核心素養共識,否則改革將無所適從。目前,我國核心素養研究如火如荼,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研究方面取得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重要理論成果,但這些成果是否適用于大學生還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同時,還應注意在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4.2以學科核心素養來引領單門課程的實踐

對學校來講,要在通識課程建設指導思想中倡導核心素養,引導形成具有適切性的核心素養共識。對教師而言,則應以學科核心素養來直接引導自己的課程教學實踐,包括指導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內容設計、教學過程與方法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畢竟核心素養的內涵豐富,不可能讓單門課程承載所有核心素養的培育責任。因此,要將那些與課程契合的核心素養融入課程,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這個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反思課程具有的育人價值的過程。學科核心素養是課程標準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中間環節,是課程標準研制和修訂的綱領和靈魂[7]。

4.3以基于問題的學習來引導課程及其教學設計

一直以來,我國通識課程有著明顯的知識本位和學科中心特色。專家學者不斷倡導應摒棄學科專業式的組織思路,立足于培養和諧發展的“全人”,以問題或研究方法等為主線,對不同學科領域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在知識領域和生活世界相統一的基礎上(體現為具體的問題情境)來設計課程。而核心素養是在問題情境中通過問題解決逐步發展的[8],學生要形成靈活的、內化的核心素養,需要以復雜的、靈活多變的具體情境為載體。可見,創設問題情境是二者推進融合的可行路徑。因此,要引導教師無論是在課程內容設計還是教學法上,都要注重將基于問題的學習貫穿始終。

4.4以混合式教學對課程教學組織進行整體優化

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教學強調問題式學習,而問題式學習的基本流程包括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拓展延伸、內化問題,總結提煉、升華問題[9],這對課程的教學組織提出了高要求。我們知道,很多高校的通識課程都倡導經典閱讀和小班討論教學,但在有限的課堂學時和單向度面授慣性等的影響下,這些理念往往流于空泛而缺乏操作性。因此,要通過單一課堂來完成教學是天方夜譚。而利用混合式學習思維,將學生學習的空間由課堂延伸至課外,由線下延伸至線上,實現對課程教學組織與過程的整體性優化,擴展教育活動的空間,將有利于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

4.5以面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改革為落實保證

在倡導和實施核心素養的國家,大都會根據具體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設置一定的質量標準,來引導和評價課程教學。具體方式是描述經歷一段時間的教育后,學生應達到的基本水平,建立從知識向能力、從能力向素養不斷提升的發展水平等級標準。這樣高標準的要求可在一些全面落實核心素養的高校中試驗,覆蓋所有課程和教育活動,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設置不斷提升的等級標準并開展評價。但對于多數高校而言,單門課程面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改革是最好的方案。評價方案一般可包括教師對任務完成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基于小組開展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通過自我全面報告來反饋真實體驗和收獲等。

5結語

當前,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思政正逐步變革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各個要素,核心素養的目標取向研究正逢其時。但逐步形成核心素養導向的通識課程價值觀,并將之落實到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內容、過程、評價等各環節,還需要不斷革新,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1]甘秋玲,白新文,劉堅,等.創新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之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2):57-70.

[2]楊柳,張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減負”政策的歷史回溯與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19(2):13-21.

[3]周谷平,張麗.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研究,2019,40(3):107-116.

[4]常虎溫.核心素養中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及對教師教學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53-54.

[5]黃翔,童莉,李明振,等.從“四基”“四能”到“三會”———一條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主線[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5):37-40.

[6]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3.

[7]余文森.論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18,39(3):129-135.

[8]楊向東.關于核心素養若干概念和命題的辨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10):48-59.

[9]孫天山.指向“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26):53-55.

作者:王澤 單位:武漢商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