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職業溝通課程研究

時間:2022-06-12 11:25:14

導語:商務英語職業溝通課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務英語職業溝通課程研究

摘要:在分析職業溝通課程改革背景的基礎上,提出了作品化改革的具體做法并分析了改革成效,認為作品化改革體現了產教融合、知行合一;強調了學生個性需求,增強了學習動機;實現了教學成效可視化,充實了情景性教學資源。作品化改革要強化教師的教學設計者和執行者角色,重點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并要有良好的改革支持條件。

關鍵詞:職業溝通;商務英語;課程改革

職業溝通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職業核心能力類公共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職業溝通基本技巧,為未來職場溝通打下良好基礎。本文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下稱“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為例,提出職業溝通課程作品化改革具體做法,分析改革成效,以期為該課程及其他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啟發。

一、職業溝通課程的作品化改革背景

職業溝通課程是我校商務英語等多個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類公共基礎課,學分1分,理論與實踐課時各8學時。該課程為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改善空間。(一)教學內容忽視產教融合,教學過程未能實現知行合一。《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等綱領性文件均提出了“產教融合”“知行合一”。產教融合內在地要求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無縫對接;知行合一則針對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強調學生實踐能力提升。職業溝通課程面向全校多個專業,由來自學校職業核心能力發展中心的非專業課教師承擔教學任務,課程組集體備課,對課程與專業之間的融合研究不夠,導致教學內容與專業目標崗位割裂,無法實現產教融合。而其教學模式,一般都大班授課,以理論講授為主,難以實現做中教、做中學,知行合一也就無法保證。(二)教學指導忽視學生個性需求,教學氛圍未能提升學習動機。高校開展個性化教育是對教育真諦的深刻領悟,是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訴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1]。而國內高等教育仍然“以教師為主”,對不同的學生實施統一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扼殺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我校職業溝通課程教學以“教室+教材”為主,即由教師在固定時間、地點,按照課本內容開展教學,難以實現個性化指導;課后的溝通實踐,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指導也往往難以到位,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3],而職業溝通課程在教學氛圍營造方面也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從學生角度看,作為全校公共基礎課,學分較少,潛意識中就認為該課程只是無關輕重的素質課,重視程度不及專業課;從教師角度看,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課程組較少對課程重要性作充分的宣傳,也未能搭建營造教學氛圍的能力展示平臺,使得學生能力展示缺位,無法發揮榜樣的激勵和帶動作用。(三)教學成效忽視可視化呈現,教學資源建設未能重視情景性資源積累。課程教學成效的體現與課程考核方式有關。我校職業溝通課程的考核主要包括:自我溝通能力評估報告占50%,理論知識測試占30%,出勤等其它表現占20%。缺乏將學生所學放在職場情景中進行檢驗,忽視教學成效的可視化呈現。即使是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愛課程(www.icourses.cn)中一門與溝通相關的課程考核方式為:觀看課程視頻并完成單元作業占40%,在答疑區進行兩次討論占20%,期末考試占40%,學習成效的體現主要是單一的分數。近年來,高職院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教學錄像、微課、課件等豐富的課程資源。然而,對于職業溝通課程來說,具有示范作用的情景性教學資源卻相對匱乏,也沒有形成此類資源積累的路徑。情景性教學資源主要是指基于真實職業場景、能夠反映溝通實況的視頻教學資源,包括優秀視頻和帶有典型問題的反面視頻。對于學生來說,這種資源更為直接、直觀,更有針對性,有較好的教學應用價值,理應成為職業溝通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方向。

二、職業溝通課程的作品化改革

所謂“作品”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標準完成的有一定創新意義的可視化創作,而“作品化”指的是以作品形式展現教學成效的課程改革方法。(一)作品化改革做法。作品化強調的是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之后的實際產出能力,適合于混合式教學[4]、翻轉課堂[5]等多種教學模式,我校商務英語專業職業溝通課程主要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1.作品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教師有必要制定作品的標準。職業溝通課程作品的標準主要包括形式標準和內容標準。形式標準包括團隊人數(5~8人)、視頻長度(5~10分鐘)、視頻格式、視頻質量、拍攝場所、表演技巧、精神面貌等。內容標準包括:取材于商務英語專業相關的職業領域,體現專業特點和原創性;突出職場精神;至少涵蓋課程所學溝通主題中的3個,包括傾聽、反饋、說服、拒絕、沖突、身體語言、禮儀、跨文化溝通、客戶接待與談判等。2.作品的產生作品依托職業溝通情景劇大賽產生。所有職業溝通課程學生都要求以團隊形式參加,根據主題要求編排情景劇并錄制視頻,隨附報名表(要求填寫800字以內的情景劇內容及創新點)提交,任課教師全程進行個性化指導。初賽由任課教師根據提交的報名表和視頻進行評審,按分數高低選出若干優秀團隊進入決賽。決賽前,任課教師按照作品的標準,再次對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提升作品的質量。決賽包括三項內容:情景劇現場演繹;評委對情景劇內容進行提問,團隊成員回答;現場抽取1道職業溝通相關題目,并按要求作答。3.作品的使用作品包括初賽作品和決賽作品。自然,作品的首要用途是作為課程考核的手段,占總評成績40%,教師按照作品的標準進行評價。此外,從初賽作品中,可以選擇部分具有典型問題的作品作為反面案例。例如,部分作品在拍攝過程中出現明顯的校園景觀,與情景劇設定的職業場所不符;部分作品情節過于簡單,沒有新意;部分作品并非原創,照搬網絡資料等。這些作品一般不予公開,由任課教師處理后作為下一輪教學的資源。對于入圍決賽的作品,經過教師兩輪的指導和完善,一般來說質量都比較高,決賽將全程錄像,并將最終剪輯的作品作為優秀作品,添加進課程資源庫,并擇優在學院優秀作品網站展出。(二)作品化改革的成效。教學實踐表明,作品化改革是富有成效的。作品化所依托的情景劇大賽要求團隊合作,包括劇本創作、拍攝、剪輯等,本身就是重要的溝通過程,能夠完成作品就體現了團隊溝通的有效性。而完成作品要求對商務英語相關的崗位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研,需要與企業進行溝通,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提升也頗為有益。正如學生反饋:“我感覺整個人的溝通水平都提升了一個檔次”“我真正明白了有效溝通的重要性”。當然,更有針對性的是,作品化改革是解決前文所述多個問題的有效路徑。1.作品內容體現了產教融合,作品創作突出了知行合一。作品內容必須取材于商務英語專業相關的職業領域,這就使得課程內容與目標崗位有機融合;作品的創作要求涵蓋3個所學的溝通主題,并用情景劇的形式表現,這就使得知識、素質、能力有機地融入視頻作品中,突出了知行合一的職教理念。以某一團隊作品“跨文化商務接待與談判”為例,設置的場景是:“WO公司(廣州)專門從事EL(electroluminescent,電致發光)冷光片生產與銷售,合作企業在青島專門從事LED類產品銷售,而墨西哥外商是專門研發LED產品的,雙方此次廣州洽談是因外商對EL產品感興趣并在合作企業的安排下進行的”。首先,該作品內容源自廣州某公司的真實案例,決賽現場還使用了真人真實產品展示,以比賽的形式實現了產教融合。其次,該作品視頻全長7分40秒,包括了跨文化交際、接待禮儀與談判、中英口譯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成員中英語言技巧嫻熟,溝通過程流暢,很好地展現了所學知識和技能,體現了良好的職場精神和知行合一理念。最后,成員不僅在談判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專業,還對EL冷光片的產品知識進行了深入了解,將該產品的亮度與溫度的關系融入談判內容。可見,該團隊還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在更高的層面實現了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相融相長。2.作品指導強調了學生個性需求,作品展示增強了學習動機。教師在指導學生作品創作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性需求。一方面,情景劇比賽提供了多個溝通的主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3個;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與專業相關的崗位,通過親身經歷或者師兄師姐訪談等多種途徑對相關崗位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研,并獲取相關崗位中真實發生的溝通案例,進而將案例演繹成情景劇作品。例如,學生提交的作品“職場那些事兒”靈感產生于廣交會實訓真實經歷,通過設計老板與業務員的對話,表現了贊美和與上級溝通的技巧;通過老顧客的到來,表現了身體語言及溝通禮儀;通過設計師的登場表現了沖突處理技巧。教師在對學生指導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并不失時機地對其未來的職業規劃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教師搭建情景劇大賽和作品展示平臺,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情景劇大賽通知在學校主頁,學生都要求參加,規模較大,級別較高,且大賽的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對課程教學氛圍的營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其次,大賽由學校職業核心能力發展中心頒發榮譽證書,特別優秀的作品在作品網上展出,全部決賽的作品在課程資源庫展出,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了獲得更好的比賽成績,學生往往會認真組建參賽團隊,調研企業崗位,研討作品的創新和表現手法,更好地實現了課程的教學目標。最后,作品展實際上是優秀學生團隊的能力展示,以可視化的形式體現了高水平的溝通能力,可以發揮榜樣的激勵和帶動作用。可見,作品化改革有利于構建“讓學習主動發生”的教與學的新生態。3.作品呈現實現了可視化,作品積累豐富了教學資源。作品以視頻的形式呈現,融入了知識、素養和能力,以可視化的形式將學生所學放在職場情景中進行檢驗,這改變了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改變了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除了獲得分數之外,還獲得了真實的溝通體驗、可以保存的“回憶”、課程的參與感及滿足感。另外,課程所收集的有重要示范作用、可視化的優秀作品以及具有提醒作用的反面作品,教學價值明顯。開展作品化教學改革,每一輪教學都可以收集批量的此類作品。通過累積,可以不斷充實情景性資源,進行作品的橫向、縱向對比,不斷完善作品的標準體系,提高作品質量,還可以進行較大樣本的診斷性分析,為確定和調整教學重難點、個性化指導提供數據支撐。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化改革中,作品都由學生團隊完成,從這個角度看,學生是課程的重要建設者和合作者,教師不應忽視這個充滿創新精神的群體。

三、關于作品化改革的反思

作品既是學習目標達成的評價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形成教與學的新生態,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方向。然而,任何教學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也需要學校各方面條件的支持和配合。(一)要強化教師的教學設計者和執行者角色。教師的角色很多,包括引導者、促進者、執行者、顧問、評估者、反思者、研究者、教材開發者、管理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等。[6]通過職業溝通課程的作品化改革,我認為教師成為科學的教學設計者和精細化的執行者尤為關鍵。一方面,教師要成為科學的教學設計者。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很方便地獲取所需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逐步從知識傳輸者轉變成科學的教學設計者。通過教學設計,提升或者創造學習動機,將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變成知識的主動索求者和探索者。對于作品化改革來說,科學的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四個導向,即目標導向、能力導向、標準導向和生態導向。目標導向即作品內容要與目標崗位對接;能力導向即作品所體現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與目標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對接;標準導向即作品需要滿足教師設定的、合理的標準;生態導向即利用信息化手段構建教師、學生、作品、社會之間互動良好的教學新生態。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精細化的執行者。無論是何等先進的教學理念,何等完美的教學設計,執行不到位教學目標也無法實現。例如,作品化改革中,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而部分自覺性較弱的學生,其學習和創作的質量難以保證,教師需要主動面對面“約談”,共同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二)要重點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國家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各校都在探索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因此,對于職業溝通作品的創作來說,我們不應單純關注溝通技巧的訓練,更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事實上,對于作品化改革來說,作品創作本身即是創新。有的從溝通策略上創新,有的從溝通深度上創新,有的從拍攝技巧上創新,有的從產品專業化上創新等。對于教師來說,首先要強調作品的原創性,要求學生在作品創作前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包括商務英語相關崗位存在哪些典型的溝通場景,成功溝通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知識和能力,如何溝通才能達到目的等,并在報名表中列明作品的創新點。正如某一團隊所說:“對于本次職業溝通情景劇比賽,我們的組員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大到劇情內容的框架,小到布景的小配件,都是我們7個組員認認真真探討了3天才一致決定的。”其次,提供創新性作品作為示范,方便學生快速進入創作角色。最后,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及時的指導,包括提供國內外各類共享資源、圖書館資源、鼓勵向專門人士請教等。(三)要有良好的改革支持條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向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這內在地要求學校在制度、組織、經費等各方面支持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改革。以制度支持為例,作品化教學改革教師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定課程標準、個性化地指導學生作品創作并進行評價、組織作品展等,對于這些工作如何計算工作量?是否將作品的數量和質量納入教學評價?有何激勵措施?等等。我們認為,在探索職業教育規律的征途上,只要有充足準備和科學設計,學校應當予以支持和鼓勵。敢于打破傳統束縛,在實踐中探索有利于教學改革的制度和氛圍,才能激活教師的創新精神!職業溝通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必須強調產教融合、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體現該課程的價值。我校商務英語專業的作品化改革實踐,有針對性地解決了課程存在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成效,為高職院校職業溝通課程及其它公共基礎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獻君.高等學校個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03):1-9

[2]吳洪艷.個性化學習理念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融合[J].現代教育技術,2015(08):46-52

[3]湯聞勵.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研究分析[J].外語教學,2012(12):70-75

[4]謝幼如.網絡教學設計與評價[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孫惠敏,李曉文.翻轉課堂,我們在路上[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6]王艷.自主學習者對教師角色的期待[J].外語界,2007(04):37-43

作者:潘小波 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