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英語翻譯質量評估論文

時間:2022-08-18 10:28:33

導語:商務英語翻譯質量評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務英語翻譯質量評估論文

商務英語與一般英語的最大區別是,商務英語一般應用于職場,內容多是涉及商務活動,是專業英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商務英語在其翻譯的難度及翻譯的復雜程度上一般都大于專業英語。一般的英語在商務活動中并不適用。所以站在目的論角度上,探討新形勢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并對其質量進行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商務英語的特點

(一)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商務英語已經發展成為職場的專用語言之一,不僅形式復雜,其內容也非常廣泛。由于商務活動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用到商務英語,所以屬于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然而商務英語的翻譯卻有著較高的復雜性與難度。商務英語翻譯難度大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翻譯人員具有較高的要求,除了具備高水平的英語水平外,還應當具備一定的商務知識、企業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知識。商務英語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專業性及行業性。商務英語除了具有英語的基本特點之外,在語言上還具有更加專業化和口語化的特點,并且更具有針對性及實用性。[1]

(二)商務英語的詞匯特點

商務英語具有詞匯派生能力強的特點。商務英語范疇非常廣,會涉及各行各業多方面的知識,所以具有很強的派生能力,可以派生出很多新詞匯。隨著新詞匯量的不斷增加,翻譯人員在翻譯時的難度就會隨之增加,這就要求翻譯者在翻譯商務英語的時候必須要不斷地對自己的詞匯進行更新,能夠及時掌握新詞匯。此外,縮略詞是商務英語中應用非常頻繁的,在講究效率的商務英語中,有時候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會使用大量具有明顯行業特點的縮略詞。所以,這就要求翻譯人員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翻譯能力,還應當對各個行業中的基本詞匯能夠熟練掌握。最后,商務英語詞匯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外來詞、重復詞以及古語詞語使用量非常的大。因此,商務英語的這一特點就要求翻譯者能夠做到事先熟知各類詞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快速有效的翻譯,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質量和效率。

二、新形勢下目的論角度的商務英語翻譯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務英語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翻譯的內容方面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也就是說,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一旦出現一個小的失誤,可能就會對商務活動產生誤導,進而導致商務洽談不能順利進行或者洽談失敗。因此基于這一點,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翻譯人員應當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開展工作,以便確保翻譯的簡潔明了與準確程度,進而在最大限度上防止錯誤翻譯的發生。[2]從目的論的角度上看,商務英語翻譯的目的既是翻譯人員進行翻譯的指南,又是翻譯的最終歸宿。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通過目的論從而決定翻譯方法及其策略,進而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翻譯的準確性與針對性。站在目的論角度上,商務英語翻譯應當遵循目的論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商務英語翻譯應當將某一特定目的視為翻譯目標。此處筆者將廣告翻譯作為案例,站在目的論角度上探討廣告翻譯。對廣告翻譯來說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立在廣告語和廣告受眾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商務英語翻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夠達到廣告語和廣告受眾的溝通。所以,對廣告的翻譯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廣告專業知識,同時還應當熟練掌握商務英語翻譯策略,進而促使消費者更好地認同跨國文化消費,進而提高產品宣傳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標。做廣告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因此在跨國廣告的翻譯中,只是對原廣告詞進行表面的翻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深刻理解廣告詞的內涵,實現高水平的語言交流功能,進而更好地提高廣告營銷的效果。另外,目的論下的商務英語翻譯還應該遵循連貫性的原則,一定要能夠實現語篇的連貫性,并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交際性的特點。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翻譯者要根據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運用靈活的語言,使得整篇的翻譯能夠更加連貫,便于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求傳達的內容準確,還要求翻譯人員能夠了解文化的差異以及受眾的心理感受,能夠以受眾的語言特點將翻譯內容表達出來,以便受眾可以更好、更快地接受翻譯內容。

三、結語

商務英語自身因為具有各種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就決定了商務英語復雜的特點,再加上商務英語的詞匯、語言、語句等均有非常強的特殊性、專業性,所以通常情況下,普通的英語翻譯都不能夠使用。商務英語的特殊性也是商務英語翻譯目的性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待商務英語翻譯的質量,并將目的論應用于商務英語翻譯中,不僅提高了翻譯策略,還提供了翻譯方向,進而促進了翻譯工作效率的提升。

作者:鄒春瑩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旺艷.目的論關照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探討[J].海外英語,2013(12):101-102.

[2]祁芬.功能翻譯目的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研究田[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