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音樂審美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10 02:49:24

導語:學前兒童音樂審美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音樂審美教育論文

【摘要】上映于1965年3月2日的好萊塢音樂故事類電影《音樂之聲》,距今已有半個世紀,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愈發珍貴。哪些因素使該影片成為“盡善盡美”,具有世界性主題的藝術佳片呢?本文以影片的主題、插曲音樂、音樂教育特點等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學前兒童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對從事學前兒童教育的教師有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寓教于樂;音樂;審美教育;情感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音樂美學方面很有造詣,他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與美的統一,所謂“盡善盡美”。孔子還認為,音樂不但要做到善與美,所表達的內容還要純正無邪。1966年榮膺第38屆奧斯卡金獎的電影《音樂之聲》,就是一部在形式上、內容上均符合“盡善盡美”的佳作。電影本身已超越了對本民族的影響,成為世界性的電影,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音樂之聲》講述了讓修道院又喜愛又惱怒的瑪利亞修女(朱麗•安德魯斯飾)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家當第13任家庭教師,她用愛心、才華和人格魅力溫暖了失去母愛多年的孩子們。她的到來為特拉普家注入了活力,也贏得了英俊能干,同樣也有音樂才華的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心。他們度完蜜月后回到了已被納粹占領的奧地利,上校不愿意為納粹效力,最后全家人在朋友的幫助和掩護下,逃離納粹的控制,重獲自由。縱觀全劇,該片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構成了其“盡善盡美”的布局和構思。

一、世界性的主題

這是一部關于愛的影片。愛學生、愛家人、愛祖國,濃濃的愛意和人文主義情懷貫穿全劇,成為影片的主題。該劇精準而深刻地詮釋了愛,對孩子的愛、對戀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展現。我們常說藝術無國界,但并非所有電影藝術都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可。而《音樂之聲》因深刻表現“人的一般本性”和人類的共同美,真實反映了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成為世界各民族所共賞的藝術。該影片的影響力巨大,1965—1970年間,陸續在美國、中國香港、英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瑞典、芬蘭、丹麥、西德、意大利、法國、挪威、日本首映。1975—2007年間,應觀眾強烈要求,陸續又在日本、芬蘭、美國、挪威、英國等國重映,期間更有國家多次重映。愛的主題,這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該劇對人性的真、善、美的歌頌,集中表現在瑪利亞、馮•特拉普上校和孩子們身上。女主人公瑪利亞自幼生活在嚴肅、呆板的修道院,但這些沒有壓制她的天性,她依然保持著人性的優美,生性活潑、精力充沛、樂觀機智,熱愛大自然。她在對待孩子方面展現了偉大的母性光輝,和藹可親又生動有趣。她帶孩子們劃船、爬樹、逛集市、野炊、學音樂,等等,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了孩子們的能力。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來自于貴族家庭,有著翩翩風度和良好的修養,和瑪利亞的出生有天壤之別。他似乎是個只顧工作,對孩子們實行軍事化管理的嚴厲、刻板的父親。可實際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父,對孩子愛得深沉而含蓄。孩子們則純潔無暇、調皮可愛。因缺乏母愛,故意以挑釁老師的方式來換取父親的重視。當孩子們遇到好老師以后,進步則非常大。該影片因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超越了狹隘的愛情和親情,升華了電影主題,使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更為豐滿。《音樂之聲》也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典之作。劇中正直、勇敢的馮•特拉普上校不顧納粹的嚴密監視,在希爾斯伯格音樂節上演唱愛國歌曲《雪絨花》,深情吟唱表達了對祖國崇高的敬意和憂慮,激起了全場奧地利同胞強烈的愛國共鳴,全場觀眾都跟著唱了起來,許多人熱淚盈眶。此情節不禁使筆者想起法國作家阿爾封斯•都德那篇感人的愛國題材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一個人如果不愛國,哪怕他才冠天下、腰纏萬貫,靈魂也是丑陋的,必遭世人唾棄。

二、寓教于樂的電影插曲

優秀的電影作品,一般也有優秀的插曲相映成輝。除了電影本身的主題、內容等精彩之外,插曲也會對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活動、表達思想感情等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可以說是無樂不歡。有些電影插曲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的影響力,廣為傳唱,成為影響幾代人的音樂作品。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音樂的魅力是物質無法替代的。伴隨著熟悉親切的電影插曲,會使觀眾回憶起觀看影片時的愉快感受。《音樂之聲》有三首量身定做的插曲,音樂語言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喜愛的金曲,老少皆宜,為電影增色不少。它們分別是音樂情緒活潑輕快,采用比擬手法來教兒童們學唱唱名和音階的歌曲《哆唻咪》;旋律輕快跳躍、詼諧幽默的《孤獨的牧羊人》;旋律輕柔流暢、優美抒情,流露出主人公對祖國深情守望和祝福的歌曲《雪絨花》。其中歌曲《哆唻咪》由奧斯卡•哈默斯坦作詞,理查德•羅杰斯作曲。歌曲采用大調式、2/4節拍和二段式結構寫成。此曲音樂感染力極強,歌詞采用同音異字、諧音雙關的手法寫作。例如歌曲中教兒童學唱名的方法,“Doe”(母鹿)與“Do”(唱名)同音,“Ray”(光線)與“Re”(唱名)同音,“Me”(我)與“Mi”(唱名)同音,“Far”(遙遠)與“Fa”(唱名)同音,“Sew”(光線)與“So”(唱名)同音,“Tea”(茶)與“Ti”(唱名)同音等,深入淺出,其生活化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兒童一聽就會,欣然接受。《音樂之聲》是音樂的世界,有趣的是上校有7個孩子,正好是一組音階的數量。因此,瑪利亞教孩子們認音階的方式就生動形象了,孩子們按照年齡從小到大,依次代表Do-Re-Mi-Fa-So-La-Ti,他們來到有臺階的公園,從臺階的底層依次跳到高層就是Do到Ti的音階上行,再依次跳到底層,則是Ti到Do的音階下行。這種教唱音階的方式簡單易學,孩子們的參與度高,通過寓教于樂,孩子們很快就牢牢掌握了音階的唱法。瑪利亞十分善于掌握教學的機會和節奏,在游玩歸途中,瑪利亞反坐在馬車夫的旁邊,面對著孩子們,手握馬鞭引領著孩子們唱三度、二度音程,Do-Mi-Mi,Mi-So-So,Re-Fa-Fa,La-Ti-Ti,正是她高超的藝術教育手段,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使得孩子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提高了音樂能力,并學會了許多歌曲。電影中,孩子們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以及參加音樂節表演,等等,無不營造出和諧、美好的藝術審美效果。

三、音樂審美教育理念貫穿全劇

這部拍攝于奧地利薩爾茨堡的影片,畫面優質。觀眾們不僅欣賞到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脈、草地、森林、湖泊,富麗堂皇的異國建筑,而且更為劇中女主人公瑪利亞博大的教育理念所感動。這種美育理念具體體現在瑪利亞對孩子們成長的追求上。從現代審美教育的角度,學前兒童音樂審美教育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即“在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中偏重于感性;在知識技能教學與欣賞表現活動的統一中偏重于欣賞表現;在規范與自由的統一中偏重于自由;在嚴肅與愉悅的統一中偏重于愉悅。”我們發現,瑪利亞對孩子們審美教育的實施,自覺遵守了采用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她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審美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獲得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潛移默化受到感染熏陶,而不是一味采用說理、講解、授予的形式。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教育暗自契合了兒童審美教育原則,顯示出她本人具有良好的音樂修養、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情感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審美活動中,情感與思想是交織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說教。家庭教師瑪利亞教育孩子們的方法是以情動人,因為她真正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她情感的真實性,也增加了其人格的力量,使一群“熊孩子”真心覺得這個老師和別的老師不一樣。瑪利亞情感真摯,對孩子們的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在教孩子們唱歌時也是愉悅的情感體驗。孩子們也“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當瑪利亞因情感問題離開馮•特拉普上校家,孩子們還因為思念她而瞞著父親去修道院找她。瑪利亞教育這群孩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陪他們一起玩耍,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真正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成為孩子們的知心大姐姐。溫暖了孩子們缺乏母愛的心。之前的12任家庭教師都被淘氣、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們給氣走了,只有她以大度豁達和幽默化解了尷尬,度過了最初令人難過的時候,并思考出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影片中,真正撕去孩子們冷漠面具、贏得孩子們信任的是在一個雷鳴電閃的暴雨夜晚,上校最小的女兒最先跑到瑪利亞的房間,因為她害怕電閃雷鳴,瑪利亞用母親一般的慈愛和力量,給了她安全感。接著余下的孩子都跑到了她的房間玩耍,包括因和男朋友約會淋雨歸來的上校大女兒。瑪利亞和上校所有的孩子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之后,孩子們從此主動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秘密告訴她。瑪利亞是一位無師自通兒童音樂審美教育真諦的大師,是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人,必然也是朝氣蓬勃、生性靈活、有憐憫心的人。可見兒童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很簡單,那就是親切活潑、用生動有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既佩服你又尊重你。目前,世界上恐怕還沒有在兒童音樂審美教育理念方面能超過《音樂之聲》的電影,經典一經產生,恐難逾越了。

四、結語

可以說瑪利亞因音樂而與馮•特拉普一家結緣,上校之所以娶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家庭教師,而非身份高貴的男爵夫人,主要是因為瑪利亞具有出色的音樂才華、教育才能和獨立、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電影佳片《音樂之聲》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在百老匯演出,之后被改編成電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該片帶給我們太多感動,正如影片的名字“TheSoundofMusic”,音樂有著讓人著迷的感染力,帶給我們無窮的歡樂和喜悅。

參考文獻:

[1]中等師范學校音樂教材編寫組編.中等師范學校課本音樂(試用本)[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3.

[2]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楊琪.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5]虞永平,王春燕.學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周向東,聶翔.電影《音樂之聲》的音樂藝術賞析[J].電影文學,2012(16).

作者:楊梅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