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質性研究

時間:2022-06-11 04:59:26

導語: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質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質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對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認知,為高校構建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實踐提供參考。[方法]對9名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并用內容分析法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護理學青年教師對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認知包括3個主題:文化風氣、組織建設和學習活動。[結論]各高校應積極聽取青年教師的意見,從營造文化風氣、完善組織建設、開展學習活動3個方面著手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成長。

關鍵詞:護理教師;學習共同體;認知;質性研究

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發揮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特別要加大青年教師培養與培訓的工作力度,提高青年教師的素質和水平[1]。結合護理學的發展現狀,如何提升護理青年教師的綜合素養以促進其專業發展成為近年來護理教育者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合作型組織在教師群體中得以發展、壯大,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發展優勢日漸顯現,這為護理學專業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開辟了新路徑[2-3]。教師學習共同體(facultylearningcommunity,FLC)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標和愿景的教師,在相互學習和資源共享的基礎上自愿組成的,以提高專業能力為目標的特殊團體[4]。學習共同體不僅使教師之間打破孤立個體的局面,形成互幫互助的良性團隊關系,在學習中相互支持、促進,從而最終實現共同的可持續專業發展,還可改善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最終使學生從中獲益[5]。目前,教師學習共同體已在中小學教師、部分高校教師中得到初步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尚未見其在高校護理教師中的應用研究[6-8]。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設計,旨在深入了解高校護理專業青年教師對學習共同體構建的認知、看法,為進一步在高校護理專業青年教師中構建學習共同體,開展學習活動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立意抽樣法選取安徽省某兩所高校的護理學專業專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本科及以上學歷;②年齡≤35歲;③具有初級或中級教學職稱;④第一學歷為護理學專業本科;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訪談。樣本量以信息飽和為標準,最終納入9名青年教師。詳見表1。1.2研究方法。1.2.1資料收集方法。采取半結構式個人深度訪談法收集資料,訪談前向受訪者詳細解釋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獲取其知情同意并約定訪談時間及地點。對同區域的5名受訪者約在一間獨立的辦公室進行訪談,另4名異地的受訪者通過微信視頻聊天的方式進行訪談,所有訪談全程錄音,并向受訪者承諾保密。訪談提綱如下:①您聽說過教師學習共同體嗎?您認為學習共同體應該是怎樣的組織?②您所在的單位成立了教師學習共同體嗎?您認為成立這樣的組織需要具備哪些條件?③您認為一個教師學習共同體獲得良性運轉需要克服哪些問題?訪談過程中訪談者適當推進問題,避免引導性提問,并注意觀察受訪者的表情、語調及肢體語言,必要時做好記錄。訪談時間為15~32min,平均23min。1.2.2資料分析方法。訪談結束24h內,將音頻資料和書面記錄轉錄為文字資料,采用內容分析法[9]分析資料。

2結果

2.1主題一:文化風氣。2.1.1營造開放、協作的學習氛圍。9名受訪者均認為學習風氣是教師學習共同體成立的前提條件,特別強調了開放和協作,拒絕封閉、自成一派的學習方式。編號A:“我遇到問題會請教別的老師,有的問題他們好像含糊其辭,感覺害怕我學會,學習共同體如果沒有突破這個障礙,我覺得也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編號D:“既然要相互學習就要充分發揮彼此的專長,特別是向一些學術背景不一樣的教師學習,借助學科優勢彼此提高,但這需要大家達成共識。”編號G:“每個學校的專業發展情況不一樣,如果這個共同體能打破區域的局限性,那太好了,當然了,這種相互協作,共同提高的學習風氣很重要,領導不能害怕被超越就有所保留推進組織發展,那就很受限制了。”2.1.2融入醫院護理文化。護理人才的培養不僅強調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還需要具備人文情懷和人文關懷精神。因此,部分受訪者認為成立學習共同體還應重視醫院護理文化的滲透。編號B:“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服務于臨床,除了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臨床的文化理念也要滲透到教學中,這就需要向醫院的同道學習。”編號C:“現在倡導教學中融入思政,我們專業的思政教學更多的來源于臨床,這些思想的滲透還需要多與臨床帶教老師多溝通學習。”編號H:“我們的學習不能僅局限于學校,臨床要學習的也不可局限于技能,他們的服務奉獻精神也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這種醫院文化的滲透對師德和進取心的錘煉都是有益的。”2.2主題二:組織建設。2.2.1爭取硬件條件支持。9名受訪者均表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成立及良性運轉離不開時間、經費、場地等硬件條件支持。編號E:“我們這樣的青年教師在做教學科研的同時還兼任很多行政事務,學習共同體一旦成立,希望領導能充分諒解我們,將一些行政事務合理調配,給予我們更多的學習時間。”編號H:“一個組織的運轉離不開經費支撐,而我們很多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經費少得可憐,這就需要單位劃撥一點教學經費供我們學習使用。”編號I:“我們學習需要有固定的場所,還需要配備一些辦公用品、多媒體設備。”2.2.2合理分配成員。學習共同體雖然是根據成員的共同愿景組織形成的,在規模、形式、數量上并未有嚴格的規定,但個別受訪者提出招募成員后應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配,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編號A:“成員招募不難,進入共同體后我們可以根據大家的研究方向進行分組,這樣溝通起來更方便。”編號F:“我認為大家都是來學習的,要根據大家的學習需求進行分組,把稍擅長的成員和擅長的成員混搭成組,這樣更容易成長。”編號G:“我認為分組的方式可以多樣,從不同的角度來分組都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慮到大家的學歷層次、學緣結構、性格特點等。”2.2.3豐富專家資源。在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過程中少不了專家的智力支持,部分受訪者表示,對于專家的選擇需慎重,最好能夠實現多元化、國際化。編號B:“共同體內的專家不能僅局限于本單位的高年資老師,要注意學科交叉的問題,比較方便的做法是在本校內遴選一批與學科有交叉的專家,比如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學院、基礎醫學院等。”編號D:“這些專家可以來自高校的專職教師,也可是臨床的護理專家,當然,這需要領導層介入、聯系和推進。”編號F:“我們的辦學定位強調了學生具備國際化視野,老師的眼界更要隨之拓寬,我們共同體的專家團隊需要國際護理專家的加入。”2.2.4完善學習制度。學習共同體的良性運轉離不開制度的保障,部分受訪者著重強調了管理制度、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的擬定。編號C:“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在招募后要在分組的基礎上需有明確的行為規范或者管理制度,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責任。”編號H:“為了避免出現學習倦怠的情況,我們需要出臺相應的評價制度和激勵(獎勵)制度,通過發展性的評價對大家的學習成果作出獎勵,這樣可以提升大家的學習興趣,鼓勵大家多產出。”2.3主題三:學習活動。2.3.1以自我學習活動為基礎。學習共同體雖然倡導開放、協作的學習氛圍,但多數受訪者認為,學習活動形式應多樣,不可忽視自我學習活動。編號B:“每次學習活動前提前把學習資源提供給大家,大家事先進行自我學習,在自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下來,再在學習活動中請教其他成員或者專家。”編號E:“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常要求學生要提升自學能力,老師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組織提供的資源,通過自我學習提升自學能力,獲得成長。”編號G:“要輸血更要造血,每次集體學習活動結束后每個人都要反思,通過其他途徑尋找學習資源進一步挖掘學習精髓,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2.3.2積極開展同伴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是學習共同體的特色,受訪者均表示,積極開展同伴學習活動是實現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編號A:“我們可以在集體學習活動中積極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就大家提出的疑問展開廣泛的討論,每個人都能汲取知識,當然,這不拘泥于面對面的交流,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擴大參與面。”編號C:“同伴學習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傳統的隨堂聽課、課前說課、教學競賽、教學或科研沙龍、各種主題的學習論壇等等。”編號D:“同伴學習活動其實是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除了正式的集體學習活動,我們在自我學習活動或者在向專家學習活動中遇到疑問都可以隨時找到同伴進行交流,這也是一種學習活動。”2.3.3充分利用專家學習活動。專家招募完成后更重要的是開展系列學習活動,部分受訪者表示,在積極參與專家學習活動的同時,還要利用好專家資源。編號C:“我們可以針對日常的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邀請到相應的專家進行講座或者培訓,這樣可以進一步拔高我們的能力。”編號F:“我們每個成員在平時的外出學習前可以將會議通知發在群里,這樣其他成員都能知曉,能一起參加得更好,如果不能參加,也可以把他們的問題匯總好,再利用會議的機會與專家進行交流,回頭再轉達,這也是非常好的學習形式。”編號I:“我們可以一起進行課題研究,在課題申報、開展、結題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后可以聯系到相應的專家加以指導,這個時候跨學科專家資源的優勢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3討論

3.1達成一致愿景,營造新型學習文化風氣。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師群體組織,它在自愿的基礎上,將有共同愿景的教師組織起來,強調的是合作、平等、共享[10]。因此,成員間達成一致愿景是構建高校護理學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前提。學習文化風氣建設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有明顯的導向和凝聚作用[11],在傳統的學習組織中部分教師集體意識欠缺,相對封閉,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12]。同時,受到學校科層制管理的影響,青年教師難以跨越層級達到有效的縱向交流,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壓制[12]。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師群體組織,它突破了傳統的行政外力干預,在自愿的基礎上將有共同愿景的教師組織起來,強調的是合作、平等、共享,將個體的力量匯聚成組織的資源,通過學習、反思、對話促成成員的成長和專業發展[13]。因此,對照成員的愿景,構建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需營造平等、開放、協作的學習文化風氣。此外,還應重視醫院護理文化的滲透,高校專職教師,特別是年資尚淺的青年教師,往往缺乏臨床實踐經驗,以往的師資培養更注重錘煉教師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對醫院護理文化的熏陶較少提及[14]。因此,在護理學專業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之初,除了遵循學校文化建設普遍性內容外,還應重視醫院護理文化的滲透,以吸引臨床有共同愿景的帶教老師加入。青年教師通過學習,一方面要錘煉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融入醫院工作環境,認真吸納護士職業道德、護理職業行為規范、醫院護理制度等優質臨床護理文化,并在返崗教學實踐中將所學融入教學中,以使學生接受文化熏陶,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2創設支持性條件,加強組織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組織建設離不開相應的支持性條件保障,這些需各合作院校的支持。首先,高校護理青年教師能利用的空閑時間較零散,要保證學習活動廣泛的參與度較困難[15],為此,一方面,學習活動安排應計劃得當,盡量兼顧到更多成員的時間;另一方面,領導層面應合理分配青年教師的教學、行政工作量,給予師資培養更多的時間。其次,資金支持對學習活動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青年教師工作資歷尚淺,缺乏充足的教科研經費做后盾[15],這就需要學院的教學經費予以傾斜,同時,成員可組成研究團隊申請相關的教科研課題以獲得相應的經費支持。最后,目前各高校的護理教師辦公室多以學科為界加以劃分,人員分布分散,學習、交流易受到場地限制[12]。一方面,向院內管理者申請一定的活動場所,另一方面,可借助網絡媒體,建成網絡學習、交流平臺,更加便于跨區域成員暢所欲言,節約運行成本。教師學習共同體可區分為小規模、不同核心能力學習方向的合作小組,也可以囊括整個共同體成員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團隊[6]。就護理專業青年教師來說,可選擇學科專業建構,也可以按核心能力的不同內容建構,即學習和反思、教學和實踐、評估和評價策略、課程設計、促進變革、職業素養、科學研究活動、管理和領導[16]。不論從何種角度來分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青年教師必須具備合作、共進、開放的學習意識,而且招募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位青年教師,角色分配時需考慮到成員的學緣、專業發展方向、專業特長、性格特點等[6]。目前國內眾多高校在護理專業青年教師的培養中實施“導師制”,實踐證明這種“以一帶一”的指導模式收效明顯,但其不足之處在于,這種培養制度往往是一幫一,1名青年教師固定1名導師,培養期滿后自動解除這種臨時的師徒關系[17],無法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和青年教師的持續成長。教師學習共同體所遴選的專家是“一對多”的形式進行團體互動,而且根據學習的需要,專家可流動、更換,從而能夠充分挖掘專家的經驗資源,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18]。護理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專家遴選不僅要注重教學特長、教科研造詣、教學管理能力,還應兼顧學科背景、臨床實踐經歷。由此,專家的身份不再局限于高校中的專職教師,還可是出色的國內外醫學家、管理學家、臨床護理專家,通過跨界學習促成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優秀的醫院護理文化的滲透。眾所周知,教師的評價與激勵制度具備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不可小視,在構建護理學專業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如何評價共同體成員的學習行為,促進共同體和青年教師的良性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傳統的年度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過分強調某一時間段的終結性結果,功利性明顯,忽視了青年教師的發展軌跡與趨勢,嚴重制約了教師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顯然不能適用于共同體成員[19]。發展性評價以實現教師自身價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更重視過程和個體需要,強調自我評價、未來發展,是一種縱向的個性化的形成性評價[20],因此它更能滿足護理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評價需要。在對共同體內的青年教師評價時,注意調動其他成員參與其中,重視共同體成員評價,通過青年教師自評、共同體成員互評、專家測評、學生評估、教科研成果展示、教學觀察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價。這種發展性評價在完成對共同體成員考查的同時,對其他青年教師來說也是重要的學習、交流機會,對于促進自我和他人發展均有益處。3.3開展針對性活動,切實提升核心能力。學習共同體的運行是青年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提高的過程,學習期間不僅需要教師的自我學習,同時更強調了團隊間和內部的互助與引領[13]。這種學習不同于以往的“培訓”,而是采用自我學習、有效利用外部資源的方式進行“對話”[21]。隨著后現代解釋學的興起,“對話”這一策略在當今的政治領域、教育領域應用廣泛,更有學者稱之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22]。在教師學習共同體學習建設中“對話”策略同樣適用。首先,與自我對話,青年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借助指定的專業教材、護理教育學專著、網絡知識平臺等資源,實現自主學習、職業素養的提高。具體的書目可由共同體內部成員根據學習階段的特點和各專業需求,通過召開討論會議,協商確定、公布。在此過程中一方面,使知識自身的意義得以超越,同時完成自我對知識理解的升華;另一方面,吸取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經驗,堅定教學信念,加深對專業建設、改革教育理論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同時,還需定期進行反思性對話,如書寫教學后記、教學博客、反思日記等,并及時將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心得記錄下來,并且時常查看或者與其他成員交流。再者,與同伴對話,成員間本著開放、協作的態度,就某項議題或遇到的困惑展開廣泛討論,具體的對話形式可分為非正式與正式兩種。非正式對話主要指平時工作中的非正式交談,這種形式較為常見,如課后教學經驗的交流、請教。正式對話包括集體備課、共同體內的說課、青年教師教學論壇或沙龍、觀課評課、案例分析、教學競賽等。值得說明的是,鼓勵校際、區域間的共同體協作、交流,同時,積極與臨床護理實踐相結合,每次的教研活動可根據議題的特征邀請相應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參與其中,使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的每個環節都能從對話中不斷汲取他人的智慧。最后,與專家對話,定期舉辦教研課題專家論證會、講座、培訓、報告等。不僅如此,還應利用多方資源突破區域的局限,如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關注護理學教育專家的教科研動向、網絡交流平臺等,通過與專家近距離互動,一方面為青年教師的教育、教研答疑解惑、把關,提升教學和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聆聽各專家的教學、研究歷程,從中感受到大家風范,不斷培養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管理和領導能力。

4小結

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呼吁合作、開放、共贏的共同體發展模式,學校應從文化風氣、組織建設、學習活動這3個方面著手,針對護理專業教師的核心能力,實現取長補短、相互扶持、區域聯動,以不同的形式構建學習共同體,使高校護理專業青年教師個人在團隊內不斷融合中獲得快速成長和良性發展。

作者:張婷 李惠萍 楊婭娟 蘇丹 李樹雯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