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美育改革目標與路徑初探
時間:2022-10-12 03:45:03
導語:高校通識美育改革目標與路徑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高校美育目前仍存在頂層設計缺失導致通識美育停留表層、專業劃分涇渭導致通識美育功能失調、改革力度不足導致通識美育缺失主陣地等問題。地方應用型高校要明確自身的通識美育改革目標,以美育教育改革實現通識精神的回歸,以通識美育改革服務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普洱學院通過強專業引導藝術教育轉型升級,建美育課程促德育發展,突出地方凸顯特色編修通識美育教材,教學相長融通院墻內外建美育隊伍,產教融合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產能轉化,構建制度經費長效保障機制等行動,全方位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通識美育改革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地方高校;應用型;通識美育;改革
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高校美育工作的3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強化普及藝術教育、提升專業藝術教育、改進藝術師范教育,《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普及藝術教育”列為3項重點之首。通識美育教育改革是強化普及藝術教育的著力點,應該服務于大學的育人目標、定位,回應時代與地方發展需求。本文以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為目標,立足于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育改革發展的實際,以普洱學院為例,客觀分析藝術學科所屬專業在該邊疆綜合性地方院校中所處的地位;著重考察美育教育在通識教育體系中所處的角色;突出地域與區位特征,探尋“地方性”、“民族性”、“應用型”、“國際化”以及服務“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等目標在通識美育中實現的路徑。
一、中國高等教育通識美育的現實問題
縱觀中國高等教育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實踐,美育的發展并不順暢,在特殊的一些時期也有培養目標缺失、中斷的情況。199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次將美育納入黨和國家教育方針;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修正人才培養定位表述為: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做好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美育提升到直接關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基礎體系的高度。不斷強調重要性與加強高校美育工作,是因為高校美育仍存在“與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還不相適應,與滿足廣大青年學生對優質豐富美育資源的期盼還不相適應”[1]等短板,具體表現在:(一)頂層設計缺失,導致通識美育停留于表層。2015年以來,中國各高校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開展了一些探索,但“大多數高職院校存在美育重視程度不夠、美育資源發展不均、美育課程開設率過低、第二課堂缺乏引導、美育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2];“在諸多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持續積壓下,基礎美育和高等美育的教學整體上已淪為一般性的審美接觸”[3]。擇取某些專業藝術課程開設選修課是大部分高校的便捷選擇,這些術科課程以技能傳授為主,難以起到“生活美育”的作用。一些高校在美育教育探索中走了彎路。普洱學院2015年即在全校開設《美學原理》課程,要求所有非藝術類本科學生必選。“必選非必修”反映出高校美育面臨的現實尷尬,必選雖體現出對美育的重視,但大面積鋪開的做法又使得該門課程師資不足,開課困難;2016年普洱學院引入超星爾雅課程緩解資源緊缺,而藝術理論課程的深度、特點并不適宜通識美育教育,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刷學分”的問題凸顯;2018年普洱學院又在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重新思考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通識美育教育改革舉措。與組織層面的困境互為表里的是共識達成不足、頂層設計缺失。當不同類型、層次、地域的高校在美育改革推進中遭遇新的挑戰和危機需要權變時,必須要結合自身定位,更新理念,達到新的共識,避免美育成為流于表層的“雞肋”。(二)專業劃分涇渭,導致通識美育功能失調。片面強調培養專門性實用人才,專業劃分過細過窄,造成了理論知識與學科思想的割裂,導致了人的功利化和發展的片面化。上世紀末,中國努力擴大教育規模,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但過度擴招更加深了人才培養專業化剛性過強。專業劃分使藝術教育深入到精英教育,美育同時由“第一存在”退而成為“第二存在”。藝術來源于生活,審美與美的創造對人類來說與生俱來,藝術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同時存在,“生活美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社會文化傳統中,是“第一存在”。而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從高等教育入學考試開始,乃至向前延伸到高中階段的專門性學習和培訓,則將藝術與美育分離出來,“到了以專業學術為本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雖然在理論上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惠及所有人也間接惠及所有專業,卻難以得到像專家對待特定專業那樣視之為己任的、首要的重視”[4]。藝術與審美退化為專業人士、少數人的財富,退而成為社會群體生活的“第二存在”。高等教育美育以專業藝術教育為主,師范藝術教育以學前教育為重,藝術教育普及不足,美育的素質教育功能失調,是高校一個普遍的事實。通識美育不以單純地作品賞析為目的,也不要求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藝,而是要突出美育課程和活動對學生道德情操的熏陶,開闊學生的視野,打開學生的思維,實現素質教育功能的“回歸”。(三)實踐改革力度不足,導致通識美育缺失教學主陣地。高校美育教育改革是系統工程,必須全面、客觀反映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素質結構的需要。目前中國高校的美育工作多以專業師生的藝術展演為主,呈現出上級下文,下級抓壯丁,應急反應式完成,政出多門的現象。教育部體衛藝司統管全國藝術教育,高校美育的制度政策、活動開展、成果評選大多歸口該司。有學者統計了體衛藝司網站2012-2017年全國學校美育活動、項目及會議[3],反映出十八大以來中國學校美育所取得的成效,但也顯示出高校美育存在的不足:直接與高校相關的“全國高校音教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展示”、“全國高校音樂、美術示范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以專業藝術教育和師范藝術教育為主;涉及通識美育的“全國高校美育改革發展座談會”,5年內僅舉辦2次。其他如藝術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等,高校通常只組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參加,專業覆蓋面窄;負責組織的有時是職能部門、有時是二級院系,2019年、2020年,普洱學院兩次申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過程中,就出現了宣傳部、團委、教務處等多部門參加,政出多門,臨時反應,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的表現。美育不能僅依托活動、項目、會議的熱鬧開展,更需要協調各方,統籌管理。高校美育改革與實踐力度不足對于人才培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美育在課堂教學主陣地缺失已造成當代大學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夠完善;不知道美和發現美,審美能力不足;創造力低下,自我認知能力差等缺憾。甚至導致價值觀缺失、人生觀失范、世界觀混亂等問題。在高校美育3項重點工作中,專業藝術教育要進一步“提升”,師范藝術教育還需要“改進”,相比之下普及藝術教育就顯得“弱”,因為“弱化”才有“強化普及藝術教育”的提出。美育必須進入高校主陣地———課堂、課程,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必須組成部分,以美育加強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成為“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美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5]。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更應該直面現實問題,分類指導,建立面向所有高校,惠及廣大師生的全方位、立體化中國高等教育美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通識美育改革目標的重建與強化
通識教育既要符合通識教育的內在精神和本質特征,也要服從和服務于大學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各高校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一,具體的實踐和操作就產生了差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在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上,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高校必須合理定位,辦出特色。通識教育范疇廣,如何能既契合學校定位,又以特色切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和效果?地方應用型高校需要準確把握通識美育的內涵,結合自身優勢與條件,重建與強化通識教育改革目標。(一)重建通識教育的內在需求。通識教育是針對過分專業化、職業化帶來的知識狹窄、視野局限、思維偏頗,重視價值觀念塑造與思維方式培養甚于具體知識的學習。當前高校普遍存在通識教育的空間萎縮,市場化導向過于強烈,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美育教育改革是地方應用型大學建通識教育精神的主陣地。美育從內心陶冶性情,通過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創新能力,發展遠大理想和抱負,具有發揮價值引領與智力開發的重要作用。美育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美育與專業教育并不矛盾,甚至比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單一的專業知識更靈活,更具有嵌入性、導向性,更易于被學生接收。學校美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審美教育本身就承載著陶冶、培養、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與德育是互為補充,互相支撐,相互推動的,堅持明德引領風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通識美育改革的指導思想與主要目的。(二)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通識美育的服務方向。1.以通識美育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高校的通識美育改革要糾正以往教育理念和實踐的偏離,回歸大學之道,使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全面發展。普洱學院以“應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國際化”為辦學定位,“為云南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為辦學目標。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中的“應用型”不是僅僅基于技術的傳授和學習,還強調社會責任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高素質”更要求具備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美育引導人以嚴謹、認真、創造的方式去思考,在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育推動地方民族藝術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地方性”、“民族性”與“國際化”定位得以實現的路徑,是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認同的橋梁。2.以通識美育推動應用型大學資源整合。地方應用型高校多為高職高專升格而來,辦學路徑較窄、資源有限,如何調整結構、融通資源、實現能力提升是其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落實到人才培養上就要實現從以“學科”或“專業”分類,到以應用型人才“需要”為標準的轉變,通識美育改革是實現這種轉變的抓手。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2012年升格為普洱學院至今,學科門類擴大到9個,規模和內涵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如何整合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有效提高場地、設備、師資等辦條件的利用效率,對學校的治理能力與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戰。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時代需求,要求構建專業相互支撐、學科互動的發展體制,不斷探索加強資金、資源、項目和技術配備等方面的創新機制。以通識美育推動各個二級學院、職能部門轉變思維,從傳統意義上的“分工合作”到跨學科合作,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活動設計引導各級部門、各種資源、各類各專業介入通識美育領域,使過去互不相干的學科、學者組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共享資源,服務于人才培養,從客觀上改變職能部門條塊分割、院系各自為政的局面,形成合作。
三、地方應用型高校通識美育改革路徑的探索與踐行
(一)強專業:引導專業藝術教育轉型升級。藝術教育不能只是空洞技能、單純技法的教育,需要理論功底、人文素養、創造性思維的系統性培育;美育教學需要架構高質量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體系,需要優質的設施設備器材、師資與社會資源等全方位的條件支撐……,這些都對藝術類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藝術專業錄取分數線、師資隊伍與硬件條件均不及專門性藝術院校,一方面直接影響了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中偏重于技法傳授,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素養不足,難以實現突破性成就。要以專業藝術教育為基礎進行通識美育改革,就要保持開放融合的態度和視野,為全校學生開設通識美育課,激發其藝術創作興趣,為有條件的學生打通輔修藝術類專業的途徑,以“專業+藝術”素養培育作為拓展受眾,增強藝術傳承創新力量,培養新時代藝術家的有效手段。普及藝術教育就必須夯實基礎,加強藝術類專業的軟硬件建設,推進藝術與其他專業在資源上相互支撐,尤其是與人文學科相互交融、互動發展,實現藝術類專業轉型升級,使藝術類專業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育改革的動力源。(二)建課程:以美育促進德育發展。2018年,普洱學院在通識選修課程中設置了“體育藝術與審美體驗”模塊。以藝術類專業為基礎,以美育教育改革進入教學主陣地為目標,開始地方應用型高校通識美育課程的探索。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社會變化的劇烈,現代化與全球化浪潮使得地方社會歷史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出現文化斷裂現象。鄉土文化教育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必須承擔的社會服務功能與任務,其通識教育要使學生對地方文化有深刻理解。普洱具有14個世居少數民族為主的豐富文化景觀和藝術樣式,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民族性特點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普洱學院結合地方民族文化知識、藝術審美的普及與了解,建設《普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普洱民族民間音樂》通識美育課程,既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又達到了解鄉土、熱愛祖國的情感認同目標,使他們能夠在將來建設鄉土,參與地方社會發展。(三)編教材:突出地方凸顯特色。目前已出版的《大學美育》、《大學美術》、《大學音樂》等教材,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參考,但“簡約、概括性專業知識介紹”特征過濃。通識美育面對不同高校各學科專業的學生,如果不考慮院校的實際,不考慮學習需求,課程內容缺少個性和吸引力,往往會使學生失去興趣。普洱學院以絕版木刻創作為特色的美術學專業應該編寫絕版木刻沿革與鑒賞、絕版木刻技法入門等校本教材,配合課程有效地開展直觀、立體的教學,使學生通過美育課程的學習,達到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將對美的認識運用到生活、生產實踐中的目的。教材建設助推美育課程從選修轉向必修,《普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普洱民族民間音樂》目前以選修課程在“體育藝術與審美體驗”模塊開出,總結兩門課程已有的開設經驗,挖掘普洱本土的民間文化資源,系統梳理,轉化為適合面向全體學生美育課程的教材,結合教材規劃實訓場所面向全校學生的開放與利用,改變美育類教材枯燥、缺乏吸引力、無法滿足學生求知欲等實際問題,讓修讀美育課程的學生有豐富、實在的獲得感。(四)建隊伍:教學相長融通內外。高校通識美育的持續改進,要協同多方力量建設通識美育課程隊伍。一是內外相通。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必須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服務,將院墻外的資源引入為教學服務。《普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引入非遺傳承人,《普洱民族民間音樂》引入民族民間藝人進入課堂,以校內專職教師+校外共建的模式,引領社會資源義務服務、主動參與,獲得動力,實現發展。二是師生相融。美育是大多數人參與體驗、傳承延續、創造發展的活態教育,高校美育要有師生相融合的隊伍,以教師為啟發土壤,學生為多樣化種子,形成蓬勃自然的美育生態環境系統。普洱學院讓實習學生充分參與到那柯里基地的旅游講解,為游學團、體驗團的教授絕版木刻技法,學生們成為了美育普及的主體,同時兼顧藝術創作實踐與師范技能訓練。藝術學院學生的采風、人文學院學生的田野調查本身就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通過他們的調研形成豐富的藝術人類學、民族志影像與文本資源,促進美育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研究成果的產出。(五)產教融合:實踐活動產能轉化。1.實踐活動項目與創新創業藝術是體驗,是理解,是創造,打破學科專業界限,設置美育實踐活動項目,充分吸引學生親身參與、真實體驗,保持對周圍世界、未知事物抱有觸動、感動、探索的欲望,正是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來源;通過美育實踐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小組實現從合作分享到團隊共贏,再到創造出社會共享的產品服務,進而產生社會持續增長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是地方應用型高校文化責任與形象的生動闡釋。2.校園藝術展示與社區輻射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學科、多領域、多層面、全方位的;藝術普及教育也不應局限于大學院墻之內,而要實現對當地社區的輻射帶動,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美育協同育人機制。在藝術展演、展示等高雅藝術、校園文化活動之外,普洱學院更將實踐平臺建設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有機銜接,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普洱學院美術館、普洱絕版木刻精品陳列館、地方民族藝術博物館等實踐教學與創新平臺,也是為公眾提供知識學習、觀摩欣賞、開展美育的社會公共文化機構,自建館開放以來外共接待來訪問、參觀、交流計107場,17834人。普洱學院藝術學院歷來重視將學生社團與社會志愿服務相結合,并將藝術普及活動進一步向校外拓展。2016年承擔“省培計劃———直過民族聚居區鄉村小學教師培訓(美術)項目”;參與普洱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文藝展演、普洱市建國70周年文藝展演、鄉鎮及社區主題墻繪等活動。進一步擴大藝術輻射的深度與廣度,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著眼于為社區中小學教育提供持續性幫扶和志愿服務,打破學校層次界限,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探索高校、中小學校協同推進的長效機制,形成多方連動、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中小學美育新格局;緊緊圍繞高校美育的三個重點領域,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實現3項任務共同推進的實踐路徑。3.文化產業對接:培養學科交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具備多學科視角、國際化視野,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就業評價不應將專業對口狹隘化,而要顯示出更寬泛的學科交叉、創新創業特征。以需求為導向,地方社會需要服務文旅融合、文化產業的藝術管理與創新人才,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美育就要以藝術類專業為基礎,融合其他學科專業,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在有良好藝術專業基礎和氛圍的普洱學院,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對接不僅僅局限于藝術學院,如將植物園藝、農產品、茶產品的包裝與藝術設計、工藝美術的學生培養、專業課程相結合;以大創項目為紐帶,面向本地相關企業,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更多審美及文化內涵,實現產品的升級;以學校現有的“數字媒體技術+藝術”類專業,以“互聯網+”的形式開發自身的文創品牌及產品,輸出形式多樣的優質美育文化內容,都是產教融合,對接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途徑。4.線上線下相融合,凸顯美育集群效應美育的產教融合最終要通過多樣化供給,實現集群化效應。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服務美育資源融合與產業集群形成,力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實現學科理論、專業基礎課程、美育通識課程與實踐基地的互聯互通。普洱學院那柯里絕版木刻教學學生創業創新教學實踐基地,在供給美術學專業學生創作實習的同時,開展農民版畫培訓、中小學教師絕版木刻培訓、游客體驗,實踐了大中小相互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學院墻內外一體化的教學資源體系,學校美育普及與專業教育的共促體系、與社會家庭美育的互聯體系。但是,基地在美育網絡數字資源方面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是地方應用型高校擴大美育普及效應的努力方向。(六)制度經費:構建長效保障機制。首先是長效制度保障。一是加快美育教育改革的頂層制度設計。有效落實主體責任,地方應用型高校應徹底理清美育工作邊界和權責歸屬不清的問題,通過制定通識教育改革的方案,將美育的方方面面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訂過程,進入教育教學主陣地,用制度建設和執行落實各方責任。二是加快凸顯應用型高校特色的美育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有標準才有衡量依據,才能守住質量底線,才有衡量依據,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應用型高校美育現代化體系形成才有保證。其次是拓寬經費渠道。強專業、建課程、編教材、建隊伍與產教融合,都需要充足的經費支持,否則難以開展。一方面要主動尋求政府的撥款支持;另一方面要對外拓展,吸引企業投入;同時要不斷改善學校的支持、獎勵性政策,確保經費能夠適當向美育教學和相關項目傾斜。在內涵發展、質量提升、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大學通識美育使命的重要性較之以往更為凸顯。新時代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承擔著延續傳統、傳承創新地方民族文化的任務,要通過通識美育改革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文化和藝術素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19]2號)[Z].2019-03-29.
[2]陳沛捷.通識教育理念下高職美育課程改革思路探究[J].文學教育,2017,(11):39-41.
[3]許洪帥.改進學校美育———改革開放40年學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J].美育學刊,2018,(06):17-25.
[4]陸一.21世紀日本大學通識教育再出發: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兩種模式的比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01):166-178.
[5]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7.
[6],傅曉微.哈佛通識課程改革創新理念與踐行———哈佛通識教育(美育類)實地考察報告之三[J].美育學刊,2012,(01):42-50.
作者:于干千 文婷 單位:普洱學院
- 上一篇:美育在發展型學生資助的遷移與融入
- 下一篇:PBL教學法在美育教學中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