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及實現途徑

時間:2022-03-25 04:28:37

導語: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及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及實現途徑

摘要:面向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可以從禮儀的本質出發,探討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的展示程序與范式,可以是單向的中國文化認同教育,也可以是從中國文化博大開放、兼容并包的角度進行對比探討,培養國際學生禮儀文化的雙向融通智慧與融通能力。教師應在講授禮儀課程的同時,開發建設漢語分級閱讀資源庫,教會學生利用資源進行漢語分級閱讀,讓國際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津津有味地感知禮儀規則,循序漸進地完成禮儀教育和文化認同。

關鍵詞: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禮儀教育課程;漢語分級閱讀

近年來,高校部分國際學生在校園內上課遲到、出入教室穿拖鞋著吊帶、深夜宿舍聚餐嬉鬧,校園外甚至囂張挑釁執法交警,類似事件時有發生,社會逐漸形成對國際學生一定的負面印象,繼而引發公眾對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與能力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本文旨在探究禮儀教育在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中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以期為國際學生規范教育提供參考。

一、禮儀教育的定義與價值

(一)禮儀與禮儀教育。1.在中國古代,“禮”和“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規定和制度構成的準則,“儀”是具體的,是一套完整而系統的程序和范式[1]。禮儀是在一定社會人際交往中,以約定俗成的程序與范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作為全社會共同的行為規范,它對個人行為有著規范性的要求,形成一定的約束。禮儀缺失或不當將影響與他人的溝通交往,阻礙個體素質的提升,損害個人、團體甚至國家民族的形象。這種缺失或不當體現在具體程序與范式的踐行上,也體現在對抽象準則的理解與領悟上。2.禮儀的價值指向在于使社會文明,禮儀教育的價值指向在于使社會個體理解并接受禮儀,融入社會文明。面向高校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可以從禮儀的本質出發,探討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的展示程序與范式,它可以是單向的中國文化認同教育,使恰切的禮儀規則成為國際學生打開中國文化大門并形成中國社會交往能力的黃金鑰匙;也可以是從中國文化博大開放、兼容并包的角度對比探討中國禮儀與國際禮儀,培養國際學生禮儀文化的雙向融通智慧與融通能力,但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中國禮儀的被理解與被領悟教育。(二)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的價值。中國古代的顏無曾這樣描述禮儀的價值,“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面向高校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禮儀教育是國際學生適應中國留學環境的重要橋梁假若將異國求學的國際學生與中國社交世界之間的距離比作一條江河,那么禮儀教育便是這條江河上的一座重要橋梁,它的一端是國際學生在華留學生活的社交需求,另一端連通著真實的中國社交世界。通過它,國際學生學習中國禮儀規范及其社會文化根源,學習在中國留學環境中如何與他人有效相處,做到知禮、尚禮、守禮,逐漸領悟并使用它,從而減輕他國社交恐懼與焦慮情緒,培養交際自信和社會參與感,提升他們的中國社會交往能力,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留學環境。2.禮儀教育能夠引導國際學生形成積極的個人審美志趣禮儀從起源到發展始終隨著社會審美取向的變化而變化,高校禮儀教育解讀滲透禮儀規范中社會公眾的審美志趣,培養學生注意個人言行舉止契合它的基本規范,不僭越,不挑釁,引導學生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與之相向的個人審美志趣。禮儀美育之花必然結出規范文明之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具體禮儀是一種神奇的身體語言,它能外化彰顯一個人內在的審美志趣,成就良好的個人形象。使用者通過外顯的符號形式獲得某種心理的暗示與體驗,并通過接收者的反饋獲得確認,反作用于使用者,這一過程便是禮儀教育的價值實現過程。積極健康的個人審美志趣一旦成為源動力,必然指引著國際學生自覺對照修正不當言行,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追求積極向上的美麗人生。3.禮儀教育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與維護公共秩序的指揮棒禮儀是治事待人的準則,亦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范。不論是家庭生活還是社交場合,其進退都應有適當的節度,禮儀便是這個“節”與“度”。禮儀是文化自覺的產物,“是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對民族文化的揀擇與升華,是對人們行為制度性的、有形的約束。”[2]禮儀作為一種公共行為規范,一方面,它依靠文化自覺的力量約束個體行為,形成并維護著一定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在踐行過程中,人們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需要必要的引導與教育。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校國際學生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背景,對其進行禮儀教育,作為形成與維護中國留學環境下公共秩序的一根指揮棒,能夠保護與協調這種多元文化,有助于譜寫出一曲多元文化和諧相處的美麗樂章。和諧有序的校園人文氛圍,具有熏陶鑄造文化認同心理的功能,反過來作用于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自覺。

二、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現狀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符合禮的要求,維護禮的精神,指導、協調人際關系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形式的總和。”(百度百科)它從社會生活中來,又作用于社會生活。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一條禮儀規則背后都蘊含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傳統的道德理念、思維方式及民俗做法等特定文化內涵,這恰恰是國際學生比較欠缺的部分。(一)禮儀規則教育與禮儀文化教育分而治之。目前,高校面向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通常分為兩個板塊:禮儀規則教育和禮儀文化教育。其中禮儀規則教育主要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及日常管理展開,禮儀文化教育主要依托中國文化通識類課程,如中國概況課展開。一方面,作為國際學生的教育管理者,高校希望國際學生遵守相關禮儀規范,為防范國際學生做出違反校規校紀甚至法律法規的行為,高校防患于未然,將各類規則盡數列入《學生守則》,并在入學教育時三令五申,但現實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由近年來各類涉及國際學生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中國概況”類文化通識課程受到課程性質、教學計劃和授課課時的限制,著力于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系統全面的概況類介紹,如中國的國土、歷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經濟、科技、教育、傳統思想、文學、藝術、習俗、旅游、國際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識,不能做到深入細致地論述“禮儀規范”相關內容。禮儀規則教育與禮儀文化教育分而治之,理論與實踐相剝離,且蜻蜓點水式的禮儀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鮮活的社會現實生活是孕育產生一定禮儀規則的文化土壤,單純講授禮儀規則而不引導國際學生理解領悟它產生并傳承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但不尊重產生它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而且這些脫離中國社會文化土壤滋養而被簡單羅列的各種禮儀規則容易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給學習它的國際學生造成一定的困擾,甚至成為干癟惱人的桎梏,阻礙禮儀教育的有效開展。(二)教學資源相對匱乏。首先,教師是實施教育教學計劃的基礎核心力量,應該具備中國禮儀文化和具體禮儀規則的教學業務能力,具備面向國際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課程開發建設的能力,還應具備高尚得體的個人禮儀素養。當前,大部分高校開展的國際學生禮儀教育主要依托輔導員圍繞《學生守則》開展的入學教育及日常教育活動。輔導員們通常較為年輕,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缺乏中國禮儀系統知識儲備,缺乏多元文化背景下禮儀教育專業技能的相關培訓,也缺乏禮儀教育相關的工作考核辦法與激勵機制,其教育效果完全依賴于輔導員個人現有的職業能力與職業自覺。其次,適合國際學生自主閱讀的漢語分級讀物不足,面向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的漢語分級讀物更是亟待開發。

三、高校面向國際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途徑

當前,國家號召高校面向國際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培養高層次來華留學生,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及其培養目標決定了不能滿足于高校現有的禮儀教育模式,也不能簡單照搬面向中國學生的禮儀教育課程,而應著眼于滿足國際學生個人發展需求及國內外社會對國際學生的人才需求,分析中國留學環境要求具備的基本禮儀規則,考察它應用的社會生活場景,挖掘它背后的文化來源,結合漢語語言目標、文化目標和專業技能目標,合理加工,開發建設面向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的新模式。(一)開發建設面向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課程。以國際學生了解、領悟并遵守一定的中國禮儀規范為基本目標,以幫助國際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中國留學環境為宗旨,注重禮儀教育與中國留學生活的有效融通,是國際學生禮儀教育課程開發建設的基本理據。據此,面向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課程應在禮儀概述、儀容儀表、交際禮儀、職場禮儀等一般禮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解讀具體禮儀規則相關文化的內容比重,如中國文化講究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投桃報李、舍生取義等價值理念,以及中國人崇尚了幾千年的做人根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群體思維方式與文化心態,是指導中國人思想行為的文化根源,也是禮儀教育課程開發建設的寶貴資源,應發掘其中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或身邊的典型案例,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教學平臺,增強禮儀課程的趣味性和教育價值,幫助國際學生理解具體禮儀規則背后的歷史背景、社會原因和文化支撐,促使國際學生在禮儀應用上更加協調,內秀于心,外毓于行。考慮到禮儀教育的學科特殊性和教育對象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我們認為能夠提供個性化學習環境的交互式教學網絡平臺具有一定的優勢,它不僅能讓國際學生按照教學計劃在沉浸體驗中基于自身條件建構個人禮儀知識體系,而且能夠突破教育的時空限制,在即時友好的師生、生生動態交互過程中,通過感受與判斷,逐漸領悟并適應禮儀規范。面向國際學生的禮儀教育課程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具備線上線下課程開發建設的能力,信息檢索、篩選、組合創新的能力,以及觀察、收集、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分析國際學生思維特點、認知方式、學習態度和心智心向的基礎上,教師選取一定的禮儀教育主題,如社會熱點、媒體報道或中國留學生活中具有禮儀教育價值的生動案例,對其進行課程設計開發,形成“微課”,其中涉及的禮儀規范可以選用學生進行演示,引導他們在具體事件情景中反復觀摩、對比思考、頭腦風暴等;也可以選取與課程教學目標匹配度較高的精品課程或慕課中的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優化,建設禮儀教育課程資源庫。(二)面向高校國際學生進行漢語分級閱讀。語言是一種載體,面向國際學生的漢語教學承載著包括禮儀規范在內的中國社會文化內容,大量持續的漢語自主閱讀無疑是國際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對外漢語教學長期奉行“唯精讀、高濃度”的模式,“教學環節中缺少科學設計的、大量的、輕松有趣的中文泛讀”[3],自主閱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沒能得到充分發揮。當前市場上的漢語讀物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使用全真語料的讀物;第二類是專門為漢語學習者編寫的讀物;第三類是以著名的中文作品(多為文學作品)為基礎,根據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水平加以簡化改寫的讀物[4]。近年來,面對越來越大的漢語學習者群體,依托對外漢語基礎教材多年運行經驗,研發制定漢語分級閱讀標準,開發建設漢語分級讀物體系,逐漸成為業界共識。面向漢語學習者的分級讀物需要考慮讀物本身的內容題材、字詞因素、語義透明度、內容深度、結構復雜度等。其中,選取國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題材,合理設置分級讀物的語言難度和進階等級,是決定漢語分級讀物可讀性的三個重要指標。此外,尤其需要考慮讀者自身的背景知識和漢語水平。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漢語教師最了解學生真實的漢語水平和學習需求,他們擅長通過簡化和闡釋的方式對材料進行語言調整和言語調整,提高語言輸入的可理解度。因此,漢語教師在高校國際學生禮儀教育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方面,漢語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從現有的漢語分級讀物中選取合適的章節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如《漢語風》《中文天天讀》《實用漢語分級閱讀500字》等,成為連接國際學生課堂學習與漢語分級閱讀資源寶庫的重要橋梁;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圍繞禮儀教育教學目標,選取國際學生在華留學生活典型場景或者社會熱點、網絡資源等進行原創加工,成為國際學生禮儀教育主題漢語分級讀物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國際學生的漢語學習資源是海量的,教師應該在講授禮儀教育課程的同時,開發建設漢語分級閱讀資源庫,教會學生有效利用資源進行大量的漢語分級閱讀,讓國際學生在閱讀中津津有味地獲知禮儀規則,循循漸進地完成禮儀教育和文化認同。這時候,教師的角色可以被比作是教練,教會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給“運動員”們必要的時間去實踐去練習,“場地”便是合適的漢語分級讀物,教練在場外時刻關注著他們的舉動,必要時給予一定的閱讀輔助,如提供作者背景、創作背景、人物分析、文化因素補充注釋、人物關系梳理等,幫助學生消除理解障礙,使漢語分級閱讀成為國際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朱筱新.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林麗楠.實施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3]儲誠志.引入分級泛讀改進中文教學———兼談《漢語風》中文分級系列讀物的設計目的和特點[J].國際漢語教育,2009(4).

[4]劉榮.跨文化背景下的漢語分級讀物編寫研究[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6(2).

作者:潘桂妮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