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如何開展生活教育

時間:2022-05-31 08:56:18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如何開展生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如何開展生活教育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直推崇的教育,目前也被各地中小學所學習研究。科學就是對生活中自然規律的探索,因此將生活與教學緊密聯系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科學學科中十分適用。本文簡述了在科學課堂中實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給廣大的科學教師提出了幾點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科學;陶行知思想

近些年,小學科學教學大范圍地借鑒了美國的STEAM教育方法,對推動小學科學教學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學校的師資、物資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允許教師開展STEAM教育。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是他全部教育理念的精華,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有著一定的指示作用,更符合中國的教育現狀,而科學作為一個探索自然世界的學科,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貫徹“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教育來源于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思想,根源于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生活教育強調學生所學需從生活中來,用生活中的工具去學習,所學知識要為改善生活所服務,而不能照本宣科,脫離生活實際而空談理論;社會就是學校,學生在社會中得到經驗和技能成就更好的生活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這種學習可以沒有課室、書桌,沒有課本和紙筆,甚至沒有固定的老師[1]。科學是一門探索自然規律的學科,科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世界,科學課本中也體現了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將生活教育結合到科學課堂中去,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索、觀察能力,引導學生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對改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和提高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最大化地利用課本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增強創造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的作用,豐富學生的知識,提供給學生親近社會、親近自然的機會。

二、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生活教育

(一)教育源于生活并回歸于生活

目前的科學課堂容易出現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偏重知識學習而忽略了技能學習,第二種是偏重技能學習而忽略知識學習,第三種是技能和知識都學習了,但是缺少了知識對行動的指示作用。第一種情況在科學課堂中較少出現但仍然存在,例如認識一個昆蟲,不讓學生親自去抓昆蟲,看見真實的昆蟲,不能通過自己的經歷發現昆蟲的生活環境、習性,僅通過老師板書或者課件中展示的昆蟲,認識昆蟲的身體部分、生活環境等。這樣的學習,學生只是坐在了座位上,接受知識的灌輸,沒有技能的鍛煉。當老師過于注重技能的培養時,就容易出現第二種情況,忽略了知識的培養,例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做了很多的探究實踐,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開心,但是這些行動缺乏目的性,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學習到了什么。第三種情況比較普遍,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老師的引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行實驗探究,得出了概念型的結論,但是得出這個結論后,教師幾乎沒有引導學生去利用這個知識到生活中,弱化了對知識應用的學習,將得出結論作為探究式課堂的最后一步,造成了知識對行動、技能指示作用的缺失。生活教育提示教師,知識是用來指導生活的[2],書本是工具,實驗探究也只是一種工具,讓學生得到的知識去認識生活、改造生活才是生活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擺正觀念,教育應該源于生活并回歸于生活,重視知識到生活的回歸,實現科學知識的真正作用。例如探究了影響食物發霉的因素后,學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措施去防止食物發霉。

(二)生活教育要求學生“即知即傳人”

“即知即傳人”的提出,原本是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讓學校里的學生成為“小先生”,將自己在學校的所學,傳授給社會中的其他人,同時也能增強學校和社會的聯系,使學生不再是書呆子,同時也能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小學科學課堂中涉及的科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都十分緊密,并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在學生學習了這些知識與技能之后,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所學講述給家長聽,這種做法能加深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的理解,便于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為科普的工作做了一定的貢獻,使學生形成“小先生”的意識,享受將科學知識傳人的樂趣,從而增長科學學習的興趣。

(三)社會即學校

杜威所提出的“學校即社會”被陶行知先生改為“社會即學校”,其原因是陶行知先生認為將復雜的社會全部放在一個學校里面是做不到的。讓學生主動到社會中去學習,把整個社會作為學校,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種途徑。小學科學課本中的科學知識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成長所需的知識量,也不能鍛煉學生所需的所有科學技能和方法,這時候,讓學生到社會中去學習就尤為重要。教師應該支持學生到課外去學習,傳授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成為老師的觀念,鼓勵學生向自己的親人、醫生、工人或者科技館講解員去學習,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的現象,并要求學生以故事分享的形式在課堂上與班級同學一起交流。例如學生看見發酵后的面團比發酵以前膨脹了許多,發現太陽能熱水器的形狀構造很奇怪并且他們的排列方向一致,發現某一地區在連續幾天內總是在下午的時候下雨。學生可以先思考自己的疑問,詢問相關的人員得到答案,也可以帶著問題到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解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積極參與學生們的討論,揭示生活現象背后的科學奧秘,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應大方承認并課后解決,鼓勵師生共同成長的行為。這種交流分享的一大優點,就是內容能夠不限于時間和空間條件:學生的觀察可以是短暫的,也可以是連續一段時間的,生活中有滿足學生科學探究的一切物質條件和其他因素。相比起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科學學具,社會就是一個科學寶庫,提供學生科學學習的所有條件。

(四)鼓勵教師適當跳出課本,進行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鼓勵的教學做合一指的是老師要在做中教,學生要在做中學,而做什么內容、學什么內容、教什么內容則是來源于學生生活的需要,使科學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能在科學中學習到生活的本領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生活[3]。這種方式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生活的需要,能夠因地制宜,避免了地區和教學環境的限制,城市區域有城市區域的生活需要,農村地區有農村地區的生活需要,要結合生活的情況進行教學,靈活應變。首先,教師要先有跳出課本的意識,真正了解學生所需要的本領,可以在學習課本中穿插一些另外的任務,例如要求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學會做一道菜,做電子燈籠等,通過這項任務學生可以了解動植物的各部分大致組成,觀察油、鹽等物品,電路的連接、燈籠的結構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用周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學和所問,寫成成長日記,教師應及時和學生交流,掌握進度,共同學習。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運用并不是簡單地將生活事例放到課堂中去分析,是要將生活和科學知識有機結合,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教師應該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的本質,注重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強調即知即傳人,提倡社會即學校,適當跳出課本,實施更好的生活教育,擯棄應試教育,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明景.“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184.

[2]張露露.小學科學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8):189.

[3]楊佳佳.走向生活的小學科學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146.

作者:范紫萍 白欣 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