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管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0:06: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堂管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課堂研讀管理論文
一、插問追索。在學生作課堂交流時,常有表述不清、內容不全的狀況,這時教師常以插問的形式給學生以幫助。插問不是提問,學生一般不存在被動應答的情況,確切地說,是以“問”的形式給學生以啟發幫助,讓他更有信心說下去。插問的話語比較簡短明快,因為是順著學生交流的語境提出的,必須考慮到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和語流。插問還常帶暗示、啟發的成份,具有親和力和鼓勵性,要避免使用生硬、找碴兒的口吻。教學《趙州橋》一課,在學生課堂交流“這座舉世聞名的石橋在構造上有什么獨特的地方”時,請看教師是怎樣插問追索的:
生:它的特點是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
師:這算不得獨特,是個五孔橋嗎?(板畫:)
生:不對。趙州橋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大橋洞,兩邊還有兩個小橋洞。
師:“兩邊兩個”那就是一邊一個,是座三孔橋嗎?(板畫:)
生:不對,應該說大橋洞兩邊還有四個小橋洞。
數學課堂與課堂管理論文
一、分析目前我國數學課堂管理的狀況
1.課堂氣氛差,缺少學生的討論從近幾年對我國高中數學課堂調查來看,高中數學的課堂普遍都是死氣沉沉,常常見到的一種狀況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和學生之間不進行任何的交流溝通,學生之間也不進行討論,這就導致學生的興趣下降,學生聽課效率差,課堂效率很低。
2.課堂時間緊,任務重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老師一般都是滿節課的講,不給學生留一點思考的空間,而且有時為了趕上教學的進度,一節課講的內容都是兩三節課的內容,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還有很高的要求,很顯然這種教學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能及時地消化吸收,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的效率就會下降。
3.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不新穎,無創意傳統的教學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不新穎,無創意,就導致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枯燥無味,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在傳授知識,對學生其他方面沒有一點的培養,把學生看成學習的機器,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4.只注重理論教學,不重視實踐高中的一些數學老師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材展開的,不聯系實際生活,不進行實踐教學。老師應該注重一點,學習的理論知識如果不參與實踐就沒有一點意義,只有將知識與實踐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與社會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理論教學,還要注重實踐教學,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有效管理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課堂語文理論管理論文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作為一種基礎工具,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能否熟練掌握并運用,這是語文學科教學成敗的關鍵。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語文教學必須突出工具性的教學特點,這應該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接受。然而,從當前語文教學與語文研究領域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其中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以課堂為中心,就課堂論教學,就課堂論質量。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研究課堂教學原則上無可非議,問題在于如何改變當前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如何讓課堂教學為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服務。語文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如果不在全面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上,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則始終是一句空話。
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決定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培養與提高中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我國老一代語文教育家倡導并身體力行,夏丐尊先生的孫女夏弘福的文章《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夏丐尊、朱自清》(見《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3期)就提到,這三位語文教育家反復強調“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這些話歸結起來即是視語文為一種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工具應該掌握并熟練運用,掌握并熟悉語文這門工具,就可以達到人際社會間思想交流這一目的。當然,這種交流可以表現為口頭的、書面的,還可表現為手勢語言。中學生學語文,目的在于通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學習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因此,口語表達的學習與訓練,書面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亦即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應視作中學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抓,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單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與范圍內,面對各種類型的學生,語文教師即使使出渾身解數,也難讓數十名學生個個張口,人人動筆。課堂這一教學形式用得好,當然可以調動起部分或大部分學生積極思維,也可通過范文導讀,給學生某些借鑒,但單靠課堂這一教學形式,滿足千千萬萬青少年口語表達、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需要,這無疑是天方夜譚。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緩慢,誤區之一即把課堂語文擺在重要地位來推崇、實踐,其結果,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教學管理論文-怎樣把握課堂討論的火候
教學管理論文
毋庸置疑,課堂討論在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凸現學生能力、彰顯學生個性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時的公開課中,一些教師由于理解偏差、不當操作等,使課堂討論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現了過多、過頻利用課堂討論的局面,用“滿堂論”代替了“滿堂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問題一:學生果真在參與討論嗎?
在一節公開課上,一名老師照例搬出了課堂討論這一環節。只待老師一宣布,學生便匆忙行動,七嘴八舌,熱鬧非凡。可仔細一聽,這熱鬧的課堂討論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學生大多“各自為政”。有的學生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故作沉默狀,有的“你爭我奪”,誰也不聽誰,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產生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這樣的課堂討論,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么呢?正是由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在出示一問題后,馬上組織課堂討論,并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討論能深刻嗎?學習是學生內心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充裕時間的獨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有時還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課堂討論收效甚微。有鑒于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討論時才會深入,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和迸發。
教學管理論文-讓課堂“活”起來的策略
教學管理論文
常常聽到有的老師下課回到辦公室把重重的教案放到辦公桌上說:“這節課學生死氣沉沉”;但也常常聽到有的老師說:“這節課學生表現非常活躍”那么我們怎樣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氣沉沉的課堂活躍起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教育家都相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發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20世紀初的很多權威學者也說過:興趣是個水閘門;興趣是教育過程必須借助的“保險絲”;興趣是兒童成長的“指示器”。可見,培養興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發興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過教師語言進行描繪、敘述創設情境;也可以通過教學硬件讓學生欣賞畫面創設情境;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直觀想象創設情境等。如:講林海一課。我上課出示課件展示大海的畫面,請學生說出大海的特點。然后,接著展示大興安嶺林海的畫面,請同學簡單概括出林海的特點:一望無邊、滿眼綠色,林木隨著山勢起伏如波浪,使學生感受到林海與大海的共同特點。通過提問學生:“你們看過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樣的呢?”這時,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1;“我想看林海”;“我已經去過了”等等。頓時,課堂的氣氛一下活躍起來。于是通過創設這個情境把孩子們的興趣引到了課堂上來,使孩子產生了觀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興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學習的欲望,他們就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這樣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產生了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的興趣或認識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成分。因此推動著學生努力地去學習、去探究。這樣課堂上才會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物理摩擦力課堂評析管理論文
師:同學們平時很喜歡作游戲,請幾個同學來作打滑溜的游戲,哪些同學來試試。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師:打得非常好。我們看見有的同學滑的距離特別長,有的同學滑不起來,這是為什么?
生:因為有的同學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學的鞋底不光。
生:鞋底粗糙,滑的時候對地面產生一種摩擦,產生了一種阻力,阻礙滑行,就滑不起來。鞋底光滑,摩擦力非常小,產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遠)。
(指導者評:通過游戲,使學生運用經驗信息去分析摩擦現象,激發了學生研究摩擦力的興趣。)
物理課堂提問管理論文
初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下述幾種提問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臺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四、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中學地理課堂管理論文
一、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課堂管理的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部動機
新課改指出,要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地理課程在知識傳授方面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如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等;獲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學會運用地球儀和查閱地圖技能,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等;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包括說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了解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和基本規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同時,還需要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學模塊,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營造舒適合理的地理課堂環境
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和課堂環境是構成課堂管理系統的三個部分。如何將三者的關系處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的管理體系,是課堂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其中,課堂環境可以影響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課堂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被班級成員所感知和體驗到的環境。比如班級風氣、師生關系、上課氣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課堂內的外在物質基礎。如教室的空間利用、硬件設施、座位安排、課堂紀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教師還需從改善這兩方面的地理課堂環境入手。
3、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語文課堂提問管理論文
一、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學校教科研領導小組研究本次八位上研究課的中、高級教師的總課題是:優化課堂教
學,提高教學效益。學校擬定的這一總課題同國家各類教育機構倡導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體系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
為了確定研究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我學習了《對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體系的初步研究》一書。鐘作慈等專定指出,當前“相當多的課堂教學仍然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創造才能,重視認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方面的養成,重視考試的選拔功能而忽視對學生的全面綜合評價等等。”鐘作慈等專家還指出“教師系統講授知識,學生被動聽講的‘傳授一承受’模式仍是較普遍的教學模式,至于一講到底的注入式‘滿堂灌’也不少見。”
如何改變“教師系統講授知識,學生被動聽講的‘傳授—承受’模式”,與我多年的思考不謀而合,我確定以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為突破口,試圖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起來,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有了這個想法以后,我進而思考取代這種模式的可行做法。報紙上的一則消息給了我有益的啟迪:當代武俠小說創作大師金庸被浙江大學任命為文學院院長后,他的第一堂課即是采用學生提問,教師答問的講課法。這時一個念頭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如果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從教師一方移交至學生一方,不是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聽講的狀態了嗎?我捕捉到這一教學靈感,把它具體化為一個明確的研究課題:“把課堂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
課堂導入教學管理論文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起始環節中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向學生引入新知識,使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的活動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關。明代文學家謝榛談及文章的開頭時說:“起句當如炮竹,驟響易徹。”那么一堂課的開始,也應該如此。也就是說教師應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做到心動、腦思、口說、手寫;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心理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準備狀態,進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條件。
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課堂教學的第一關呢?
1.創新導入指教師設計出具有創新思維價值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在快速閱讀課文后積極思維,大膽創新,在創新中完成對新課的學習。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導入:上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大的“家”字,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后,大膽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結合家庭成員的性格特點和金錢關系的主題,把七個家庭成員巧妙地組合在這個“家”里。同學們根據這些人是親密的血緣關系、是同處于一種親情之下的一家子,他們順理成章地盼著“親弟”錢財的支持。有了于勒的錢財,這個家顯得和睦、溫馨和穩固。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有了于勒的大力支撐,有女婿的緊緊依附,這是一個多么完整美滿的大家庭啊!然而,事實上菲利普夫婦的行為告訴我們所謂的“親情”只能是置于金錢之上的。沒有錢,長腳的女婿自然更是隨時可能邁出家門。充滿創造力的學生,形象地設計出很有創意的表明社會中金錢關系主題的“家”字。
這個導語的設計始終讓學生處于緊張而有興趣的思維狀態,既要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提煉的抽象思維,又要進行擴展的創造性的發散思維,進而將抽象的結果具體化為直觀的實形。這是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較為完美的結合。此中新奇的聯想與獨特的比擬都是創造力的體現。這樣“新”“巧”的導入設計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保持高頻思維的吸引力。
2.懸念導入指教師有意識地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狀態,產生一種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導入新課學習的一種方式。例如《論求知》一課的導入:上課一開始,老師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來,然后往講桌上連放幾次,口袋都攤倒在桌面上。后來,老師給口袋里裝滿書,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這時,老師問同學們看到這一過程后有何感想,請他們用最簡潔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說出來。有的學生說:“空無一物的袋子是難以站得筆直的。”有的說:“一個人自強自立,必須有豐富的知識。”等等。在學生認為教師緊接著要向他們講一番道理時,老師只是停留片刻,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話鋒一轉,提出了又一個問題:同學們想獲得知識嗎?獲得知識都有哪些方法?請看《論求知》是怎么說的。這樣就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的學習。再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課的導語設計:“魯提轄,男,39歲,膀大腰圓,滿臉絡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鎮關西,畏罪潛逃,若有人捕獲前來開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賞錢一千貫。”這種懸賞緝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學生就炸開了鍋,紛紛為魯達鳴不平,要為他辯護:“魯達無罪!鎮關西罪有應得!”在辯護過程中,教師就水到渠成地導入了新課的學習。上述兩例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認知發生沖突,進而導致期待狀態和探究行為的產生。學生急于想尋求答案,讀課文的積極性大為高漲,因而達到了設置懸念的效果。
3.故事導入指教師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先敘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生活實例或故事(科學發現史的典故、軼事、寓言、笑話等),以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學習新課興趣的一種導課方式。例如《詞義所指的范圍有大小》的導入:有個小孩喜歡隨地吐痰,爸爸看見了對他說:“吐痰不衛生!”從此小孩有痰就不吐出來,憋著勁往肚里咽。有一天,父親看他漲紅了臉,拼命咽東西,問他咽什么,他說咽痰。爸爸說:“有了痰不吐出來不衛生!”孩子迷惑不解地問:“前幾天,你不是說吐痰不衛生嗎?今天怎么又說有痰不吐不衛生呢?到底你以前說的話對,還是今天說的話對呢?”請說一說,爸爸說的哪一句話對?這件事中是爸爸有過錯還是兒子有過錯?是爸爸有錯。孩子幼稚天真,對他講話不能省略,必須明確指出吐痰所指的范圍是“隨地吐痰”,孩子就不會誤解了。運用故事導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應該注意的是故事內容必須緊扣教材內容,宜短不宜長,能說明問題即可。及時引導學生分析,適時轉入新知識的教學環節。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9課堂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