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師范教育理念論文

時間:2022-05-22 03:42:58

導語:我國師范教育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師范教育理念論文

1對師范教育學生觀的影響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我國基礎教育和師范教育的發展,在1951年8月教育部合并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會議上就提出:“爭取十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以正規師范教育與大量短期培訓相結合,五年內培養百萬小學教師”。之后,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建設人才,1957年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此時,我國正確處在由社會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建設的轉變時期,社會急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因此要求基礎教育能迅速發展,及時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必須需要大量的師資,這就要求我國的師范教育要快速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培養適應基礎教育需要的合格師資。這一時期,我國師范教育主要是向蘇聯學習,建立起了獨立的、將師范生培養成“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的、封閉式的教師培養體制。在這種培養體制下,師范教育持有的學生觀必然是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師范生的學習方式主要采用接受式,課堂教學在教師主導下進行,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技能,嚴密組織和嚴格控制整個教學活動,學生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聆聽、記憶、領悟、考試再現教師傳遞的學科知識,從而實現預期的學習目的。到了“”時期,1966年提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這就是所謂的“五.七”指示。它雖然不是嚴格規范表述的教育方針,但對“”的發生和發展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工宣隊進駐學校、搞政治掛帥,鼓吹“白卷英雄”等,致使我國教育事業遭到嚴重地破壞,師范教育在這一時期也隨之受到巨大沖擊,最終導致我國教育事業的大倒退。這一時期,突出對師范生的政治教育,師范院校被迫招收“工農兵學員”,對師范教育進行“上、管、改”,師范教育體制名存實亡。1976年粉碎了“”,結束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到了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提出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995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條中對這種表述從法律上加以確認,這是用最準確文字對國家教育方針最完整的表述,為我國新時期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從“”結束,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基礎教育在高考的“指揮棒”指引下,“應試教育”的特征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師范教育在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過程中,其獨立的、封閉的師范教育培養體制也在不斷加強,為此對師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也日趨嚴格。在這種體制下,師范教育變本加厲地把學生看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來培養,課堂教學采用“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向學生灌輸系統的學科知識,學生主要通過模仿和練習,達到對知識的記憶,解決一些低層次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導致師范生缺乏基本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到了20世紀末期,應試教育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日益突出,所產生的危害也越來越大,這與新時期對人的要求極為不適應,在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此時教育界提出“素質教育”理念。隨著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頒布,基礎教育對教師的需求從偏重于數量的需求轉向偏重于質量需求,這就要求師范教育能夠培養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師。至此,師范教育體制也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這就要求師范教育工作者必須建立起適應“素質教育”理念的全新的學生觀,把師范生作為完整的人、有獨特性的人、是發展過程中的人、是有發展潛能的人來培養,這是指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觀念。由此可見,師范教育學生觀的轉變是師范教育改革的關鍵。

2對師范教育教學觀的影響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來說,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看法和認識。教師根據這一看法和認識,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決定對教育對象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因此,教師持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育行為就會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在封閉式的師范教育體制下,傳授系統的知識是師范院校最直接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主要是課程的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注重的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把學生當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關注的是學生對教師傳授的學科知識的記憶,課堂教學表現為學生聆聽并記憶老師所講知識,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而生成新的知識;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考試主要是再現教師所講的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課堂教學重結論輕過程,“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師范生的學習雖然也有一定的自由,但仍然是以他主學習為主,表現為師范生不能自主選擇專業、課程,不能自主支配時間等。改革開放后的今天,要求培養的師范生具有自主學習意識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就必須給師范生一定的自主權,允許師范生對專業、課程、學習時間等方面有自主選擇權利,幫助師范生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尋求自我發展的機會。為此,師范教育要發展,就必須建立起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交往、生成的教學觀。

3對師范教育教師觀的影響

在封閉式的師范教育體制下,教師持有教師是知識的權威這一教師觀。知識的傳授成為師范院校最直接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將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傳統角色,課堂教學必然選擇的是傳授—接受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講授,將書本知識分解,并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系統的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的則是一個個封閉的學科體系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則是集體化的無個性的個體學習,從而導致師范生不論從知識結構,還是能力結構方面都嚴重缺乏個性特點。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方針。這就要求我國師范教育必須培養創新型教師,要實現師范院校培養創新型教師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為此,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啟發學生探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采用交互式、多學科交叉的問題解決式學習,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完成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就需要建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的角色也應當由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師范生掌握合理的專業知識,具備復合型的專業能力,從而實現師范教育完成培養創新型教師的目標。研究黨的教育方針對我國師范教育的教育理念影響,是促進我國師范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師范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這需要師范教育工作者作堅持不懈的、長期的努力。筆者只是對新中國黨的教育方針對我國師范教育理念的影響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對今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作者:楊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