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圖書館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17:00

導語:我國圖書館學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圖書館學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學教育專業特色教育結構創造能力

論文摘要:我國圖書館學專業教育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在地域分布、管理體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層次諸方面形成了宏觀性教育結構體系,在教材建設、理論研究和適應社會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樣根據培養人才的智能結構來確定圖書館學教育中的核心學科層次,提高教師素質辦出本專業特色,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培養其創造能力等,均為今后需加以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我國結束十年動亂,迎來科學的春天,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并取得輝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間,隨著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圖書館學教育也在這一階段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1宏觀性教育結構體系形成

1.1全日制專業教育呈分布廣、多層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國圖書館學教育專業僅有北大圖書館學系和武大圖書館學系兩個辦學點,1978年恢復高校統一招生后,圖書館學辦學點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圖書情報一體化,全國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專、本科圖書館學系大部分更名為圖書情報學院、系或文獻信息管理、文獻情報科學院、系。據有關資料統計,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國全日制圖書情報學專業共有本科教學點37個、大專點18個、中專點23個。從四類不同的管理體制結構看,其中分別隸屬國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點有25個;中央部、委、院的教育點12個;省、市教委(教育廳、局)31個;省、市文化廳、局的教育點10個。另外,在臺灣地區則有臺灣大學、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世界新聞學院等共5個系開設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

1978年,中央做出恢復研究生教育的決定,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和南京大學圖書館率先招收了建國后首屆“目錄學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相繼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國家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建立了圖書館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七次學位授權審核,至90年代末,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育,已有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3個圖書館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同時在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聯辦)、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聯辦)設立情報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點;還有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系、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南開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系、南京大學文獻情報科學系等單位設立的13個圖書館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情報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南京大學文獻情報系還招收雙學位學生。據統計,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內,我國已培養出圖書館學情報學碩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們大都成為業內骨干力量或學科帶頭人。

1.2成人在職業余教育發展迅速,形式多樣,效果顯著。我國圖書館學成人教育從80年代初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80年代中期達到高潮,90年代進入穩步發展時期。據統計,全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成人教育點共50個,其中分別隸屬國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點有15個;中央部、委、院的教育點9個;省、市教委(教育廳、局)的教育點17個;省、市文化廳、局的教育點9個。

圖書館學成人教育的形式有:進修班、訓練班、研討班、專業證書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職工業余大學、夜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成人自學考試。這些不同方式均是對正規圖書館學教育的有力補充。

圖書館學函授教育分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兩種,這是對圖書館在職干部進行不同層次和多種規格學歷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學制有大學三年制??坪驮倮m修二年畢業的五年制本科。學員在修完各種規定課程,經考試合格后可取得大專或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成績優秀者可授予學士學位,全國共有三十多所大學開設了這樣的函授班。與此類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養圖書館在職人員中等專業水平的一種教育形式,學習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學習期滿經過考試合格者可獲得圖書館學中專畢業證書。如山西、遼寧、吉林、浙江、四川、山東等省都興辦了圖書館業務函授學校,為本省各級圖書館和情報部門培養了大批初級專門人才。

圖書館職工業余大學和夜大學是國家承認大專學歷的圖書館學職業教育學校,學制一般為三年,學員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如北京圖書館職工業余大學、北京大學圖書情報系夜大學、黑龍江大學圖書情報學系夜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夜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等三十余所學校。南師大圖書館學專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來,十余年間為社會培養了860名大專層次的圖書情報專業人員。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設的圖書館學專業,更是一種量大面廣開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經全國統一考試錄取,學習三年,考試合格后發畢業證書,該專業首屆就招生2萬人。圖書館學專業自學考試主要依靠自學,按正規高校課程標準考試,考生報考的每一門課程,成績達到相應學歷單科知識水平者,發給單科合格證書,累積單科合格證書達到規定的本科要求時,發給本科畢業證書。1985年湖南省率先開辦該形式教育,全國各省也隨之相繼開辦。

專業證書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幫助不具備規定學歷的工作人員申請職稱;二是使非圖書館專業人員能較快適應和勝任本職工作。如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自1993年以來,與有關部門合作,連年舉辦全省中小學圖書館學專業證書班,已有千余名學員結業。

2教材建設與理論研究相輔相成

2.1教材建設系統配套。從建國后至結束的近三十年內,我國公開出版的圖書館學專業教材寥寥無幾。自1978年國家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全國高等教育學校文科教學工作座談會后,圖書情報專業列入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1985~1990年)的有60多種。另有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全國各高等院校自編的教材和教學資料。這些教材和教學資料有著較鮮明的特點:首先,教材在學科方面齊全并形成系列,有圖書館學系列、情報學系列、文獻學系列、圖書情報自動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編寫層次分明,教材品種配套齊備。既編寫了??啤⒈究坪脱芯可鷮哟蔚慕滩?也出版了電大、自學考試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課程編出了教科書、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及教學大綱等配套品種。第三,教材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教育部的選編教材,也有非選編教材;有翻譯國外的教材,還有聲像教材。總而言之,隨著教材數量的增加,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如《圖書館學基礎》、《目錄學概論》、《中文工具書使用法》、《科技文獻檢索》等被評為1988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

2.2理論研究成果顯著。據筆者統計,民國時期我國正式發表的圖書館方面的文章約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關圖書館學教育的文章約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國后,從1950~1959年間全國共發表圖書館學教育文章24篇,內容雖涉及教學法、教材與課程設置諸方面,但學術水平含量不高,多為工作總結和體會,同時還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濃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圖書館學教育中的資產階級思想、教學內容要與政治運動相結合等。及至前,圖書館學教育理論研究仍以工作總結為主,并無質量上的提高。十年動亂時期,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基本處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研究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僅1978~1979年一年間就8篇,數量雖不算多,但內容涉及比較廣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紹國外圖書館學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國初期十七年的那種經驗總結式或機構簡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開始著眼從理論上探討或引進國內外圖書館學教育理論,并注意介紹一些對于國內圖書館界來說還很陌生的國外圖書館情報學教育的情況。進入80年代,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研究出現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如1980年一年發表的論文就高達30篇,相當于1950~1977年27年間所總數的80%,內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論文不僅數量增多,質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國內外圖書館學教育述評”;黃宗高、張琪玉合寫的“圖書館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李紀有的“國內圖書館學教育簡論”等文章均為最高水準的學術性論文,從理論的高度并結合實際對我國的圖書館學教育進行總結與反思,回顧與展望,無疑對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的理論探討與工作實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啟示和提高作用。應該說,八、九十年代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研究從總體上看處于蓬勃發展的良好狀況,但不足之處也較為顯見,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上,而對于教學法、教材、課程設置等微觀方面重視不夠。其原因是:①宏觀研究群體包括了教學人員和廣大館員,而微觀研究則需要有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才能進行,前者人數遠遠超過后者。②對教學質量重視不夠,熱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線條地談論圖書館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卻沒有真正從實踐出發。③專業教師素質偏低,有較強能力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人數太少。3網絡環境下發生的深刻變化

進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熱潮中,圖書館學教育的生存發展空間亦隨之發生變化。1994年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互聯網并實現了國際聯網和國內互聯,如中國科技網已實現了百所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已覆蓋了31個省市;中國金橋信息網已在24個省市建成了70多個站點;中國教育科研網到1997年9月已有我國大陸70個城市270多個接入網絡。大勢所趨之下,以往傳統的文獻信息機構——圖書館、情報所、檔案館等部門,均以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實現其信息化來替代以手工為主的服務方式。在這種新的電子信息網絡與圖書館自動化發展環境之下,圖書館的作用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即繼續完成保存文化、傳播知識的使命;提供網絡利用的場所和網絡利用的指導與培訓;擔當信息轉接中心,為網絡文獻編目標引;自建數據庫,信息重組和電子出版;設計信息系統;參與網絡協議、標準的制定。為此,進入90年代中后期的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界已認識到:必須根據這些變化,把圖書館作用的新變化補充進教材,把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列入課程體系。

420年圖書館學教育歷程的啟示與思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國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期,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人才競爭機制的形成,是這一時期社會的兩大特點。應該說,圖書館學教育順應歷史潮流在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給人們留下諸多經驗、教訓、啟示與思考。例如,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是不是單憑增加計算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課程和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并將其列入核心課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場中占有相應的份額?它憑什么在專業教育中立足并給予受教育者什么樣的信息結構?對此:學術界比較趨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4.1注重學科建設,促進學術水平與教育質量的同步提高。學科建設集中反映了圖書館學教育的水平和層次,其成效主要體現在科學研究的成果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上,唯此才能談得上躋身于世界一流的圖書館學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環是必須抓好學位點建設。學位點既是學科建設的產物,又是推動學科發展的主要動力。搞好學位授權點的建設,可獲得一舉兩得的效果,即培養高水平人才和產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學位點能承擔重大的科研課題,研究生正是在科學前沿探索和在參加科研課題的活動中得到培養和增長才干的。因而搞好學位授權點的工作和學科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至90年代末,我國圖書館學已有3個博士學位點和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圖書館學教育不應當追求外延和規模的擴大、也不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爭取上博士點和碩士點方面,而應當將教育思路從根本上轉到注重學科建設、重視提高質量、走內涵發展的軌道上來。

4.2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的建設。90年代末,學術界在圖書館學教育方面形成一個普遍共識是,專業教育應當順應時代潮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重點、管理知識為襯托、廣博的科學文化與語言工具為基礎、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圖書館業務知識為核心、專科領域圖書館為發展方向,從而努力辦出其專業上的特色。專業教育核心課程可視為培養專業人才必備的核心學科層次的知識智能,即所謂培養人才必備的信息結構。核心課程是圖書館學專業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專業教育學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們構成專業主修課的主干課程,應是其他專業教育無法開設的課程。在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準確立的12門核心課程中,其內容應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社會需求的發展而發展。比如,《圖書館學概論》應添加進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圖書館的內容;《目錄學》可考慮寫進網絡信息的目錄控制內容;《文獻編目》則應淡化手工操作內容,強化計算機編目原理、方法和技術內容;設置連續出版物和機讀文檔編目為課程重點,并增加網絡信息編目內容,突出“規范檔”、元數據的原理編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師資水平,這是確保圖書館學教育質量的根源。正如我國科學界老前輩錢偉長先生所說:“大學教育的過程,就是要把一個需要教師幫助才能獲得知識的人,培養成在他畢業后,不需要老師也能獨立獲得知識。有了這樣的能力,將來干什么,他就能學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識老化問題?!本唧w而言,一個圖書館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改革教學技能方法,不注意運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研究性學習與教學法等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把創造學原理方法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話,學生是不能從他那里得到幫助的。因此,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素質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據統計,在二十年來圖書館學教育領域的核心作者中,發表文章超過三篇的僅有16位作者,他們共發表73篇論文,占圖書館學教育387篇論文的18.86%。若按文獻分布定律來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應占該領域成果總和的50%,這說明研究力量相對薄弱。再從這16位作者的本職工作來分析,其中從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學工作的約占79%,這說明他們不僅是圖書館學教育的實踐者,也是理論研究者和學科帶頭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華中師大等圖書情報教學單位。另外,從整體上看,雖有近三百人的理論研究隊伍,但研究的范圍不夠全面,特別是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及如何適應社會需求方面不夠廣泛深入,這也是影響圖書館學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

參考文獻:

1李嘉琳.建國以來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理論與實踐述評.圖書館,1992(5)

2彭斐章.新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回眸與思考.圖書情報知識,1999(4)

3汪金蕊.我國當代圖書館學成人教育發展概覽.中國成人教育,1999(5)

4董乃強.中國高等師范圖書館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