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分析

時間:2022-02-24 10:20:24

導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分析

【摘要】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師只有掌握了教育技術思想和方法,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變革的要求。本文是通過對中小學教師的意識和態度、知識和技能、應用與創新和學校的教學資源、教育培訓情況進行調查,以期了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進而提出從培訓機制、制度環境和保障體系等方面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和“信息素養”,已經成為各國基礎教育廣為接受的共識之一。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尤其是信息技術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思考信息基礎設施、課程資源以及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和教育技術人員等各類相關人員的能力建設諸多要素。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標準》的研制和實施契合了基礎教育信息化這一國際共識。為了進一步深化對《標準》的認識,了解當前中小學教師性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和問題,并提出與問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成為研究開展的主要目的。

二、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參照教育部的《標準》,本研究關于中小學教育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現狀的調查主要包括五個部分:(1)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意識和態度;(2)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3)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4)學校的教學資源分布情況,共25題。經過用SPSS21.0進行可靠性分析,結果表明Cron-bach's值為0.888,量表信度很好(超過0.7才行)。在2017年8月份,筆者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是語數外、文科(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管理人員和其他,共發問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是92%,有效126份,有效率為84%。調查對象的情況如下:中學老師59人,占46.8%,小學老師67人,占53.2%;男老師54人,女老師72人;教齡為0-3年有38人,4-10年的有16人,11-20年的有32人,20年以上的有40;學歷分布情況為,本科以上10人,本科82人,大專32人,學位進修中1人;學科情況為語數外教師49人,文科(政治歷史地理)28人,理科(物理化學生物)26人,藝術(美術音樂)15人,體育、管理人員和其他8人。

三、調查內容分析

(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度的現狀。教育技術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培養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只有擁有這種意識,才會在教學工作中充分運用教育技術。通過調查發現,有60.3%的中小學老師認為教育技術對教學有幫助,但是幫助不大,36.5%的中小學老師認為教育技術對教學有重要幫助,還有3.2%的中小學老師認為教育技術對教學沒有幫助。87.3%的中小學老師認為教育技術是很好的教學手段,但是也有12.7%的中小學老師認為教育技術不是好的教學手段。雖然大部分的中小學老師認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技術可以幫助教育教學,但是總體來說教師教育技術意識水平不高。教師的意識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對待教育技術的態度。由于中小學教師的意識不高,導致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33.3%的中小學老師不常運用教育技術,運用教育技術的只有66.7%的中小學老師經常運用教育技術。對于這個結果,筆者覺得主要是教育技術的資源比較少,而且分配不均,致使有1/3的教師不經常使用電腦。(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的現狀。根據《標準》,“知識與技能”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有關于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教學設計方法方面的知識、多媒體使用的技能、信息檢索和加工的技能。中小學教師關于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是:不了解的占4.8%,初步了解的占55.6%,較好掌握的是31.7,完全掌握的是7.9%。教學設計方法的知識相對于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略好,不了解的為0%,初步了解的為47.6%,較好掌握的占42.9%,完全掌握占9.5%。這說明廣大的教師對教育技術還是有所了解和接觸的,整體情況良好。對于多媒體的運用不了解的占1.6%,初步掌握是20.6%,較好掌握是65.1%,完全掌握的是12.7%,教師對多媒體的掌握情況還是比較好的,掌握的占到了98.4%,這也是得益于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對于信息檢索和加工利用不了解的占12.7%,初步掌握是46.0%,較好掌握是36.5%,完全掌握的是4.8%。(三)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的現狀。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創新的調查設計了9道題目,主要涉及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師的技術運用水平。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基本能夠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并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但在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和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水平不高,只有不到20%的教師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在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效果一般。因此,教育技術培訓要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突出對管理能力的培養,提升對教學活動的掌控力。(四)教學資源調查。關于教師是否安裝計算機這個問題,有7.9%的教師沒有安裝,有23.8%的教師已經安裝,但不經常使用,還有68.3%已經安裝,經常使用。對于可否連入互聯網,有4.7%不能連入,有17.5%能連入,但需要申請,大部分的教師能連入,無需任何限制,占77.8%。第三題是使用計算機是否需要申請,只有4.8%的需要申請,95.2%的教師是不需要申請的。第四題是是否擁有教學資源平臺,沒有只占4.8%,有,但是資源很少,使用不便占了49.2%,資源豐富,使用方便占46.0%。從上述可知,中小學的硬件教學資源相對比較稀缺,并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信息化資源建設較城市還很落后,這些都不利于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和培訓的順利開展。

四、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1、教師教育技術知識欠缺和信息能力儲備不足。在對教育技術知識的認識上,大部分教師對教育技術的概念很模糊,對其真正的價值不甚了解,長久以來,國家和學校都在致力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但是收效甚微,總體來說,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不高。對于信息技術如何有效進課堂,幾乎沒有涉及,而且不管是培訓者還是被培訓者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在調查中發現,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在思想上,一部分教師開始有意識的認識到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所處的地位與價值,并產生了學習掌握教育技術的興趣和熱情。然而在眾多的中小學中,由于教育的教育背景和再學習的能力問題,接觸的資源有限,導致很多老師雖然有想法去學習,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教師信息應用能力貧乏。信息技術進課堂的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教師教育能力、學科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程,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教師要能夠有效地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并積極尋求優化教學的措施,積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二)建議。通過調查,筆者發現應該從這兩方面著手改善教師教育技術不高的現狀。第一,制定層次分明的培養機制,教師隊伍教育技術能力層次不齊,制定行之有效的培養機制勢在必行。從對象上看,應形成不同層次的培養內容,以確保適應每一個教師的增長需求。從培養時期看,培訓要有階段性,要形成系統性、多層次與進階分明的培養體系,為教師信息能力增長提供健全的培訓。此外,基于生態位原理,要實現自我競爭力的增長,中小學教師要明晰自身定位,找準生態位實現錯位發展,發展自身特色,形成鮮明的競爭優勢。第二,優化培訓途徑和制度環境,縱觀中小學師資隊伍培訓,形式和渠道都比較單一,無法滿足大多數教師的現實需求。互聯網以其交互性、平等性和隨時性等特征展現出強大的媒介優勢,補足了線下培訓的缺點。除了培訓途徑外,營造有利于培訓機制運行的制度環境也是提升培訓效益的關鍵手段。制度環境強調組織行為的合法性和效率機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在內容設計和組織架構時必須考慮這兩個關鍵點。第三,健全培訓運行的保障體系確保培訓工作照常運行,需要健全配套的保障體系。一是培訓資金上的支持,為了增強師資教學技術能力增長,設立專項資金以確保教師培訓工作得以正常進行顯得尤為重要。二是落實與培訓相配的評價制度。為了評估培訓達到應有的期望,應對受培訓教師進行多主體參與的培訓評價,多主體參與評價不僅是為了制約教師違規行為,也起到了激勵教師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亭.遼源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鄭燕林,李盧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0(10)

[3]賈雪梅.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和分析[J].軟件導刊,2005(09)

作者:李鵬麗 郭麗君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