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區教育創新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27 09:18:25
導語:高校社區教育創新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區是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載體,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區建設,促進社區發展,是我國社會發展與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的重要特征,建立“人人能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已經是新時代社會的學習趨勢。學習型社會的建立需以社區為抓手,在社區構建全面學習服務的平臺,這正是以倡導終身學習為己任的高校型社區教育的責任所在。社區教育,是未來我國教育格局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關注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融入多元化的力量,驅動實際社區教育工作的高質量運作,是當前我國教育的重要議題。
高等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成員,是諸多教育教學資源聚集的地方,是為我國未來發展和進步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是引領我國教育事業朝著不斷變革方向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社區教育的格局中,高等院校同樣可以發揮其促進作用,由此積極站在高校視角去審視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其教育教學模式的問題進行探析,并由此制定更加完善的社區教育創新方案,這對于引領實際社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一、高校在社區教育中的價值分析
優秀的師資力量、良好的教育環境、先進的教學設備、課程設置與開發、雄厚的科研團隊、海量圖書館資料等,是高校的優勢資源,但是這種優勢資源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內部,因為教育和文化設施是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終身教育的學習型社會,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即教育不僅要承擔義務的、階段性的、學歷的教育,還要承擔全民的、終身的、非正規的教育;大開放觀即教育資源在跨地區、跨行業之間的開放,不僅是教育資源的開放,更是教育資源的整合。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要求教育機構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盡可能對大眾開放教育機會;將教育機會延伸到社區,并融入社區事務與問題中;廣泛運用各種教學資源。要實現以上目標,必須保證高校參與社區教育,幫助實際社區教育事業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和進步。詳細講述其實際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其一,高校可以使社區教育的辦學觸角得到延展。在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平臺的過程中,高校與政府、企業、社團之間的合作機制會得到構建,在這樣的平臺上,會使社區教育接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專業師資、專業理念等,由此使得社區教育能夠明確實際的教育方向,把握時展脈搏,使得實際辦學呈現出延展性的特點。其二,高校可以使社區教育的辦學空間得到延展。高校與社區教育之間建立共享共贏機制,各個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不斷融入實際社區教育中去,此時借助社區教育網絡系統,使培訓課程的針對性得以提升,并且在合作格局中,社區教育的專業得到調整,實際的辦學空間得以延展。其三,借助高校,可以使社區教育的科研層次得到提升。比如實現電大與社區教育共享機制的構建,現代化信息技術成為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的重要媒介,社區教育機構會在這樣的媒介中找到解決自身教育問題的路徑,繼而確定實際教育教學研究的方向,使得實際的重點課題得以構建,實現社區教育方面理論和科研體系的構建,為未來社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理想的環境。
二、高校視角下社區教育創新模式的實現路徑
1.教育思想觀念創新模式。在推動全社會終身教育的發展中,必須樹立“學校是社會的基礎”理念,樹立高等教育服務于大眾的使命,將傳統的學校教育理念轉變為學校為社區教育的理念。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社會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全社會上下還沒有樹立終身教育和學習的理念,社區的民眾也并不是人人皆知。所以,要讓社區居民重新認識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性,意識到終身教育不但能更新知識、提高個人修養和生活質量,更是一種現代人的時尚觀念。為此,高校必須加大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各種載體主動進入社區開展宣傳活動,在社區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社會文化氛圍。2.高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第一,高校領導層的積極參與(領導層應該在學校的工作內容和規劃中把社區參與作為主要的系統工作來進行),運用公共政策手段,各部門應該與科技處統一目標,制定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方案、實施細則、評估手段等,把參與社區治理目標引入考評機制。第二,學校教師的積極參與(把教師積極參與社區工作的行為作為職稱評定的標準之一);第三,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區項目中,學校本科學生應該開設知識拓展、問題解決課程等。大學生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成立“青年志愿者團隊”、“青年服務隊”、“學生演講團”、“學生服務組”、“科技服務隊”等,通過這些組織的活動來推動和開展社區教育;開設學工、學農、學軍、科技、文體,普法、家務勞動、家庭教育等活動中心,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及需要在不同時間參加活動。活動中心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結合本轄區的一些機關、單位開展活動。把學生是否參與社區服務工作作為其畢業后找工作的硬指標,學校提供獎學金和助學金,給積極參與社區工作的學生提供全年支持,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研究和工作。3.多元課程的社區教育創新模式。社區教育的根本是把高校教育資源引入社區,根據社區需求編制符合社區需要的課程,難易、長短都可以靈活掌握。結合不同地區不同社區與之聯動,進行課程開發,做到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開發出符合地區特點的、城鄉居民需求的特色課程,滿足不同群體對社區教育的個性化需要,使社區教育形式豐富多樣;高校可以利用社區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開設地方特色課程,傳播歷史文化,擴大社區影響力。開設貼近社區的民眾日常生活、就業創業類或民生問題的優質課程,如應急避險、家庭保健、飲水安全與健康防病、地震避險等課程;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目前的優勢資源,包括在人力、智力、財力等及社區提供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資源,為制作課程提供良好的素材背景。課程的開發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內容上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廣泛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特點;第二,內容要系統化;第三,內容要有可擴展性。從知識傳遞擴展到能力鍛煉和情感熏陶,培養學習者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提高社區群眾和高校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的開發可以細分,如幼兒、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男士、女士等。4.社區黨員教育導向型模式(基層黨建模式)。黨的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把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通過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引領社會治理的路徑,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加強、不斷進步,社會治理有序推進、健康發展。社區黨建是黨在城市的重要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城市社區擔負著直接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職責。高校因為有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強大優勢,可以與社區聯手制定相關教育機制,對社區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以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平臺為載體,設置線上微課,開辦網絡黨校,深入社區定期講授黨課等。高校視角下社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調研、可行性分析、具體規劃等方面需要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做好前期調研分析、中期跟進和落實、后期評估和反饋。科學規劃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對社區教育已有傳統的深刻思考和準確把握以及對社區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研究、系統設計,嚴密地組織實施,科學規劃。
參考文獻:
[1]張德友.如何構建學校社區教育體系[J].甘肅教育,2006,(12):8.
[2]韓子榮.連玉明.中國社區發展模式[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87-88.
[3]敬鴻彬.高校參與社區教育的著力點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5,(15):103-105.
[4]劉夏蓓.論高校教育對社區教育的介入[J].中國高教研究,2007,(2):78-80.
[5]武存生.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服務社區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6,(2):30-31,51.
作者:韓佳 單位:河套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上一篇:成人教育招生考試變革分析
- 下一篇:小學班主任班級微信群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