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辦學與高等農業院校發展探究

時間:2022-10-01 03:10:00

導語:合作辦學與高等農業院校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作辦學與高等農業院校發展探究

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農業院校與國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合作辦學的重要意義、作用和前景,研究了合作辦學的主要模式,針對農業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高等農業院校;辦學模式;對策

2003年3月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簽署了國務院第372號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此條例已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這個條例是為了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活動,加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制定的。隨著該條例的頒布,中外合作辦學將成為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1.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與國外合作辦學的基本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712個,其中大學專科層次82個、大學本科層次69個、研究生層次74個,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外國語言文學類、電氣信息類、經濟學類、藝術類。而農業院校舉辦的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歷教育)卻很少。據不完全統計,主要只有三所農業院校進行了實踐:

一是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于1994年聯合創辦了國際學院,共同培養本科生,授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學士學位;

二是1996年東北農業大學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國立技術大學聯合辦學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地資源管理、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等專業;與海參崴遠東國立技術水產大學開設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

三是1997年上海水產大學、塔斯馬尼亞大學、上海愛達公司聯手成立水大愛恩學院,合作培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環境信息系統)本科生。

2.農業院校進行中外合作辦學的意義和作用

中外合作辦學是農業院校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其主要表現在:①通過合作辦學可以引入大量國外資金,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緩解農業院校發展資金不足的矛盾;②可以為農業院校引入可觀的師資資源。比如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創辦的國際學院,每個學年有近20位外籍教師受聘任教于國際學院。這無疑可為農業院校輸送新鮮血液,壯大師資力量;③可以通過合作雙方的交流,為農業院校培養一定的教學和管理骨干。自1995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有近20余人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應邀赴科羅拉多大學進行學習和考察;美方教師在國際學院為中國農業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基礎課部培訓教師近15人次;④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提高農科學校的知名度,擴大對外影響,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開展。此外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對加快農業院校的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都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3.農業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前景分析

首先從國內外教育市場來看,西方國家許多高校包括農業院校,教育資源過剩。為解決本校的生源及財政困境,他們極力開拓國外招生渠道,增加學生人數中的國際學生比例,以賺取大量外匯,達到維持學校正常運轉以及盈利的目的。由于中國人口眾多,高校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青年學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的報告,到2010年,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規模將達到2600萬左右。而到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才達1600萬人,短短的八年之內要擴容1000萬,這對中國政府來說雖說是巨大的壓力,但也是無比的商機。因而自然成為國外高校尤其是以英美西方發達國家高校所垂涎的一大教育市場。中國加入WTO為國外各種教育資源進入中國廣大的教育市場提供了契機,高等教育市場將逐步向國外開放,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逐步走向國際化,教育市場的競爭將日益激烈。而國內大部分高校包括農業院校在內在發展問題上都存在教育經費短缺,教育水平國際化的問題。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經費緊張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能夠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升合作辦學的中方院校的國際比水平。新條例的出臺將使中外合作辦學有法可依,包括農業院校在內,中外合作辦學及管理將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其次從專業人才需求的前景來看,我國需要大量高級專門人才從事現代農業的研究、生產和服務工作;需要大批既有專門知識又懂國際貿易規則,會經營會管理的農科人才從事現代農產品的經營、開發和國際國內貿易等工作。這些人才的培養僅憑我國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人才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補充。

綜觀上述原因,農科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4.合作辦學的主要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可采取多種模式,有學者根據合作的特點歸納出三種模式,即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型模式。

(1)融合式。融合式就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中外兩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通過引進國外合作學校的有關專業及其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原版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聘請國外教師授課,派遣中方教師去國外進修等措施,全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達到在國內培養出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既可滿足人們渴望接受國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可避免到國外學習需承受的巨大經濟壓力,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緩沖期,能使學生盡快適應國外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國外認可的教學質量;

(2)嫁接式。嫁接式就是充分保留雙方各自的教學模式,通過互評對方學校開設課程,彼此承認對方學校的學分,學生修滿雙方學校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雙方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嫁接式的優點是結合了中西方的教育優勢,能讓學生直接出國接受國外的教育;

(3)松散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就是通過聘請國外教師來中方講學,中方教師去國外進修、借鑒國外的教學經驗,學生到國外短期學習或實習等手段,促進教學方法的國際化。這是一種漸進式的模式,也為我國大部分高校所推行。這種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更具有普遍意義和可操作性。

農業院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模式,通過不同渠道吸取國外辦學的先進經驗,利用國際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培養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5.農業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

在進行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思想認識不到位,辦學主動性不足。某些領導缺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感,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缺乏國際合作和競爭意識,缺乏改革精神。目前大多數農業院校都屬于依附型或跟蹤型,在發展、改革和創新問題上,主要是看政府眼色行事,或者尾隨在廣大大專院校這個大部隊的后面,這種做法雖然很穩妥,但是卻容易喪失機遇;

(2)合作辦學的目的問題。在實踐中部分高校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收益,打看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可出國留學的招牌招收學生,收取高額學費。有的高校因為最終不能為學生提供出國留學的機會而使學生和校方關系緊張;

(3)合作辦學項目定位偏低。從目前全國合作辦學反饋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合作層次偏低,合作對象不對等,低水平重復的現象;

(4)籌備工作倉促。籌備工作是基礎性工作,籌備前期合作方的尋找或選擇、合作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的談判、修改及項目的審批,籌備后期的招生、教學、設施、招生宣傳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時間。準備不足會導致全局性錯誤。

在上述問題中,有些屬于廣大院校的共性問題,有些屬于農業院校的個性問題。針對中外合作辦學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應該采取一些相應的對策:

(1)思想認識上,要有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感,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觀念,牢固樹立起國際意識;要參與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和競爭,銳意改革,促進專業的國際化;要主動出擊,不等不靠,憑借自身及外界的力量,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2)明確合作辦學目的。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促進農業院校的快速發展,為培養多層次人才服務,為提升學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務;就是要借鑒國外有益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引進我國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專業,推動我國農科課程、教材和教學改革,促進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進一步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從而全面提高我國各農業院校的國際競爭力;

(3)合作辦學項目定位要準。合作辦學項目可定位于起點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選擇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的學科專業,專業要具有特色,社會適應性要強。只有項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較強的吸引力,才能保證生源,保持合作項目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4)扎實做好籌備工作。首先,合作伙伴的選擇是項目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定要選擇層次較高信譽好的國外合作方,要考慮合作對象的對等性,同時對方一定要有資質;其次,按照項目流程,作好每一步工作,尤其是合作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的談判、修改及項目的審批工作,招生及招生宣傳、教學及設施等方面的工作。項目的成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和上級的支持,要搞好各方面的公共關系,尤其是和政府及上級的關系,取得他們的全力支持,這也是項目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由于社會差異,文化差異和利益關系,在合作中也會出現矛盾和分歧,雙方都要本著識大體,顧大局的精神,積極進行協調和取得諒解,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對廣大農業院校來說,中外合作辦學是一項新鮮事物,我們應抓住機遇,積極開拓這一領域,加快農業院校國際化步伐,提升農業院校的整體辦學水平。